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學習旅圖:個人課程﹙1-1 Online﹚

週末上了一堂課,將課堂的內容吸收不少,然而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能應用多少,而不是筆記抄了多少。回到職場應用時,仍會發現許多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似乎困難重重。例如,個人資料庫建立。雖然個人不是公司,但仍需要資料庫來支援自己,如何下手來整理,正是問題之一。 ❙ 偶然緣由 一位朋友正因為這個問題找上我,他「覺得」我的東西,看來很有邏輯且感覺很好用,原來是這位朋友來上過我幾堂實體的課程﹙心智圖法工作應用與Evernote知識整理﹚,回到職場於實際運用時,沒有辦法像課堂上的案例,讓資料看起來較有邏輯,並讓工作效能提升。 於是,那位朋友跟我說:「我也想要讓我亂糟糟的筆記,跟你一樣能快速的找到,這樣工作效能就會提升很多。我猜,像這樣的課程,應該沒有公開班,對吧!」我回答:「答對一半。」其實,整理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每一個人處理的資料內容不一樣,需要的作業模式亦不同,於方法上需要稍加調整即可,所以是答對一半﹙公開班所談原理不變,不同內容需微調整理方式﹚。 於是,他大膽問我,那能否直接用自己的資料,進行個別化,也就是1-1的「實體」教學嗎?這樣一來,比較能真正的理解,如何將整理這個技能,應用到自己的工作技能之中,這樣會更接近他真正學習需求。 過去我曾經有1-1的實體教學經驗,但是效果並不好,這樣的要求,讓我心生猶豫。於簡單的討論之後,發現這位朋友基礎的電腦技能不弱,只是對於「整理」這件事,不知如何下手而已。 ❙ 同步視訊加個人案例 考量目前的疫情之下,同時本身是GoogleAPP愛用者的我,認為若改為線上來進行,應是可行的。目前的GoogleAPP的協作方式,幾乎是我使用過之中,最佳的軟體,於同事之間謂之協作,用來教學更是適合不過。 熱愛體育的我,閱讀到這樣的新聞,更大大強化這個方式的可行性… 中華職棒的球員 羅力 ,他2020年,例行賽直到9月8日﹙開賽約半年之後﹚才飆出147公里,在此之前最快為144公里,2019年最快球速也僅146公里。 然而,今年﹙2021年﹚春訓首戰,球速已調到例行賽水準,原因是羅力在休賽季透過遠距教學,參與美國西雅圖Driveline訓練中心的課程,希望扭轉去年6勝11敗、防禦率5.00的不佳印象;去年他成為中職史上第3位投出1000次三振的投手,今年還有百勝要挑戰。 不過,我的朋友聽到這樣﹙線上授課﹚的方式,心中起了大大疑慮,這樣的效果好嗎?適合嗎
最近的文章

為自己打造人生的羅盤

〈Why〉 世界改變的很快,昨日的優勢,不再是明日的優勢! 世界在變化,我們也得跟著變。未來的人生如同大海一般,一個有經驗的水手都知悉,航道不能設成一直線,得配合風向與海象。 朝著目標前進,有時得改走另一條路,換個方向,再繞回來。有時風浪太大,不得不暫時靠岸,隨機應變。天候不佳時,我們必須藉著自己生命的羅盤,重新找到方向。任何時候,只要覺得人生卡關,或是經歷重大轉型,最好重新校準羅盤。 你手上的羅盤在嗎?不校準只能迷航前進。現今社會大家都很努力,但努力總是得要有一個方向,找到自己的羅盤,既使暫時偏離,只要有方向,一樣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What〉 職場發展有許多的理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為跟著熱情走,另一則為發展自己強項優勢。 我第二個理論的支持者,我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的強項,不論是學習方法,還是刻意練習,才能真正的發揮最大的效益。 事事不等值,人人不一樣。不需要用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與他人,要比的是「 現今自己 」與「 過去自己 」兩者互相比較,這樣才會有意義。 於西方理論,我通過了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的認證,我協助職場的朋友盤點優勢,進行職涯發展規劃。不過,於短短五十分鐘內,要了解一個人並找到方向,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回到本質思考,希望借由「 古代智慧-紫微斗數 」來認識你,找到自己可以發展的方向。 學習紫微斗數的初心,就是要借用古代智慧來認識自己,讓人生更順利,簡單吧! 對於古老的智慧,或許您已經有許多想法或是一些誤解? 先 談 第一個誤解,算命會短命嗎? 《 紫微斗數全書 》 作者, 陳希夷 活到118歲,您認為呢? 那什麼是「 紫微斗數 」呢? 簡由之,就是12個面向與108顆星所組成。 ① 十二宮位+身宮 :指的是你人生的面向,各有不同的發展優勢。因為經過人生的歷練,每一個人的價值觀會些許的改變, 身宮則是代表中年之後,你所重視的面向。 有人工作運勢佳,升官發財少不了他,有人是理財專家,存錢輕輕鬆鬆,也有人買房子賺大錢,那您呢?您有想過嗎?哪方面是您的強項呢? ② 108顆星,指引你前進的方向 ,並不需了解108個,只要懂關鍵星星即可。 最關鍵應為14顆主星、18顆吉凶星﹙11顆為吉星、7顆為凶星﹚。 以主星為例子,主星區分紫微與天府星系。紫微星系包含紫微星、天機星、太陽星、武曲星、天同星與廉貞星共六顆。每顆主星都具有獨特個性與特質,

