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GoogleAPP的介紹與整合-04

《Google工具輕鬆上手!專案管理不用怕》    羅傑眼神專注,每週五正在進行工作報告,撰寫該週的專案進度,深怕一下子就錯過寄信的時間。一樣是專案經理的凱文,卻一派輕鬆。羅傑好心提醒凱文,難道你不知道老闆要出門,還不趕快處理,小心…哦! 凱文卻很輕鬆的回應,老闆昨日已經看過了,也給我一些指示。羅傑不太相信,又騙人。凱文展示用Google協作平台完成的專案計畫,老闆隨時看進度,而羅傑採用傳統電子郵件,老闆只能被動的被通知。 Google協作平台代表是主動,凱文隨時更新,老闆隨時可以看,掌握住時間,然而,羅傑很努力,每週老闆都要等他的報告。不同的數位工具,成就了不同的系統。 想成功將數位技術整合至專案管理當中並非一蹴可以成,需要妥善規劃和充分準備。第一步是瞭解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些工具可用,瞭解有哪些技術可能派上用場。 科技可以在職場中創造一個更貼近現實世界的環境,讓團隊成員做好充分準備,以進入連結日漸緊密,且全球性競爭激烈市場。此外,有許多科技可協助團隊妥善規劃日常作業程序。       G Suite目前分為企業版與教育版,興正目前使用的是G Suite企業帳號,發現許多功能與目 前免費帳號是一致,初期接觸的夥伴,可以先申請免費帳號開始進行練習。免費固然是一大優點,但最棒的是,善用這些工具不僅貼近的需求,而且還能協助您開創許多不同溝通方法,讓您的團隊更有溝通上更效率,作業程序上更有次序,關鍵在於保持一致的訊息。 以下就這一次會用到的GoogleAPP,進行簡單的說明與介紹: Google 雲端硬碟 :顧名思義是雲端上的硬碟,可供儲存所有檔案,包括作文、設計、繪圖、錄音檔和影片等各種資料!「雲端硬碟」一般帳號為15G,企業版可以申請至無限量儲存空間,若是無限量的空間,會多一個功能為小組雲端硬碟。 從此不再害怕電腦當機會導致資料遺失。 可以透過任何裝置存取檔案,最棒的是,再也不必儲存檔案,每次當您進行編輯時,雲端硬碟便會自動儲存變更,若是應用Windows系列的文件,還可以進行版本的儲查。 Google 協作平台 :建立專案管理的網頁,整合GoogleAPP之用,讓團隊的溝通,更加順暢。 Google 文件﹙等於Word﹚ :可以透過智慧編輯和樣式設定工具,輕鬆設定內文和段落格式。為讓文件更加生動活潑,能加入連

雲端安全性與專案管理權限管理-03

《Google工具輕鬆上手!專案管理不用怕》 雲端資料安全嗎?幾乎每一人都會關心的問題?也許大家會擔心,為何要將重要的資料給他人保管,不過,想想自己對錢的處理,錢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貴重,那為何要存放於銀行呢? 將資料交給專業人士來進行保管,不但可以保管,還可以進行異地備份,就以下三種狀況,來提供大家思考: 一、內部主機 vs. 雲端硬碟 資料放在公司內部的主機大家都會覺得非常的安全,可是別忘記了資料的存放,除此之外,還有桌機、筆電,跟USB。簡單的觀察,公司重要的資料被放在沒有被保護的桌機或者是筆電上,例如總經理的電腦。每十台筆記型電腦會有一台被偷,於USB方面,有高達66%的人,遺失過他們的USB,而這USB裡面放有重要的資料。 若是將資料放在雲端的硬碟就不會帶用USB,不會有遺失與被偷,電腦的資料也可以受到保謢。同時長期儲存的效果,更不用擔心檔案與郵件損壞,更不用怕害主機會被偷喔! 二、政府機關有權檢視我的資料嗎? Google很重視個人的隱私,除非政府機關提出符合的法律的程序。絕不會「開後門」,讓他人存取您的資料或資料所屬的伺服器。這表示任何政府單位 (無論隸屬美國或其他國家/地區) 都無法直接存取 Google 使用者的資訊。 比較有名的案例是,美國司法部2006年要求,Google交出2005年6月1號到7月31號兩個月的關鍵字檢索,主的目的是要查出有多少的兒童會搜尋到色情內容,但Google拒絕了,最後美國司法部告上法庭,判決的結果是Google並不需要交出資料。 三、資料放在Google安全嗎? Google所有的資訊都採取與網路銀行同等的安全機制。 裡面有許多安全的專家致力維護資料的安全,保護您的資訊。維護服務時獲得的深入分析資料,有助於Google預先偵測及自動封鎖安全性威脅,站在前線幫我們好好把關。如果偵測到安全性風險並認為需要通知您,會發出通知。 除了系統本身,那麼?我們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資料更安全,提供以下五個作法供大家參考 定期備份資料 使用獨立的密碼不要社群混用 建立備份的郵件與手機號碼 設定可疑活動的主動要通知 開啟兩步驟的驗證 這些(做法)都會讓你的資料更為安全,特別要跟各位介紹的是保護二跟保護五,如何設定密碼?密碼設定的第一個原則,長度一定要8碼,但不要隨設定,例如:12345678、

