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練習慢,卻更快—讀《慢速工作力》的心得與亮點學習


金句分享:真正的效率,並非奔忙不息,而是專注地成就卓越。

每天忙得焦頭爛額,行程表上排滿待辦事項,電子郵件如潮水般湧來。但回過頭檢視,真正推動核心目標的成果卻寥寥無幾。這或許正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偽生產力」正在作祟。

在知識經濟主導的今日,「工作」的定義正逐漸模糊。做得多,就一定更有成效嗎?管理者往往疲於確保員工展現「忙碌」的樣貌,而我們也容易陷入「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中。但以可見的活動量來衡量生產力,真的能帶領我們邁向卓越嗎?

書中提及《紐約客》的知名特約撰稿人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這位以長篇報導聞名的大師,在面對一篇他認為極其複雜的稿件時,竟選擇長時間躺在自家後院的白蠟樹下,「與驚懼和恐慌搏鬥」。

整整兩週,他幾乎處於看似停滯的狀態。這與我們印象中高效、忙碌的寫作者形象,是不是大相逕庭?

你可能會有疑問,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難道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現代職場汲汲營營、深怕一刻閒暇會被視為偷懶的氛圍中,麥克菲的經歷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他那緩慢而深思的醞釀過程,最終孕育出曠世之作,讓我們不禁反思:真正的生產力,是否僅止於快速完成任務?還是更需要一種允許靈感流動、深度思考的空間?

就讓我們從「偽生產力」談起,透過麥克菲的故事,重新定義工作價值,尋找那被忽略的深層生產力。

 》難以量化的知識工作:為「偽生產力」鋪路

「偽生產力」在知識工作中之所以難以辨識,關鍵在於其本質。不同於農業或製造業擁有明確可量化的產出(如耕種面積或產品數量),知識型工作的成果往往抽象而多元。

今天,我們可能同時撰寫報告、蒐集資料、安排會議、處理內部通知……但這些活動到底「生產」了什麼?又該如何衡量其價值?

在無法精準評估產出的情況下,人們自然轉向觀察那些「看得見」的行為:在辦公室待了多久、回了多少封信、參加幾場會議。這些外顯活動未必與實質成果成正比,卻營造出「我很忙、我很努力」的假象,形成偽生產力的溫床。

而在自由工作者與小型企業日益興起的今天,缺乏外部規範使個人更容易用「忙碌感」來安慰自己。於是,偽生產力如同無形病毒,在看似努力的掩護下,悄悄侵蝕真正的價值創造。

 》 三大策略:看似慢卻更快

❶「少做一些事情」:策略性聚焦,提升真實影響力

擺脫偽生產力的第一步,是擁抱「少做一些事情」的智慧。這不代表懶惰,而是策略性選擇:主動捨棄低價值的瑣事,將有限資源投入真正重要的專案上。

想像一下:當不再被無數雜務分散注意力,我們得以深入投入,產出更高品質的成果。正如書中所言,每天最多安排三項真正關鍵的事務,直到確信能完成,才允許新增任務,這就是有效聚焦的實踐。

❷「以自然的步調工作」:向內在節奏靠攏,遠離過勞陷阱

「慢速生產力」的第二原則,是尊重人性與節奏的變化,拒絕一味追求高強度運作。就像古代獵人隨自然起伏而作息,知識工作也需在張弛之間尋求平衡。

書中建議透過制定長期計畫、延長專案週期、簡化工作日等方法,為重要任務留出充分的醞釀空間。這樣的節奏,才能帶來穩定且高質量的成果。

❸「執著於品質」:深度打磨,打造無可取代的價值

最後,「慢速生產力」最關鍵的信念是:追求卓越品質。

真正有影響力的工作,往往不是最先完成的那一份,而是最用心打磨、最具深度的那一件。這種對品質的執著,需要時間、需要反覆修正,也需要從容與勇氣。但正是這樣的投入,成就了不可取代的價值與長久影響。

〈小結〉
在這個追求速度與即時反應的時代,《慢速工作力》提醒我們:真正的高成就,不是來自更多、更快,而是更對、更深、更穩。

從策略性地「少做」、順應節奏地「慢做」、到全神貫注地「精做」,這三個原則為知識工作者提供了一套更永續、更人性的生產力系統。與其盲目追趕進度,不如靜下來,打造值得時間停留的成果。

 》亮點學習:從「推」到「拉」,高效率時間系統

傳統「推式」時間管理,強調快速完成並推向下一步,卻容易因速度不一致而造成積壓與混亂。正如基因定序實驗室的例子:樣本處理速度不一,導致整體流程卡關。

因此,我們應改採「拉式」時間管理:根據實際能力與需求,有節奏地「拉取」任務,避免堆積與分心。

三步驟建立「拉式系統」:
  1. 暫存槽與現役清單:所有構想與專案先進入暫存槽;每日僅選最多三項放入現役清單,專注處理,完成後再拉新任務進來。
  2. 吸納程序:當有新任務來時,不立即承諾,而是回覆「確認通知」,說明目前工作負載與預計開始時間。這有助於過濾雜務。
  3. 定期清單清理:每週檢視暫存與現役項目,根據優先順序更新與調整,確保任務始終對齊目標。
從「推」到「拉」的轉變,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有共鳴的高效率時間系統。它與我過去習慣的時間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更值得深入理解與研究。

 ❙ 結語:擺脫偽忙碌,實現真實價值的三大策略

面對資訊爆炸與工作加速化的時代,唯有跳脫「偽生產力」的迷思,才能真正創造價值。

三大策略總結如下:
  • 聚焦關鍵任務:果斷捨棄無關瑣事,將能量集中於高影響力的工作上。
  • 順應內在節奏:尊重自然節奏與心智能量波動,以更持久方式產出優質成果。
  • 精雕細琢品質:不貪快、不拼多,而是持續深耕,追求值得驕傲的作品。
唯有透過這三大原則,我們才能從盲目的忙碌中抽身,真正邁向高價值的工作與生活。

---------------------------------

 學習養分,請點選【2025年 課程資訊】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