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資訊減量與吸睛設計:掌握心智圖與資訊圖表的核心技巧


你習慣用文字表達還是圖像?

許多時候,與其說到口乾舌燥,不如拿出紙筆畫張圖來得有效。用圖像傳遞訊息並非設計專業人士的專利。在職場中,若能將抽象概念圖像化、視覺化,將大幅提升溝通效率與效果。

資訊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並非現代人的專屬技能。事實上,文字是人類文明與史前時期的最大分野。在文字出現之前,晚期石器時代的人類就已經利用圖像來記錄資訊與進行溝通,例如用樹枝在沙土上畫地圖,或是在洞穴壁上繪製動物圖案。

進入近代,表格的發明使資料的呈現與理解更加直觀。《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一書指出,工業化為人類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而視覺化正是一種降低複雜性的方法,因此工業革命時期成為圖表蓬勃發展的年代。

雖然資訊圖表與心智圖在外觀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實際上是相通的。如果能將熟悉的觀念運用於學習新知,將有助於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洪蘭教授多次強調利用舊經驗串聯新知識的重要性
她表示:「人在接受外界訊息時,大腦會不斷根據過去的經驗,對訊息做出最合理的解釋。這種自動化的歷程會決定我們如何詮釋後續訊息,進而形成人們的概念。」

本文將透過心智圖法的三大核心關鍵,來探討資訊圖表的構圖要素與其應用方式。

 》資訊減量與吸睛設計

❶ 心智圖

心智圖(Mind Map)的定義是「心智地圖」(Map of your Mind)。簡而言之,它是一張呈現大腦思考內容的圖。心智圖以其色彩繽紛和結構化的特點,與傳統的清單形式大不相同。

心智圖通常圍繞一個吸引人的中心主題展開,搭配鮮明的色彩。資訊關係以階層形式展現,文字以關鍵字為主,有助於快速吸收資訊並有效表達知識。

❷ 資訊圖表

將複雜的資料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圖像,是資訊圖表的核心功能之一。《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提到,在設計構圖時,需考慮人們閱讀文字和圖表的方式差異。

共同點

一般而言,人們的閱讀習慣大致遵循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Z字型」動線。然而,《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指出,這種「Z字型」動線主要應用於閱讀文字,而在閱讀圖表時,視線往往會首先聚焦於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哪裡吸睛,就往哪裡看」。

資訊圖表與心智圖法都強調資訊減量的概念,並注重圖像的設計,以吸引讀者注意力。在呈現精簡資訊或處理大量圖表元素時,若希望引導觀眾按特定順序閱讀,可善用視覺暗示,例如:
  • 使用箭頭或輔助線強調資訊的流動性
  • 調整字級大小,突出關鍵訊息
這些技巧能幫助觀眾更直觀地理解資訊,並有效提升圖表的溝通力。

 》 資訊分類邏輯,一眼可見重要內容

❶ 心智圖

心智圖基於記憶的原理,在運用心智圖法繪製筆記時,通過篩選關鍵詞以及進行邏輯分類與階層化結構的呈現,不僅能揭示分類結構或因果關係,還能透過連結線清晰展示概念間的關聯。這種方法使思維的語意結構更加練達、簡潔且易於理解。

先掌握整體概念,繼而逐步理解細節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主動思考與學習的過程。這種方法符合建構主義學習觀和精緻化理論的原則,同時契合大腦吸收資訊的關聯性法則,是一種有效促進主動學習的方式。

❷ 資訊圖表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在觀察事物與接收影像時,會以整體圖像為概念框架。這種解讀不僅依賴視覺感官,還結合個人經驗、背景與社會文化影響,被稱為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資訊圖表常採用的設計原則之一是接近性法則(Law of Proximity),即彼此靠近的元素容易被視為同一組或具有關聯性。因此,在規劃版面時,需確保說明文字與圖像之間的距離適當。

除了間距,元素的形狀也是一種分組策略,搭配顏色或大小變化,可有效表達關聯性。但為了突出分組效果,應避免使用過多顏色與複雜形狀,以防止版面過於混亂,失去辨識效果。

共同點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所有的知識都是分類。」(All Knowledge is Classification)。無論是心智圖法還是資訊圖表,分類都是其構圖的核心要素之一。

