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創意無限:別小看一塊磚頭!它能激發你的無限創意!


磚頭有什麼用途?想出30種以上的用途?
為何要浪費時間想這種無厘頭的事,直覺是如此?

這個問題,是二戰時期的美國空軍就曾用來篩選優秀的飛行員,也是很典型的創意測試題。不是你想到了幾種,而是有的人還可以為磚頭想出幾百種用途,例如用來墊腳、砸開核桃、磨碎花生、舉重等等。

這是一個創意的年代,先拋開「創意」的論述,實務面而言,要從「有想法」出發。如何讓自己有想法?其中之一,就是聯想。

例:
一、紙張和磚頭有什麼關係?可以用磚頭來壓住紙,不讓紙被風吹走。
二、磚頭和車子有什麼關係?用來鋪路,或是車輛停放上坡時,抵住輪胎。

那如何讓創意與其他人不同?方法之一,就是聯想毫不相關的物品。

神經科學裡有一項實驗:研究人員給受試者看三個詞,然後要求他們利用這三個詞創作出一個簡短的故事。
  • 有一組人分配到的字詞,例如「牙齒、牙刷、牙醫」。
  • 另一組人分配的詞彙則比較隨機,例如「母牛、活力、星星」。
結果顯示,詞彙越是隨機和不相關,就越能讓受試者說出精彩的故事,這就是與人不同的簡易方法。

》圖解法的聯想屬性

心智圖法的應用中,將聯想的方法,區分為邏輯聯想與自由聯想。

●自由,就是沒有特定的目的,想什麼寫什麼,且都與上一位階有關係或是由
上一位階發想而來。

●邏輯,就是有特定的目的,不論是因果關係,還是分類關係,要與前一個有關,而且是環環相扣,同時也都是緊扣中心主題。

由於邏輯聯想於工作經常被使用,自由聯想是經常被忽視,甚致被覺得沒有用,但卻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項能力。只要釐清創意思考的本質,就會發現它是一種突破現況的能力,也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聯想不一定能帶來收穫,但沒有聯想,就一定不會有額外的收穫。而就算聯想讓你產生了創新的想法,有創意並不等於有「好的創意」,因為容易淪為「空想」或「點子」,缺乏落地性。

為何呢?來看看自由聯想的本質:

自由聯想思考是為了獲得啟發,讓你得到某個洞察,看到不同的可能性。然而,在這些可能性之中,有的糟糕到不行,也可能藏有改變命運的想法。自由聯想可以保證你能產生創意的數量,但不能保證創意的品質。

那要如何兼顧品質與數量呢?

在心態層面,《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一書(作者 Tim Brown)提到了「有系統的混亂」,強調擁抱未知和不確定性是創造機會的可靠來源。這種混亂並非毫無章法,而是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透過發散與收斂的步驟來推進,允許複雜性的存在。

要訣是:不求快,擁抱糊模。

來聊聊牛頓吃蘋果的故事,不是啦!是他如何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
  1. 沒有物理學知識的人,難以看見科學的可能性。
  2. 不具備物理學基礎,就無法透過物理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3. 缺乏好奇心,思緒無法展開,自然難以進行聯想,更無從產生創意。
  4. 產生想法只是創意的起點,將其實現還需要後續的努力與行動。
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或許,這正是創新的過程——因為投入努力,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提升聯想的能力與品質

如何提升聯想能力?素材,至關重要。

當我們手上缺乏足夠的素材,思考就難以流暢,更難產生源源不絕的聯想。反之,當我們掌握豐富的素材,思緒便能自由奔馳,聯想也會變得順暢無比。

這裡要分享一個強大的工具——聯想卡。

你聽過《蘿莉塔》這本書嗎?
這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於 1958 年出版的小說,書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納博科夫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極具才華。

在一次訪談中,他透露了一種寫作的方法——將日常生活中想到的、學到的任何靈感,記錄在一張張卡片上。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卡片累積成素材庫,最終成為小說的某個章節、某個情節或某個細節。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寫作,也適用於培養聯想能力。當你擁有大量素材時,腦海中的點便能相互連結,形成新的創意與洞察。

相同作法,於《打造第二大腦》中也提及,傑瑞.賽恩菲爾德﹙JerrySeinfeld﹚可說是他的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喜劇演員,他在《這有趣嗎?》

一書中寫道:每當我想出幽默的點子,不論那是發生在舞台上,或是與人對話時,或是在我喜愛的黃色易撕筆記本上,我會把它保存於老派的手風琴式文件夾裡......

