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旅圖:學習大躍進

人,對於充滿神秘、諱莫若深的黑箱作業,一向有又愛又怕的矛盾情結。當然,人也對全世界最精密複雜、奧妙難懂的腦內黑箱作業,抱持同樣心態。必須謝謝世界各地、不同研究單位的腦神經科學家,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懈,使我們對腦子運作的了解,比起數十年前還更多、更深入。

生活在這個競爭劇烈的E世代,大家都有小小迷思,以為人類生來就是要乖乖坐在教室練習,腦子自然會吸收知識。其實大家都忘了回頭看看祖先走過的足跡,忘記腦子的原始本能是尋求生命的生存與延續。人類的腦子是世界上最有韌性的生存機器,它不是專門用來記憶死知識的學習機器。

人類腦子的第一要務是處理、過濾攸關生死存亡的重要訊息。在解決、擺平了生死存亡大事之後,才會有餘力,面對第二要務的挑戰——如何排解愛恨情仇的情感問題,舒緩喜怒哀樂和壓力的情緒干擾。如果腦子經過這番折騰,還有殘餘力氣,才會用在父母、老師最關心、憂心的課堂上的知識學習。

面對大未來,學習不是學生的事情,而是適應的必要條件,如何讓自己的學習大躍進呢?就一起來探索《學習大躍進:孩子得高分的學習策略》這一書,我將書中感興趣的部分,擷錄下來,這樣才能反覆閱讀與精進。

❙ 腦內的學習法則
雖然每個人認真讀書時,呈現在外的樣貌不大一樣,偏愛的學習環境也可能南轅北轍,腦子學習運作的法則,卻是一致的。一個人的生存因素,如餓了、渴了、累了、想睡覺、生病了等,這些看似小事的生理需求,若沒辦法得到滿足時,腦內的學習效率也會持續下降。

實際情況可能是:雖然理智一心想戰勝睡意,卻未知覺到所有腦力正忙於與瞌睡蟲做拔河競賽,即使臺上老師講得口沫橫飛,書本攤在眼前,可惜最終還是徒勞無功、白忙一場。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腦子具有學習戰鬥力呢?在飲食方面,水和食物是腦子學習時不可缺乏的親密戰友、秘密武器。當我們認真的思考、學習時,腦子裡相關的區塊,也正猛烈消耗身體藉由飲食所製造出來的能量。當能量即將耗盡,腦子也只好慢速運作,學習因此打起清倉大折扣。

尤其水分補充最容易被人忽視,當訊息傳遞時,少了水分,腦子則像積滿泥沙的溝渠,思緒時時擱淺,無法順利流動肢體活動,水分也具有提升學習效率的特殊任務。

活動肢體不但可以幫助輸送腦子所需的能量——氧氣和醣,順利補給,為正努力學習的腦子,提供源源不絕的後盾,讓快要潰散的專注力再度凝聚,也可以安撫即將失控的情緒,舒緩緊繃,把人導回知識的吸收。

❙ 百寶箱裡的法寶
人類腦袋瓜子裡,裝的是一個喜新厭舊的腦子,可是我們不是魔法師,沒有能耐把教室和教學內容,搞得像五花八門的馬戲團,或是充滿奇幻的迪士尼樂園,讓孩子每天興趣盎然來上課,每堂課就像走入遊樂園,或是看一場表演。

對腦子的運作瞭解更加深刻之後,發現人類的腦袋,其實是一個非常重感情、情關難過的情癡,且這個特質不會因時光流轉而改變。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利用腦子的這個特質,結合腦子裡歡樂迴路的運作,讓孩子可以做快樂學習。以下書中提供教學百寶箱裡一些必備法寶。

❶ 音樂
不同文明的國度,都有個共通點-音樂,大家共同喜愛、欣賞的樂曲音樂,不像水、氧氣、食物般是人生活中的生存必需品,但他卻是人在生命中會去渴望、追求、創作、擁抱的原始本能。因為,他有能力左右我們的情緒,悄悄牽動腦內的歡樂迴路

我們都知道音樂在舞會、音樂會,甚至政見發表會,可以發揮迷幻、催化的作用;在軍隊、團隊訓練中,可以產生激勵、鼓舞作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鐵石化成綣綣柔情,把憤怒化成詳和。

在我們學習時,可以藉由樂聲帶著要學的訊息,進入情緒腦子,不僅牽動左右著人們情緒,在身心安頓的剎那,也讓人們更專注於學習。更因他悄悄啟動腦內的歡樂迴路,讓我們在愉悦、平和之下專注學習,進而提昇理解、吸收的成效。

