跳到主要內容

學習筆記《記憶決定你是誰》

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我:《記憶決定你是誰》(Why We Remember)。

翻開書一看,發現內容與我的背景知識差距甚大,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於是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多位專家學者,例如洪蘭教授,也曾在她的 Podcast 節目中推薦這本書。

正當我打算放棄時,想到《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一書中提到,AI 是一種放大器。既然我喜歡學習與成長,是否可以嘗試展開不同的學習方式呢?於是,我運用自己較為熟悉的三種 AI 工具,根據需求,整理出以下學習筆記。

當我們對某個主題不甚熟悉時,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問題進行思考,以幫助我們在搜尋資訊時更具針對性,內容也會更加精準。
  1. 為何我想看這本書?
  2. 這本書與我的關聯是什麼?
  3. 這本書能帶來哪些效益?

 》探索學習目的

記憶和我想的不一樣嗎?也許先探索這本書的內容才能找到答案。

《記憶決定你是誰》(Why We Remember) 的作者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蘭迦納特 (Charan Ranganath)。他透過科學研究和生活案例,深入探討記憶的本質、運作機制,以及記憶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洪蘭教授從她的專業角度,深入淺出地解讀了書中的核心內容。本書並非教導如何死記硬背,而是幫助讀者理解記憶的運作原理,從而學會善用記憶,為未來創造更大的價值。此外,博客來網站上的書評也展現了讀者對本書科學依據的高度肯定,以及對記憶可塑性的濃厚興趣。

關鍵找到了:「死記硬背」、「記憶的原理」、「善用記憶來塑造更美好的未來」,這些內容,正與我的學習需求息息相關。

 》連結書中的核心概念

❶ 記憶的本質:真實與想像的交織

  • 非單純記錄器:記憶並非如照片般精確記錄過去,而是透過想像力重新建構的過程,交織著真實與想像的元素。「回想過去並不是重新激起無數固定、毫無生氣且碎片般的痕跡,而是依靠想像力加以重建。」洪蘭教授在她的 Podcast 中也提到這一點,並以柏拉圖的「籠中之鳥」比喻記憶的提取過程,即使記憶存在,但因神經迴路鬆散,仍可能難以提取。
  • 可塑性:記憶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經驗及回想的過程不斷改變。「記憶具有可塑性,可以修改,也可以植入。」洪蘭教授舉例李政道與楊振寧對同一事件的回憶差異,說明記憶的可塑性與主觀性。多次回想記憶更易被修改,甚至可能產生錯誤記憶。
  • 情緒的影響:強烈的情緒體驗更容易被記住,因為情緒會影響大腦處理訊息的優先順序。「大腦是設計用來記住令人血脈賁張的事件。」將學習內容與情緒連結,有助於加深記憶。

❷ 多工與記憶的關係:專注力是關鍵

  • 多工會損害記憶力,因為大腦前額葉皮質(如同電腦的 CPU)負責協調各種任務,而多工使這些區域變薄,降低運作效率。「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讓多工成為普遍現象,但這種方式對記憶力的影響是有害的。」
  • 專注於單一任務,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健康飲食),可維持前額葉皮質的健康,提升記憶力。

❸ 加深記憶的方法:三種策略

  • 1 利用情緒的力量:將學習內容與個人情緒經驗連結,例如學習歷史事件時,設身處地感受當時人物的情緒。
  • 2 讓好奇心成為推動力:出於好奇心學習,比為外在獎勵學習效果更好,因為好奇心能激發大腦學習興趣。
  • 3 間隔重複:分散時間學習與複習,避免一次學習過多,讓大腦在不同情境下反覆處理資訊,強化記憶。博客來書評中有讀者提到「錯誤驅動型學習」的案例,說明定期測驗能提升記憶和知識保存能力。
❹ 記憶與未來的連結:塑造更好的自己
  • 記憶不僅關乎過去,更能塑造當下的感知與未來的決策。「記憶不只是『過去事件』的記錄,而是一種塑造我們『當下感知』和『未來決策』的強大力量。」
  • 理解記憶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應對生活挑戰、做出明智選擇,並從過去創傷中療癒。書評中也強調記憶的可塑性,讓我們重新詮釋過去經歷,改善自我認知與未來行為。
❺ 記憶與社會互動:共同記憶的形成
  • 記憶具有社會性,個人與他人的互動會形成共同記憶,影響社會關係與自我認同。共同經歷的事件更容易被記住,並增強群體凝聚力。

 》整理本書帶來效益

❶學習新事物

  • 專注學習:確保專注,並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連結。
  • 多情境複習:在不同情境下複習,增加提取線索。當大腦放鬆或胡思亂想時,預設模式網路會活化,有助於創造力。
  • 實際體驗:透過實踐加強記憶,從錯誤中學習,不害怕犯錯。

❷準備考試或研究新資料

  • 充足睡眠與營養:確保睡飽,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 主動學習:以主動方式學習,避免被動閱讀。
  • 回想與連結:嘗試回憶所學內容,並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連結。
  • 多地點複習:在不同地點複習,增加記憶提取線索。
  • 模擬測驗:進行模擬測驗,從錯誤中學習。

❸生活帶來的效益

  • 良好睡眠習慣:保持穩定且充足的睡眠。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
  • 閱讀習慣:養成閱讀的習慣,促進大腦活化。
  • 積極情緒管理:遇到挫折時,回想快樂記憶,平復心情,維持積極情緒,創造良好的記憶。
  • 有目標的生活:保持生活目標,避免無所事事,提升幸福感。
運用 AI 來實現學習轉變,這是一個全新的歷程,與過去僅依賴 Google 搜尋有著很大的不同。AI 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

若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感受,我會說:「學歷代表過去,學習能力才是未來。」

---------------------------------

 學習養分,請點選【2025年 課程資訊】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