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夥伴進行職涯的諮詢,談到能力的培養,自然就提到「學習」這件事。我問夥伴,如何來學習?他說,在課堂中總是認真的在紙上寫字,記錄了一大本。
借他的筆記一看,都只是沒有前因後果地「抄下」講師說話內容。問他課程結束之後,還會回顧、利用這些內容嗎?得到的答案是不會。這一本筆記對他而言,是一份無效的筆記,白白浪費了提升自己的機會。
另一個場景則是數位筆記,運用各種數位工具來記錄。記錄內容遠勝過傳統方式,只是方式沒有變更,也只是更快記下每個人說的話,從摘錄變成「逐字稿」,價值卻沒有比較高。
筆記不應該僅是記錄,它其實是多用途的商業工具,就像是替我們打點工作、生活,整理混亂大腦的助理,只是過去都沒能挖掘這位夥伴的潛力。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汽車大廠豐田等企業,甚至各自發展出獨門的筆記方式,用來解決工作難題、處理複雜資訊。
❙ 善用紙筆書寫,隨時鍛鍊你的腦力
不要以為「書寫」的動作只是活動手指,事實上得運用全腦才能達成的一連串行動集合。換句話說,書寫筆記的過程,其實是生活中最方便有效的腦力鍛鍊。具醫學博士學位、專攻神經內科的米山解釋,人們寫字時要先從大腦內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中取出文字,交給負責語言理解的「顳葉」分析,接著再回到主司思維、決策與學習的「前額葉」,判斷與暫存資訊。
儲存在「前額葉」中的文字資訊,會再經由「大腦頂葉的運動中樞」接收,並隨著運動神經下達的「書寫」指令,一同傳給手指。而手指的動作,則由「小腦」負責控制。
最後,書寫下的文字會以圖像方式,透過眼睛傳回大腦中負責視覺處理的「枕葉」,並由「前額葉」在腦中與記憶交叉比對,確認所寫的文字是否正確,再由手指修正。由此可以發現善用紙筆書寫,確實能有效刺激腦部的活化。
不過米山提醒,人只有在思考時才會引起頭腦中的變化,所以如果只是單純抄寫經書或聽音打字這類行為,由於缺少有意識地思考,對腦部活化的功效,遠遠不如先理解他人言語,然後進行訊息分析、並依照本身需求進行摘要的過程。他強調,「唯有一面思考一面書寫的筆記術,才能真正鍛鍊腦力。」
當我們寫下的事情越來越多時,當然無法抵抗遺忘曲線。不過,想不起來不等於遺忘,只是被收藏在腦海底層某個角落,導致我們不容易找到它,而「書寫就像鉤子一般,可以幫你把記憶拉扯出來。」
試想曾否在寫筆記的過程中,突然回想起自己過去看過某篇相關報導、或某本相關書籍。某種程度上,記錄資訊只是筆記的「結果」,過程中啟動的思考與聯想,對於工作者幫助更大。養成動手做筆記的習慣,不只強化記憶,還能增進對資訊的敏感度,讓自己的構思與創造能力更上一層樓。
手稿是訓練大腦的利器,不過,我們也可以將手稿數位化,結合數位來讓我們的手稿更升級。下圖就是我喜歡用來思考的模式,腦袋很混亂就利用紙與筆,作為大腦的放大器,然後,再運用數位工具來將想法進行整合與創新。
❙ 如何內容進行整理?建立索引,方便回顧內容才好用
筆記就像一位秘書,隨時記錄重要的工作進度、聯絡方式、會議內容以及自己的行程。若你使用的是傳統的筆記,當你想回憶這些內容時,沒辦法快速找到它,只能一頁一頁翻找,久而久之過去認為重要的資訊,也可能因為「再也找不到」「懶得翻出那一頁」,而無法替工作與生活帶來助益。
若使用的是數位筆記,那麼利用「搜尋」加上「關鍵字」,比起傳統應會更快速一些。不過,數位的問題,成也方便敗也方便,就因為「太方便」,很容易讓我們的筆記變成一座垃圾山,毫無架構可言,若是使用的軟體搜尋功能能沒有比Google大神強,我想找網路還比較快。
索引可說是寫子彈筆記的第一步,未來才有辦法快速找回需要的內容。﹙參見下圖﹚為了建立起索引,撰寫子彈筆記時得先習慣兩件事情:首先是標註頁碼,否則不可能會有目錄存在;其次是預期未來會新增哪些內容是困難的,因此子彈筆記中的索引頁碼不強求連續,例如隔了許久才在筆記本中的40、41頁寫上閱讀心得,但過去的心得都集中在30~35頁也不必擔心,只要在索引處的閱讀心得,補上40、41即可。
若是使用Evernote的朋友,可以將「記事」全選,選擇建立總目錄即可,非常的方便。若是要更靈活,則是可以使用「標籤」的功能。
在未開始進行搜尋之前,在腦中有一個完整架構,就可以藉用管理生產線的現場,讓生產流程達到合理化的境界,這個要訣就是ECRS。ECRS是生產現場管理中的四種改善原則,分別是Elimination(排除)、Combine(合併)、Rearrange(重整)、Simplified(簡化)。我們的筆記何嘗不需要提升到最大的價值呢?