至於樂曲的選擇,因每個人有屬於自己輕、重、快、慢不同的偏好,又因外在環境、心境、生理狀態與學習科目的不同,選擇上也可以有百樣變化。

不過,有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大腦內有左、右腦分工合作的準則。如果,正在背誦、閱讀、理解語文科目的課業,同時也專心聆聽欣賞最喜愛流行歌曲中的歌詞,這兩項工作都同時搶著共用腦子的語言區,那學習效率將會直直落;但如果是用沒有歌詞的古典交響樂、心靈音樂,或是打擊樂,在不搶佔語言區運作功能,情緒又能得到撫慰的情況下,學習效率也自然漸漸得到提昇。

❷幽默
新奇多變,可以很快捉住人們注意力,但它的特殊功效,會逐漸遞減、消失。但「笑」的功效,卻不會因曝光過多而遞減,他永遠有能力點燃腦內的歡樂迴路。「笑」不但能捕捉住專注力,更因他滋生出來的快樂荷爾蒙——胺多酚,會藉由血液,在人體內奔竄,讓持久快樂的感覺,帶著學習的成果,進駐到腦內。

「笑」不僅活化腦內的歡樂迴路,活絡腦內思考、執行中心的前額葉,而且還提供腦所需要的精力食物--氧。難怪,在大笑一場之後,不但身心舒暢,神清氣爽,前額葉也由沉悶、昏睡裡被激勵,進入完全運轉,學習效率也跟著節節提昇。

❸肢體活動
如果,我們靜坐在椅子上超過20分鐘,血液就會開始積留在底股,與乖乖藏在桌子底的雙腿上。如果我們站起來活動一下筋骨,不到一分鐘時間,腦子就比靜坐狀態,多了15%的血液循環,也就是多些急需的氧,輸送到腦內,也藉由「動」讓小腦助大腦皮質層一臂之力,協助做出資訊整合,重新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難怪當我們讀書讀累的時候,伸伸懶腰,打個呵欠,站起來走走,喝杯水,就會覺精神一振,可以再面對無盡書海。所以,我們一直認為讀書時,乖乖坐著不動的孩子才是最專心這是真的嗎?

❹益智遊戲與活動
有許多聰明的老師和家長,早已在教學與教養上,運用許多益智競賽、機智搶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大家來說故事、動手來做一做等,這些可以引發學習興趣、激發正面情緒的方法,來攫住腦子重感情、情緒化腦子的特點,把學習成果,搭著情感列車帶進腦內,烙印在不斷伸展的突觸上,成為思考網路的一部分。

❺反客為主的新奇角色
人在知識追求,生命智慧的累積,有時也需要後天環境裡的培育,有系統引導來助一臂之力。每當考試將近時,老師往往比學生還要緊張,自動整理出重點,每天用寫不完的評量來幫忙複習。

在美國的教室,老師卻會要求學生依據已教過內容,自己擬定相關題目,在課堂裡舉行分組益智問答競賽。這兩者間最大差異在於:一個是被動吸收,重點永遠得靠他人幫自己尋覓、提醒。

另一個是積極主動的在一堆資訊文字裡,動腦思考、精挑細選出菁華,剛開始可能會問些瑣碎、混雜的訊息,但慢慢會訓練出高品味和好眼力。有些聰明的前額葉開始提出一些需要更深度思考的問題,摸索出知識環扣的脈絡,釐清許多窒礙不通的為什麼!更傑出的前額葉,則能夠把課本裡的知識與現實運用,做更深層結合。

❙ 誰是溫室裡的花朵?
腦子一天工作運作的效率,隨著心理認知的週期而起伏當他走向高峰時,學習興致高昂,一點就通,當他走到低潮時,學習效率就有點老牛拉破車,人們必須想一些法子,例如:站起來伸伸懶腰,活動一下筋骨,做點新鮮事,來讓他克服暫時性的低潮。

他是個標準嬌嬌女,又稱「溫室裡的花朵」,只要工作15分鐘後,就開始撒嬌、賴、想要罷工。不過還好,這個大小姐還蠻容易逗開心,例如:來個思考時間,沉澱一下剛剛所學習的內容;來個小組討論,腦力激盪,溫習、總結一下剛剛上課的重點;靜靜閱讀剛剛授課的內容,寫下摘要;還是站起來走動一下,深呼吸一下,順便欣賞藍天白雲…。

讓腦內的突觸,有幾分鐘空檔,做著強化的工作,只要這短暫一、兩分鐘的喘息,他又興致高昂,期待下個挑戰人們不順應他的運作原理,他就開始神遊太虛,做消極抗議,隱形罷工。

