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葛拉罕.華勒士﹙G. Wallas﹚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國際級發展創造力教育大師,他認為創造力思考的歷程包括:
準備期﹙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豁朗期﹙illumination﹚及驗證期﹙verification﹚。
華勒士的理論不僅是創意思考歷程,也適用於學習的歷程。學習需要思考,如果不是經由思考的學習,就流於填鴨式,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樂趣,對於學習只感到沉重的壓力。記得國中時考試壓力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在20年後,孩子還是只能重複不愉快的學習經驗嗎?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認為學習就是一連串不斷同化和調適的歷程。相對於同化來說,調適是比較辛苦的,需要調整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基模,形成一個新的認知,而被改變怎麼會輕鬆呢?
學習是辛苦的,但學習卻可以不痛苦。如果有讀有成果,怎麼會覺得痛苦?只是過去多少認真苦讀的學子們,犧牲睡眠和玩樂時間念書,在付出這麼多努力之後,接到成績單那一刻卻仍然感到膽戰心驚。未來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想像的,孩子們若無法用富創造力的眼光看待所要面臨的世界,那麼他們終將被時代所淘汰。
因此,孩子除了透過紮實的學習,將過去珍貴的人類知識結晶吸收成為自己的實力,也要能夠經由思考力、批判能力、創造力的整合,發展出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
而從華勒士的創造力發展歷程來看學習,在準備期﹙學齡前期﹚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觀點,幫助孩子大量累積豐厚基礎,做好學習的準備,並讓他們對相關知識產生理解與連結。醞釀期時,邁入小學階段,開始經由在學業上面的學習,以及不斷的、大小不同的問題解決﹙像是大小考試與測驗,就是一種經過條件控制下的問題解決練習﹚, 慢慢的將知識與經驗逐漸轉化為孩子們的能力。
到了中學階段,進入豁朗期,孩子們因為在醞釀期學會知識整合,培養出學習新事物會先找有效學習方法的自動化反應,對於可能出現的學習挫折,並不以能力差而貶低自己,而會認為可能是方法不對,產生面對挑戰的勇氣。
最後進到運用過去所學獨立發展的驗證期,也就是進入了成年期。這個時期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很自然地搜尋過去的經驗進行驗證,有些可以類推過去經驗解決,有些不見得就這麼容易,但是依然可運用過去產生新知識的經驗進行終身學習,如此便能不斷累積新的能力,具備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思維因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挑戰著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有人說:「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我想父母看得再遠,還不如培養孩子自己本身厚實的適應能力。因此,接下來就以華勒士的創造歷程產生架構,跟大家分享如何將心智圖法運用於學習成長,以達到「享受學習」的終身學習。
喜歡這樣的思維,這是我重新閱讀《用心智圖法開發孩子的左右腦:教出富有創意、思考力和學習有效率的小孩》這本書,很喜歡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想與你分享關於思考力、閱讀力與記憶力這些單元。
❙ 思考力up! 從遊戲中學習心智圖法基本概念
這本書是關於心智圖,那我們要先來了解什麼是「心智圖法」。它是一種可以有效提升大腦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主要工具是運用到全腦思考的心智圖。
曾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傑.斯佩里﹙Roger Sperry﹚指出:大腦左右兩邊呈現的智力功能有所區別,右半邊掌控圖像、色彩、想像力、空間、韻律及完形等,左半邊掌控文字、數字、邏輯、行列、順序及表單等。後續研究者則發現,雖然左右腦分別主控一些特定的活動,而當大腦在處理事情時是左右腦協調地一起工作。心智圖的製作過程可充分運用大腦左右兩邊的各種功能,讓整張心智圖的表達更完整。
那麼如何製作出一張心智圖呢?我們要先想想,為什麼我們需要畫一張心智圖。
希望幫助理解?
希望增加學習樂趣?
希望能夠容易記憶?
