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們對於白道與黑道有什麼看法呢?除了用來判斷是好人與壞人之外﹙黑道就是一定是壞人嗎?這是思辯的問題,先不討論﹚,那白道與黑道還有什麼差異呢?
有一位教授發現學校的人很愛抄筆記,上課抄筆記、開會抄筆記、聽演講抄筆記……抄完筆記之後,回到家把筆記在書桌上一扔,這些筆記上的事就與他無關了。但是,黑道從來不抄筆記,你看過哪位大哥在交代事情時,小弟在抄筆記?因為聽了就去幹的事,是不需要抄筆記的。「白道愛開會,黑道重執行」,因為白道的知識,主要來自於課本、教室與會議室。而江湖的知識,主要來自於實踐。
這是一本有關於黑道的書,盧希鵬教授這樣形容。資訊社會的關鍵在執行力,共同來閱讀《翻轉人生的實踐力:讓改變全球2100萬人的領導力大師引爆你知行合一的行動力!》一書吧!
❙ 看見問題
有一個成功的作家,經常闡述簡單的真理。他寫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自己與別人,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人才的管理與激發潛能。他常聽見別人對他說:「我讀了你全部的書,真的很喜歡。」當對方稱讚他的作品時提到特別喜歡某個觀念,他通常會問:「你知道這個觀念後,行為上有什麼改變?」答案總是另人失望…
作家想讓人們成為真實的學習者,實際運用道理並從中獲益。為了幫助人們專注,他鼓勵大家效法三件事。
❶ 一定要讓學生做筆記
一個人除非具備精確不忘的聽力﹙這種人只占百分之零點零零零一﹚,否則光聽是學不會的。事實上,不論你參加什樣的研習會,依據遺忘曲線,一個月後,研習會裡接觸到的新知還留在記憶裡的不超過百分之五。
❷鼓勵參與者在二十四小時之內複習筆記
將參加研討會中所謂的「頓悟」或最重要的領會做一個簡要整理。研習會之後,真正記筆記的少數人會將內容歸檔,而不會複習。若有人問他:「聽說你去參加研習會了,內容是什麼?」打開檔案後發現我的天,竟然連自己的筆跡都看不懂!那些筆記寫了等於沒寫。
❸督促參與者將知識傳遞出去
原因無它,實際運用知識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導別人。每當我們學完知識之後,回到工作崗位後似乎都太忙了,這讓問題更加惡化,導致人們很難運用學到的新知識,久而久之,學習沒有用就浮上心頭。
❙ 學習遺漏的環節
書中的企業家菲爾強調:「遺漏的環節,如果我們只是讀書、看影音資料或參加研習會,學習過程中缺少的部分就叫做遺漏的環節。」
遺漏的環節那正是知與行之間的落差,這到底是什麼?若要讓人們實際運用學得的資訊,需要一些改變,但改變並不容易。企業家認為有三個理由讓人無法學以致用。
理由一:資訊超載
過多的知識變成一個問題,人們很容易落入這個陷阱,因為看一本新的書、新的影音資料或參加新的研習會很容易。知識得來太簡單,但知識並不會促成行為的改變。了解新事物總是比辛苦運用已知的內容好玩,知識太容易取得,我們常會以增加知識來取代行為的改變,但這是無效的。
讀書和參加研習會沒什麼不對,這些是基本的學習工具,都是我們需要的。問題出在我們一直接收新知,卻沒有暫停下來整合新的實用知識並付諸行動。如果我們繼續以這種方式接觸資訊,腦子會塞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資訊的大海裡溺水。
書中的作家舉出一個例子,是關於學習高爾夫的經驗。
作家說,自己是高爾夫白痴,因此決定去惡補三天,看能不能打得好一點。結果適得其反,他們教太多了,愈打愈糟。回家試打,表現糟透了,得了分析癱瘓症﹙Analysis paralysis﹚。所謂的分析癱瘓症指的是,資訊太多,導致無法判斷而顯得優柔寡斷、陷入過度分析的狀況。
作家的一位朋友叫丹尼,最近也去學打高爾夫,但他的那間學校和作家選擇的那間很不一樣,結果他打得比作家好多了。差別在於專注。第一天他們透過影片仔細分析丹尼的球技,然後挑出三、四項學習目標給他,直到他畢業前絕不多教任何新的東西。
企業家說:「這個例子很好,他們是要確定丹尼非接觸大量資訊。」人們應深入學習少量資訊,而不是膚淺地學習大量資訊。「你的意思是,就像是讀書不要讀很多本,而應該讀少量的書但讀更多次?」作家問。「是的,關鍵是間隔重複以及少而深入,並非多而淺薄。」
理由二:負面過濾
間題出在人們的處理系統功能失常、換另一種說法就是太容易抱持負面思維。破解之道為以正面心態凝聽。要留住更多的學習內容,重點在於凝聽時要抱持開放正面的心態。這種凝聽法有一些指標:
- 不帶偏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
- 懷著對新資訊感到興奮的學習態度
- 抱持正面的期待
- 準備紙、筆寫筆記
- 不只要聽見別人說什麼,還要注意那些話能激發何種想像
- 帶著「我要如何運用」的態度
