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丙成教授的《AI 時代人才新思維》影片中,一位台大森林系學生的故事特別觸動我。
這位學生原本沒有設計背景,但在公司任職秘書時,主動積極,進而產生很多的空檔。他主動觀察、提問,學習不同部門的知識。他憑藉「好奇心」與「動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理解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並自我推薦協助產品設計相關工作。二年之後,他轉職成為一位產品設計師。
他沒有等待他人安排職涯,而是以「Gradient Method(梯度法)」的方式,走出自己的道路。每次跨出一步,觀察學習最多的領域,再往那個方向靠近。這不是一蹴可幾的命定之路,而是透過探索、嘗試和反覆調整而成。他最初只想考碩士當公務員,但看見身邊的資源與機會,便主動出擊。﹙註1﹚
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自主學習」不是口號,而是應對瞬息萬變世界的唯一途徑。「好奇心」則是啟動一切的燃料。無論年紀多大,只要對事物保持疑問與興趣,就能持續前進。
有「日本女大前研一」之稱的勝間和代曾提到,「偶然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不斷努力,等待機會降臨。從學習製作簡報的課程中獲得秘書工作,從秘書又躍升成為產品設計師。路,早已有,只是等待你走過來而已。
這位學生原本沒有設計背景,但在公司任職秘書時,主動積極,進而產生很多的空檔。他主動觀察、提問,學習不同部門的知識。他憑藉「好奇心」與「動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理解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並自我推薦協助產品設計相關工作。二年之後,他轉職成為一位產品設計師。
他沒有等待他人安排職涯,而是以「Gradient Method(梯度法)」的方式,走出自己的道路。每次跨出一步,觀察學習最多的領域,再往那個方向靠近。這不是一蹴可幾的命定之路,而是透過探索、嘗試和反覆調整而成。他最初只想考碩士當公務員,但看見身邊的資源與機會,便主動出擊。﹙註1﹚
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自主學習」不是口號,而是應對瞬息萬變世界的唯一途徑。「好奇心」則是啟動一切的燃料。無論年紀多大,只要對事物保持疑問與興趣,就能持續前進。
有「日本女大前研一」之稱的勝間和代曾提到,「偶然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不斷努力,等待機會降臨。從學習製作簡報的課程中獲得秘書工作,從秘書又躍升成為產品設計師。路,早已有,只是等待你走過來而已。
》 AI時代的關鍵能力:好奇心、自主學習、持續嘗試
葉教授直言:「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好奇。」這句話是演講核心。唯有好奇,才會驅使人們提問、嘗試、學習。AI能夠解決問題,但無法決定要解決哪個問題,而這正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發現問題的直覺與洞察。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不能再被動地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內建的習慣和態度,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學、為了克服不會而嘗試、為了理解而試錯。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標準配備。
葉教授提到,ChatGPT取代了公司的法務部門,因為它讀取數百份合約後,準確率超過95%。這不是AI會思考,而是AI「比你更勤勞」。
當 AI 幫你做完「例行工作」,我們該做的是那些「AI做不了的事」。那是什麼?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不能再被動地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內建的習慣和態度,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學、為了克服不會而嘗試、為了理解而試錯。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標準配備。
葉教授提到,ChatGPT取代了公司的法務部門,因為它讀取數百份合約後,準確率超過95%。這不是AI會思考,而是AI「比你更勤勞」。
當 AI 幫你做完「例行工作」,我們該做的是那些「AI做不了的事」。那是什麼?
- 有創造力的點子。
- 敢提出問題的膽量。
-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 在變局中轉彎的能力。
真正的人才應該比AI更早發現問題、更願意嘗試錯誤、更勇於創新。害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不敢行動」。唯有主動嘗試,才能迎來新的機會。
但葉教授提醒,現在問這個問題太早。真正應該問的是:「你最近對什麼感到好奇?你有沒有嘗試去了解它?」
葉教授說:「父母的焦慮對孩子是毒藥。」在孩子還沒找到方向時,最需要的是鼓勵探索,而非壓力。學習需要空間,好奇心需要時間累積。家長的角色應從「替孩子鋪路」轉為「陪伴孩子走一段,鼓勵他們嘗試其他道路」。
此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尋找方向。即使他們繞遠路、跌倒,那也是自主學習的開始。補習所有科目或許能帶來好成績,但會剝奪孩子「自主尋找答案」的能力。如此一來,一旦離開老師,進入社會,他們還會繼續學習嗎?
➤教育的未來:父母放手,孩子保有好奇心
我們常問孩子:「你將來想做什麼?」但葉教授提醒,現在問這個問題太早。真正應該問的是:「你最近對什麼感到好奇?你有沒有嘗試去了解它?」
葉教授說:「父母的焦慮對孩子是毒藥。」在孩子還沒找到方向時,最需要的是鼓勵探索,而非壓力。學習需要空間,好奇心需要時間累積。家長的角色應從「替孩子鋪路」轉為「陪伴孩子走一段,鼓勵他們嘗試其他道路」。
此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尋找方向。即使他們繞遠路、跌倒,那也是自主學習的開始。補習所有科目或許能帶來好成績,但會剝奪孩子「自主尋找答案」的能力。如此一來,一旦離開老師,進入社會,他們還會繼續學習嗎?
