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旅圖筆記: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看完《刺激1995》,我知道牢房是靠不住的。 想要擁有快樂的一生,要靠誰呢?答案是運氣不夠好﹙沒有中樂透、沒有富二代…﹚,就只能是自己。除了物質的生活之外,要獲得成就感,那更要靠的是自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人生,也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代替,也不可能永遠依賴他人。 丘吉爾曾經預言過「未來的帝國是建立在腦力上的」,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都是需要知識工作,都是需要學習知識、利用知識的工作,已經不僅僅是原來的「人與物一起工作」,而轉變成了人與人、人與信息和知識的工作。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大都要依靠知識展開人生。 從2008年經濟泡沫化開始,人類信息的步伐是大幅度的展開。一項來自EMC公司權威的研究,2008年全球人們所產生的訊息總量為4870億G。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如果將這些數字化的信息全部印成書籍,它的長度將是從地球到冥王星的十倍。 在世界越來越平的現狀下,信息的傳遞越來越沒有障礙。別以為整天閱讀網路文章,就會獲得知識,其中一個主要的關鍵是,你必須要有目標地去獲取信息,若缺乏知識基礎,就會很難產生對信息的明確需求。 對於暢銷書《 世界是平的 》, IBM知識管理機構創辦人普賽克在《哈佛商業評論》刊出了一篇針鋒相對的文章《誰說世界是平的!》。他指出:「蓋茨和弗里德曼犯的基本錯誤,是把信息和知識混為一談。」 他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上 Google的網站搜索到盲腸炎手術的開刀步驟,但不論這個人搜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讓他開刀嗎?」 從工業轉型到知識時代,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勢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的來源,對於新知識的學習、保存與共享,需要有全面性的掌握,從生產性的管理轉而變成知識生產線的管理。就帶大家來讀讀《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一書。 ❙ 學習知識: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從來不是難事,問題是要學習什麼? 一位大學畢業生,有著雙學位,很輕鬆的找到工作。但她熱愛學習,不論講座、書籍、線上課程,一應俱全。但問題是,工作表現並不突出,甚至經常換工作,也從得不到重要的職務,但她一樣熱愛學習。 ↑來源 問題在哪裡呢? 熱愛學習沒有錯,但這位女生太享受過程,而忘了目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呢?以一個社會新鮮人或是在職場工作者而言,首要的是「保住飯碗」,因此增加自己的個人價值與優勢,應是第一要務,也比較符合馬斯洛的理論。 學習沒有方向性,再加上目前課程的行銷術...

閱讀旅圖: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花了一樣的時間製作簡報與報告,有人興高彩烈,有人默默摸摸鼻子,是聽眾的問題?還是設計上有瑕疵? 另一個場景是得到相同的數據,一樣使用M.S. Excel,但一個被稱為思路清晰,一個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什麼意意?看看以下的案例,一位組長想要向上司爭取雇用二名員工,因此要向主管說明,目前工作量實在,處理不來。身為主管的您,看到哪一張圖比較容易決策呢? 或許你正在想,就將長條圖換為折線圖,不就好了嗎?有這樣簡單嗎?想想,在學校有人教我們語言與數學,但似乎沒有人將這兩項科目結合在一起,教我們如何用數字說故事。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得的資料量也越來越大,這些資料的背後意義正等著我們去破解,將資料視覺化、用來說故事的技能,成了改善決策能力的關鍵。一起來看看,為一百個以上的歐美機構開過工作坊的講者,分享如何來製作出一張好圖表《 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 ❙ 用圖表說一個好故事的元素探索 除了將長條圖換為折線圖,用對的圖型表達之外,重點在於要將雜訊給去除。什麼是雜訊,就是一些不對的顏色、符號與過多的文字,當一張圖表呈現出來的「認知負荷」越大,大腦就會不自覺地翻到下一頁。所謂的認知負荷就是學習新東西所需要花費的腦力,身為簡報的負責人,我們必需要學會聰明的使用聽眾的腦力。 雜訊應要清乾淨,這個圖表有六種減少雜訊的更改方式,逐一來進行改造吧! ① 移除圖表邊框 :格式塔原則(德語:Gestalttheorie)中的封閉原則告訴我們,人們會將元素缺少的部分,用眼睛自動將空缺填補完整。 ② 移除格線 :別讓格線搶了該放在資料上的目光。可能的話,移除所有格線,這樣一來可以加強比對,更加凸顯我們要呈現的資料。 ③ 移除資料標記 :在圖表上的每一個元素,都是在增加聽眾的認知負荷,並不是說不能增加資料標記,而是說要使用的話,必須要有特定的目的,多去思考軟體預設值所帶來的問題。 ④ 整理資訊標籤 :最讓人看不順眼的就是Y軸標籤小數點後面的「0」,它們毫無資訊價值,還會讓數字看起來更為複雜!移除小數點後方的「0」,多為聽眾著想,同時也可以縮短月份標籤,將X軸標籤轉為水平,移除斜置文字。 ⑤ 直接加上資訊標籤 :到目前為止,我們移除了不少的雜訊,我們的目的在於盡可能移除不必要認知負荷,處理的手法就是利用「資訊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此步驟當中,我們要利用格式塔原則的相近原則,將資料標籤直接放在描述的...

