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
1.「聰明工作」的人一定會做的七件事,全方面解析頂尖高手的過人之處。
2.扭轉超時工作的方式,需要的是重新設計工作,將價值提升。
3.學習策略不是要「刻意練習」,而是要學會「學習迴圈」,共有六個策略。
經過九次面試,才得到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在倫敦的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擔任管理顧問。作者非常想要有出色表現,好讓公司的人一開始就對我刮目相看。我想到了一個很棒的策略,決定就這麼做:瘋狂工作以勤補拙。
二十一歲的我,剛取得倫敦政經學院金融碩士學位。為了彌補沒經驗,願意超時工作。接下來三年,每週工時從60小時,增加到70、80小時,甚至90個小時。每到凌晨五點,清潔人員會來打掃辦公室,我都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了。
有一天,為了一個重要併購案傷透腦筋,正巧看到同事娜塔莉做的投影片。細讀了她的分析,不得不面對一個讓我極度不安的事實。娜塔莉的表現,超出同儕太多了,分析一針見血,點子讓人激賞,簡報設計得簡潔優雅,賞心悅目又一目瞭然。
看到別人的優異表現,就更加焦慮了。有天傍晚,去找娜塔莉,她正巧不在座位上。問旁邊的同事,她去哪裡了?同事說,她下班回家了!他還說娜塔莉從不加班,只有上班時間會在辦公室。不由得一陣心酸浮上心頭,做牛做馬,每天爆肝加班超時,然而她看起來一派輕鬆,工作績效卻遠比我強,簡直快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
就讓我們共用來閱讀《 高績效心智:全新聰明工作學,讓你成為最厲害的1% 》這一本書。
❙ 害你身心疲累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的工作方法
夜深人靜時,當年那個「娜塔莉之謎」,不時悄悄爬上我心頭:為什麼她比我早下班,表現卻比我好?她必然有什麼秘密或絕招?決定探究這個高績效之秘,為什麼有些人的績效卓越,其他人卻望塵莫及?從大學到企業,從西方到東方,這個高績效之謎,困惑著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以及許許多多想要完成學業或熱愛學習的人。
經過好幾個月的時間,仔細分析來自研究統計結果和深度訪談紀錄。層層過濾之後,篩選出最重要的七大工作心智。研究發現,「聰明工作」的人必定會做這七件事:
- 找出最重要的事,然後全力投入﹙雙重專注﹚
- 追求價值,而非目標﹙懂得重新設計工作﹚
- 不會陷入習慣成自然的機械式重複,再忙也會不斷精進技能﹙建立學習迴圈﹚
- 找到自己有熱情、有使命感的角色﹙擁有強烈的內在動機﹚
- 善於發揮影響力,運用策略爭取支持﹙能說服人,也能克服阻力﹚
- 刻意剔除浪費時間的合作,參與真的能激發腦力的會議﹙嚴格去除淺薄的團隊工作﹚
- 精心挑選跨單位的專案或工作要求,拒絕不具生產力的協作﹙慎選高價值的協作﹚
七大心智涵蓋絕大多數高績效人士的心智秘訣,有四項是關於個人工作表現,另有三項則是關於如何與他人一起工作,全方面解析頂尖高手的高明之處。
❙ 找出最重要的事,然後全力投入﹙雙重專注﹚
來自密爾瓦基一家銀行的貸款專員、現年五十幾歲的瑪麗亞。在專注心智上,老闆給她的分數很低。她的老闆說:「她常常忙得焦頭爛額。儘管工作很多,她還是硬著頭皮去做,不願讓他人分擔。」
凱西則截然不同,現年五十六歲的她,在一家生產汽車零件的公司擔任品管工程師。她會依自己設定的優先順序做事,並專注在最要緊的事情上。有一次,凱西根據開工日期,設定好給四家客戶的交貨時間,其中一個客戶卻逼她提早交件。但她並未因此就妥協:「我必須婉拒這個要求。我向對方解釋,我不能這樣做,我必須顧及排在他前面的客戶權益。」
在雙重專注心智上,凱西的老闆給她高分,她的排名是最頂尖的前10%。然而,瑪麗亞在專注心智的排名位居第41。兩者在職場的表現,可想而知。
研究發現光是靠改變心智,你的績效就可能由後段班晉升到排行第75百分位數,也就是勝過74%的人。雙重專注是我們研究的七大心智之首,也是對個人績效影響最強大的高績效人士不只做到要事第一,他們往往能做到雙重專注:首先,決定要事;然後,對這些要事專注投入,力求做到最好。很多人雖懂得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但不會一再思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若無法精益求精,到頭來只是做得更少,但不會更好。
雙重模式的專注補足了要事第一這一個概念;想要成功須懂得取捨,選擇最重要的去實行。這個觀點極為重要,但似乎不夠完整,不過強調選擇,並不是選對了就赢了。
