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年過四十,時間管理議題應當重新升級。文章從「時間管理」、「節奏重整」、「自我聚焦」、「清晰思緒」與「日常儀式」五大核心概念出發,以行銷主管郁婷的經歷為例,揭示過度依賴工具與外部節奏所帶來的混亂。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日常儀式、感恩練習與週期性檢視,重建內在秩序,找回生活的主導權與節奏感。
郁婷是一位行銷主管,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經營著個人專業品牌。
她熟稔各種時間管理工具,日常充斥著行事曆、協作平台與推播通知。某天,她收到主管臨時要求補件的簡報通知,卻因資訊分散,未能即時回應。這次失誤讓她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安排了這麼多,事情卻依然脫軌?」
她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驚覺自己陷入一種表面上的掌控感。
她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驚覺自己陷入一種表面上的掌控感。
她每天完成的,往往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是「看起來該做的事」。她意識到:工具固然能協助執行,卻無法幫她判斷優先順序。這份混亂,來自於過度仰賴外部節奏,卻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梳理。
於是,郁婷開始簡化工具,轉而專注於釐清每件事的本質。她不再執著於清空待辦清單,而是聚焦安排最關鍵的幾件事。這樣的轉變,讓她重新找回思緒條理,也更明確劃分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不在於做完所有事,而是妥善安排重要的事。」
她終於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份量。清晰的思緒與心理空間,才是時間管理真正的底層能力。﹙註1﹚
過去我們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做更多事」。但當你邁入人生不同階段,你可能不只是員工,還是主管、母親、伴侶、朋友,是多重身分並存的角色。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一種儀式:讓自己重新聚焦、保護注意力的節奏。
這是一種內在秩序的建立,不只是把行程排滿,而是讓心有主軸。因為你值得一種不只是「忙碌」的生活。
你值得清楚地知道—今天,我選擇專注在哪裡。
若你能在早晨開始前,留三分鐘給自己,做一件簡單的事:寫下三件你昨天感到感謝的事。這不只是情緒緩衝,更是一種能量的切換。感恩,是內在節奏的起點。它能讓你從焦慮轉向正向,讓心找到一個穩定的落點。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為自己建立一套穩定的生活模式。你不是在與時間對抗,而是在為自己創造選擇權。
當你用這樣的儀式打開一天,你會發現:整天的情緒也隨之穩定了下來。
我常分享給職場的夥伴,早上醒來,不要立刻打開 Email 或 LINE,而是先靜下來,花 10 分鐘,寫下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問自己:「今天,我希望完成什麼?什麼是非做不可的?」
這個儀式,既能理清大腦,也能讓情緒準備好迎接挑戰。再搭配一個簡單的工具,如手機備忘錄、Notion 或 Obsidian,把想法與任務寫下來。這些工具不只是筆記,更是釐清思緒、釋放壓力的容器。
當事情被寫下來,大腦就被釋放了。你不必再一整天懷疑:「我是不是忘了什麼?」自然更輕鬆、更有效率。
這是一個關鍵習慣。
知名經理人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分享,他每天會請一位女士打電話給他,透過自訂的 29 條每日問句,幫助他評估自己的行動表現。這些問句大多以「我今天有沒有盡力……?」開頭,重點不是結果,而是努力的程度。﹙註2﹚
這不只是反省,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當你將思考寫下來,就不必讓大腦反覆思索,這正是釋放認知負擔的關鍵。
與其讓每週持續混亂,不如花 30 分鐘整理方向。這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透過儀式、感恩與系統性思考,我們能重新建立自己的節奏。時間管理的重點,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的事。
這樣的改變,會讓你更有餘裕,也讓你重新相信自己。這不只是效率議題,更是一種人生選擇。
你值得一種不再只是「忙碌」的職場生活。你值得——選擇自己時間的使用方式。
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的時間,設下有意義的節奏。
註1:出處:改寫自書籍《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
註2:馬歇葛史密斯為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成長教練,訓練的對象大多是財星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層級的人物,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百思買(Bestbuy)、輝瑞藥廠等企業的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他曾經指導過超過200位CEO。
