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學習樹園地

學習,就像種一棵屬於自己的樹! 你是否想過,學習就像在種樹? 一開始,我們都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成長。而學習,就是我們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的過程。 我是蔡興正,我特別喜歡「學習樹」這個概念。這不是什麼園藝技巧,而是透過系統化學習,讓我們的職涯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屹立不搖! 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把學習比喻成樹?學習樹的概念很簡單:學習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過程。 我們不斷吸收新知識,就像樹木不斷長出新枝葉,讓自己更加茁壯、更具價值。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成群」的,每一項知識就像一片葉子,彼此相連、互相支持,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各位職場夥伴們,讓我們一起種下屬於自己的學習樹,讓它在我們的職涯中開花結果,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部落文章三大主題 主題一:心智圖法—發揮大腦的潛能! 心智圖是一種「圖像思考」工具,能幫助你整理思緒,提升創意與記憶力。它的運作方式像「神經網絡圖」,從主題出發,延伸出不同分支,把所有相關資訊視覺化。相較於傳統筆記,心智圖更能刺激大腦,使學習與理解變得輕鬆有趣。 其最大優勢在於「跨界連結」,能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在一起,發掘新的關聯,對職場人士而言,是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的好方法。此外,心智圖還能強化學習效率,幫助你快速掌握新知識,讓你思考更有條理,在職場更具競爭力! 主題二:數位工作—告別忙碌,擁抱優雅人生! 透過AI與Google APP,如Gmail、Calendar、Drive、Meet等數位工具,你能輕鬆管理行程、協同作業,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這些工具猶如你的「數位小幫手」,讓你減少瑣碎事務,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任務。 結合AI技術,你能更有效率地處理郵件、安排會議、搜尋檔案,讓工作流程順暢無阻。最終目標不只是提高產能,更是讓你有餘裕享受生活與美食,同時也能陪伴家人朋友,真正達到「高效工作、快樂生活」! 主題三:職涯發展—別讓你的職涯迷路了! 職涯就像一場冒險,關鍵在於「能力盤點」與「時間管理」。能力盤點能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時間管理則確保你朝著理想方向前進。此外,運用工具來輔助職涯發展,例如紫微斗數,可以幫助你探索天賦、發掘潛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職涯發展是持續的學習與探索,不斷提升自我,找到與他人相異點,發揮自己的強項,於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持續貢獻,擁抱成就感,創造共好職場,一起成長與共享! 》課程主題...
最近的文章

練習慢,卻更快—讀《慢速工作力》的心得與亮點學習

金句分享: 真正的效率,並非奔忙不息,而是專注地成就卓越。 每天忙得焦頭爛額,行程表上排滿待辦事項,電子郵件如潮水般湧來。但回過頭檢視,真正推動核心目標的成果卻寥寥無幾。這或許正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偽生產力」正在作祟。 在知識經濟主導的今日,「工作」的定義正逐漸模糊。做得多,就一定更有成效嗎?管理者往往疲於確保員工展現「忙碌」的樣貌,而我們也容易陷入「我很努力」的自我安慰中。但以可見的活動量來衡量生產力,真的能帶領我們邁向卓越嗎? 書中提及《紐約客》的知名特約撰稿人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這位以長篇報導聞名的大師, 在面對一篇他認為極其複雜的稿件時,竟選擇長時間躺在自家後院的白蠟樹下 ,「與驚懼和恐慌搏鬥」。 整整兩週,他幾乎處於看似停滯的狀態。這與我們印象中高效、忙碌的寫作者形象,是不是大相逕庭? 你可能會有疑問,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難道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現代職場汲汲營營、深怕一刻閒暇會被視為偷懶的氛圍中,麥克菲的經歷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他那緩慢而深思的醞釀過程,最終孕育出曠世之作,讓我們不禁反思: 真正的生產力,是否僅止於快速完成任務?還是更需要一種允許靈感流動、深度思考的空間? 就讓我們從「偽生產力」談起,透過麥克菲的故事,重新定義工作價值,尋找那被忽略的深層生產力。  》難以量化的知識工作:為「偽生產力」鋪路 「偽生產力」在知識工作中之所以難以辨識,關鍵在於其本質。不同於農業或製造業擁有明確可量化的產出(如耕種面積或產品數量),知識型工作的成果往往抽象而多元。 今天,我們可能同時撰寫報告、蒐集資料、安排會議、處理內部通知……但這些活動到底「生產」了什麼?又該如何衡量其價值? 在無法精準評估產出的情況下,人們自然轉向觀察那些「看得見」的行為:在辦公室待了多久、回了多少封信、參加幾場會議。這些外顯活動未必與實質成果成正比,卻營造出「我很忙、我很努力」的假象,形成偽生產力的溫床。 而在自由工作者與小型企業日益興起的今天,缺乏外部規範使 個人更容易用「忙碌感」來安慰自己。 於是,偽生產力如同無形病毒,在看似努力的掩護下,悄悄侵蝕真正的價值創造。  》 三大策略:看似慢卻更快 ❶「少做一些事情」:策略性聚焦,提升真實影響力 擺脫偽生產力的第一步,是擁抱「少做一些事情」的智慧。這不代表懶惰,而是策略性選擇:主動捨棄低價值的瑣事,...

