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躍進,總是因為有一些人想的與別人不一樣?未來,每一個人都需要向這些人學習,讓自己能夠強化這方面的能力,沒有想法實在很難生存。真的嗎?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若是要提款,你會去銀行嗎?當然不會,因為提款機很方便,因為太方便與用得習慣,大家已經不覺得它就是機器人。用這個小小的案例來思考,這種很固定的工作,是不需人的。
再稍微放大一點,若你還是存在用時間來換取工作,進而換取報酬,這樣你要找到的工作應是越來越少,機器人早就做完了。因此,在職場上「創新」變成一種顯學,不是嗎?
❙ 創意的成長心態
知名建築師姚仁祿表示,創意強調「創新」,要叛逆、無中生有,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理睬對手」。啥?
姚老師以古時孔子見老子的故事為例,孔子回家後3天不開口說話,弟子不明所以,孔子這才感嘆說,我們知道鳥類如何飛翔、魚類如何游泳,但龍則完全無法預測,「今見老聃,其猶龍乎!」
姚老師分析,孔子希望回復聖王時期的狀態,是「追隨者」,但老子則是「創新者」,無中生有創造出自己的價值體系。所以孔子才會說老子是「吾所不能測」的龍。
姚老師以iPhone為例,在iPhone出來前,各大主流品牌的手機都有按鍵,iPhone出來後,各大品牌也都跟iPhone一樣,不是只有「i」瘋了,而是大家跟著瘋了。iPhone是「龍」,是創新者,其他則是追隨者。
如何來突破自己,產生不同的思考?姚老師說,創意就是不要盯著對手看,要無中生有的「叛逆」,不要從中改善「競爭」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理睬對手,「練習讓自己的創意被抄襲。」
這篇文章短,但個人很喜歡,點出一個創新者的心態。心態面是最難突破的,尤其是在從眾的文化之中,似乎一些與大眾不同的事情都會被放大或是被限制,難怪創新者如此的少又珍貴。
❙ 創新美好,但一定會發生嗎?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下了一句最好的註解:「不創新,就等死﹙Innovate or die﹚。」
舉凡蘋果跨界整合音樂、手機、電腦,或亞馬遜從網路書店起家,先是逼得連鎖書店幾乎無立足之地,最終還衝擊零售通路龍頭沃瑪﹙Walmart﹚,在在說明創新的重要。
政大蕭瑞麟教授,在《經理人月刊脈絡思考》這個專欄裡,用了23期的時間,教導讀者在創新時,應該注意「脈絡」才容易成功。很推薦大家可以多參考一下這個專欄。
這一個段落是第24期文章,刊登在《經理人月刊》2019年的5月號雜誌中,個人超級喜歡,因此我將一些重點擷錄下來,主要是自來《經理人月刊》的「不創新就等死,但創新有讓世界更美好嗎?」這一篇文章。
文章開始,蕭教授提醒讀者,創新不應止於成功,還需要思考創新的後果。
企業經理人必須自問:「研發了這麼多科技之後,是否真的能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一般直覺的回答是,導入科技創新必定會嘉惠大眾,但事實上,當社會上有某一批人受益時,往往會有另一批人受害。科技創新鑲嵌著社會與文化脈絡,不了解這些脈絡,科技反而會變成害人的工具。
文章共有三個例子,個人覺得可以很認真的思考:
❶ 快速帆船加速商品運輸,卻讓馬鈴薯病菌越洋滋生
16世紀愛爾蘭人從北美洲引進馬鈴薯,由於愛爾蘭的氣候很適合馬鈴薯生長,又幾乎沒有病蟲害,所以產量很高,愛爾蘭人口也在100多年內,從200萬人成長到800萬人。然而,馬鈴薯並非沒有病蟲害,在美國就存在一種「晚疫病菌」。
「晚疫病菌」之所以沒有在愛爾蘭出現,只是因為帆船運輸時間太長,從美國到愛爾蘭,大約需要30天,病菌在過程中就死光了。因為快速帆船橫渡大西洋的時間縮短為14天。病菌得以活到馬鈴薯運抵愛爾蘭,導致當地馬鈴薯被感染而歉收,最終造成100多萬民眾死亡,200多萬人被迫遷往美國,數百萬人飽受饑荒。
❷ 超音波技術能偵測胎兒健康,卻加劇了印度社會性別失衡
在印度農村,父母都希望生兒子,因為男性可以幫忙農作,還能傳宗接代,供養父母;倘若養的是女生,除了長大留不住,出嫁時還必須準備嫁妝。