讓孩子有能力跨越「長文之壁」,這樣做提升理解力

社會要如何學?不就是背一背就好… 小學的內容少、考試範圍小,這是一個立即且有效的對策,完全不用懷疑。 若「學習」是要給未來用? 看看孩子人生重要的是考試:大學學測社會的題目長達19頁,落落長的考題內容,讓人看到懷疑人生?若連題目都看不完或對題目難以理解,那背好的內容又該如何派上用場? 108課綱推出之後,題型的發展趨勢就是如此,不論學測、會考,光是學生耐著性子讀完「落落長」的考題,就已經是不小的挑戰,更何況還要作答,題目很長,就是素養題特色之一。 題目趨勢已從考「硬知識」改為考「 軟知識 」,題目長度也越來越長、出題範圍越來越廣。 硬知識就是倚靠背誦(文科)、套用公式(理科)等有絕對標準答案的東西,例如「甲午戰爭是發生在西元幾年?」考生會就會、不會就不會,出題材料也限制在課程範圍內。 「軟知識」則是要統合背景知識加上邏輯判斷,才能順利找出答案。 題目核心概念還是在課程範圍內,但題幹往往融合時事或相關背景,沒那麼容易回答。 -------------------------------------------------------- 題型:31俄羅斯於台灣時間2月24日上午對烏克蘭出兵,此舉引發國際震驚與撻伐,致使約50萬烏克蘭居民扶老攜幼被迫跨越國界湧入鄰近的波蘭,成為難民。在此同時有許多烏克蘭年輕人從歐洲各地返國,準備加入保衛家園的行列,抵抗入侵的俄羅斯軍隊。請問:根據上文描述的人口移情形將會使得戰爭初期烏克蘭的人口產生何種變化? (A)性別比提高 (B)扶養比提高 (C)社會增加率上升 (D)自然增加率上升。 -------------------------------------------------------- 學生拿起書就背,「背不停」是最不划算的投資,除了考試容易失常,讀起書又很很乏味,學生需要學會應用學習策略,而非單純的只是背誦,考試範圍小沒問題,範圍變大每次的結果就不穩定。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新北市北新國小資深社會科老師簡曉玲分析,記憶、背誦的知識,上網查就有,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更重要。 不是只有在學生,這個社會正也是如此,資料越來越多,需要溝通的程度日漸頻繁且複題,但是傳統教育的課程,並沒有特別讓孩子去學習,如何讓資訊呈現一個具體的邏輯脈絡,為學習更複雜的內容作準備。 如何將看到的內容﹙課文﹚,於 大腦中形成有系統的脈絡 ,我想正是送給小孩終