通常我們一堂課,只有二十分鐘的話,腦子最佳的學習時段,大約有18分鐘,只有兩分鐘是低潮期。可是如果一堂課有40分鐘,他的最佳學習時段,大約是30分鐘,低潮期是10分鐘。如果一堂課的時間拉得愈長,他的低潮期所佔比例愈高,最好的學習時段,也愈縮愈短。

❙ 睡眠和學習
空蕩的園區,悄悄出現另一批人,默默地做清掃垃圾、維修遊樂設施、補充白天消耗掉商品、食品的工作。我們的腦子,也利用這個不受外界訊息干擾的機會,清運白天工作繁忙時所製造出來的垃圾,同時也進行修補、維護,也及時製造出人體以及腦神經建構所需要的營養素,和讓腦子能平衡運作的化學傳導物質。

我們的腦子在睡眠時,跟迪士尼樂園裡的工作人員一樣,一刻也沒閒著,在沒有人知覺中忙碌,只為第二天曙光乍現時,又能以嶄新面貌無窮精力愉悦心情,開張營業,迎接新挑戰

1970年代初期詮德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史密斯﹙Carlyle Smith﹚,從他的研究結果發現:當我們開始由清醒昏沉沉進入淺睡,亦即第二階段睡眠時,這個輕輕淺淺、半睡半醒的過程有個重要任務,尤其是音樂家、舞蹈家、運動健將,當他剛習得一項技巧時,這個階段的睡眠,負責複習、強化剛剛學得的技能。

2002年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渥克﹙Matthen Walker﹚研究結果發現:超越20%肢體技能得到強化,主要在清晨即將醒來前兩個小時第二階段的淺睡。

史密斯教授補充說:如果你想強化你剛學到的肢體技能,包括彈琴、打球、舞蹈……,最好的方法,就是學完後第一、二天,要好好飽飽的睡個夠。

當我們從淺睡進入到第三、第四熟睡階段時,被誤認進入半死亡狀態的腦子,其實正像公司老闆的最佳秘書,為我們白天在課堂,或是自我進修儲存到腦內短期記憶的知識,進行整理過濾、去蕪存菁歸檔儲存到相關訊息的大腦皮質層的工作。人必須在沉沉酣睡、不受外界訊息干擾下,不停反覆搜尋舊有的訊息,和新學得的訊息相結合,一次次整理歸納,我們白天所學習到的知識,才有辦法轉變成可以自由提取、運用的長期記憶。

上天送給人類「睡眠」,這個禮物多麼美好!有維修部隊、有盡責的秘書、有專業的心理醫師,在睡夢中為我們前一天的學習、生存,做去蕪存菁、療傷止痛的工作,為未來新的一天做儲備。至於每天睡六個小時,是不是真的能預防憂鬱症,可能還需要更多科學實驗研究,才能做更確切的定論。不過目前實驗研究已能確定的是:睡得飽、精神好,心情棒、學習效果好。

❙ 記憶晶片:人腦裡面真的有嗎?
記憶,就是這麼奇妙,你想忘掉的人、事、物,它深深烙印在腦中,想要用怪手把它鏟也鏟不掉,它就緊緊跟著你走到人生盡頭;可是,急著想學,想記的人、事、物,卻是雲淡風輕,輕輕掠過,不留下任何痕跡,真是令人又急又氣。

看過阿湯哥主演的科幻片「關鍵報告」,大家會誤以為人的腦子裡有個記憶庫,生命的每一過程,都詳細拷貝在晶片裡,安穩地藏在記憶中心,當人們想用,想要應過往的種種,只要輕輕按下特定按鈕,這個晶片就會主動跳出來,放在放映機裡,供人們觀賞回味,做為爭辯、應證的依據。

在真實世界,腦子裡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記憶中心,用片來儲存某一個特定的新記憶。而是,當每一個新學習臨到時,我們的腦子會產生微妙的化學和生理變化,他會啟動某些特定的腦神經,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刺激之後,這些腦神經開始形成守望相助的連鎖作用,構成互通訊息的網路。於是,一個特定的記憶網路就悄悄成形。

當然,這個記憶網路也不可能像記憶晶片一樣,單獨成立。它會因我們的腦子不停接收新訊息,學習新的知識而改變。當一個新的訊息進入到腦中時,海馬就急急忙忙地在我們的大腦皮質層,尋覓出類似經驗,啟動他的記憶網路,讓他結合新的訊息,新的學習成果,然後再來個大整合,伸展出新的突觸,架構出新的思考網路,再儲存進原有的記憶網路中,漸而擴大原有記憶網路的版圖,增加他的複雜度。

在這個大整合的過程中,已儲存在腦中的舊有知識,及建構完整的記憶網路,佔有絕對優勢,也主決著一個學習效果,吸收、消化、沉澱的速度,以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博學多聞的人,當他學習新資訊時,幾乎是事半功倍。原來秘訣在於他一直運用著早已存在的網路,做增添整合的工作,總比從零開始建構,來得輕鬆愉快,思路也清晰明快許多。

如果我們的腦子裡沒有記憶晶片,也沒有特定的記憶中心,只有記憶網路的話,那我們平日自信非凡的記憶,是不是沒有我們想像中可靠?