❙ 如何將內容記起來?善用記憶地圖
筆記是許多人學習時的輔助工具,可是經常寫了再多、記錄得再頻繁,也沒辦法把特定知識融入自己的腦海中。《人人都可以的記憶力倍增攻略》提到,平常人想要記住某些東西時想的是「怎麼記?」但懂得記憶技術的專家,則會思考「怎麼把那些要記得的東西整理起來?」
作者椋木修三表示,所謂「整理」是分類與分析資訊後,便能掌握事物整體及其部分之間的關係,將雜亂事物理成有條理的系統,而這也正是「邏輯思考」的定義。當了解事物之間的區隔和從屬規則,就不需死記硬背,輕鬆記住大量事物。因此,這時候可以借助《超倍速腦力》作者珍·史汀(Jean Stine)提到的「記憶地圖」(memory maps) 。
記憶地圖繪製以事物或問題為核心,連起其他相關的事物,畫成一張關聯網絡,而這張圖中的每個節點,就是理解資訊時最佳定錨位置。史汀解釋,記憶地圖和被廣泛運用於問題分析與記憶強化方法的「心智圖」(mind map)很像。
兩者都是以一個主題為核心,向外發展多個分支,唯一的區別,是心智圖每條分支都各自獨立,最後畫出來的圖呈現一個中心點連接多條樹狀分支。
而記憶地圖則允許每條分支中的節點彼此再做相關連結,因此最後圖示會形成交錯的網絡圖。記憶地圖能幫助我們了解和記住更多資訊,是因為繪製時必須衡量各概念的輕重關係,再找出彼此的關聯,這個過程其實就在整理紊亂的訊息,並試圖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排列。
【繪製步驟】
2. 在紙的中央寫下想要記住的根本概念或事實,用筆圈起來。
3. 在根本概念或事實旁,寫下相關或附屬概念,同樣圈起來。
4. 畫線將這些概念與中央的根本概念連起來。
5. 寫下因附屬概念而聯想到的具體例證、註解或想法。
6. 寫下能想到的所有相關訊息,直到自己覺得沒有遺漏為止。
7. 事後想起任何重要的資訊,盡快補上去。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可説是同時並用左右腦,因為得用到左腦的語言分析,以及右腦的空間視覺能力,資訊才有辦法深刻烙印在腦海裡。同時,這張地圖上的任何主題和資訊,都可以再向外延伸,隨時有新的想法時都可以加入網絡當中,這也能促使人不斷尋找新的思考角度,並持續完整某項概念或知識。
現在的腦科學,並不會強調要開發左腦,還是開發右腦,而是強調左右腦的有效協同合作。當左腦的文字想起來時,右腦即可利用圖片想起來,這樣就是最佳的記憶策略。文章提及,「是心智圖每條分支都各自獨立」,這是對心智圖有所誤解,心智圖有分樹狀結構,同時也有網狀脈絡,可以讓不同的主題之間,進行連結。
❙ 先整理再活用腦中的知識庫
每個人的知識庫容量不同,讀書多少、讀書是否得法、人生經驗的多寡,甚至天生的記憶力,都可能影響知識庫容量的水準。除此之外,常常從知識庫中去「存取」、「組合」或「整合」這些知識,也可以大幅增加知識庫的效率甚至內涵。
所謂「存取」或「整合」,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勢必借助自己的知識庫,第一步通常需要依靠知識庫中的知識,對當前的問題進行詮釋或解讀,並試圖在知識庫中找出答案。
然而除非是十分例行性的問題,否則未必找得到現成答案。因此必須在知識庫中不斷「搜尋」相關的知識,再將搜尋所得的各方面因果關係、資訊、經驗等,經過選擇與驗證之後加以整合,整合出來的解決辦法,在實施後應該驗證或反省其正確程度,以期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擁有更好的知識搜尋與整合方式。
經常針對問題,努力從知識庫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不僅可因熟能生巧而提升效率,而且因為經常操作,也逐漸建構出自己的觀念架構或「編碼系統」,使這些廣義知識的存取、組合、聯想更為靈活。
有些人讀書多卻不會活用,原因就是平時很少用;有些人讀書不多,但在決策或執行上十分精明能幹,就是因為經常在腦中進行存取、搜尋、整合這些活動。工作歷練及「做中學」,背後的道理都與此十分有關。
...參考資訊...
►更多訊息 https://www.cpfs.com.tw/
※ 延伸:歡迎揪團學習 ►揪團方式
※ 訂閱:通知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