是的,我們就是為了這些原因要來畫一張心智圖,因此想要辨別一張心智圖好不好,就看是否能達到上述目的。
若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孩子的思考力一定會大大的提升。關於如何繪製出一張對自己有益的心智圖,要掌握其心智圖法的四大核心關鍵,關於詳細的說明,請參考此文《閱讀旅圖:案例解析!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
❙ 閱讀力up! 用心智圖法概念 陪孩子讀繪本故事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常常會為他們唸故事書,大多數的情況是我們唱作俱佳的把故事書唸完而已,但是如果做父母的懂得活用心智圖法的概念為孩子唸故事書,將會發現自己看繪本的眼光不再是直線式的,而是變得立體,同時也幫助孩子奠定了寫作文的基礎,增加閱讀的理解力。
運用心智圖法畫出繪本筆記,呈現出繪本中想要表達的情意是非常重要的。製作繪本心智圖有一個很重要的要訣,就是只看中心主題及各個分類,就可以構成這個故事的大綱。但是很多人只會運用心智圖做為分析文章內容的工具,卻忘了當這些關鍵字組織起來時,必須要能夠從脈絡中,呈現出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涵,否則就失去心智圖法在理解文章的功能了。
➤製作繪本心智圖的案例介紹:《鯨魚》
首先簡述故事發展大意:一開始候鳥在天上大叫有鯨魚,然後村裡的漁夫們,因為沒聽過鯨魚,所以不在意。這時候有個老先生拿出鯨魚的圖片,正要開始說明時,漁夫們看到魚的形狀,還聽說鯨魚可以吃,沒有繼續聽老先生解釋,就急著要出發捕鯨魚了。
接著故事描寫村人捕鯨魚的心情,從開始急急忙忙地到處找,到最後因為找不到而生氣放棄。但當候鳥帶著小女孩一飛上天,我們才終於知道,這鯨魚其實不是魚,而是大湖的形狀。
這個繪本故事主要在敘述,從不知道鯨魚是什麼,到最後說明鯨魚原來是什麼的歷程,所以我們將這張心智圖分成開始、經過和結果來進行。
每個故事都有開始、經過和結果,但是在繪製心智圖時,不能完全就這樣套用去分類故事內容,因為這樣的分類不見得是每個故事要傳達的重點,繪製故事心智圖要依故事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與目的來分類。而《鯨魚》的故事內容可以從發生事情的時間順序來說明,因此在心智圖的分類上採用開始、經過和結果。
要將故事內容畫成心智圖,我們就必須摘取有效的資訊,將關鍵字組織起來。當然繪本心智圖不需要像做讀書筆記一樣,精準地找出關鍵字,不過還是要把能夠描述故事內容的主要詞語或感覺表達出來。
因此在「開始」的分類裡,我們決定的主要上場角色有候鳥、村人和老先生,並在後面繼續角色描述。接下來就是以「經過」來描述村人的行為了。
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作者層次分明地描寫村人的反應,從不知道鯨魚是什麼,所以沒反應,到認為是魚,所以要抓魚。不過他們沒有聽到老先生在說什麼,就急急忙忙要開始找,完全沒有章法;接著大家決定分工合作,輪流值班看鯨魚何時出現;然後慢慢不耐煩了,因為一直找不到鯨魚;後來就生氣了,放棄繼續找下去。
最後「結果」安排候鳥帶了一個小女孩飛到高處,往下一看,鯨魚就在那!雖然尋找過程看似沒章法,作者卻很巧妙地從村人找的地點,慢慢勾勒鯨魚的形狀,但因為湖實在太大了,村人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抓不到頭緒。
這就是本書作者隱藏在書中的秘密。父母如果用心智圖法帶領孩子閱讀,就可以在村人的每個尋找處,特別提醒一下孩子,然後跟孩子像玩拼圖般地把這些元素拼起來,陪著孩子從中發現推理的樂趣。
這張心智圖裡有幾個重點一定要出來:
- 第一個就是要選對角色,站對位置,以便呼應後面的結果;
- 第二個就是從村人找鯨魚的過程帶出鯨魚形狀及情緒變化;
- 第三個就是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以開始、經過和結果來形成心智圖的主架構,而在村人決定抓鯨魚的「經過」這一大類內容中,再由開始、經過和結果這個次架構說明抓鯨魚的過程,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邏輯分類思考訓練。
在心智圖的呈現上,為了區分架構標題與文章內容,這張《鯨魚》的故事心智圖當中,以雲朵樣式來代表主架構與次架構的開始、經過和結果。