專案管理的概念與範疇-02

《Google工具輕鬆上手!專案管理不用怕》 現代人事情很多,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所以才會覺得這些做不完的事有必要管一管。因此,衍生出了「專案管理」以及「時間管理」兩個概念。不過專案管理聽起來有點難,到底什麼是專案?常聽高手說,人生無處不是「專案」。 專案感覺上很特別,其實專案無所不在,例如:搬家結婚舉辦員工旅遊…等都是專案。專案與一般工作有什麼差別呢?通常工作,一般指的是例行性的日常工作,對相於一般工作來說,專案是屬於非例行性的,專案有以下幾個特徵: 清楚定義的工作範疇 具一次性跟多工作業 會有明確的開始及結束的時間 有預算的限制 有一個專責團隊 由以上幾特徵,進行簡區分一下,是否比較容易判斷呢?進一步來說明,專案管理的三五十,分別為金三角,五流程,十領域。當然這是給初次進行專案管理的夥伴,相關的細節就請參照PMP。 專案管理裡的金三角為何?就是時間、品質與成本,這三個是專案經人最關心的,完成一個專案我們經常掛在嘴邊,要如期、如質、如預算。 專案進行時要管理的事務較多,因此會有一個標準的流程讓大家依循。為了要讓專案能達到金三角的要求,進行專案時候我們通常會依據五大流程。五大流程從右上角開始分別為起始、計劃、執行、控管最後是結案,那這五個流程的關係是什麼呢? 專案的起始會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用來訂計劃有了計劃之後會執行,在執行的過程我們必需要進行監控與控制,因此計劃、執行與監控就會形成一個小循環,不斷的循環到專案結束為止,然後最後會進行專案結案的動作,五個流程當中會有許多的細項需要執行,依序往下開展我們稱之為十大領域。 專案管理的十大領域裡,A會有序為專案的整合、專案的範疇,專案時程規劃、專案的成本,專案的品質、裡面會有哪些成員,還有溝通的機制、專案的利害關係人,專案的風險、最後為採購,以上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五個大流程及十大領域。 對於第一次接觸專案管理的朋友是否有初步的認識呢?如果想要進一步深入瞭解專案管理的運作方式,建議各位可以買相關書或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或是參與相關課程,在專案有了基礎概念之後在未展開專案之前,通常我們先會對專案範疇先進行確認,專案範疇是非常重要。 範疇管理大概是我們在工作上頭最關鍵的一項工作了,當主管交辦一項工作下來時,你如何確保你完全明瞭主管要你做的內容是什