最高生產力工作法:不再窮忙!有策略的組織工作X專注優先要務的習慣,拿回人生主導權

Photo by Sonja Langford 若是將人的一生﹙90歲﹚畫成一張圖,那會是什麼樣的圖形。其中之一,就是這張資訊圖表,是《等等但為何》﹙ Wait But Why ﹚這個超棒部落格版主提姆.厄本﹙Tim Urban﹚所提出,它說明了一件事:生命是有限的資源,而且,還短到不能浪費。 在這個脈絡下,生產力本身不是一個目的,而是讓你我整體來說過得更好的方法。若是我們能盡量少花時間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上,就能花更多的時間做自己開心的事。就共同來閱讀不再浪費生命的《 最高生產力工作法:不再窮忙!有策略的組織工作X專注優先要務的習慣拿回人生主導權 》 什麼是生產力 ? 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方程式得出來的: 完成的工作=所耗費的時間ㄨ專注力的強度ㄨ執行速度 。 三個特點,讓你成為具備超級生產力的人: 組織力:適當地安排每一項工作所耗費的時間 專注力:負擔每一項工作所需的專注度 加速力:盡可能快速而有效率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 三的法則 在排出時間的優先順序上,你每花一分鐘都比工作十分鐘還要值得。排出工作任務的優先順序,是你一天當中最具生產力的活動之一。 有個寬口瓶, 假如你由小至大,先從一層沙子裝起,再放進小石子,剩下的空間就不夠放石塊了。然而,若是從石塊裝起,小石子就會填進縫隙中,沙子會把剩下的空間填滿。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他的暢銷書《 與成功有 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The 7 Habits of Highly People﹚裡,就用了這個譬喻,闡述我們習慣安排工作的方法。 這個寬口瓶,就代表你的一天,而石塊、小石子和沙子,則代表了你需要完成的工作。石塊代表了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小石子是次要的,一粒一粒的沙子則是那些微不足道、沒什麼價值的待辦事項。柯維要說的是,我們如果一開始就專注在小事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大的事務。因此,我們每天的第一要務,就是想清楚我們的石塊是什麼,從那些東西下手。 ▲來源:By Patrick Buggy 創業家告訴我們,每天早上在他們開始工作之前,先不管什麼事情迫切或不迫切,而是專心找出當天結束前要完成的最重要三件事情。接下來,他們就安排時間做這些事。 每天早上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今天非做不可的三件事情是什麼?」或者,用另一個方式問:「如果想對今天的工作感到滿意的話,我需要達成的三件事情是什麼?」 這個小訣竅

像冠軍一樣思考:運動心理學大師的20個思維訓練,成功從心態開始

Photo by Braden Collum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一句話,當我們於職場工作中,遇 到 瓶頸、業績難突破、成績不達標…似乎是最佳的理由。然而,自己 是 長期喜歡觀看運動賽事的球迷,每每看見球員不可思議的表現,不禁想問 , 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 《 像冠軍一樣思考:運動心理學大師的20個思維訓練,成功從心態開始 》一書中,可以閱讀到許多運動員的故事。 原來頂級運動員和一般人一樣,面臨困境也會感到懷疑和恐懼,但最後卻能成為勝利的一方。 讓我們欽羨這些英雄故事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同樣也能成為贏家? 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其實都是一場場與自己的對戰。運動心理學大師比爾.貝斯維克用運動場上的真實故事,帶我們探究勝者的成功關鍵。分享書中三則故事,慢慢 地 品嚐閱讀與思考,或許我們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轉扭人生不如意的關鍵密碼,一起來閱讀吧!﹙備註:文章出現的「我」,代表是該書的作者﹚ ❙ 找出你的動力,選擇A級人生 戴倫在體能方面或許不是最有天賦的運動員,但心志堅強,「戰士運動員」最能貼切形容他的堅毅。這使得與戴倫共事特別有意思,他每天都在鞭策每一個人變得更好,不輕易容忍笨人和懶人。 戴倫前進的動力來自受到挑戰,強烈的動機凝聚出非凡的熱情與承諾。他每天把自己推向極限,享受進步的感覺;如果沒有進步他就會變得暴躁易怒,對教練擺臉色。這種 自我施加的壓力是高成就者的特徵:為了成為他們想成為的運動員,頂著疲勞和外部壓力日復一日維持紀律、專注和活力的能力 。 所以戴倫特別喜歡那則美國大學生的故事並不讓我意外。故事中有一群打算朝醫學深造的分子生物系學生,課程快結束只剩下期末考試,考試開始前,教授給了他們一個驚喜。為了表彰他們上課期間的出色表現,教授準備自動給予他們B的成績,換句話說他們不僅通過了這門課,而且不需要參加考試。 可以想像,大家鬆了一口氣,所有人跳起來解散,大概是往最近的酒吧衝,只有一個學生例外。教授向獨自坐在教室裡的那個學生重述了他的提議,但那名學生坐著不動,等著發考卷。期末考卷發下來,上面只有兩行字:「恭喜,你這門課得了A。請你繼續相信自己。」這是對這個學生的公正獎勵,他有強烈的動力﹙盡力做到最好﹚,努力去做並相信自己。 和優秀運動員討論時,我會在一開始告訴他們,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和他們分享想法。我沒辦法安排操控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的行為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也