Productize Yourself,打造無法取代的個人價值

他曾是科技業的高薪新貴,年薪高達數百萬。2013年,他毅然辭去令人稱羨的職位,背起吉他,騎上單車,展開一場橫跨歐亞非的壯遊。這段歷時兩年的旅程,使他成為首位以單車自力縱貫非洲的台灣人,寫下了一項壯舉。 他的經歷看似毫無邏輯,甚至有人質疑:「你這樣的人生,到底是在玩什麼?」張修修並不急於回答,而是選擇讓這些看似無章的片段靜靜沉澱,自然串聯。 返台後,他出版旅程紀實《1082萬次轉動》,考取導遊執照,並成為自行車領騎員。當時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能把全世界的人帶來台灣騎車-可惜因疫情中斷,暫無下文。如今,張修修經營 YouTube 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每週分享經科學驗證的方法與工具,幫助觀眾提升工作效率與身心健康。 成功是一條線性道路嗎?肯定不是,就個人的經驗而言,它更像一幅拼圖。 每一段看似無關的經歷,都是構成你獨特樣貌的素材。如果你曾有一段打工度假的時光,或曾投入一項沒人理解的興趣,那都不是浪費-那是你的顏色,你的素材。 張修修正是用這些獨一無二的顏色,拼湊出專屬於他的人生樣貌。而這樣的路徑,沒有人能夠複製。 最近,張修修以《納瓦爾寶典》為主軸,分享三支影片,其中一個關鍵概念:「Productize Yourself」(將自己產品化)。 我特別喜歡這個想法,並整理出兩個重要的特質與大家分享。 特質一:玩出來的特定知識,是你無法被取代的實力 所謂「特定知識」(Specific Knowledge)並非學校所教,而是屬於你個人的「獨門絕技」。如何來定義,其關鍵特質如下: ①源於玩心 :你在做這件事時會忘記時間、不計回報,純粹是因為喜歡。那股「熱」,是你與他人的分水嶺,是你能量的來源。 ②難以傳授與複製 :這是你自己摸索出來的方式,帶有獨特的個人風格與判斷力,其中的細節難以被他人掌握與複製。 ③跨領域整合 :你可能將剪接技巧與心理學結合,或將旅遊經歷與寫作融合。這種跨界整合,使你從單一技能升級為獨特能力。 ④內在驅動的持續投入 :你會主動學習、主動實驗,因為這是你真心喜歡的事,不需主管督促或 KPI 驅動。有句話形容得很貼切:所謂投入,就是忘時、忘我、忘回報,呈現心流的狀態。 這些特定知識不一定華麗,但必定深刻。它們是你在職場中不可取代的底層邏輯,讓你能在 AI 時代中脫穎而出。 特質二:獨特性來自整合差異的勇氣與系統 在這個 AI 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唯一無法被取代的...

2025年 職涯紫微

在職場與人生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適合什麼?我的潛力在哪裡?我該往哪裡去?」這些問題不容易立刻找到答案,但若有一套系統,能協助我們理解自己的特質與節奏,也許我們能少走一些彎路,做出更貼近本質的選擇。 紫微斗數,是一套結合統計、結構邏輯與人性觀察的個人潛能分析工具。與其將它視為神秘命理,不如看作一種理解自己的視角補充。在這個系列中,我們將從命盤結構出發,探索命宮、主星、官祿宮、遷移宮等核心結構對職涯策略的啟示。 除了個人特質分析,我們也會延伸討論如何看懂流年節奏,如何解讀職場人際互動中的風格差異,以及如何在大轉折時做出相對有利的策略選擇。 這不是「算命」,而是一次與自我對話的機會——透過架構閱讀人生,透過洞察做出行動,讓你更理解自己,也更能預備自己。  》系列文章 系列三:職涯紫微:職場人士的潛能開發與策略導航 紫微斗數不是迷信:解讀命盤,認識你的職涯潛能 你的職場角色是什麼?從命宮主星看個人特質 職涯發展雙引擎:官祿宮與遷移宮的策略意義 預見你的職涯轉機:用流年規劃關鍵節點 打造職場好人緣:從命盤看人際互動風格 十二主星職場攻略:找到最適合你的發展道路 掌握命運,開創未來:從命盤洞察到主動選擇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2025年 數位工作