仔細看那張心智圖,上面拉了很多條帶箭頭的連結線,其實思考最重要就是要能夠知道脈絡之間的關係。,我們平常閱讀時,往往就是從頭到尾看下去,了解故事發生的情節,但是卻少有機會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或是去揣摩作者安排這些事件的發生到底有什麼用意?藉著心智圖法關連線的出現,我們就可以跟作者對話,發掘故事中沒有明講的意涵。
艾瑞.卡爾所創作的繪本作品中,《好餓的毛毛蟲》是一本大多數父母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都會唸的繪本。原因可能是這本繪本非常美麗,顏色鮮豔,圖案清楚又大,而且故事中除了有很簡單的123數字順序,同時也有數字量的呈現。像是「星期一吃一顆蘋果」、「星期二吃兩顆梨子」 「星期三吃三顆李子」 藉由這樣的安排建立了孩子們知道數字順序,並且越來越多的概念。
但是當作者用心智圖法畫出這本繪本的架構時,非常驚訝的發現,原來這本故事書不只能用用在幼兒階段教他簡單的數字概念,更可以教孩子毛毛蟲完全蛻變成蝴蝶的變態歷程,所以用了出生、成長、結繭和羽化做為繪本內容的分類。
一幅圖勝過千言萬語,心智圖的中心主題通常會使用圖像來代表整個故事最重要的概念,同時也便於記憶。接下來的類別部分就會是整個故事的脈絡。其實一張好的心智圖,單看中心主題和各類別之間的關係是否能掌握故事大綱,就能夠判斷出這張心智圖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心智圖。
這張《好餓的毛毛蟲》繪本心智圖中,將故事分成出生、成長、結繭和羽化四個分類,再將故事情節詳細的說明,從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歷程當中,每一個階段都在做些什麼?爸爸媽媽在唸故事書的時候,如果能夠帶著孩子做這樣的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學會怎麼抓重點、說出大意。
國小的學習裡,孩子最頭痛的國語課活動之一,就是要說大意。很多孩子很難用少少的話來說出課文內容,其實這就是摘要的能力,就是講重點的能力。說話能夠說到重點,是與人溝通時很重要的一環。若是沒有學會說重點,就有可能讓聽的人產生誤會,而這樣的能力要從小培養,心智圖就是一個可以有效培養理解力、溝通力的工具。
❙ 記憶力up! 有趣又吸睛圖像記憶也能這樣玩
再來我們就要開始用心智圖法幫我們增加記憶了。首先必須了解一下記憶,就像我們啟用手機前,總是要先對手機的功能有一些了解,知道怎麼使用之後,才能夠將手機功能發揮出來,記憶也是一樣的。
了解人類記憶的三種類型,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依保留時間長短,分成三種層次的記憶,分別是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❶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就是我們的五官接收到訊息,在腦海所形成的記憶,像是看到、聽到、聞到或感覺到等。因為感官記憶停留時間很短,就會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情況,有些時候我們甚至可能會忽略掉。
感官記憶量很有限,大腦每次只能對感官記憶裡的刺激做一些反應,多了就沒有辦法同時處理了。如果我們想要將感官記憶的東西儲存起來,首先這些訊息就必須先得到我們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決定我們感官記憶中什麼樣的訊息要保存,而什麼樣訊息會消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增進記憶力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先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❷短期記憶
當感官記憶裡的訊息被注意到,接著就會進入短期記憶系統。短期記憶也是有容量的,通常大部分的人就是7±2 ﹙5~9﹚的資訊,很少人能夠超過9個訊息,因此如果你想要記住,最好不要一次記超過7個訊息。但是我們要記的東西何其多,絕對不可能只有7個,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們發現大腦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7±2的單位可以是「個」 也可以是「組」。如果我們將訊息做一些組織,讓好幾個成為一組,就可以增加記憶量了。而要能夠增進記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將訊息分類,然後分門別類地儲存資料。
