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閱讀旅圖:讀書變成「高報酬投資」的刻意自學

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中時期,父母便已不在家中,更沒有收入來源。萬般無奈下,只能每天打工維持家計。像這樣的小孩,為了實現夢想,便向周遭親友表明「自己要在一年後自學考上東京大學﹙以下簡稱東大﹚」的決心。 在升高三的那年春假,甚至把打工的工作辭掉,每月收入只剩下助學貸款的日幣一萬四千元獎學金。連上補習班或先修班的選擇都沒有。只能分析資訊,靠自己擬訂「東大考試策略」。 首先, 徹底分析了任何能夠考上東大的有用資訊,自行建立一套考試策略與計畫 ,如此一來,腦海裡就會浮現出能夠跨越合格門檻的方法,成功跨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再用自己打工賺來的存款和助學貸款的錢,買下精挑細選的教科書和問題集錦,重複地閱讀和做題目。讓自己訂定的計畫更加具體,並且天天身體力行。 在高三的考前衝刺開始以前,在校內四百個學生當中的成績排行是三百名,模擬考檢定結果為「E」,憑這種狀態根本不可能考上東大。從那之後,便以自己擬定的學習策略和計畫為基礎,實踐自學,校內成績就此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前進,一路從兩百名提升到一百名、三十名、十名、全校第一,最後甚至提升到全縣第一名的成績。終於在一年後,成功靠自學考進東大,邁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當時掌握到的「自學奧義」,此後也成為能夠應用在讀書、談生意等各項領域中,實現自己夢想的終極能力。這一個時代,更適合談自學,一起來讀《 讀書變成「高報酬投資」的刻意自學:「組合式讀學術」翻轉無奈人生,40歲擁有千萬10桶金 》吧! ❙ 「自學」是當前趨勢 大概也還有人抱持著,所謂自學就是指「沒辦法上補習班或先修班的學生,只能獨自苦讀學習」的既定印象吧。然而, 時代已經大幅改變,現在需要的其實是能夠獨立學習的能力 ,也就是「自學力」。 Photo by Wes Hicks 現今的世界,正準備迎來全新的時代。目前早已進入人才、經濟或資訊,全都超越國界、空間而展開交流的「全球化時代」;更是一個「若企業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根本無法存活」的時代。那麼,當代的教育呢?跟五十年前如出一轍,學生每天都待在差不多的教室裡,由差不多的老師們,教授既定、跟過去差不多的知識。 在網路上,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MIT﹚等世界知名大學,已有許多授課內容免費供人閱覽。任何人只要有學習意願,都可以立刻點開哈佛大學的課程聽講,享受隨時能免費享受優質教學的時代。 「可汗學院」的線上教室,主要提供給國高中、小學生,包

閱讀旅圖: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和氾濫的時代,每個產業都需要溝通、說服他人、做簡報,但大部分的會議和簡報都令人昏昏欲睡,其中最缺乏的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將複雜的資訊用圖表或是視覺化表現,令消費者一目瞭然。 然而將資訊設計成為故事的過程當中 , 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需要有資訊解構的能力 、 分析歸納的邏輯能力,更要有想像創意的能力,也要有視覺設計的能力。 通常有創意的人比較缺乏邏輯,然而邏輯性強的人又大多缺乏想像力。這中間就需要理性、感性兼具,具備設計思維的人,打破以前傳統,用消費者的思維來溝通,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力省功倍。 圖像化思考,是一種表達方式的精進,不僅節省溝通時間,也增加作業效率。 是商業上的簡報、演講、報告、行銷,都需要的工具和思考,讓說服與溝通變得更容易。政府部門尤其在政策宣導和教育上,若能捨棄傳統的方式,運用圖表或視覺的表現讓民眾了解政策和政績,不僅會更事半功倍,更會讓民眾覺得有親和力。 在視覺上,影片當然是溝通最直接的刺激,但是畢竟影片成本較高,文字又太冗長,認為資訊視覺化的表現方式是CP值最高的一種表達方式,最適合在網路社群年代傳播。共同來閱讀Re-lab團隊所出的書《 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 》。 ❙ 生活這樣用-原來只是電錶裝錯位置 電是民不可或缺的資源,涼涼的冷氣,可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缺電,若是要提高電費後引起民眾反感,且讓收入較低的民眾負擔不起,而真正用電量高的民眾因為收入高而不在意電費調漲,這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有社會正義失衡的隱憂。 那荷蘭政府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從數據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阿姆斯特丹郊區的一個地方,有些房屋的電錶装在地下室,有些則裝在前廳,可以一眼看到家庭的累積用電量。 而沒想到的是,電錶裝在前廳的家庭用電量比其他家庭少了三分之一﹙這個小故事出自《系統思考 Systems One》﹚!可視化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不見沒有,時時可見,即能提高意識。 再來看一個例子… 純文字版本的內容為:眼睛是人們接收資訊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在我們的身體中有各式各樣的感覺接收器,其中有70%的感覺接受群集在我們的雙眼,想要接收外界的刺激和印象,透過眼睛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人眼看一個目標要得到視覺印象,只需0.07-0.3秒的注視時間。 ❙ 如何提高資訊本身的吸引力呢? 你可以試試以下這幾種方法: 與其直接告訴讀者結論,不如試試看從一個

