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職場人士需要重新學習時間管理?40+的思考

【提要】年過四十,時間管理議題應當重新升級。文章從「時間管理」、「節奏重整」、「自我聚焦」、「清晰思緒」與「日常儀式」五大核心概念出發,以行銷主管郁婷的經歷為例,揭示過度依賴工具與外部節奏所帶來的混亂。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日常儀式、感恩練習與週期性檢視,重建內在秩序,找回生活的主導權與節奏感。

郁婷是一位行銷主管,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經營著個人專業品牌。

她熟稔各種時間管理工具,日常充斥著行事曆、協作平台與推播通知。某天,她收到主管臨時要求補件的簡報通知,卻因資訊分散,未能即時回應。這次失誤讓她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安排了這麼多,事情卻依然脫軌?」

她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驚覺自己陷入一種表面上的掌控感。

她每天完成的,往往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是「看起來該做的事」。她意識到:工具固然能協助執行,卻無法幫她判斷優先順序。這份混亂,來自於過度仰賴外部節奏,卻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梳理。

於是,郁婷開始簡化工具,轉而專注於釐清每件事的本質。她不再執著於清空待辦清單,而是聚焦安排最關鍵的幾件事。這樣的轉變,讓她重新找回思緒條理,也更明確劃分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不在於做完所有事,而是妥善安排重要的事。」 

她終於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份量。清晰的思緒與心理空間,才是時間管理真正的底層能力。
﹙註1﹚

 1. 建立個人節奏:忙碌不等於有效

下班回家,內心卻感到空蕩?整天坐在電腦前,開了無數會議、傳了幾十封訊息,卻說不出今天完成了什麼?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舊有的時間管理模式,已無法因應當前的複雜節奏。

過去我們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做更多事」。但當你邁入人生不同階段,你可能不只是員工,還是主管、母親、伴侶、朋友,是多重身分並存的角色。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一種儀式:讓自己重新聚焦、保護注意力的節奏。

這是一種內在秩序的建立,不只是把行程排滿,而是讓心有主軸。因為你值得一種不只是「忙碌」的生活。

你值得清楚地知道—今天,我選擇專注在哪裡

 2. 感恩練習:以感恩啟動新的一天,從焦躁轉向穩定

我們常說自己「很累」,但那往往不是體力的疲乏,而是心理的紛亂。從睜開眼那一刻開始,日常就被推著走:送小孩、通勤、會議、簡報、訊息回應……

若你能在早晨開始前,留三分鐘給自己,做一件簡單的事:寫下三件你昨天感到感謝的事。這不只是情緒緩衝,更是一種能量的切換。感恩,是內在節奏的起點。它能讓你從焦慮轉向正向,讓心找到一個穩定的落點。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為自己建立一套穩定的生活模式。你不是在與時間對抗,而是在為自己創造選擇權。

當你用這樣的儀式打開一天,你會發現:整天的情緒也隨之穩定了下來。

 3. 釐清重要事項:每天10分鐘,讓你重新掌握主控權

真正讓人感到忙碌的,並非是行程本身,而是內心缺乏明確的方向。

我常分享給職場的夥伴,早上醒來,不要立刻打開 Email 或 LINE,而是先靜下來,花 10 分鐘,寫下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問自己:「今天,我希望完成什麼?什麼是非做不可的?」

這個儀式,既能理清大腦,也能讓情緒準備好迎接挑戰。再搭配一個簡單的工具,如手機備忘錄、Notion 或 Obsidian,把想法與任務寫下來。這些工具不只是筆記,更是釐清思緒、釋放壓力的容器。

當事情被寫下來,大腦就被釋放了。你不必再一整天懷疑:「我是不是忘了什麼?」自然更輕鬆、更有效率。

 4. 每週自我檢視:每週回顧,與未來的自己對話

時間總是太快,是因為我們從未停下來看。每週回顧一次,不僅是整理任務,更是與自己見面的時刻。你可以問自己:這週我過得怎麼樣?有沒有哪裡需要調整?

這是一個關鍵習慣。

知名經理人教練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分享,他每天會請一位女士打電話給他,透過自訂的 29 條每日問句,幫助他評估自己的行動表現。這些問句大多以「我今天有沒有盡力……?」開頭,重點不是結果,而是努力的程度。﹙註2﹚

這不只是反省,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當你將思考寫下來,就不必讓大腦反覆思索,這正是釋放認知負擔的關鍵。

與其讓每週持續混亂,不如花 30 分鐘整理方向。這是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5. 重掌時間控制權:重新掌控時間,是找回自己的起點

重新學習時間管理,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這個世界已經不同。我們需要新的方式,應對這個節奏飛快、資訊爆炸的時代。

透過儀式、感恩與系統性思考,我們能重新建立自己的節奏。時間管理的重點,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的事。

這樣的改變,會讓你更有餘裕,也讓你重新相信自己。這不只是效率議題,更是一種人生選擇。

你值得一種不再只是「忙碌」的職場生活。你值得——選擇自己時間的使用方式。

 【行動總結】重整節奏,找回清晰與主導權

從郁婷的經驗中,我們明白:即使再熟練工具,若缺乏內在秩序,仍會被表面的忙碌牽著走。而透過每日聚焦儀式、感恩練習、每週回顧系統,加上簡單有效的工具,我們能逐步重整生活節奏。時間管理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填滿行程,而在於清楚自己為何而忙,選擇如何前進。

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的時間,設下有意義的節奏。

註1:出處:改寫自書籍《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
註2:馬歇葛史密斯為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成長教練,訓練的對象大多是財星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層級的人物,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百思買(Bestbuy)、輝瑞藥廠等企業的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他曾經指導過超過200位CEO。

---------------------------------

 學習養分,請點選【2025年 課程資訊】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