平台決勝時代下的專案管理-01

《Google工具輕鬆上手!專案管理不用怕》 平台崛起讓職場產生許多的變化?《商業周刊:平台吞噬全世界》報導中,傳統的公司-中國海爾進行一場大變革。海爾建構了一個「腦力平台」,分為三步驟進行組織的再造: 第一個裁員:海爾裁員掉一些員工,所謂裁員指的是裁掉中階主管,將八萬多人變為上千個微小的企業,這些微小的企業是一個平台主跟創客主。有名「雷神」就是出自於此。電競外設可以說是一股極具潛力的能量,雷神作為海爾的旗下品牌,他具有強大的實力,它的每一款電競外設都讓玩家追崇。  第二步糾眾:他糾眾並集結世界,海爾為要加速創新在台平當中與全球300多家企業機構進行連結,研發不只有內部,也可以世界連結。 第三個精簡:他精簡組織,與經銷商分手省去大量的業務員,透過巨商匯平台讓零售商直接下單,如此巨大且傳統的一家公司,他們進行如此大的改變,代表變職場生態也的激烈正在改變中。   當大公司有平台的概念之後,原來的單位就會被拆解成小團隊,也將會重新定義公司與個人的角色。公司從巨型的組織,轉化為小單位。在於平台運作的小團隊,執行方面都會強調是快跟準,專案管理的運作正是共同的語言。 專案管理的之下,成員即可靈活的調度。員工的職位從固定到不固定,靈活的去展現自己的能力,藉由公司平台來發展自己。如果更精確的來說明公司與個人的角色,公司將來是協調資源、制定規則、調派人才與扁平快速。那麼?個人呢?每一個人必需要去發揮個人的價值、建立個人品牌、結合資源並主動積極,而不再是被動的等待命令。   《Carrer雜誌-全球中階主管不見了!》的報導中,指出至2030年職場四大的趨勢: 趨勢一稱之為精進技能:因為人工智慧不斷的來襲 趨勢二創新與應用:你必需要Job到Work 這是指工作到完成Work指的是任務 趨勢三個人跟組織開始進行分工:如何分工呢?當然是透過專案管理的模式 趨勢四公司更需要彈性人力的運用:一個人如果能有雲端的幫手就可與一群人開始競爭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公布最新報告中顯示,消失最快的中階主管。在全球職場中,M 型化真的來臨了。中階主管的決策功能交還高層、執行工作則由低階工作者代理,網路科技的精密與多樣化發展,也是壓垮中階主管的最後一根稻草

深度學習的起點-20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1950 年代,IBM 有位電腦科學家 名叫亞瑟.山姆爾,很愛下跳棋, 所以他寫了一個電腦程式, 叫電腦跟他對打。 他開始下棋,結果他贏了。 後來他又寫了一個副程式,在背景執行,只做一件事:就是計算機率,評估目前的棋局,比較贏棋和輸棋的機率,每下一步棋,就重算一次。然後他又跟電腦對打,結果他贏。    最後山姆爾讓電腦自己對打。 電腦就自己下棋,一邊收集數據。 越收集越多,它的預測準確度就提高。 然後亞瑟.山姆爾再回來跟電腦對打。 他開始下棋,結果他輸了。 亞瑟.山姆爾創造了一台機器,它的能力青出於藍,更甚於藍。   這是機器人演化的過程,人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學習,並且拉高自己的層次。楊大輝於《深度學習的技》一書中指出,學習的五個層次,一層比一層更深,一層比一次層更有價值。   第一個學習層次是「記」 如何記得牢,若某些事情滿足了記憶條件,就會被記得好。記憶條件有分很多種,能激起你情緒的事情、有押韻的句子、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圖片,這些都是滿足了記憶條件的東西,新奇的特性。除此之外,還有運用聯想的策略,還有重複性,這些都會讓人強化記憶的效果。 於學習規劃上,可以善用間隔效應,將學習的內容進行分割,例如:相對於在一天之內用4小時學習數學的「集中練習」,把4小時分散在四天,每一天學習1小時數學的「間隔練習」能讓你記得更久。 第二個學習層次是「懂」 其意味著你理解了知識,知道前因後果,知道這知識為什麼管用,能起到什麼作用,就是「理解力」程度的表現。人與人的能力的差異,即在此項目上。 為何人會理解呢?就是具備前提知識。假設你從未學過任何醫學術語,也不了解醫學的基本知識,這時讓你嘗試閱讀醫學論文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就是完全看不懂,因此,當我們具備前提知識,藉由「相鄰可能」,就會讓你的知識演化。 ※相鄰可能指的是,利用生物演化是逐步演化而化,每一次演化就會高一個層次。 第三個學習層次是「網」 其指的是由許多不同的知識點連接、編織而成的「知識網」,其中包括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麥特-瑞德里於《當腦中的"概念”交配起來》這一則演說中提及,人類是會匯集他們的大腦, 並讓腦中的概念結合再結合, 使其互相連結,進一步來說,是繁衍。 從自然界的觀察,單一隻蜜蜂威力不太,但整群就會讓人害怕。大腦的神經元,單個獨