雙重模式的專注指的是,一方面根據重要少數,找出少數幾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目標,確立你的優先要務;另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選擇上,對你所選投入時間,全力以赴,專注投入,才能出類拔萃。
數寄屋橋次郎壽司是一家有五十年以上歷史的壽司老店。現年超過九十歲的小野二郎仍在為客人做壽司。要準備章魚了,為了讓章魚吃起來柔嫩,二郎會用手按摩章魚。但要按摩多久?二郎說,他以前按摩30分鐘,後來發現按摩40到50分鐘,肉質最柔嫩。
專注與癡迷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而定。例如:美國百貨龍頭諾德斯特龍(Nordstrom)的銷售人員為了調到顧客要的毛衣尺寸和顏色,會打電話給其他分店,看他們是否有庫存;調到貨後,會隨即郵寄到顧客家中,還會打電話詢問顧客衣服是否合身。
在我們的研究中,有21%的受訪者認為,誘惑和分心是專注的最大殺手。因此,提高專注的策略之一就是隔離那些會讓你分心的事,把自己綁在桅杆上。
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就運用了這種策略。知道寫作不容易,卻又常常不敵誘惑,導致進度拖延。因此,我買了一部筆電,刪除網頁瀏覽器,不安裝電郵信箱、即時通軟體等,只留下文書軟體。我每天帶著這部陽春電腦到星巴克,點一杯深烘焙黑咖啡,寫作兩小時。日復一日,我都去那裡報到。儘管有時心癢難耐,想打開電郵信箱,但我不能上網。於是,只好專心寫作。
❙ 追求價值,而非目標﹙懂得重新設計工作﹚
在探討如何用不同方法工作之前,先來看看另一種做法。如果不創新,如何增進積效?你可以選擇投入更多時間,用同樣的方式,更賣力地做。很可能你已經這麼做了,但效果如何呢?
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培羅(Leslie Perlow)與研究人員波特(Jessica Porter),於2009年針對一千位專業人員所做的調查,發現有94%的人每週工時超過50個小時,而將近50%的人每週工時,甚至超過65 個小時,如以每週工作五天來算,每天工時高達13個小時。
工作時間愈長,表現就愈好嗎?研究中,分析了每週工時和績效之間的關係,一開始工時愈長確實績效愈好,但超過某個程度就不靈了。如果你每週工時在30至50個小時之間,工時增加的確可提升績效。但一旦每週工時多達50至65 個小時,工時增加帶來的效益會開始遞減。若是每週工時超過65個小時,工時增加反而減損整體表現。
這就像榨橙汁,一開始可擠出很多汁,但如果一直擠,就算用力到手指關節發白,也只能再擠出一、兩滴。再到某個程度,就算怎麼用力擠,也擠不出汁了。工作也是一樣,如果你一週已工作50個小時,就別再做了。反之,你該問自己:「除了更賣命的工作,如何更聰明的工作?」
2010年,一個舒爽微涼的春日,葛林(Greg Green)開著一部老舊的小廂型車,進入位於底特律郊區的克林頓戴爾高中(Clintondale High School)。當車子開進學校停車場時,他不禁惶恐起來。
他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再過幾個小時,就會收到學生最近一次考試的結果。依學生過去的表現來看,這次成績恐怕還是慘不忍睹。那天上午,葛林收到考試成績的電郵通知,學生成績如他所料,在全密西根州敬陪末座,為全州學生的倒數5%。
為了提升教育品質,密西根首府蘭辛的議員擬出一張清單,準備把辦學不力的校長撤換掉。葛林雖然還沒被列入,但由於這次學生考試成績很差,他的校長地位已岌岌可危。葛林認為:「這所學校已失控了,我不知有多少夜晚都為此輾轉難眠,老師們焦頭爛額,束手無策。」
葛林其實是在絕望中,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教學靈感。幾年前,葛林在兒子的棒球隊擔任教練。他從YouTube找到一些棒球教學影片,影片中還有棒球基本規則圖解。葛林不但要球隊孩子們觀看那些影片還特別為他們製作教學影片。孩子們在家先看了這些影片,到球場練習時,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有了這些影片輔助,每個星期在球場上練習的那幾個小時,葛林就不必浪費時間跑到每個守備位置為孩子講解了,孩子們透過反覆觀看影片,已知道如何掌握動作要領,等到了球場,就可直接實戰演練。結果,他們的球隊連連獲勝。葛林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把這樣的學習與練習模式,運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在知道學校被列入整頓名單後,葛林隨即把所有老師找來開會。他打開電腦讓老師看他做的棒球教學影片,提議道:「我們為每堂課製作教學影片,每段影片約10分鐘,將老師平時在白板上演示或講解該課程單元的內容錄製起來,上傳到YouTube,讓學生可隨時利用電腦或手機上網觀看、學習。」這在當時,真是個瘋狂的點子。
