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葛拉罕.華勒士﹙G. Wallas﹚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國際級發展創造力教育大師,他認為 創造力思考的歷程包括: 準備期﹙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豁朗期﹙illumination﹚及驗證期﹙verification﹚。 華勒士的理論不僅是創意思考歷程,也適用於學習的歷程。學習需要思考,如果不是經由思考的學習,就流於填鴨式,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樂趣,對於學習只感到沉重的壓力。記得國中時考試壓力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在20年後,孩子還是只能重複不愉快的學習經驗嗎?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認為學習就是一連串不斷同化和調適的歷程。相對於同化來說,調適是比較辛苦的,需要調整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基模,形成一個新的認知,而被改變怎麼會輕鬆呢? 學習是辛苦的,但學習卻可以不痛苦。如果有讀有成果,怎麼會覺得痛苦?只是過去多少認真苦讀的學子們,犧牲睡眠和玩樂時間念書,在付出這麼多努力之後,接到成績單那一刻卻仍然感到膽戰心驚。未來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想像的,孩子們若無法用富創造力的眼光看待所要面臨的世界,那麼他們終將被時代所淘汰。 因此,孩子除了透過紮實的學習,將過去珍貴的人類知識結晶吸收成為自己的實力,也要能夠經由思考力、批判能力、創造力的整合,發展出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 而從華勒士的創造力發展歷程來看學習,在準備期﹙學齡前期﹚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觀點,幫助孩子大量累積豐厚基礎,做好學習的準備,並讓他們對相關知識產生理解與連結。醞釀期時,邁入小學階段,開始經由在學業上面的學習,以及不斷的、大小不同的問題解決﹙像是大小考試與測驗,就是一種經過條件控制下的問題解決練習﹚, 慢慢的將知識與經驗逐漸轉化為孩子們的能力。 到了中學階段,進入豁朗期,孩子們因為在醞釀期學會知識整合,培養出學習新事物會先找有效學習方法的自動化反應,對於可能出現的學習挫折,並不以能力差而貶低自己,而會認為可能是方法不對,產生面對挑戰的勇氣。 最後進到運用過去所學獨立發展的驗證期,也就是進入了成年期。這個時期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很自然地搜尋過去的經驗進行驗證,有些可以類推過去經驗解決,有些不見得就這麼容易,但是依然可運用過去產生新知識的經驗進行終身學習,如此便能不斷累積新的能力,具備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思維因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挑戰著我們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