閱讀旅圖:搞定!工作效率5步驟

時間是一項不能取代的稀少資源,數位時代之下,每一天都有卓越的時間管理軟體工具出現,但因為過多的選擇而間接造成工作生產效率短路。工具是一種術法,我們應要一個流程來組成工作,以「流程」為主要的架構,然後去選擇自己慣用的軟體工具,這樣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透過不斷地精進流程,而讓自己的生產力不斷的進化。 提到流程,就不得不提「搞定!工作效率5步驟」這一本書,眾所周知的「GTD流程」。最喜歡書中提及的一段話: GTD﹙Getting Things Done﹚流程並不是做完所有的事 ,而是在推廣適度的對應個人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指引你在任何時刻都能做出最佳的決策,並排除當下未處理事項所帶來的干擾與壓力,最後得到清晰的思緒和心理空間。 每一個人都有一堆的工作需要進行,形成更多的要求,但資源不足,而造成種種的壓力。過去,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區分工作與生活,然而強調快速回應世代裡,界線變得模糊,而導致工作影響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安定,也影響工作。 為適應新時代需要新的方法,來達到我們對於時間管理的三個要求: ❶可靠的系統協助我們收集,不必再依靠大腦來記憶; ❷下一步的行動計畫,讓自己能允許雜事進入,更容易進行安排; ❸期限中完成該完成的工作,行動內容經過管理與整合,就能維持對他人高度的承諾。 相信以上的三點,是每一個人於生活之中最基本的需求。 GTD流程的五步驟,讓你重新掌握生活,精通工作,主要關鍵在於你是否相信它,並願意持續不斷慢慢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於繁忙與龐大的壓力下譜出美好曲調。 ❙ 搞定工作的5步驟-GTD ❶ GTD-捕捉 將上課的筆記整理,丟棄過期的雜誌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行的工作,當然,你可以放在腦袋,也可以將這些事項,放入一個「收件匣」中,將要記憶的事情逐出腦袋中,然後定期的將這些事項清空,空的時機則是選在週三與週日。 收集工具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工具都可以,不過,小小的建議是使用雲端軟體,這樣就可以不限裝置: 紙與筆 Evernote的一則「收件匣」記事 Google Keep-Mac+iPadApp進行同步 Google Mail ❷ GTD-理清 問自己那是什麼?能否行動?答案若為否,進行三種選擇﹙刪除、參考資料、孵化事項﹚。答案若為是,確認是否為專案﹙較複雜的工作謂之﹚,若不是專案,則是以兩分鐘原則來判斷,兩分鐘內可以完成就直接處理,超過兩分鐘,則是進行思考...

閱讀旅圖:原子習慣

運動員最怕受傷,且這個傷真是意料之外。高二被球擊中…﹙悲慘的過程,讓人心酸無法寫﹚,接續的高中棒球生涯黯淡無光,但除了自己還有誰會相信,未來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球員。 傷後的兩年,進入到大學,一個新的開始,初次見到了……微小的力量。 球員受大傷之後,短期之內當然不可能變球隊先發,於是只好先認真讓生活重回正軌。當同儕們每晚熬夜打電動時,則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晚都早早就寢;在大學宿舍的雜亂世界中,我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 這些改善雖然微小,卻讓我有掌控生命的感覺。開始又有了自信,而這種自信漸漸增長,蔓延至課堂,改善了讀書習慣,在大一那年每科都取得優秀成績。 大二的球季來到,獲得先發投手;大三那一年,成為隊長,大四那一年,睡眠習慣、讀書習慣與重量訓練的習慣,才真正的開花結果,所有的殊榮集於一身,包含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只有33人有這樣的殊榮。 巨大的成就,來自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更重要的是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受傷到發光發熱總共是6年時間﹚,他是誰- 詹姆斯.克利爾,更重要的是,他將由小做起的密技一五一十的告訴我們,詳情請閱讀《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 ❙ 原子力量帶來原子彈的威力 二00八年的北京奥運稱霸公路賽與場地賽項目,拿下六成的金牌,驚天動地。四年之後的倫敦奧運,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同年,環法自行車賽中威金斯贏得第一面金牌。或許這沒有什麼? ↑來源 不過,你知道嗎?從一九O八年起,英國的自行車選手僅在奧運會拿過一面金牌,在自行車界最大的賽事環法自行車賽中,英國的表現更差--長達一百一十年的時間裡,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這項賽事中奪冠。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英國的自行車隊改變命運?原因就在二00三年的某一天,英國自行車協會改變命運,雇用戴夫.布萊爾斯福德為國家隊教練。他跟前任教練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 布萊爾斯福德異常投入「微小增長的總和」。 他解釋說:「整個原則的概念在於,如果把關於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教練團隊一開始做的小調整,可能在你的料想之內: 重新設計坐墊 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 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 讓室外比賽的選手換穿室內比賽服 然而,他們並未僅止於此, 意料之外,請外科醫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