影音自學筆記術-19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Target 發了張傳單給一位15歲的女孩,上面的廣告和折價卷都是嬰兒奶瓶、尿布、嬰兒床的,為何15歲的女孩會收到這些內容?收到的時間,是在她告訴她父親自己懷孕了之前兩週的事。 為什麼 Target 知道 在這高中女生告訴父母她懷孕以前, 就已經先知道了呢?甚致比女孩父親還早兩週知悉,原來,Target 有購物記錄, 記錄成千上萬網路顧客的購物歷史, 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叫做 “懷孕分數”的計算系統…,內容來自TED演講《炸馬鈴薯圈:社群點「讚」透露比你想像中更多的訊息》,是否覺得知識養份很高。 有這麼一說,一則TED演講等於一本書,TED拉高影音的品質,同時數位時代下學習也面臨科技海嘯壓力,所謂的科技海嘯就是線上課程。線上課程從大規模的開放線上課程﹙MOOCS﹚,到小規模的限制性線上課程﹙SPOCS﹚不斷的演化中,關於影音的自我學習,就成為重要的知識的來源。   除此之外,演溝也多數人學習的管導之一。聽演講時做筆記,難度比閱讀文章時做筆記較高,原因有二: 演講者每分鐘講話的速度較一般人打字快,若有使用投影片,畫面停留的時間也不是我們能掌控,此時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抓到重點。 演講時比較容易出現跳躍式的內容,不似書面文章那麼有邏輯結構。 因此,我們不可能鉅細靡遺地記錄所有內容,只要掌握對自己學習目標,有意義或重要關鍵詞即可。分享聽演講與線上課學習過程中,筆記整理的技巧給大家: 提早準備,先根據演講的議題及大綱、課程名稱把中心主題準備好,並且從議題、大綱中把必要的主幹、支幹列上去。進行初步的整理。 聽演講時,根據內容重點盡可能使用簡短關鍵詞(語詞),避免寫下整個句子,將關鍵詞整理到適當的主幹或支幹之後,並注意關鍵詞的邏輯分類與順序。 覺得整理的心智圖筆記有點亂,可以於事後重新編排內容與結構,讓筆記能更組織化、更整潔。 線上課程小叮嚀 線上課程與聽演講稍有不同,是可以自己控制節奏,不過,鼓勵大家,盡可以不要按暫停的次數過多,造成學習太長,不易堅持。 線上課程,可以善用行動裝置﹙iPad大小為佳﹚,以聲音畫面為主,利用電腦進行同步整理。而有一些重要的畫面,行動裝即可複製,再加入雲端同步或是放於Evernote即可。 運用心智圖電腦軟體時,應要善用軟體可隨時調整內容結構順序的優勢,