企業家菲爾說:「這種心態能激發『頓悟』的經驗,讓你找到密碼鎖的最後一個數字,以及你一直在尋找的生命寶藏。」作家一直很仔細凝聽:「你的意思是,如果我有正面的過濾系統,我學到的將不只是聽到、讀到的百分之十,甚至可能會遠超過我的預期。」
菲爾微笑說:「沒錯,那通常意味著你會發現,你與新事物之間是有關聯性的,包括你能夠以從未想過的方法運用知識,前提是你必須對新資訊抱持開放的心態。開放的心靈不只能百分之百吸收讀到或聽到的內容,還能讓你的知識倍數擴增。不僅能清除交通阻塞,還能開發全新的道路。有時候你會完全離開道路開始飛翔,因為一個開放、正面的過濾系統能夠激發創意、才智與應變力,創造出超乎想像的可能性。」
那為何會有負面過濾的問題呢?想想小時候吧!小孩時我們試著努力爭取注意,尋求父母的認可與贊同。這個過程會讓人挫折,因為父母與其他人一樣,通常強調負面訊息甚於正面訊息。
如果我們表現得好,那只是符合父母的期待,因此他們不會說什麼。但我們若做錯事,父母就會大肆責備,完全被負面思考主宰的大腦過濾一切事物。我們的腦子會封閉起來,採取批判的態度,讓恐懼主宰了我們對事物的了解。
作家沉思地點點頭:「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之所以能克服在學校的負面訊息洗腦,似乎也是相同道理。」他從口袋拿出一枝筆寫下:
- 我不會寫作
- 我不會寫作
- 我不會寫作
- 我會寫作
- 我會寫作
- 我是作家
企業家說:「將一件事陳述六次似乎是間隔重複的秘訣,很有意思。」
當人們第一次接觸新觀念時,往往會排斥,因為那與既存的觀念相牴觸。
第二次接觸新觀念時會抗拒,因為無法接受。
第三次接觸時能部分接受,但對觀念的運用仍有保留。
第四次接觸時則能完全接受,因為感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次接觸時部分吸收,自己加以運用。
第六次接觸會完全吸收,不僅成為自己的,還能傳遞給別人。
理由三:欠缺追蹤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一句話:「任何好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若要改變行為,得到你要的結果,你需要有實施辦法、精神支持和責任感。當三樣條件都具備了,就表示你有很好的追蹤計畫。欠缺追蹤是最難克服的障礙,所以你需要一套計畫。
「為什麼說這是最難克服的障礙?」作家問。菲爾回答時露出深思的表情:「我父親是德國的精緻家具木匠,我從他那裡學習到擬定周全的追蹤策略很重要。他一再告訴我,絕不要從事我不願意被指導的工作。」
「意思是他要我跟隨一個很專業的人工作,這個人必須真的精通我想要學的領域。父親是我見過最棒的老師,他的追蹤學習系統很簡單。他會:
解說→示範→讓我實做→糾正我 ➤ 解說→示範→讓我實做→糾正我 ➤ 解說…
他會一遍又一遍重複這樣的過程,一連提到的『重複』原則,一直到我真正可了解事情。試舉我的第一個例子,父親從廢車場買來腳踏車,觀察我中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
解說→示範→讓我實做→觀察我→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我 ➤ 解說→示範→讓我實做→觀察我→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我。」
理由三欠缺追蹤總結來說:
- 成功的人渴望學習,且有一套追蹤學習進度計畫,學以致用不能靠運氣。 必須擬定一套追蹤計畫,提供實施辦法、精神支持並強化責任感,幫助我們實現最初的美意。
- 依序進行解說、示範、讓我做、觀察我、稱讚我的進步或重新引導我,就是簡單有力的追蹤計畫,可幫助潛在贏家變成真正的贏家。
- 強調正面的東西能激發學習者的熱忱。在重新引導或糾正之前先稱讚進步很重要,一段時間後,學習者應該能稱讚自己與重新引導自己。
- 一對一會談與外部的電話教練,也是有助於達到知行合一的媒介。
❙ 整合的力量
每一位成功者的生命都有一條金線貫穿--那條線叫做專注,同時要有毅力支撑下去。每一位成就非凡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發揮雷射般的強烈專注力,一心追求一個目標,堅守正確的方向實現理想。
最後能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克服的關鍵是重複。間隔重複是一種學習技巧,因為學東西不是只學一次就會的,必須在一段時間裡定期接觸那個資訊,讓資訊真正進入腦子裡。一個人若了解重複的力量,便能掌握明確的優勢。廣告商一直在運用這套技巧,只是他們不稱為重複而稱為「印象」。他們發現消費者多接觸幾次廣告訊息後,便會認同廠商的產品且願意採取行動。
不斷的重複少而精的學習,比起你不斷的廣泛吸收淺而薄的知識,於時間的摧化之下,將會產生巨大的差異,一起行動吧!也記得找你的夥伴一起!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