高手學習:「精英日課」人氣作家,教你學精、學廣,煉成別人拿不走的超強自學力

Photo by Hans-Peter Gauster 「心智圖」是個愈來愈流行的工具,你肯定經常在網上看到人們貼出的各種心智圖。有些心智圖畫得非常漂亮,說明作者十分用心。可是每次看到那種漂亮用心的圖,我心裡都忍不住歎氣。我看 這些人根本沒抓住「心智圖」這個工具的要點,硬生生的把一具殺傷性武器用成了禮炮。 很少看到這樣的書,談談使用心智圖的心得,絕大部分的書,主要是呈現心智圖的結果,而非使用的過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目前讓多數人不斷跳船的軟體-Evernote,用於管理資訊並大力推薦。興正是心智圖與Evernote愛好者,忍不住與大家分享這樣精彩的論點,共同來閱讀《 高手學習:「精英日課」人氣作家,教你學精、學廣,煉成別人拿不走的超強自學力 》一書。﹙文章的第一人稱:我,為該書的作者﹚ ❙ 為何要畫心智圖? 我先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現在人們在網上貼出的絕大多數心智圖,都是「樹狀圖」的形式——從一個大主題出發,分成若干個小主題,每個小主題再細分爲若干枝葉,這麼一步步分下去,就好像一棵樹一樣。問題是,如果你只是想用這種樹狀結構列舉題綱,整理要點,你又何必非得畫心智圖不可呢? 任何一個簡單但是夠用的文字編輯器,都有所謂「項目符號」﹙bullet points﹚功能,而樹狀圖的拓撲結構完全等於項目符號。你根本不需要用滑鼠笨拙地畫圖,直接用鍵盤一行行列點,快速準確;想在哪裡插入一段就能馬上插入,想調整順序也能隨時調整,想長就長,想短就短,根本不需要關心畫面的美觀;邏輯明白,條理清晰;文本格式,有利於編輯,有利於保存,有利於共享,有利於搜尋。 我看大多數人用心智圖都是做讀書筆記或者會議摘要,而針對這類筆記摘要,條列式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我收到一段重要資訊是以心智圖形式發送的,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將它轉換成條列式。爲什麼放著這麼厚道、簡潔、實用的條列式不用,非得費力畫那種妖豔的心智圖呢? 也許答案是因爲圖形能帶給大腦不一樣的刺激,有利於閱讀和思考。可能眞有這樣的道理,但是絕大多數心智圖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尤其是有些心智圖畫得密密麻麻,還寫滿了字,根本無法起到這樣的作用。 把絕大多數用於整理資訊的樹狀心智圖替換成條列式,對作者、對讀者都有好處。那麼 心智圖是不是一個被高估了的工具呢?不是。心智圖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工具。 Photo by Kelly Sikkema ❙ 心智圖的功用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Photo by MI PHAM 學,不一定就會,要從理解、記憶與連結三個層次去檢驗孩子的學習困境,進一步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家長們在聊天時,經常會聽到:「不會很正常,學就對了,學就會了!」就心態層面來看,還挺肯定這家長的,因為挺開明,也具有成長心態,知道剛開始學不會要多給一些耐心,有正確的開始,後續透過練習就能有所進步,但好像忽略掉了「學習方法」。 孩子究竟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個問題在華人家庭中很少被提出來討論,甚至家長可能會有「孩子在學校都學過了」、「這孩子應該會了」......等各種假設,跳過了學習方法,但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學會」。 如果家長、老師只是跟孩子說「學就對了」,只能激勵孩子多學習,但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方面依然可能事倍功半,並感到挫折。 所以,當孩子不會時,要協助他們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更有效率、更容易學會。 比如以往我們學英語時需要死背單字,不但忘得快,好不容易背起來,卻也不知該在什麼情境使用;而現在的英語課採用浸潤式教學,孩子在背單字的拼法之前,就已經知道該用於什麼情境,過去與現在的不同顯而易見。 再從數學的問題來說,目前孩子的學習與我們以往大不同,例如現在孩子數學應用題的題型比以前填鴨時代生動活潑多了,但這也更加考驗孩子基本的語言理解力,必須要看得懂題目,才能正確作答,也就是在數學科目中,語言理解力也很重要呢! 因此,教導孩子的方式,也需與時俱進,找到適合現在教育環境的有效學習方法。關於學習方法的入門,分享給你本一書《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 ❙ 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 說到有效學習,一定不可忽略大腦科學,而如果從訊息傳遞跟訊息如何在大腦固化的情況來談,就需要理解「神經可塑性」的概念。什麼是「神經可塑性」?根據維基百科所述,神經可塑性是「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為什麼重複性的經驗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呢? 從神經元﹙neuron﹚談起。神經元又名神經細胞﹙nervecell﹚,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元能感知環境的變化,再將訊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命令集體做出反應。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大腦神經元會產生新的化學分泌物做出傳遞,當同樣的行為刺激出現頻率增加時,只要一傳遞相關化學分泌物,就會直接啟動觸發反應,也就會讓速度變快,這也是為何透過刻意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