培養腦內書林以豐富心靈-18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現在這年代看書的時間都被剝奪了,隨著網路普及,我們隨時能接觸到來自全世界各式各樣的消息,新奇有趣的事物不斷推陳出新,這些都是我們閱讀時間被瓜分掉的主要原因。 網路當然是很方便的工具,大家是否會因此陷入溝通過度的困境裡,反而淡薄了我們的人性?會不會因此疏於跟自己相處和深入了解自我? 我們跟與自己相似的人交流是所謂的横向交流,橫向交流裡的對話很容易流於廣而淺,相較之下,讀書卻是強化我們縱向思考的一種過程,可以說跟橫向式交流屬於截然不同的層次。 閱讀時,我們會把吸收到的資訊重新思考、咀嚼,然後建立成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可以培養我們的人性深度與廣度。 要把自己的腦內圖書館培育得跟森林一樣豐富,就是培育出一個更大的書林。如果腦内圖書館裡藏書不豐,我們很容易會因為一點情感的波動而被情緒操控,一下子氣憤、一下子絕望。閱讀,也能間接解決情緒面的問題。 閱讀一本書的方法有很多,分享孫易新老師所著《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書中提及的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來為各位介紹,分為兩個部份,預備階段與深入學習。   一、預備階段 預備階段的第一步驟,將整本書,快速的閱讀過一次 思考整本書,或是文章,大概講什麼? 若有必要,繪製一下心智圖,大概即可,甚致自己的知識 根據這一張的心智圖,去設定我的第四步驟設定學習目標,這本書會可以獲得什麼﹙心錨﹚,甚致還可以與作者對話。 二、深入學習 再一次的略讀,我們所設定的章節,而不是整體書,可以將重點的頁面貼上標籤。這樣一來,讀書的範圍就是縮小。 翻閱到符合學習目標的章節,閱讀前面一段與最後一段為文章總結,思考若是我,我會寫出什麼內容或是我腦中已存在哪些內容,以書中的目錄,標題,圖表,還有開頭,結尾為主,不讀細節,是否自己可以想出內容,若是可以當然就不用讀 我們有設定學習目標,仔細翻閱符合學習目標的目錄,圖表…等,並擷取重點,開始用螢光筆劃重點 將標示的重點,轉化成結構清晰、易懂易記的心智圖學習筆記,再次確認,閱讀這本書,是否有達到我們的目的。以藉此解決我們生活、工作要解決的問題。   書如此的多少?我該如何來選書呢? 有一種很古老的測驗,目的在於幫你找出對你最有意義的書目。測驗是這樣進

高效學習就從筆記開始-17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筆記」幾乎是職場成功的最佳鍛練術,每個人成功的背後幾乎都有自己的獨門技術。CHEERS雜誌專訪「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先生的筆記學習法,徐重仁先生花了很多時間在寫筆記,他提及在資訊超載的時代每天要面對這麼多資訊,根本沒辦法記,而只要寫下來,就不用強迫自己記在腦子裡,可以抒解壓力。 而這樣的方法運用「不但不會增加工作負擔,反而覺得很輕鬆。」更重要的是,「在書寫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思考。」 學習筆記亦是如此,筆記並不是只單純將看到的寫下來,而是將零散的資料重新進行組合,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與思考,是一種具有邏輯與系統的記錄方法。 如此一來,不但學習具有系統與架構,透過學習筆記養成的累積,也可以是自己絕佳的資料庫,讓我們搭著學習的鷹架向上走,就從短篇文章開始學習吧! 【網路文章來為案例】 標題:一天的開始不在早上,在睡前: 3個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大部分的人都在強調一天的開始要做哪些事,但很少人知道一天的結束也很重要。整潔、正向的結束一天可以讓你輕鬆的為明日的早晨做準備,還可以讓計畫更完美。《Managing for Dummies》的作者Peter Economy在《Inc.》雜誌網站上提出一天結束前必須做的3件事,與我們分享。 1. 在前一晚做好準備:如果你是早上匆忙出門的人,那更應該要在前一晚做好準備。我們小時候,媽媽都會要我們睡前先整理好明天要帶去學校的東西。許多年後才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事先準備可以幫助我們在睡前對明天會有個粗略的想法。 2.檢查明天的行程表:與為在前一晚做好準備一樣,看一眼明天的行事曆能幫助你做心理上的準備。可以辨別,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用做,為明天將遇見那些人做準備。你也可以趁機完成之前列在清單卻沒辦法完成的事。最後,這也是訓練將預期待發生的事,具體化的好時機—讓心境更正向的一種方式。 3.清理環境:把巧克力包裝丟掉、整理散落的書本、掛起當天穿的外套,而不要只是把它丟在最靠近的椅子上。整理環境的動作也能減少心理的雜亂。你甚至可以清理電子產品,一覽電子信箱,刪掉佔據容量的信件。如此能讓你隔天醒來時,感覺到全新的開始。   如何閱讀一篇文章,可以依循四步驟: 快覽一遍:將文章很快的看完一次,了解大致的結構。 思考內容: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在談關於什麼樣的內容,與自己

