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閱讀旅圖:超快速讀書法

「買的書太多,書讀不完,有資訊焦慮怎麼辦?」不妨想想,書,真的要讀完嗎? 書並不只有拿來讀且非得讀完一條路,書還能收藏,或是做為資料的考證與比較等用途。再好比說字辭典、地圖、年鑑、期刊等類型的工具書,是為了協助使用者解決問題而存在,並不是為了拿來讀。說起來,我們一般人之所以會產生「書非得看完」的焦慮,極有可能來自於求學時期的填鴨考試教育的制約。 當我們從年幼時就覺得非得把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字句段落都背起來,且最好能夠次次科科考試都考一百分時,不知不覺間也養成了讀書非得全部從頭到尾讀完,且一字不漏地記住才叫做讀完一本書的壞習慣。 真正對人生有幫助的書,很少是在 學校 所讀的教科書,而是其他作品,這些作品用講故事或講道理的方法,將作者所要解決的疑惑解釋清楚,讓讀的人也能從中領略作者的想法與觀念。真正重要的是透過閱讀作品中所傳達的想法與觀念,解決了我們的疑惑,甚至能將書中的觀念或方法用到生活中解決人生問題,而不是把書一字不漏地背下來。 所以,書真的要讀完嗎?放下資訊的焦慮症,放自己一馬吧!我認為,解決書讀不完就會焦慮的方法,絕非放棄閱讀,而是要掌握「以終為始」的閱讀技巧。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 ﹙待解決的問題﹚,反向設定閱讀清單,只要讀了有收穫或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就好。 另外, 根據閱讀目的,幫自己手上的圖書建立分類系統﹙例如工作用、休閒用﹚,透過分類的方式將自己手上的書,打造出一個自己專用的書籍分類架構 ,以自己的分類架構來歸檔所擁有的書,慢慢你會發現,在同一主題底下的不同書之間的橫向串聯網絡的豐富多元性,也就是說,書架上的書貌似一本一本各自獨立,其實卻又能和其他一些書建立關係,發展出雖龐大而有系統的一個知識地圖網絡。 以上這些觀念與想法,正是出自一本書《 超快速讀書法:打造強大閱讀力, 掌握專屬知識地圖! 》。就一起來閱讀,看看書中還有哪些觀念,值得我們拿來解決人生的難題。 Photo by Alexander Schimmeck ❙ 閱讀理解- 我們是怎麼讀懂文章的? 閱讀時,我們所讀懂的文字,其實不等於作者所書寫的文字和意思,而是滲入了讀者自己過往經驗的體悟。因此,沒有兩個人讀同一篇文章,可以讀出完全一樣的意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誤解。 我們的大腦在閱讀時,習慣根據自己所判斷出文章的主題,然後據此跳著尋找所想要抓取的訊息,而不會逐字逐句的理

閱讀旅圖:CAN DO工作學

作者從無到有創立一家公司,不管是維繫工作品質、積極擴展業務或是打造企業文化,尋找及培養人才,都是需要全神貫注的工作;另一方面,照顧新生兒的生活起居並陪伴著他的成長,也十分耗費精力。 從兒子小肉包在創業第九個月來到這個世界,就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妳怎麼能在同時創業和生養小孩 , 做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你與我一樣有很大的好奇嗎?邀請你共同來閱讀《 CAN DO 工作學:遇到挑戰先說Yes,讓今天的壞遭遇變成明天的好故事 》一書,分享我最喜歡的兩個主題。 ❙ 創業者在旅行中學會的10件事 變成一位創業家之後,就會失去了為颱風假歡呼的期待。創業是個二四七﹙每天二十四小時,每週七天﹚的差事,沒有人在乎創業者有沒有在公司待滿八小時,因為大家都知道,天塌下來老闆會頂著。 高壓的工作,同時需要兩種極端的能量才做得好—很強的紀律以及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創造力。要如何避免人格分裂與能量的燃燒殆盡?相信多數創業者都有獨到的方法,而作者的方法就是旅行。 對我來說, 旅行是讓平時不斷輸出自己增加養分進入的機會,旅程會畫下句點 ,但在旅途中得到的啟發與力量,卻可以在生活中發光發亮許久。 ① 旅行的意義就是遠遠地覺察自己 把自己抽離熟悉的工作場景,少了慣性,多了感受;每個人都需要在不想太多的氛圍裡和自己對話,每個人都需要旅行。 ② 偶爾任性一下對誰都好 「節制」是創業和工作的日常美德,「任性」則是生命中偶一為之的驚嘆號,平日有多麼刻苦耐勞、兢兢業業,出走時就愈發能在反差中獲取驚喜與養分,節制造就了任性,驚嘆號豐富了故事。 ③ 放假等於「放下」的練習,很難,但要學! 對創業者或工作人來說,所謂的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管,把事情放爛,而是試著讓自己認清,這個世界不是非得要你不可,這件事並不是只能這麼做;你的同事或員工有足夠的智慧和擔當面對大多數的挑戰,他們缺少的只是機會。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更多。 ④ 有些事沒做不會怎樣,做了卻很不一樣 比如早起看日出、吃個賞心悅目的早餐、在山城小鎮喝杯咖啡、品嚐一支薰衣草霜淇淋、開很久的車......。許多旅行時不經意的動作,當下並不顯得刻意必然,日後卻變成鮮明的記憶點,甚至轉化為能量與動力,每記起一次,都感到受到片刻的寧靜。 許多工作上的習慣,看似微小不具殺傷力,卻像拼圖一般,緩慢而篤定地建構出一個個截然不同的生涯樣貌。不喝咖

