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1的文章

閱讀旅圖:待辦事項這樣列, 工作當場完成一半

  忙翻、做不完 , 問題到底出在哪? 「大家常常說,是因為資訊超載。假如真的是這個問題,恐怕才剛走 進圖書館,你就要被逼死了。」 《 搞定 》作者、管理大師大衛.艾倫﹙David Allen﹚ 如是說。 確實,這個時代 的人正面臨史上最大量的資訊流,但是歷史上的任一個時間點,都會有人 提出這項論述!像是發明印刷機和電報,或書寫方式出現後,個人和外界 資訊的互動早已迅速增加。幾個世紀以來,運用資訊工作的人總有相同的 抱怨。 英國詩人雪萊﹙Percy Shelley﹚在《詩之辯》﹙Defence of Poetry ﹚中曾 說:「知識不虞匱乏……我們接收資訊的量已經超出自我意識, 人們太過 貪食,吸收的資訊超出能夠消化的程度。 」 與其說是資訊超載,應該說不良的決策或缺乏決心,才會造成工作效 率低落。 工作效率低落的人﹙ 工作效率代表 掌控力和洞察力,也就是說能夠掌控手上的資源,並認清什麼事情才是真 的重要、值得關注。 ﹚,常會發生以下三種情形: 工作中,只要有任何事發生就會受影響。這種人往往覺得自己完全 無法掌握發生了什麼事,也沒有能力分配時間。 有些人一整天下來,分明有能力完成手邊的工作,但盡做些沒意義 的工作。就像花了一整天,卻只更動家具擺設或歸檔等細枝末節的 事 。 有些人太愛做夢,對 一定時間內能產出的價值,空想有餘,卻無法 實踐。老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工作計畫間穿梭,但計畫常缺乏重點、 沒有成效。我自己就是屬於這類。 你有這樣的困擾嗎?邀請一起共同來閱讀《 待辦事項這樣列, 工作當場完成一半 》一書,對於我的時間掌握與安排有很大的啟發。 Photo by Micah Tindell ❙  腦袋放不下的,就裝口袋 大腦一接觸到外界的新訊息時,就 會激盪出新點子,但好點子出現的時機 不會每次都很恰當。會議中,突然靈光 乍現,也許想到和開會主題有關的點 子,但也可能只因為,看到了坐在對面 那傢伙的紅色袖扣,而想到該為孩子的 房間添置新窗簾。 腦中迸出的主意可能適用於當下, 也可能八竿子打不著。不過,突然 迸出 的點子會讓你分心,卻很重要。 以下的情況常常會激發出更多、更 棒的點子,像是玩樂、和朋友聊天,或 放鬆時,因為處在這些情況下,思緒較 不受限制,有助於大腦產生新想法。 一旦出現新點子後,它就會在潛意 識中沸騰,準備衝進意識層。如果沒有充分掌控這個過程,

學習旅圖:個人課程﹙1-1 Online﹚

週末上了一堂課,將課堂的內容吸收不少,然而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能應用多少,而不是筆記抄了多少。回到職場應用時,仍會發現許多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似乎困難重重。例如,個人資料庫建立。雖然個人不是公司,但仍需要資料庫來支援自己,如何下手來整理,正是問題之一。 ❙ 偶然緣由 一位朋友正因為這個問題找上我,他「覺得」我的東西,看來很有邏輯且感覺很好用,原來是這位朋友來上過我幾堂實體的課程﹙心智圖法工作應用與Evernote知識整理﹚,回到職場於實際運用時,沒有辦法像課堂上的案例,讓資料看起來較有邏輯,並讓工作效能提升。 於是,那位朋友跟我說:「我也想要讓我亂糟糟的筆記,跟你一樣能快速的找到,這樣工作效能就會提升很多。我猜,像這樣的課程,應該沒有公開班,對吧!」我回答:「答對一半。」其實,整理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每一個人處理的資料內容不一樣,需要的作業模式亦不同,於方法上需要稍加調整即可,所以是答對一半﹙公開班所談原理不變,不同內容需微調整理方式﹚。 於是,他大膽問我,那能否直接用自己的資料,進行個別化,也就是1-1的「實體」教學嗎?這樣一來,比較能真正的理解,如何將整理這個技能,應用到自己的工作技能之中,這樣會更接近他真正學習需求。 過去我曾經有1-1的實體教學經驗,但是效果並不好,這樣的要求,讓我心生猶豫。於簡單的討論之後,發現這位朋友基礎的電腦技能不弱,只是對於「整理」這件事,不知如何下手而已。 ❙ 同步視訊加個人案例 考量目前的疫情之下,同時本身是GoogleAPP愛用者的我,認為若改為線上來進行,應是可行的。目前的GoogleAPP的協作方式,幾乎是我使用過之中,最佳的軟體,於同事之間謂之協作,用來教學更是適合不過。 熱愛體育的我,閱讀到這樣的新聞,更大大強化這個方式的可行性… 中華職棒的球員 羅力 ,他2020年,例行賽直到9月8日﹙開賽約半年之後﹚才飆出147公里,在此之前最快為144公里,2019年最快球速也僅146公里。 然而,今年﹙2021年﹚春訓首戰,球速已調到例行賽水準,原因是羅力在休賽季透過遠距教學,參與美國西雅圖Driveline訓練中心的課程,希望扭轉去年6勝11敗、防禦率5.00的不佳印象;去年他成為中職史上第3位投出1000次三振的投手,今年還有百勝要挑戰。 不過,我的朋友聽到這樣﹙線上授課﹚的方式,心中起了大大疑慮,這樣的效果好嗎?適合嗎