原來大腦這樣學-16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十九世紀有位數學家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曾經自述他為破解一道苦思幾個星期而不得其解的數學難題,便跑去渡假。他人在法國南部,正準備搭公車時,那道難題的答案突然蹦出,不請自來。他享受假期之際,腦海深處仍持續思索著這道題目。他後來回到巴黎才寫下詳細解答,但是龐加萊當下就知道自己得到正確答案。為何如此,答案為何自己跑出來? 2001年,神經科學家發布研究發現,大腦在不同的狀態之下,底下的神經元訊號會在不同神經網路之間切換。大腦有兩種基本的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理解這兩種模式對學習而言是非常重要。  「專注模式」跟大腦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你聚精會神時,專注模式可以立刻啟動。用彈珠台比喻,其橡皮樁整齊、緊密地排列。而想法像彈珠,彈出去的時候因為對付你很熟悉的問題,基本概念可以在你腦中緊密連結,依循你過去體驗過的路徑,彈珠走得很順暢。 「發散模式」就是當你專注一段時間,感到很累開始分心或是神遊,你想散步、淋浴,搭公車或是聽音樂。日常生活中就是這兩種模式在切換。 原來這兩種模式,就是數學家亨利·龐加萊發現答案的秘密。同時也一樣適合我們一般人,在你睡著而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大腦仍然可以處理問題,只不過你必須在入睡以前很認真地試圖尋找答案。一覺醒來,到了早晨,腦子裡往往會冒出全新的體悟,幫助你解答問題。 我們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觀察自然界的動物,小鳥啄食地上的食物,牠得全神貫注才能啄起細小的穀粒。但是在此同時,牠還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老鷹這類掠食者的蹤影。要如何執行這兩種迴異的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別進行:有一個腦半球負責啄食所需的注意力,另一個腦半球負責掃描四周的危險信號。 我們也在人類身上看到類似的大腦分工,左腦似乎負責處理有條理的資訊和邏輯思考,按照步驟循序漸進。右腦則更傾向於掃描周遭環境、與人互動、管理情緒,並且負責掌控全局,處理同時湧入的多種資訊。 認知以上的兩種基本的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與人類左右腦的功能之後,記得,當你有問題卡住的時,要不斷的切換這兩種模式,當我們專注無法想出答案時,刻意讓自己離開,切換成右腦的模式,讓思考擴大範圍的去搜尋,就會產生異想不到的結果。 再來談談關於記憶的問題?職場的記憶力與學生單純的背書不同,記憶進化的

全腦團隊的專案管理-15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一九九O年四月,來自中國大陸、蘇俄及美國等二十名專家組成的國際登山隊伍,成功攀登上埃佛勒斯峰峰頂。此次登山行動,被金氏世界紀錄譽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登山冒險。 惠塔克擔任此一登山隊的隊長。他曾於一九六三年登上埃佛勒斯峰在國際登山界享有崇高地位,足以凝聚這個來自不同國家登山好手隊伍的向心力。擔任副隊長的湯姆生職業是會計師兼律師,其主要任務為掌握登山行程進度,及確保後勤補給不虞匱乏。兩人扮演不同角色,卻能相輔相成,成為執行專案管理的最佳組合。 湯姆生擅長分析事理,專注於左腦功能,惠塔克專注於右腦功能,適時給登山隊員所需的鼓舞與打氣。左腦右腦攜手合作,登上高峰,「全腦的團隊」成功執行自己設定的目標,如何來進行典範轉移。 回到職場的現況,許多規劃人員在思考專案時,立刻就跳到執行的細節,因為未全盤思考,忽略了某個重要細節,使得專案進度嚴重落後或整個觸礁;或是因為未慮及某些潛在風險,導致整個專案宣告失敗。 這是因為職場大多數夥伴都是偏向於使用左腦思考,若能善用右腦,運用心智圖來激發更多創意和直覺, 讓專案一開始時,有更周延的思考和更有效的選擇,將會改變過去的經驗呢? 我們有很多機會把心圖應用到專案管理。在安排專案進度、分配資源,或監視工作進度時,左腦或線型思考的確不可少。在定義專案範疇及初期規劃時,經理人卻需要全腦思考。 為什麼在專案定義上需要創意呢?首先,要達到專案目標,可能有很多選擇。舉例來說,某個公司要成立一個專案,來強化員工專業職能,做法之一就是請人資單位,規畫一系列課程。然而,也許還有較便宜、較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若能應用「接力構想」或是世界咖啡館方式,讓團隊去探索其它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許可以得出現階段最好的解決方案。 前HP的資深副總陳國欽於《專案經理》訪談中提及,當組織正在執行某個專案時,一開始利害關係人的各種需求可能十分發散,這時候就可以用心智圖的方式有效分類,將類似的需求整合在一起,搭配專案管理的架構五大流程及十大知識領域,確立專案的目的(Goal)、現況(Situation)、目標(Objective)、 策略(Strategy),專案的產出就不會偏離 方向,並能順利達成目標。 確認專案的範疇之後,專案團隊就可以進一步發展這些行動的詳細步驟。團隊可將這詳細步驟一層層列出,進行「任務結構分解