閱讀旅圖:所謂時間管理,就是選擇性放棄

同樣是要把事做對,厲害的人總能找到最重要的事,但普通的人總是忍不住做更多的事,所以是選擇決定了我們的努力是否更有效率。 剛步入職場時,討論一個重大的案子,上司專門安排一位來公司兩年多的人事專員做會議紀錄。當時覺得納悶,這樣簡單的事情,還需要特別找人做嗎?會議在上司的主持下,討論得興高采烈,內容天馬行空,時不時還會相互爭論一番。為這位人事專員擔心,這個會議紀錄他該怎麼寫。 但是第二天看到他的會議紀錄後,我和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震驚。幾個小時的會議內容被他濃縮在兩頁A4紙上,重點明白、脈絡清晰。他把繁冗的內容抽絲剝繭、去蕪存菁、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同時標注了重點、摘要,準確標出了關鍵資料,呈現了我們討論的最終結論,方便與會者閱讀。 其實很多頂尖高手都是這樣,他們能在別人都注意不到的小事上,展現出高超的分析能力和處理水準。觀察這 位 人事專員的工作方法 , 發現他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效率的祕訣只有一個「抓大放小」。處理多項事務時,先做緊急重要的事,後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幾乎已經成為他的本能。 這正是一個成功時間管理的典範,時間無法管理,但可以提 升 我們的 生 產力,共同來閱讀《 所謂時間管理,就是選擇性放棄:上萬人成功驗證,時間規畫師的八大精簡法則 》。 一、要有自己的不為清單 人們以前在大街上看熱鬧,現在在網路上瀏覽各種八卦新聞。但這些內容,本質上和自我提升並沒有太大關係。許多人都將時間浪費在此,將這個觀察結果告訴佳佳時,她說:「我每天工作都很累,時常有焦慮感,看那些有的沒的,就當是休息吧。」 她的想法很具代表性:很多時候,大家並不是「不想做」,而是在不知不覺 中 時間就流逝了。想做的事情沒有做,到了下班的時候內心感覺無比焦慮。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時間也沒有少用,但是最終的成效卻不大。一個清單,把清單上的工作事項分為今天必須完成的和今天不必完成的,然後按照這個清單執行一天的工作,試試看會有什麼效果。 工作中必須完成的和不必完成的,就是我們時間管理上常說的必為清單和不為清單。 這兩個清單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效率,合理分配時間,順利地完成工作。 所謂時間管理,就是選擇性放棄。選擇性放棄,才會在紛亂的工作中掌握主動權。 足球利物浦隊的主將克洛普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漫長的英超聯賽能夠取得冠 軍 才是他的重點。在長達三十八輪的比賽中,還要夾雜足協盃和聯賽盃兩項賽 事, 以利物浦隊來說