這些都是素材的來源,也能讓自由聯想不至於陷入盲目

還記得一開始提到的磚頭例子嗎?這是一種「窮舉創意」的方法——將所有可能的概念與磚頭進行聯想,從而拓展創意的廣度。

然而,真正偉大的發明家並不會盲目窮舉,而是懂得根據新的資訊來縮小聯想範圍。他們善於從龐大的素材中篩選出關鍵資訊,並精準地將這些資訊組合、應用,進而創造出具有價值的創新。

換句話說,聯想的關鍵不只是數量,更是如何透過有系統的方式,將零散的靈感轉化為具體可行的點子。

那麼聯想卡的內容要從何而來?

於《28歲決定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假使有想要再回想起來的資訊,那最好筆記下來。可以將所見所聞,全部都記下來,畢竟手機是經常會帶在身上的物品,不僅容易筆記,也很方便重新閱讀。只要將資訊積累在手機裡,隨時都可以跟資訊空間有所連結。
  • 把在電子書裡看到覺得不錯的段落複製下來,貼在記事本應用程式中
  • 有參考價值的網頁文章就用截圖保存下來
  • 在路上看到在意的招牌就用相機拍下來
一旦持續輸入,就會慢慢看到事物的連結。

這就跟理解世界史以後,對國家的歷史的理解也會加深一樣,去接觸廣闊的知識,會更容易理解專業的內容。累積數量,理解的品質也會提升。不過,這樣的作法,可以上述的連結,將重點中的重點記錄於聯想卡中,就不費事,也能提升品質。


聯想卡片的好處具體有哪些呢?關鍵的好處至少有三個:

1.有助於記憶資訊。

這很容易理解,每一次製作卡片,其實就是在記錄想法、情緒、印象,而心理學研究早就指出,做記錄這個動作本身就有助於記住資訊。

2.有助於拓展邏輯網。

卡片可以記錄各種各樣的知識點,而知識就是邏輯。你累積的知識越多,你的邏輯思考就會越強大。
更重要的是,卡片的形式有助於多元思考—當你遇到難題,或是要做決策時,拿出一張卡片對眼前要處理的事情做一次聯想,就等於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的另一面。當你看的角度越多,盲點自然就越少,答案也變得更加清晰。

3.有助於更密集地產生創意。

上個星期你學到一個新知A,今天你學到一個新知B,原本這兩個新知不會被聯想起來,但如果你把它們變成卡片,那麼它們就可以輕易被聯想起來,變成創意X。

每張卡片都能激發一個聯想,蒐集卡片就像愛迪生蒐集實驗材料,你不只是記錄,更是在一點一滴蒐集靈感、蒐集能幫助你達成夢想的素材。

 ❙ 文章總結

本篇文章共有三個重點,提供你快速複習:

❶提升創意:「聯想」是產生創意的關鍵,並鼓勵透過「自由聯想」練習,將毫不相關的事物連結起來,激發新穎的想法。想想「磚頭的用途」和「神經科學實驗」為例,說明跳脫框架思考的重要性。

❷自由聯想的本質:自由聯想能帶來許多可能性,但未必都是好的創意,需要經過篩選和評估。於《設計思考改造世界》的觀點,鼓勵「有系統的混亂」,在發散和收斂的過程中找到最佳方案。

❸提升聯想能力:累積素材是提升聯想能力的關鍵,透過製作「聯想卡」記錄各種資訊,有助於記憶、拓展邏輯網,並更密集地產生創意。

從今天開始,準備一本筆記本,或使用手機的記事本應用程式來記錄靈感。(如果你偏好將手機內容傳送至桌機,也可以選擇具備同步功能的工具。)

記錄什麼呢?

將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靈感、想法、知識點,甚至是看到的有趣事物,都寫下來。不論是新聞中的某個觀點、無意間聽到的一句話,還是你對某個問題的即時反應,這些都是珍貴的素材。

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些零碎的筆記,最終會累積成你的「聯想卡」,成為創意的養分。當你需要靈感時,只要翻閱這些記錄,就能激發新的想法,讓自己的創意思維不斷進化,真正做到創意無限。

---------------------------------

 學習養分,請點選【2025年 課程資訊】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