放與收的腦力世界-14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設計,只是將產品包裝的讓人想買?目前全球的公司的設計已超越這些內容,不僅是包裝,而是在產品/服務專案構思過程的一開始,就加入設計師的想法。 這就是目前廣為流傳的「設計思考」,設計不僅只有談美學,也是一種實務哲學,更是一種做事的理念與系統的方法,《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提供一些關鍵的元素: 強調跨領域的團隊編組,跨界的組合 運用視覺圖像,讓創新始於眼睛 運用擴散性思考與收斂性思考交錯的腦力激盪前進 用手思考原型製作 打造劇本說動聽的故事,感動人心的體驗試設計 作者提出看這一本書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將目錄視覺化。作者提及,我們經常被要求要線性思考,但是在IDEO,我們發現,利用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技術將想法視覺化,往往會更有幫助,那就是所謂的「心智圖」(mind map)。 線性思考是關於順序,心智圖則是關於連結。這種視覺再現,幫助我理解我想討論的不同主題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它給了我一種更直覺的整體感,以及幫助我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最能將想法闡述清楚。 進入到知識經濟,以科技提升附加價值時代裡,創意變得十分重要。心理學家尼茲彼 (Richard Nisbett)一直在研究東西方文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式,多年鑽研的結果他指出,這世界確實有所謂的「思維的疆域」 (geography of thought)存在,如何來突破呢? 如果說解決問題的聚斂階段是要逼我們找出解決方案,那麼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目標,則是為了 豐富我們的選項,得出更大膽、更具創造性破壞和更有說服力的結果。知名科學家鮑林 (Linus Pauling)說得好:「想要找到好點子,首先你得有一大堆點子。」他就是這樣得到兩次諾貝爾獎。 想要找到好點子,首先你得有一大堆點子。~ 鮑林 (Linus Pauling) IDEO幫耐吉(Nike)設計一件兒童產品,邀請一群八到十歲的專家,接著把男孩和女孩分開到兩個不同房間,給他們一些說明,然後讓他們討論約一個小時。等我們去了解結論時,發現這兩個小組的差別還真驚人。女孩組提出兩百多條想法, 男孩組勉強湊起來才只有五十條。 男孩們因為急於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幾乎沒注意到其他同伴的想法;女孩們則不用提示就自己進行了一場活潑熱鬧但彼此串連的對話,每個構想都和上一個有關,又變成下一個的跳

