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說工作一定要996?愉悅心情生產力顛覆你的想像

「醫生,拜託,拜託!」
在許多人眼中,醫生總是高高在上,聰明絕頂,掌握生死大權,無所不能。
可是真相呢?醫生也會陷入絕境,也會懷疑自己所學,甚至失控到無法掌握手中的工作。

換個場景—
「聖誕快樂,阿里,可別害死人。」
說完這句話,我的主治醫師一派輕鬆地掛斷電話,留我一人孤軍奮戰,獨自管理整個病房區。

我是阿里,一名新手醫生。三週前,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忘了填請假單。結果,今天,這個本該充滿歡樂氣息的日子,我卻得獨自面對所有病人。

時間才剛過幾分鐘,我的第一個急診病人就出現了:一名五十多歲的男子,因為嚴重的心臟驟停倒下。

「阿里醫生,有個病人急需手動清便。」護理師急匆匆地向我報告。
「阿里醫生,您能去看看強森太太的發燒情況嗎?」
「阿里醫生,辛格先生的血鉀數值異常,請您馬上處理!」

病房裡的聲音此起彼落,每個人都在叫我的名字,我的大腦飛快運轉,卻無法同時處理這些問題。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作為醫學院的高材生,我﹙阿里﹚曾是最熱衷提升生產力的人。
我熬夜讀過上百篇論文,筆記做得密密麻麻,還在部落格發文、錄製影片,分享各種提升效率的方法。我以為,只要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只要夠努力、夠紀律,就能應對一切挑戰。

然而,現實狠狠地給了我一記耳光。

那些
我曾深信不疑的原則——紀律、努力、極限挑戰……在這一刻,全都失去了作用。
面對崩潰邊緣的自己,我該怎麼辦?

阿里在醫學院時,深信自己已充分掌握高效率學習法,因此額外花了一年時間取得心理學學位。如今,面對現實,他意識到,單純更努力工作並不能帶來幸福

如果想要達成目標,還有另一條路可走,一條不會讓自己焦慮不安、夜不能寐,也不需要過度依賴咖啡因的道路。

這條路並非沒命似地勞碌工作,而是學會讓艱難的工作變得更輕鬆。這種方法優先關注自身的福祉,並利用這份快樂來驅動專注力和動機。

工作秘技稱之為——「愉悅生產力」(Feel-Good Productivity)。

 》什麼是愉悅生產力?

阿里曾參與過一項心理學測試,這項測試需要用到一支蠟燭、一包火柴和一盒圖釘,這正是著名的「蠟燭問題」,一個用來測試創造性思維的經典實驗。

這個實驗的答案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其背後的心理學意義。
卡爾·鄧克爾(Karl Duncker)教授希望了解,在壓力下,人的心理狀態會如何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到了1970年代末,心理學家艾麗絲·伊森(Alice Isen)基於這個實驗,開展了一項影響深遠的研究,探討情緒如何影響創造力。她將參與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在進行蠟燭問題之前,先收到了一袋糖果作為小禮物,而另一組則沒有任何獎勵。

結果發現,那些收到糖果並心情愉悅的人,在解決蠟燭問題時成功率顯著提高。換句話說,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壓力,並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為什麼愉悅生產力有效?

❶增強能量:快樂的情緒與腦內啡、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等「快樂荷爾蒙」相關,這些物質能夠提振精神,提升內在驅動力、專注力與創造力。

❷良性循環:當我們感到愉悅時,會產生能量,進而提升生產力;更高的生產力帶來成就感,而成就感則能進一步提升快樂。

❸減輕壓力: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抵銷假說」認為,正向情緒能夠緩解壓力,並幫助人們更快從負面情緒中恢復。

❹提升成功機率:長期處於正向情緒狀態的人,往往更善於社交、更樂觀、更具創造力,也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能夠為周遭環境帶來正能量,從而促進人際關係、提高薪資並提升專業表現。

重要結論:成功不會讓你感覺愉悅,但愉悅可以帶來成功。

 》面對愉悅生產力,我能做什麼?

➤隨時充電

◉避免消耗性活動:遠離「末日狂刷」,守護內在能量

結束一天漫長的工作後,你終於坐在最喜歡的沙發角落,拿起手機,打算輕鬆滑幾分鐘。然而,這段「休息時間」往往變成一場無止盡的資訊轟炸,一則又一則令人焦慮的新聞、影片、推文接踵而來,讓你的心情不斷下沉。

我們以為自己在放鬆,實際上卻在消耗更多精力。真正的充電,來自於讓身心真正得到喘息,而非陷入資訊的無底洞。

◉擁抱自然:讓大自然成為能量補給站

大自然擁有神奇的療癒力量,能夠恢復我們的認知能力,提升專注力,甚至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

研究顯示,花時間接觸自然能有效減輕壓力、提升創造力。我們不必大費周章地安排遠足,即使只是每天散步十分鐘,或是在窗邊欣賞陽光與綠意,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滋養。

◉適時耍廢:學會真正放鬆,而非「偷閒」

「耍廢」不代表懶惰,而是一種刻意的休息。許多人在休息時,內心仍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更有生產力。

然而,適當的休息才能幫助我們恢復活力,讓我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更有效率。給自己一段完全放空的時間,不去計畫、不去擔憂,才能真正達到身心的放鬆。

➤三大策略,讓工作更有趣、更高效

從遊戲中學習:讓工作充滿樂趣

心理學家指出,遊戲是恢復身心的關鍵,甚至能提高生產力。舉例來說,知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因為對旋轉餐盤產生興趣,最後開啟了一連串研究,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果我們能把遊戲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例如用挑戰、競賽或獎勵機制來驅動自己,將能讓工作變得更加有趣。

賦予自己權力:學習Netflix的自由與責任文化

Netflix 的企業文化強調「自由與責任」,只要員工達成目標,就能決定自己的工作方式。這樣的精神同樣適用於個人工作管理——我們應該成為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時間與節奏。

當我們允許自己更靈活地安排工作,並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步調,反而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

設定 NICE 目標:讓目標變得具體、可行、充滿動力

成功的目標不只是「要達成某件事」,而是設計一個過程,讓我們在執行的每一步都能獲得成就感。NICE 目標具備以下四大特點

❶短期(Near-term):專注於短期內可實現的步驟,例如規劃一天或一週內要完成的任務,確保行動具體可行。

❷以輸入為本(Input-based):聚焦在我們能控制的過程,而非遙遠的最終成果。例如,「每天寫 100 字」比「寫一本小說」更可執行。

❸可控制(Controllable):避免設定超出掌控範圍的目標,例如「每天工作 8 小時寫小說」不夠實際,但「每天安排 20 分鐘寫作」則更容易實現。

❹激發活力(Energizing):讓目標充滿樂趣與動力。例如,透過遊戲機制、個人挑戰或團隊合作,使達標的過程更具吸引力。

真正的生產力,不該是壓榨自己,而是找到讓自己保持愉悅與充實的方法。透過刻意休息、讓工作更具遊戲感、學習掌控自己的節奏,並設計出能激發動力的目標,我們將能在高效與快樂之間,找到最理想的平衡點。

---------------------------------

 學習養分,請點選【2025年 課程資訊】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