若以資訊傳達為目的,需考慮觀眾的記憶負擔。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A. Miller)指出,人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大約只能處理七個項目或串節。這使分類成為組織資訊的重要策略,有助於提升資訊的可讀性與記憶效果。

 》顏色傳遞感受,助於加深印象

❶ 心智圖

心智圖常使用多種顏色,不僅具有吸引視線的效果,還能將資訊以視覺形式傳達至右腦,促進長期記憶的生成。

《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一書提到,運用大腦吸收資訊的五大原則中的「特殊原則」,指出大腦喜歡新奇的事物。透過使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標示屬性重點,並結合插圖來強調內容及其意涵,可顯著提升大腦處理資訊的效能。

❷ 資訊圖表

在資訊圖表中,顏色的運用同樣重要。大量使用色彩雖能使畫面更加熱鬧,但可能會模糊資訊的層次與重點;反之,僅在少數重點處著色,可能會使畫面顯得過於單調。

如何兼顧色彩的豐富性與資訊傳遞的清晰性?色彩學大師約翰尼斯·伊登(Johannes Itten)提出了「十二色環」作為配色工具。色環中,相鄰的顏色稱為「相近色」,適合用於具有關聯性的資訊,給人協調與穩重的感覺;對立的顏色稱為「互補色」,用於呈現對比與強調。例如,在暗色背景中使用亮色系來呈現重點,能有效凸顯關鍵資訊。

若需搭配兩種以上的顏色,可在色環上畫出三角形或正方形,取其頂點顏色進行組合。這種方法能讓配色更具視覺和諧感,同時避免畫面紊亂。

共同點

選擇符合資訊意象的顏色作為圖表的基調,能加深觀眾對資訊的印象。反之,若使用違背日常認知的顏色語言(如將愛心設定為藍色,或將禁止符號改為綠色),可能導致觀眾產生誤解。

這種現象稱為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即當人們對某件事物已有既定認知時,新的視覺刺激若與其不符,會干擾理解並造成認知衝突。

   ❙ 資訊圖表與心智圖法的共通點與差異為何?

資訊圖表與心智圖法雖然外觀不同,但核心觀念是互通的。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注重資訊減量、視覺呈現、分類邏輯以及顏色運用。

共通點:

●資訊減量與吸睛:兩者都致力於減少資訊量,並運用圖像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心智圖以關鍵字和階層式結構呈現資訊,而資訊圖表則透過圖像拆解複雜資料。

●視覺引導:為了引導觀眾的閱讀順序,兩者都會使用視覺暗示,如箭頭、輔助線和字級大小安排。資訊圖表特別強調「哪裡吸睛,就往哪裡看」,並非像文字閱讀的「Z字型」動線。

●分類邏輯:分類是兩者重要的構圖要素。心智圖透過關鍵詞篩選和邏輯分類,呈現階層化的結構或因果關係。資訊圖表則利用「接近性」原則,將靠在一起的元素視為同一組,並可搭配形狀、顏色和大小來呈現關聯性。

●顏色運用: 兩者都使用顏色來加深印象。心智圖會使用多種顏色,將觀眾感受傳達到右腦,生成長期記憶。資訊圖表則透過顏色來表達與運用資訊,並可利用色環來進行配色。兩者都需避免使用與日常認知不同的顏色語言,以免產生「史楚普效應」。

差異點

◉概念定義:心智圖被定義為「呈現出大腦思考內容的一張圖」,以中心主題向外擴散,著重於呈現思考的過程。資訊圖表則更側重於將複雜的資料視覺化呈現,以達到溝通或傳遞知識的目的。

◉閱讀方式:心智圖以中心主題為起點,以階層結構向外擴散;資訊圖表則以視覺焦點為導向,閱讀順序並無固定模式。

◉主要目的:心智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吸收資訊、有效表達知識,促進主動學習。資訊圖表的主要功能則是將知識傳遞出去。

總而言之,心智圖法與資訊圖表都善用視覺化來傳達訊息,兩者都重視分類、減量資訊和視覺引導,並會利用顏色來加強記憶。心智圖更側重於呈現個人思考過程,而資訊圖表則側重於傳達知識。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