馬可仕.瑞秋﹙Marcus Raichel﹚曾說過:「記憶,就像樂曲由許多不同的音節,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完整的樂章。」我們的腦子,藉由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來做為接收訊息的管道,在腦內經過層層篩選,存留下來的長期記憶,也會分別儲存在相關的大腦皮質層裡。因此,每次當你開啟記憶大門,每個記憶的網路就會跳出來,提供他所儲存的資料,如果動作慢一拍的話就錯失這個提供重要資訊的機會。

不過,我們的腦子就有這麼點小聰明,他會無中生有製造一些似乎合理、相關的訊息,來填補這些記憶的空檔。於是,在來來回回的提取、儲存的過程中,腦子會不經意填補下你的願望,加上昨天看到的電影情節,增添上近日的喜悅…….。於是,記憶開始慢慢脫離記憶晶片的精準,悄悄描繪出另一個面貌的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離你而去的情人,總是最好;無言的結局,它的回憶總是最美;義正嚴詞的爭辯,總是各說各話的羅生門。還好,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可陳述記憶中的「事件記憶」。

至於主宰我們學習知識、成果的「語意記憶」,就來得可靠多了,也不至於亂捏造事實。但他還是會受到記憶網路架構、改變、刪除、衰退,而影響他學習成果的儲存。

因此,為了確保我們辛苦學習來的知識,可以儲存得又堅固、又持久、又容易提取運用,最簡捷的辦法,就是不要把你知識的「蛋」,都藏在同一個記憶的網路籃子裡,讓你的學習成果,分別儲存在不同的記憶網路中。


❙ 更多資訊...
  ● 連結:揪團 學習資訊 / 線上1-1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5W1H經典思考法

PEST、SF、3C、SWOT、價值鏈、PPM、STP、4P、AIDMA、AISAS、產品生命週期、〇〇流問題解決法、ㄨㄨ式創意發想法…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架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或是 曾 經使用過其中一、兩個方法。 的確,這些架構或思考工具是開闊思想、整理思緒的強大武器,只要適時適所地善加運用,還能作為加深思想的思考工具。 不過,現今的職場上,能 活用這些思考架構並做出成果 的人並不常見。為何會如此?職場上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5W1H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的作者渡邊,提出他的看法: 為了讓提案看起來更有內容,加入過多沒意義的架構去 分析的「虛有其表型」 只是習慣性地把資訊套進框架中,然後將其一一列出整 理的「實況轉播型」 不分青紅皂白地硬用架構,結果無法好好統整而使自己 陷入混亂的「弄巧成拙型」 這三種「架構症候群」已經蔓延在大街小巷之中。 這些症狀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這些架 構﹙ 想找出什麼重點 ﹚。換句話說,架構症候群的人不擅 長讓思考化繁為簡,直搗核心問題。 明明學了很多架構及創造、思考法,卻無法適當活用。那為何不將複雜 轉 化至最簡單的手法呢? 在發現問題、構思點子、說服他人或解決問題時,將能開 闊視野且釐清本質的5W1H分散、拆解,或是組合。 光靠5W1H這個 簡單卻強大的思考工具, 就能做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  以Big- Why回推「真正目的」 製造醫療相關產品的公司HogyMedical,當初也是如此。現在他們是製造針筒、手術刀、縫線等多種手術相關消耗品,創造高銷售純利﹙ 2017年3月期:16% ﹚的優良醫療相關器械製造商。 過去,他們 主要的販賣手法 是將產品拿去向醫師一一推銷,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賣 針筒或手術刀等物品的業者。 但是, 在重新審視「我們公司是為了什麼存在?」 「為什麼顧客不買我們的產品?」等目的﹙ Why ﹚之後, 他們發現顧客重視的並非「安全 的 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 更進一步察覺到 , 顧客追求的真正目的﹙ Big- Why ﹚是「增加一天內的手術數量,改善醫院的經營狀況﹙ 事業收益 ﹚」 。 於 是,Hogy Medical 以回推出來的結果,重新定義了公司的事業目的。 現在, 將自家製造的42種器材包裝成一包的「白 內障手術包」, 有了手術器具包之後,醫院的手術 前...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