簡報構思與支援圖庫建置-13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小蔡,客戶找你。」背後一聲大叫。小蔡心中的OS,找我做什麼?客戶不是應要找業務嗎?為何要找一直找工程師呢?   過去生產線的時代、操作機器設備的時代,哪需要表達能力,工程師只要操作好機器即可;但現在任何工作都要求表達 ,用專業的語言 ,快速面對面的溝通。工作職場上,更是劇烈的變化,天下雜誌「未來職涯最需要的能力」一文指出,表達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表達能力如何訓練?從寫報告、做科展、寫日記、寫週記、上台報告都是很好的訓練。上台,第一件事情想到的是簡報,想到簡報,就想到PPT,然後,就打開電腦,結果腦袋一片空白。   簡報達人王永福於《上台的技術》中提及,如何構思內容並激發好點子?就是善用便利貼整理想法,應是將PPT放一旁,先盡情的發想,一個想法寫在一張便利貼上。若真的沒有點,就善用看書、找投影片與聽演講,讓你創意泉湧。 簡報的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除了利用便利貼之外,也可運用心智圖法的自由聯想,作散發式的思考。接續,再利用邏輯聯想,將內容進行收斂,準備順序如下: ➊思考整個簡報的全貌: 運用5W2H為基礎架構,然後依據題目進行適當的調整。 ➋思考簡報的架構: 在思考簡報架構的階段時,若發現有不足的資訊或想要補充的資料等,就應於心智圖的相關分支上做筆記以防遺漏。運用心智圖軟體的話,就能夠輕鬆地完成調整。 ➌收集資訊: 簡報架構中所欠缺的資訊必須透過書籍、網路乃至人脈:等管道著手收集,同時適當的調整分支內容,不需要並將其刪除。 ➍思考簡報背景: 相關的要點為起承轉合的構思,找出結論、吸引聽眾的重點與開場技巧,這些都可以逐一加入心智圖中。 ➎完成心智圖: 由於心智圖所能傳達的內容是以架構為主,相關的補充資訊,例如:Google試算表…等檔案來作為補充,可以進行超連結。 ➏模擬簡報進行流程: 擴充簡報架構使其更為詳細之後,便要測試該簡報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將各分支內容所需的時間加總,即能估算整體的時間,而進行調整。 除了傳統的簡報架構之外,於《slide ology中文版:視覺溝通:讓簡報與聽眾形成一種對話》中提出一個概念-組成圖像系統。擁有圖庫對整個組織都有好處,因為員工能動用可重複使用的部份,不需要為了自己的簡報,屢次尋覓與產業相關的適當圖像,因而能提高生產力。員工需要的工具就在手

選擇如何更容易的分析法-12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一支球棒和一顆球合計要價1.10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請問這顆球要多少錢? 答案是…最下方 答對了嗎?恭喜你,你跟超過五成的哈佛、MIT名校高材生一樣,都答錯了。這個小測驗印證了:多數人都懶得「動腦」,習慣相信直覺給的快速答案,因而也容易被直覺誤導,犯下錯誤。心理學大師卡尼曼說,重大決定,不要相信直覺。 選擇如此重要,但為何大家不想要選擇,甚致陷入選擇的癱瘓中,再想想以下的案例,關於醫療 - 你去看醫生,醫生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醫生告訴你﹐我們可以選A 或是選B,A有這些好處﹐有這些危險性,B有這些好處﹐有這些危險性。你想怎麼做﹖Barry Schwartz 於《談選擇的癱瘓》中舉出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你回答﹕「醫生﹐我該怎麼做!」 醫生再重複﹕A有這些利弊﹐B有這些利弊你想怎麼做﹖  然後你說:「醫生﹐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醫生說:「但我不是你。」 結果是﹐我們說這是“病人的自主權” 聽上去好像是件好事,但實際上它不過是把做出選擇的重擔和責任,從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也就是醫生,轉移到一個相對無知而且正在生病狀態中,可能無法做出什麼好決定的人 - 也就是患者身上。 選擇無所不在,為何要避免直覺做出選擇,分享二種方法給大家: 富蘭克林成交法 在困難選擇之間, 一種選擇在某些方面是好的, 另一種選擇在另一些方面也是好的, 而且這兩種都不可能完勝對方。 據說富蘭克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有這樣的一種習慣,取出二張紙,拿筆分別在上面畫一條線,第一張紙左邊寫上做這個決定A的好處,右邊寫上做這個決定A的壞處。 第二張紙左邊寫上做這個決定B的好處,右邊寫上做這個決定B的壞處。應用這種方法,也可以在銷售上達到很好的效果,鼓勵潛在客戶去考慮事情的正、反面,突出購買是正確選擇的方法,稱之為「富蘭克林成交法」,又稱「理性分析成交法」。   雙值分析法 於既有的選項中,選出其中之一,謂之雙值分析法。如上面的例子,是否要於週未去報名學習課程。雙值分析法是用條列式來書寫,思考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選項不足的窘境。將雙值分析結合心智圖法的放射狀思考,能改善傳統條列式的書寫的侷限,進而產生更多選項,以供進行決策參考。 則是諾斯與博贊合寫Get Ahead中,提出面對每一種不同的選擇,每一種選擇展開分支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