閱讀旅圖: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

面對每日的工作桌,我們會有兩種選擇。一是保持雜亂,另一則是維持乾淨。你會選擇哪一個? 不論哪一種都有一些支持的作法與想法,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是選擇後者﹙還在努力中﹚,但我從不覺得整理是一件苦差事,因為乾淨會帶來省時的效果。 整理有時候很煩人,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有想要「整理」的想法,若能告訴自己,別想成是整理,而是一種人生的設計,或是室內設計,我們就是自己最佳的設計師,那心情一定大大的不同。 到底要如何來整理,從實體空間到數位空間,這一次兩位大師合寫一本書為《 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 》,裡面從雜亂帶來的問題,然後對居住空間、工作空間的實體面,提出了許多的建議與做法。 不過,這一本書我分享較多的是數位空間的整理,因為對我而言,數位空間是一種知識庫的概念,從數位檔案的整理再延伸到時間的整理,這是我最受用的一部分,就一起來讀書吧! ❙ 雜亂 就像一個把痛苦不幸都吸引過來的大磁鐵 雜亂有何破壞力?在針對一千名美國上班族的調查中,高達九成覺得雜亂對生活有負面的影響,這些人提出的前幾名原因包括:生產力降低、心態變得負面、喪失動力,還有愈來愈不快樂。雜亂也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身邊堆太多東西會讓皮質醇濃度升高。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長期皮質醇濃度過高,人就容易憂鬱、失眠或精神失調,身體也會因為壓力太大而出問題,罹患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 病等疾病。 近年的心理研究發現,雜亂的環境也會影響大腦。周遭環境如果很雜亂,大腦因為忙著處理周圍的資訊,就無法專注於當下該做的事,例如處理桌上的工作或跟其他人溝通。我們開始覺得無法集中精神、有壓力、焦慮不安,決策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多份針對員工評價的研究顯示,一個人的工作空間愈整齊,在別人眼裡就愈可能是聰明、溫暖、沉著、有野心的人。另一個研究也發現,這樣的人會被認為是親切、和善、勤勞、有自信的人。這些形容詞聽起來就像成功人士的特質。 我們從這些研究可歸納出三大重點。整齊的桌子會提升他人對你的品格和能力的評價,我們的自尊和動機也會隨之提高,最後就會更加努力工作,表現也就更好。這樣看下來,整理好像挺划算的,不覺得嗎? 不過,很勤快的整理,就沒有壞處嗎?明尼蘇達大學做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雜亂的環境下工作更能激發創新的構想。這似乎也回應了天才工作法。「如果桌子堆滿東西就表示腦袋塞滿東西,那空空的桌子代表什麼?」這句話據說是