》從演講中學到的事:不靠學歷、家長陪伴、勇於學習
聽完演講,我最大的感觸有三點:第一,學歷只是門票,學習能力才是真正的入場券。
在現今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中,企業對於人才的評估標準已逐漸轉變。過去,畢業於名校、擁有高學歷往往是求職者的優勢;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企業更重視的是求職者是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舉例來說,許多科技公司在招募軟體工程師時,除了學歷背景,更看重求職者是否能獨立解決程式錯誤、開發創新應用。即使沒有相關學歷,若能透過作品集展現其解決問題的實力,仍有機會獲得青睞。
企業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而非畢業證書。僅擅長讀書的孩子,未來未必能站穩腳跟,因為AI的讀取速度超越人類。
我再次重溫影片內容,葉教授語重心長地呼籲家長放下過度的焦慮,因為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他那句「爸媽的焦慮對孩子都是毒啊,都是毒啊!」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核心。而將孩子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更是錯上加錯。
說實話,長久以來,社會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但也正因如此,孩子需要時間適應,父母也需要學會調整。放手與放任之間的拿捏並不簡單,但這樣的學習與成長,能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更接近真正的自由與理解。
企業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而非畢業證書。僅擅長讀書的孩子,未來未必能站穩腳跟,因為AI的讀取速度超越人類。
第二,父母的角色是陪伴者,而非指揮官。
父母不該以「指揮官」之姿介入孩子的人生,而應成為他們旅程的「陪伴者」。孩子需要的,是犯錯的空間與探索的鼓勵,而非被強行拉回我們所認定的「正確道路」。真正的成長,往往始於我們願意放手之時。我再次重溫影片內容,葉教授語重心長地呼籲家長放下過度的焦慮,因為這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他那句「爸媽的焦慮對孩子都是毒啊,都是毒啊!」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核心。而將孩子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更是錯上加錯。
說實話,長久以來,社會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但也正因如此,孩子需要時間適應,父母也需要學會調整。放手與放任之間的拿捏並不簡單,但這樣的學習與成長,能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更接近真正的自由與理解。
第三,最可怕的不是不會,而是不願學習。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持續學習已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主動學習,是未來每個人的生存能力,而非年輕人的專利。許多50歲以上的主管,為了保持競爭力,願意學習使用Notion、了解ChatGPT等新工具,他們因此依然能在職場上發揮價值。反之,即使擁有高學歷,也可能因拒絕學習而被時代淘汰。這種淘汰並非立即且顯而易見,而是逐漸在職場上失去競爭力,無法跟上產業的發展腳步。例如,一位資深行銷人員,若不願學習新的數位行銷工具和策略,可能逐漸被更具備新技能的年輕世代取代。
因此,保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新知,是我們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然而,工作消失並不代表機會消失,只是機會換了形式。從一個職位變成另一種形式,從一間公司變成一個平台,從一份薪水變成一種技能變現的方式。
這一切轉變並非依靠學歷或年齡,而是取決於你是否保有好奇心、是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否願意主動學習。這才是AI時代真正的護身符。
無論你是職場上的中年人、孩子的父母,還是仍有夢想的人,請記住這句話: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是那些比AI更早發現問題、更願意學習新技能的人。
因此,保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新知,是我們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 總結:工作消失不可怕,停止學習才可怕
葉教授分享了2013年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未來20年將有47%的工作消失。但他也反問:「你認為這個數字會上升還是下降?」答案顯而易見是「上升」。然而,工作消失並不代表機會消失,只是機會換了形式。從一個職位變成另一種形式,從一間公司變成一個平台,從一份薪水變成一種技能變現的方式。
這一切轉變並非依靠學歷或年齡,而是取決於你是否保有好奇心、是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否願意主動學習。這才是AI時代真正的護身符。
無論你是職場上的中年人、孩子的父母,還是仍有夢想的人,請記住這句話:未來最有價值的人,是那些比AI更早發現問題、更願意學習新技能的人。
別害怕改變,真正應該害怕的是還在等待他人教導,而世界早已開始重新定義學習。
※影片來源:AI 時代人才新思維
註1:Gradient Method(梯度法)
- 簡單比喻: 想像你在一座漆黑的山上,只能靠腳下坡度判斷方向。你的目標是下山(找到最低點),但只能逐步往「坡度最陡的下坡方向」前進。每走一小步,就更接近目標。
- 職涯上的應用: 職涯發展也是如此,透過小步調整與學習。每次改變時,觀察最有感的方向,並嘗試。每次嘗試後反思,逐步釐清適合自己的道路。
---------------------------------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