他們翻轉了九年級的四種課程,包括數學、閱讀、科學與社會,都採用翻轉課堂。結果,學生不及格率大幅下降。葛林說:「這是茅塞頓開的一刻,我開始確信這種方式真的可以成功。」葛林認為,翻轉課堂成功的關鍵,在於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變多了,而且學生可依自己的學習步調不斷進步。
以前,上課時間有80%都是學生聽老師講課,剩下20%的時間才用來替個別學生或小組解決問題,現在倒過來﹙變成了20%時間講課,80%時間輔導﹚。
為了扭轉學校的命運,葛林校長可以強迫老師花更長的時間在學生身上、處罰不做作業的學生、逼學生接受更多考試,或是學生成績不理想,就扣老師薪水,把學校變成高壓鍋。但這麼做只是逼迫人賣力的一再重複舊的無效模式,跳不出低效勤勞陷阱。葛林校長選擇重新設計工作,改變教學方式,最後找到了一個不必花費更多氣力,卻可大大提高績效的方式。
❙ 不會陷入機械式重複,再忙也要不斷精進技能﹙建立學習迴圈﹚
如何學習才能精進技能,《刻意練習》是多數人想到的一本書。不過,似乎還沒有人提出如何把刻意練習這樣的持續學習技巧,運用在每日工作上。
我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哪有時間刻意練習?在運動或藝術領域,所謂練習是指一次又一次地排練,直到爐火純青,才能上場表演或比賽。但看看在職場上的我們,天天忙到火燒屁股,怎麼可能放下工作去練技能?再者,運動員有比較明確的衡量指標來評估結果,而一般員工並沒有。
就連《刻意練習》的作者艾瑞克森都說,只有績效指標明確,刻意練習才有幫助,亦即個人可以把技能拆解成多個步驟,再根據指標,一步步改進才有效益。他在書中說明:「刻意練習不適用於哪些領域呢?今日的職場上很多工作都不適合,例如:經理人、教師、電工、工程師、顧問等等。」艾瑞克森提出的觀點很好,作者也認為刻意練習能在職場上發揮很大的效益,只是無法完全套用。
從研究得知,如要把刻意練習運用在職場上,必須經過巧妙的轉化,也就是透過「學習迴圈」來達成。在我們的研究中,高績效人士增進技能的策略,與一般的刻意練習不同,他們不能像表演藝術家或運動競技者一樣,練了再上場,他們是透過學習迴圈,在每日工作實務中,不斷學習與精進。
如何透過六個策略來掌握學習迴圈,以建立與精進新技能:
策略① 每天擠出15分鐘
每天只花15分鐘,就能有很大的進步,但需要掌握「專一法則」:一次只發展一種技能。如果你要同時發展十種技能,就無法專心做好一種。
策略② 將一項技能拆解成數個微行為
微行為﹙micro-behavior﹚是每天可練習的具體小行動,而且必須取得行動回饋,檢視成果並提出改進做法,每天不超過15分鐘,就能讓自己每天都能進步一點,假以時日就能練就一項新技能。
策略③ 檢討微行為的成果
你在減肥的時候,會注意自己吃什麼,每天都會量體重。《刻意練習》一書,描述有個記憶高手如何透過刻意練習,背誦一串長達82個數字的隨機數字。82 個數字要怎麼背!艾瑞克森記憶天才是怎麼做到的?他會檢討每次練習的結果,如果他能正確重述所有的數字,下次練習時,就再增加一個數字,如有錯誤則減少兩個。
策略④ 盡快獲得回饋意見
若有人能誠實的回饋,就會知悉問題點在何處?回饋的時間不需要長,只需要1~2分鐘即可,除了利用電子郵件之外,有時候,直接走到同事的辦公桌前,請他花幾分鐘的時間說明,更是來得直接。
策略⑤ 用困難來磨練能力
不孕症醫師可以篩選病人,拒絕接較難懷孕的個案,如:三十五歲以上、卵子數量少,或是已試過試管嬰兒,但沒成功的婦女。不孕症醫師如剔除困難的、專挑容易的個案,成功率會比較高,醫師的名聲也就比較響亮。拒絕難纏的病人,醫師就能提升「績效」。但這麼做有個問題:如果你不接受困難的挑戰,就學不到新東西。
策略⑥ 超越停滯點
當你發展某項專長或技能時,歷經不斷練習後,你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有優秀表現;但接下來可能會遇上瓶頸,進步停滯。以杜維克的理論,你能進步多少,與你認為自己是否擁有天賦﹙固定心態﹚無關,如果你相信天賦是可塑的﹙成長心態﹚,加上努力,就能出類拔萃。用成長的心態,去突破自己已經夠好了這種心理狀態。
❙ 小結:讓心智全面升級
不管什麼職位,都需要高績效,但99%的人都沒能真正做到聰明工作。全新工作成功學解開困惑許多人的問題︰為什麼能力差不多,表現卻差很多?我們已經辛苦太久了,不該再這樣繼續犧牲未來的人生。
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就不凡,而我們那麼努力卻始終平凡?別再重複舊的低效模式,新時代的工作邏輯改變了,心智也要全面升級。不需超時工作、成為天才或靠運氣,卓越的績效將讓你脫穎而出,就看你如何去好好的運用成功人士的七種高效心智模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