於是,郁婷開始簡化工具,轉而專注於釐清每件事的本質。她不再執著於清空待辦清單,而是聚焦安排最關鍵的幾件事。這樣的轉變,讓她重新找回思緒條理,也更明確劃分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不在於做完所有事,而是妥善安排重要的事。」
她終於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份量。清晰的思緒與心理空間,才是時間管理真正的底層能力。﹙註1﹚
1. 建立個人節奏:忙碌不等於有效
下班回家,內心卻感到空蕩?整天坐在電腦前,開了無數會議、傳了幾十封訊息,卻說不出今天完成了什麼?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舊有的時間管理模式,已無法因應當前的複雜節奏。過去我們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做更多事」。但當你邁入人生不同階段,你可能不只是員工,還是主管、母親、伴侶、朋友,是多重身分並存的角色。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一種儀式:讓自己重新聚焦、保護注意力的節奏。
這是一種內在秩序的建立,不只是把行程排滿,而是讓心有主軸。因為你值得一種不只是「忙碌」的生活。
你值得清楚地知道—今天,我選擇專注在哪裡。
2. 感恩練習:以感恩啟動新的一天,從焦躁轉向穩定
我們常說自己「很累」,但那往往不是體力的疲乏,而是心理的紛亂。從睜開眼那一刻開始,日常就被推著走:送小孩、通勤、會議、簡報、訊息回應……若你能在早晨開始前,留三分鐘給自己,做一件簡單的事:寫下三件你昨天感到感謝的事。這不只是情緒緩衝,更是一種能量的切換。感恩,是內在節奏的起點。它能讓你從焦慮轉向正向,讓心找到一個穩定的落點。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為自己建立一套穩定的生活模式。你不是在與時間對抗,而是在為自己創造選擇權。
當你用這樣的儀式打開一天,你會發現:整天的情緒也隨之穩定了下來。
3. 釐清重要事項:每天10分鐘,讓你重新掌握主控權
真正讓人感到忙碌的,並非是行程本身,而是內心缺乏明確的方向。我常分享給職場的夥伴,早上醒來,不要立刻打開 Email 或 LINE,而是先靜下來,花 10 分鐘,寫下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問自己:「今天,我希望完成什麼?什麼是非做不可的?」
這個儀式,既能理清大腦,也能讓情緒準備好迎接挑戰。再搭配一個簡單的工具,如手機備忘錄、Notion 或 Obsidian,把想法與任務寫下來。這些工具不只是筆記,更是釐清思緒、釋放壓力的容器。
當事情被寫下來,大腦就被釋放了。你不必再一整天懷疑:「我是不是忘了什麼?」自然更輕鬆、更有效率。
4. 每週自我檢視:每週回顧,與未來的自己對話
時間總是太快,是因為我們從未停下來看。每週回顧一次,不僅是整理任務,更是與自己見面的時刻。你可以問自己:這週我過得怎麼樣?有沒有哪裡需要調整?這是一個關鍵習慣。
知名經理人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分享,他每天會請一位女士打電話給他,透過自訂的 29 條每日問句,幫助他評估自己的行動表現。這些問句大多以「我今天有沒有盡力……?」開頭,重點不是結果,而是努力的程度。﹙註2﹚
這不只是反省,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當你將思考寫下來,就不必讓大腦反覆思索,這正是釋放認知負擔的關鍵。
與其讓每週持續混亂,不如花 30 分鐘整理方向。這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5. 重掌時間控制權:重新掌控時間,是找回自己的起點
重新學習時間管理,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這個世界已經不同。我們需要新的方式,應對這個節奏飛快、資訊爆炸的時代。透過儀式、感恩與系統性思考,我們能重新建立自己的節奏。時間管理的重點,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的事。
這樣的改變,會讓你更有餘裕,也讓你重新相信自己。這不只是效率議題,更是一種人生選擇。
你值得一種不再只是「忙碌」的職場生活。你值得——選擇自己時間的使用方式。
【行動總結】重整節奏,找回清晰與主導權
從郁婷的經驗中,我們明白:即使再熟練工具,若缺乏內在秩序,仍會被表面的忙碌牽著走。而透過每日聚焦儀式、感恩練習、每週回顧系統,加上簡單有效的工具,我們能逐步重整生活節奏。時間管理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填滿行程,而在於清楚自己為何而忙,選擇如何前進。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的時間,設下有意義的節奏。
註1:出處:改寫自書籍《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
註2:馬歇葛史密斯為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成長教練,訓練的對象大多是財星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層級的人物,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百思買(Bestbuy)、輝瑞藥廠等企業的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他曾經指導過超過200位CEO。
---------------------------------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