閱讀旅圖:亂, 但是更好

我們常常因為情況有點混亂,就心煩意亂,抱怨事情沒道理、不如人意。每一個鋼琴演奏家都希望能用完美的鋼琴演出,傑若也不例外。因此,演講的人會照稿唸;軍事指揮官會依照事先仔細擬定的策略執行;作家會避免分心; 若說,混亂是創意的沃土,你會接受嗎? 看看這個故事--這爛琴,根本不能彈! 1975年1月27日,年僅十七的德國少女薇拉踏進科隆歌劇院的舞台。這是薇拉最興奮的一天。她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音樂會策劃人,她說服了歌劇院讓美國爵士鋼琴家傑若﹙Keith Jarrett﹚在此舉辦一場深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的門票一開賣,幾個小時內就賣光了。「傑若將踏進這個能容納一千四百名觀眾的歌劇院,坐在貝森朵夫鋼琴前演奏,全部背譜,而且沒有彩排。」 那天下午,當薇拉帶傑若和製作人艾關﹙Manfred Eicher﹚來到歌劇院現場,卻發現鋼琴很糟。薇拉回憶道:「傑若彈了幾個音,艾關也試了一下。兩人不語,繞著鋼琴走了幾圈,再試幾個音。過了很久,艾關才打破沉默,對我說:『如果不換琴,傑若今晚不能登台。』」 薇拉盡全力去找了一部可以替代的琴,甚至找了幾個朋友,請他們幫忙把那部替代的平台鋼琴從科隆街上推過來。結果,那晚下了傾倾盆大雨,當地的調音師警告她說,琴會被大雨毀了,不如讓他修理已擺在台上的那部貝森朵夫。修理之後,低音部聲音很悶,這點他無能為力,高音部還是太乾,而且音量不夠,「這畢竟只是一部小琴,只有一般平台鋼琴音量的一半。」歌劇院太大,聲音恐怕傳不到包廂。 可以理解為何傑若不願上台。他走出歌劇院大門,上了車,準備讓薇拉一人面對一千四百位憤怒的觀眾。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眼看就要變成最悲慘的一天;她對爵士音樂的熱愛,以及早熟的創業精神,就要變成巨大的屈辱。她不甘心,於是,她衝了出去。 她敲傑若的車窗,求他今晚無論如何要上台。這位年輕的爵士鋼琴家,看著站在雨中的薇拉。她全身溼透,他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妳別忘了,」傑若說,「這場是為了妳一個人彈的。」幾個小時後,夜深了,傑若走到那部貝森朵夫前,面對把音樂廳塞得滿滿的觀眾,開始彈奏。 「他的手指觸摸到琴鍵,發出第一個音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入迷了。」薇拉說。這場在科隆的現場即興演奏後來發行的專輯,賣了三百五十萬張。爵士鋼琴獨奏專輯或其他鋼琴獨奏專輯,都沒能有這樣的暢銷佳績。 傑若第一個反應是拒絕登台演出。換做任何一個人,應該也會決定如此。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高

閱讀旅圖: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是目前職場最佳的註解。為何? 過去,我們會想贏在起跑點,好讓自己能進入一家明星公司,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不過,現今就不必多說,這種「單點職涯」作法似乎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多重職涯觀點」。 過去,人類的壽命約為70歲,同時會經歷三個階段:教育、工作、退休。如今,隨著醫療、科技、食物…等進步,人類的壽命每1年,會增加2~3個月,活到100歲已不再是不可求,也非特例。 問題來了,壽命延長帶來另一項問題,就是退休階段的延後,甚至是消失。同時,多次的進出職場,轉職也變成是常態。那麼,既然職涯有如此大的轉換,搶快並非是唯一的選項,如何讓自己工作到七十五歲,反而是另一種挑戰。 過去,職涯發展並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如今看來,我們是否該重新更為慎重的來看待。若要能走得遠,不妨就從大學開始與孩子討論與準備,好讓自己職涯更為順暢。讓我們共同來閱讀《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之菜鳥起飛篇。分享三個觀點給你… Photo by Pang Yuhao ❙ 科系不重要 曾有學生問作者:「念了那麼多年大學或研究所,如果工作和自己所學的科系無關,是不是太浪費了?」我想反問的是:「如果你念了某個科系,就因為怕浪費所學,而去從事不喜歡的職業,或放棄本來很想去的公司,只因為認為工作應該和念的科系相關,這就不叫浪費嗎?」 所以,當年輕人問作者:「我念的不是行銷科系,可以進公關公司嗎?」或「我學的是理工,當業務會不會太浪費?」作者的答案絕對是:「有何不可。」畢竟職業的種類遠遠大過科系,同時到職場上,每一間公 司 或是每一種職務都會不斷的變化,科系與職務並非是絕對的相關。 世界變化太快,職業類別一再翻新,別管在學校裡學的是什麼,有興趣的領域就直接去接觸看看、做做看。 沒有行動永遠都是霧裡看花,看不清楚。 這意思就是無論現在的條件如何,就是要想辦法試一試,根本都還沒試,怎麼可以先自己嚇自己,提出這麼多「可是」,如果還沒嘗試就退縮,永遠無法證實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可惜這年頭喜歡自己嚇自己的人還真多,稱這是過度幻想恐懼症。 如果你很嚮往一個工作,不會因所學不同就輕言放棄,而是會想盡辦法靠近它、實現它。譬如你對行銷有興趣,但非相關科系畢業,你會去買行銷類書籍來閱讀進修,會去報名行銷課程,會去請教業界朋友,會上網蒐集嚮往公司的職缺、所需,然後自己平常就加強。 你若真心嚮往,就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