在高節奏、多工並行的現代職場中,我們經常面對時間被切割、資訊分散、工具繁多卻效率低下的挑戰。數位工具若能運用得當,不僅能簡化流程,更能協助我們建立清晰的工作節奏與資料脈絡。 本系列將分享多項數位工作實踐經驗,從時間規劃、任務管理,到知識整合與 AI 協作。首先,我們會聚焦於最常被忽略但極具價值的基礎數位平台—Google Apps。透過 Google Calendar 的時間視覺化安排、Google 試算表的任務追蹤與資料整理能力,我們可以為日常工作打造清晰的行動框架,讓行程不再只是提醒,更成為效率系統的中樞。 隨著應用深入,會進一步探討如何運用 Obsidian 建構個人知識庫,並透過 ChatGPT 進行創意思考與內容輔助。這些工具間的整合,並非為了追求技術炫技,而是希望回到一個核心問題:「哪些工具、流程與習慣,真正能支撐你的目標與節奏?」 《數位躍升》不提供萬用公式,而是交流一種持續調整、動態整合的實踐方式。你會看到如何透過工具找回主動性,也會反思:你目前的數位習慣,是讓你更自由,還是更加疲憊?    證照:Google全球教育家證照 認證計畫 ﹙ L1/L2 ﹚  》系列文章 系列二:數位躍升:職場人士的效率進化指南 告別瞎忙!掌握 AI,成為優勢倍增器,弱勢補強器! 時間管理升級:像頂尖人士一樣運用 Google Calendar 打造你的知識庫:Obsidian 筆記系統入門實戰 讓 AI 成為你的神隊友:ChatGPT 的五個職場應用妙招 數位工作流再進化:Obsidian 與 AI 的完美協作 告別低效能:職場人士必學的數位回顧術 數位斷捨離:找回工作與生活的自主掌控權 ❙ Google全球教育家證照 Google全球教育家證照 認證計畫﹙ L1/L2 ﹚ Google Docs大師越費力,我就越省力 用 Google 試算表脫穎而出:理想職位我來了 部門合作零障礙:Google 簡報助功團隊高效協作 從問卷調查到測驗設計:Google 表單的多元應用指南 從繁忙到井然有序:Google時間管理工具箱 活動策劃全攻略:用Google Sites 打造資訊清晰又便利的網站 ---------------------------------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

2025年 心智圖法

在資訊洪流與知識爆炸的時代,筆記不再只是記錄,而是思考與學習的延伸工具。許多人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常感到筆記內容雜亂,難以提取關鍵、整理脈絡,也難以長期應用與深化理解。 本系列聚焦於「圖解筆記」這項結合視覺化與邏輯架構的實用方法。透過心智圖、視覺筆記與結構圖法的應用經驗,探討如何將複雜概念具象化、如何建立清晰的知識架構,並從日常學習延伸到職涯規劃與專案設計中。 從繪製第一張心智圖出發,逐步分享如何用圖像表達抽象思維、如何釐清多線性資訊,以及如何讓每次筆記成為「可視、可連結、可再利用」的思維資產。 這不只是整理資訊的技巧,更是一種強化思考品質與學習效率的持續實踐方式。  》系列文章 系列一:思維視覺化:提升學習效率的圖解筆記力 用心智圖,讓學習變得輕鬆有條理:學生與職場人士都適用的高效筆記法 三步驟輕鬆入門:畫出你的第一張實用心智圖 讓知識更有脈絡:用心智圖解構複雜資訊 告別呆板筆記:用視覺筆記提升學習與記憶力 簡報也能很有趣:用圖解打造高吸引力的職場溝通 畫出你的成功藍圖:用心智圖規劃職涯與學習 從想法到行動:讓心智圖真正落地應用 ...關於分享者... ※連繫:FB 蔡興正 ⦙  Line@:@503ijslo ※電郵: projason.tsai@gmail.com ※證照: 孫易新心智圖講師班﹙2014﹚ | 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 Google全球教育家 ※課程:1-1 學生筆記 | 成人筆記 | 數位軟體 線上教學