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之下,「少一個女兒,省一筆嫁妝」成了流傳在印度農村的口號,村民一發現是女嬰就墮胎。隨著超音波技術的發明,印度各大城市開始引進超音波科技,但醫生不是拿來檢查胎兒健康,而是用來檢測「性別」。政府發現後,雖明文禁止,但已經太遲。農村醫生也想出一堆鑽漏洞的方法,比如說,如果是男嬰,醫生就會微笑:如果是女嬰,醫生就以皺眉頭暗示。
❸ 雪地摩托車縮短交通距離,卻消滅了傳統馴鹿文化
生活在北歐地區﹙芬蘭、挪威、瑞典等地﹚的拉普族﹙Lapps﹚原住民部落,食衣住行基本上是圍繞著「馴鹿」而運作。例如,主要交通方式是讓鹿拉雪橇;三餐桌上都有鹿肉;鹿皮則用來製作鞋子和衣服。所以,拉普人傳統認為牧養鹿群是一種榮譽,每個家庭也都會養一些馴鹿。
1962年,在美國主要用於娛樂的雪地摩托車傳入芬蘭。拉普人發現,以前採買時,用馴鹿拉雪橇需要3天才能抵達附近都市,用雪地摩托車卻只要5小時,因此每一戶都買一台。然而,雪地摩托車發出的噪音和汽油味,卻讓馴鹿飽受驚嚇,生育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由於雪地摩托車日漸取代了馴鹿的交通功能,使得多達2/3的芬蘭拉普族不再牧養馴鹿,如此一來使得人際之間變得冷漠,想當然爾的馴鹿文化就此沒落。
然而,這是發明人的問題嗎?不該再創新了嗎?這一篇文章,可以讓我們苦思良久。傳統的文化與創新之間,該如何來平衡與思考。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創新變得有效率,但也有人因此而失去工作。
❙ 創意之下該有一把尺
因為「 創新」而留下來的問題,讓我想到一個人。就是克里斯汀生,名列世界 50 大思想家,在 1990 年代發表知名的著作《創新者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六本最重要的財經書籍之一,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認為,《創新者的兩難》深深影響了他的思維;大師級的人物,對人生的看法,只提出了三個問題,用來衡量我們的人生,精彩的著作請參閱《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當然也有精彩的TED可以看。
克里斯汀生對於人生的問題,精要的問三個問題:
- 如何樂在工作 ?
- 如何與家人、朋友常保幸福 ?
- 如何擁有正直誠信的人生 ?
克里斯汀生認為堅守人生原則,遠離牢獄之災是第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將遠離牢獄之災列為人生課題好像有點浮誇,克里斯汀生身邊不乏聰明優秀又有能力的人,起初幾乎所有的人都抱持著理想,但到最後卻總是有人走偏了路。
克里斯汀生提到,不歸路的起點總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決定。因此,為了堅守原則,我們一定要使盡全力抗拒「就這麼一次」的誘惑。這是個精明能幹者的一點忠告。
從創意的思考到克里斯汀生的建議,或許你會覺得有些跳痛,但我想人的想像力是可以克服這篇文章脈絡的落差。當我們用正直來處理自己的人生,進而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面臨許多的問題就可以去進行選擇。當產生問題時,可以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當科學與理性無法解決時,也許正是因為從自身所散發出來的氣息,而讓人有所感動與改變。
世界需要進步,進步的關鍵之一就是創意,超級喜歡姚老師的「不理睬對手」之說,當心放開了,想法就會冒出來了。當然,更要謹記蕭教授舉出的三個例子,創新有人會受益,但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就會發生改變。
以上,是我從不同的出處看到的文章內容,進而集結成這一篇文章,給自己有許多的反思,希望你也有一些收穫。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