閱讀旅圖:學習大躍進

人,對於充滿神秘、諱莫若深的黑箱作業,一向有又愛又怕的矛盾情結。當然,人也對全世界最精密複雜、奧妙難懂的腦內黑箱作業,抱持同樣心態。必須謝謝世界各地、不同研究單位的腦神經科學家,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懈,使我們對腦子運作的了解,比起數十年前還更多、更深入。 生活在這個競爭劇烈的E世代, 大家都有小小迷思,以為人類生來就是要乖乖坐在教室練習,腦子自然會吸收知識 。其實大家都忘了回頭看看祖先走過的足跡,忘記腦子的原始本能是尋求生命的生存與延續。人類的腦子是世界上最有韌性的生存機器,它不是專門用來記憶死知識的學習機器。 人類腦子的第一要務是處理、過濾攸關生死存亡的重要訊息。 在解決、擺平了生死存亡大事之後,才會有餘力,面對第二要務的挑戰——如何排解愛恨情仇的情感問題,舒緩喜怒哀樂和壓力的情緒干擾。如果 腦子經過這番折騰,還有殘餘力氣,才會用在父母、老師最關心、憂心的課堂上的知識學習。 面對大未來,學習不是學生的事情,而是適應的必要條件,如何讓自己的學習大躍進呢?就一起來探索《 學習大躍進:孩子得高分的學習策略 》這一書,我將書中感興趣的部分,擷錄下來,這樣才能反覆閱讀與精進。 ❙ 腦內的學習法則 雖然每個人認真讀書時,呈現在外的樣貌不大一樣,偏愛的學習環境也可能南轅北轍,腦子學習運作的法則,卻是一致的。一個人的生存因素,如餓了、渴了、累了、想睡覺、生病了等,這些看似小事的生理需求,若沒辦法得到滿足時,腦內的學習效率也會持續下降。 實際情況可能是:雖然理智一心想戰勝睡意,卻未知覺到所有腦力正忙於與瞌睡蟲做拔河競賽,即使臺上老師講得口沫橫飛,書本攤在眼前,可惜最終還是徒勞無功、白忙一場。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腦子具有學習戰鬥力呢?在飲食方面,水和食物是腦子學習時不可缺乏的親密戰友、秘密武器。當我們認真的思考、學習時,腦子裡相關的區塊,也正猛烈消耗身體藉由飲食所製造出來的能量。當能量即將耗盡,腦子也只好慢速運作,學習因此打起清倉大折扣。 尤其 水分補充最容易被人忽視,當訊息傳遞時,少了水分,腦子則像積滿泥沙的溝渠,思緒時時擱淺 ,無法順利流動肢體活動,水分也具有提升學習效率的特殊任務。 活動肢體不但可以幫助輸送腦子所需的能量——氧氣和醣,順利補給,為正努力學習的腦子,提供源源不絕的後盾,讓快要潰散的專注力再度凝聚,也可以安撫即將失控的情緒,舒緩緊繃,把人導回知識的吸收。 Photo b

閱讀旅圖:向專家學思考

讀中學的時候,每個週末都去打工,負責清掃辦公大樓。要清空煙灰缸和垃圾桶、擦洗廚房和廁所,以及使用一部嘈雜的工業用吸塵器清潔地毯。拖著吸塵器在地板上來回穿梭,這時吸塵器後面的集塵袋會膨脹起來,一些極細小的灰塵,有時候會從集塵袋中散落出來,飄散在空氣中。通常在打掃完後得回家沖個澡,把附著在皮膚上那一層薄薄的灰塵洗掉。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也是很不滿意他的吸塵器。戴森注意到,吸塵器從地板上吸起灰塵,然後透過集塵袋過濾灰塵。但是,灰塵會慢慢地阻塞住集塵袋的濾網,長期使用下來,吸塵器的清潔效率就降低了。戴森決定要找出更好的方法,因此他重新設計了吸塵器。 他是如何想出戴森吸塵器的呢?在一開始,戴森就知道許多有關機器運作的知識。改良一個產品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設法修改組成零件,希望它可以運作得更好。例如,有些人可能會試著找出方法讓灰塵不會卡住,集塵袋的網眼就可以保持通暢。 不過,戴森卻反其道而行,著手找出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 戴森在改良吸塵器的功能時,是從研究吸塵器之外的產品找答案 ,而不是從吸塵器本身下手。為了成功達成他的策略,戴森必須思考吸塵器真正應該達到的功能是什麼。 事實上,相同的問題在鋸木廠中有解決之道。當鋸木廠將原木鋸成木材時,會產生大量的木屑。鋸木廠利用工業用的氣旋分離器將這些木屑吸離。木屑和空氣被以高速捲入一個大型圓錐體頂端的入口。鋸木場的這個圓錐體製造出一個圓柱形旋轉的氣旋,由這個氣旋所產生的離心力將空氣往外推,再藉由地心引力讓這些木屑掉落在錐體底部。空氣會由氣旋的頂端排出,而木屑會沿著錐體內側掉落到漏斗狀的底部。 戴森重新改造這個設計,以縮小版的方式放在吸塵器內。從這個最初始的概念為基礎,戴森試過許多種不同的方式,才使得這個設計在吸塵器上能夠適用,但是這個初始想法是戴森聰明想法的基礎。 這個故事很引人入勝,但是,這當中卻沒有任何神奇魔法。戴森知道許多事情成功運作的知識,他有心理學家所謂的因果知識 ﹙causal knowledge﹚。他也瞭解因果知識是可以跨領域應用的。當 大部分人並沒有看見吸塵器和鋸木廠之間的相似性時,戴森很聰明地看出鋸木廠像吸塵器的關鍵之處 。 Photo by Matt Ridley 如何來培養這樣的思考模式呢?《 向專家學思考:掌握3個重點,人人都能活用知識、聰明解決問題 》一書提出一個想法,稱之「聰明思考」。 「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