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要多一點時間?時間本來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中,時間是最稀少的資源,因此關於時間管理的研究已有相當歷史,猶如人類社會從農業革命演進到工業革命,再到資訊革命。《與成功有約》提及,目前時間管理理論已演化到第四代。 第Ⅰ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第Ⅱ代理論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第Ⅲ代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 第Ⅳ代理論出現,與以往截然不同之處在於,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從上述看到理論的進化,也看到工具的使用略有不同,例如:便條、備忘錄…等。回顧雲端技術還未席捲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時的景象,部門成員各自執行工作後,往往要等到所有人共同開會時,才知道彼此在這段時間做了什麼,整體進度推進多少,常常因為必須彼此等待,或者一時聯絡不上對方,而消磨掉大量時間。 如今,只要將所有組員加入數位工具平台,任何人一更新工作進度,其他人便能即時收到通知,立刻執行下一步驟的動作,達到工作無縫接軌的境界。活用數位科技,變成一個重要的技能,過與不及,都需要不斷的調整。 《聰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懶法》一書建議:活用數位工具,為自己建立一個「外部大腦」。簡單說,就是把需要記憶背誦的資訊,都記在你隨時能提取的數位工具裡,將最菁華、最專注的心力,都投注在真正重要的工作上。數位工具的演變一日千里,很多人往往為了嘗鮮,下載了一大堆軟體,造成資訊分散、系統龐雜,反而無法可管。 另外有一些人,則是走到天平另一端,只打算用一個工具,來管理所有的工作,將一個工具徹底的發揮,活用到極緻。不過,我想工具會不斷的演化,一定有其道理。 這讓我想到一寓言故事-動物學校,學校內採用的活動課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飛行。為了方便管理,所有的動物都參加了每一項課程。以鴨子為例,游泳項目上的表現非常傑出,但跑步磨破皮還是不及格。每一種數位軟體都有設計的方向,想要解決某一個問題,不過,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是比較綜合性與複雜。 對於時間管理的工具,許多人認為工作和私人應該分開,私人一個資料庫,工作一個資料,何奈「人」只有一個,這種分類的方法,將會導致資訊非常的分散,工作會十分沒有效率。 某一次,有主管向我要文件,直覺會在公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