AI時代人才新思維:從葉丙成教授的分享中學習

在葉丙成教授的《AI 時代人才新思維》影片中,一位台大森林系學生的故事特別觸動我。 這位學生原本沒有設計背景,但在公司任職秘書時,主動積極,進而產生很多的空檔。他主動觀察、提問,學習不同部門的知識。他憑藉「好奇心」與「動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理解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並自我推薦協助產品設計相關工作。二年之後,他轉職成為一位產品設計師。 他沒有等待他人安排職涯,而是以「Gradient Method(梯度法)」的方式,走出自己的道路。每次跨出一步,觀察學習最多的領域,再往那個方向靠近。這不是一蹴可幾的命定之路,而是透過探索、嘗試和反覆調整而成。他最初只想考碩士當公務員,但看見身邊的資源與機會,便主動出擊。 ﹙註1﹚ 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自主學習」不是口號,而是應對瞬息萬變世界的唯一途徑。「好奇心」則是啟動一切的燃料。無論年紀多大,只要對事物保持疑問與興趣,就能持續前進。 有「日本女大前研一」之稱的勝間和代曾提到,「偶然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不斷努力,等待機會降臨。從學習製作簡報的課程中獲得秘書工作,從秘書又躍升成為產品設計師。路,早已有,只是等待你走過來而已。  》 AI時代的關鍵能力:好奇心、自主學習、持續嘗試 葉教授直言:「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好奇。」這句話是演講核心。 唯有好奇,才會驅使人們提問、嘗試、學習。AI能夠解決問題,但無法決定要解決哪個問題,而這正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發現問題的直覺與洞察。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不能再被動地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內建的習慣和態度,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學、為了克服不會而嘗試、為了理解而試錯。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標準配備。 葉教授提到,ChatGPT取代了公司的法務部門,因為它讀取數百份合約後,準確率超過95%。這不是AI會思考,而是AI「比你更勤勞」。 當 AI 幫你做完「例行工作」,我們該做的是那些「AI做不了的事」。那是什麼? 有創造力的點子。 敢提出問題的膽量。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變局中轉彎的能力。 真正的人才應該比AI更早發現問題、更願意嘗試錯誤、更勇於創新。害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不敢行動」。唯有主動嘗試,才能迎來新的機會。 ➤教育的未來:父母放手,孩子保有好奇心 我們常問孩子:「你將來想做什麼?」 但葉教授提醒,現在問這個問題太早。 真正應該問的是:「你最近對什麼感到好奇?你有沒有嘗試去...

為什麼職場人士需要重新學習時間管理?40+的思考

【提要】 年過四十,時間管理議題應當重新升級。文章從「時間管理」、「節奏重整」、「自我聚焦」、「清晰思緒」與「日常儀式」五大核心概念出發,以行銷主管郁婷的經歷為例,揭示過度依賴工具與外部節奏所帶來的混亂。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日常儀式、感恩練習與週期性檢視,重建內在秩序,找回生活的主導權與節奏感。 郁婷是一位行銷主管,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經營著個人專業品牌。 她熟稔各種時間管理工具,日常充斥著行事曆、協作平台與推播通知。某天,她收到主管臨時要求補件的簡報通知,卻因資訊分散,未能即時回應。這次失誤讓她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安排了這麼多,事情卻依然脫軌?」 她回頭檢視自己的工作流程,驚覺自己陷入一種表面上的掌控感。 她每天完成的,往往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是「看起來該做的事」。她意識到:工具固然能協助執行,卻無法幫她判斷優先順序。這份混亂,來自於過度仰賴外部節奏,卻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梳理。 於是,郁婷開始簡化工具,轉而專注於釐清每件事的本質。她 不再執著於清空待辦清單,而是聚焦安排最關鍵的幾件事 。這樣的轉變,讓她重新找回思緒條理,也更明確劃分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 「不在於做完所有事,而是妥善安排重要的事。」  她終於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份量。清晰的思緒與心理空間,才是時間管理真正的底層能力。 ﹙註1﹚  1. 建立個人節奏:忙碌不等於有效 下班回家,內心卻感到空蕩?整天坐在電腦前,開了無數會議、傳了幾十封訊息,卻說不出今天完成了什麼?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舊有的時間管理模式,已無法因應當前的複雜節奏。 過去我們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做更多事」。但當你邁入人生不同階段,你可能不只是員工,還是主管、母親、伴侶、朋友,是多重身分並存的角色。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一種儀式:讓自己重新聚焦、保護注意力的節奏。 這是一種內在秩序的建立,不只是把行程排滿,而是讓心有主軸。因為你值得一種不只是「忙碌」的生活。 你值得清楚地知道—今天,我 選擇專注在哪裡 。  2. 感恩練習:以感恩啟動新的一天,從焦躁轉向穩定 我們常說自己「很累」,但那往往不是體力的疲乏,而是心理的紛亂。從睜開眼那一刻開始,日常就被推著走:送小孩、通勤、會議、簡報、訊息回應…… 若你能在早晨開始前,留三分鐘給自己,做一件簡單的事:寫下三件你昨天感到感謝的事。這不只是情緒緩衝,更是一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