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 PHAM 學,不一定就會,要從理解、記憶與連結三個層次去檢驗孩子的學習困境,進一步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家長們在聊天時,經常會聽到:「不會很正常,學就對了,學就會了!」就心態層面來看,還挺肯定這家長的,因為挺開明,也具有成長心態,知道剛開始學不會要多給一些耐心,有正確的開始,後續透過練習就能有所進步,但好像忽略掉了「學習方法」。 孩子究竟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個問題在華人家庭中很少被提出來討論,甚至家長可能會有「孩子在學校都學過了」、「這孩子應該會了」......等各種假設,跳過了學習方法,但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學會」。 如果家長、老師只是跟孩子說「學就對了」,只能激勵孩子多學習,但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方面依然可能事倍功半,並感到挫折。 所以,當孩子不會時,要協助他們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更有效率、更容易學會。 比如以往我們學英語時需要死背單字,不但忘得快,好不容易背起來,卻也不知該在什麼情境使用;而現在的英語課採用浸潤式教學,孩子在背單字的拼法之前,就已經知道該用於什麼情境,過去與現在的不同顯而易見。 再從數學的問題來說,目前孩子的學習與我們以往大不同,例如現在孩子數學應用題的題型比以前填鴨時代生動活潑多了,但這也更加考驗孩子基本的語言理解力,必須要看得懂題目,才能正確作答,也就是在數學科目中,語言理解力也很重要呢! 因此,教導孩子的方式,也需與時俱進,找到適合現在教育環境的有效學習方法。關於學習方法的入門,分享給你本一書《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 ❙ 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 說到有效學習,一定不可忽略大腦科學,而如果從訊息傳遞跟訊息如何在大腦固化的情況來談,就需要理解「神經可塑性」的概念。什麼是「神經可塑性」?根據維基百科所述,神經可塑性是「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為什麼重複性的經驗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呢? 從神經元﹙neuron﹚談起。神經元又名神經細胞﹙nervecell﹚,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元能感知環境的變化,再將訊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命令集體做出反應。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大腦神經元會產生新的化學分泌物做出傳遞,當同樣的行為刺激出現頻率增加時,只要一傳遞相關化學分泌物,就會直接啟動觸發反應,也就會讓速度變快,這也是為何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