閱讀旅圖:高績效心智

☰ 內.容.摘.要 ☰   1.「聰明工作」的人一定會做的七件事,全方面解析頂尖高手的過人之處。   2.扭轉超時工作的方式,需要的是重新設計工作,將價值提升。    3.學習策略不是要「 刻意練習 」,而是要學會「學習迴圈」,共有六個策略。 經過九次面試,才得到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在倫敦的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擔任管理顧問。作者非常想要有出色表現,好讓公司的人一開始就對我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一個很棒的策略,決定就這麼做:瘋狂工作以勤補拙。 二十一歲的我,剛取得倫敦政經學院金融碩士學位。為了彌補沒經驗,願意超時工作。接下來三年,每週工時從60小時,增加到70、80小時,甚至90個小時。每到凌晨五點,清潔人員會來打掃辦公室,我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了。 有一天,為了一個重要併購案傷透腦筋,正巧看到同事娜塔莉做的投影片。細讀了她的分析,不得不面對一個讓我極度不安的事實。娜塔莉的表現,超出同儕太多了,分析一針見血,點子讓人激賞,簡報設計得簡潔優雅,賞心悅目又一目瞭然。 看到別人的優異表現,就更加焦慮了。有天傍晚,去找娜塔莉,她正巧不在座位上。問旁邊的同事,她去哪裡了?同事說,她下班回家了!他還說娜塔莉從不加班,只有上班時間會在辦公室。不由得一陣心酸浮上心頭,做牛做馬,每天爆肝加班超時,然而她看起來一派輕鬆,工作績效卻遠比我強,簡直快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 就讓我們共用來閱讀《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這一本書。 ❙  害你身心疲累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的工作方法 夜深人靜時,當年那個「娜塔莉之謎」,不時悄悄爬上我心頭:為什麼她比我早下班,表現卻比我好?她必然有什麼秘密或絕招?決定探究這個高績效之秘,為什麼有些人的績效卓越,其他人卻望塵莫及?從大學到企業,從西方到東方,這個高績效之謎,困惑著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以及許許多多想要完 成 學業或熱愛學習的人。 經過好幾個月的時間,仔細分析來自研究統計結果和深度訪談紀錄。層層過濾之後,篩選出最重要的七大工作心智。研究發現, 「聰明工作」的人必定會做這七件事 : 找出最重要的事,然後全力投入﹙雙重專注﹚ 追求價值,而非目標﹙懂得重新設計工作﹚ 不會陷入習慣成自然的機械式重複,再忙也會不斷精進技能﹙建立學習迴圈﹚ 找到自己有熱情、有使命感的角色﹙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 善於發揮影響力,運用策略爭取支持﹙

閱讀旅圖:2030轉職地圖

  ☰ 內.容.摘.要 ☰ 職涯要如何來進行創新思考,跳出原有的傳統框架。 未來職場技能報告 ,你不可不知,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履歷表的一部分。 職涯沒有人說 得 準,但仍有 準備的 方向 —持續學習與人脈網是關鍵。 去「英國」讀「日文」?妳好特﹙ㄑㄧˊ ﹚別﹙ㄍㄨㄞˋ﹚! 在英國求學,選擇申請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的日文系就讀。 她 是誰? 她 是 Sandy。這樣的思維,不得不來認識她一下。她出生在臺灣,在英國念書與生活十二年,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Headhunting﹚與「招募」﹙Recruitment﹚工作十年,在飛來往去的不同職場間給予雇主和求職者建議與諮詢,持續累積的海外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為何會選日文系,這是她的思考: 如果留在英國發展,必須有第2個亞洲語言來增加自己的優勢。 如果要回亞洲發展,除了英文和中文之外,第3重要的語言便是日文。 我不想畢業後還花時間去日本讀日文,想以最迅速的方式「卡位」。 我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中英」或「中日」的環境下搶到好工作,畢竟有太多來自華語國家的優秀人才,因此我選擇了「日英」的環境。 分析 上述 每一步當中都有著各種抉擇。最後令作者感到欣慰的是,畢業後的求職道路上被錄取的主因竟然就是「在英國讀日文系」, 他們希望擁有「跳出框架」﹙Thinking out of the box﹚思維的人選為企業帶來創新﹙Innovation﹚ 。 面對未來 不停 演化的環境,這樣的思維更加 有趣 ,邀請共同來閱讀《 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 》一書。 ❙  2030轉職地圖秘技1:持續學習 學習是必要,那該如何來學習?學習什麼呢?《2019年未來職場技能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職場與商場上 不可輕忽的技術性「關鍵技能」 分別為: 01. 法規﹙Compliance﹚ 02. 以人為本的設計﹙Human-Centred Design﹚ 03. 社群媒體行銷﹙Social Media Marketing﹚ 04. 手勢識別的IT 技術﹙Gestur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05. 前端開發﹙Frontend Web Development﹚ 06. 持續性整合﹙Continuous I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