就像是拿粽子一般,如果我們要拿分散的20顆粽子,我想兩隻手都捧不起來,但若把這20顆粽子綁成一串,用一根手指頭就能夠勾起這串粽子了。記憶也是一樣。必須先把訊息進行分類,再根據短期記憶不要超過7個的原則,掌握類別裡的訊息量,那麼就會比較好記了。
❸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可以讓我們記住很久,從幾分鐘、幾小時、幾個月,甚至十幾年都有可能。而且這中間即使都沒有再複習過,大腦也能夠將這些訊息記住。
就像是有一天你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個你覺得非常非常熟悉的人,雖然你知道那個人是你的同學,不過你卻無法叫出他的名字,當下你想了半天也想不起來。可能隔幾天,也許你正在洗澡,也許你正在吃飯,但是你會突然「啊!」一聲,想出了他的名字。
過程中你根本沒有去找任何關於他是誰的資料,不過你就是突然想起來了,原因就是這個人的名字其實已經儲存在我們的長期記憶裡面。但可能也有人會說:「我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夠找到,想起他是誰呀!」是的,因為我們的長期記憶容量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大,幾乎是沒有限制的,所以任何的東西都可以放進長期記憶裡面。
而可以儲存的量這麼大,如果沒有組織過,就很難在瞬間把你想要知道的資訊提取出來,就像是我們東西亂放,想要立刻找到,卻忘記它放在哪裡,需要花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夠把那個東西找出來,甚至可能找不到,只好自我安慰說想出來就會自己跑出來了。其實亂放東西所造成的損失,還不如一開始就將這些東西先組織再儲存。
➤心智圖法掌握記憶原則進行步驟
從前面對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簡單介紹裡,你有沒有發現:要增進記憶力,重要的就是要先注意到訊息,進而組織訊息,然後分門別類的放置訊息,需要時才容易提取訊息來使用。
心智圖法掌握了先提升感官記憶的注意力,然後在短期記憶中進行分類,接下來找出類別的脈絡,分門別類的放置訊息,這些步驟就是以記憶原則來進行的。從心智圖法的四大核心關鍵來看,選擇「關鍵字」就是先將不必要的資訊去除,留下有效重要的訊息,以減少記憶的負荷量。
接下來的「分類階層化」就是將訊息分門別類地組織、放置。在組織訊息時,每一類的細項最好不要超過7個才會容易記憶。
在文章筆記的心智圖製作中,第一個步驟必須全覽整篇課文,然後問問自己,所看到的這些資訊可以分成幾個大類別?然後那個大類別中,是否還能夠分成幾個中類別、甚至是小類別。
在分類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對每一個關鍵字進行了解,才能夠正確將這些關鍵字做出分類。心智圖筆記會吸引小朋友喜歡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插圖,但那並不是隨意亂加。插圖在心智圖法的使用原則,是在特別重要的關鍵字旁邊加一個與內容能產生聯想的圖像,目的是凸顯重要訊息的位置所在來提升注意力,並透過圖像的意象增加對文字內容的感受性,強化記憶的效果。
➤語意記憶與情節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人類長期記憶形式的一種,它指的是能夠明確想起某個事件或事實的一種記憶,可分為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從維基百科的解釋,語意記憶與抽象知識相關,用來儲存獨立於個人經驗的一般事實性知識,像是東西類別、國家首都等;而與個人經驗有關的則是情節記憶,用來儲存附加於特定事件的觀察性資訊,例如想起小學參加演講比賽的經驗、選購紀念品時的情境、聞到熟悉的家鄉菜回想起媽媽煮菜的畫面。
像這些因記住發生事件時刻的記憶就屬於「情節記憶」,而人們詳盡地回顧所關切的過往事件,可以將一些無意義的資訊串聯起來。情節記憶被認為是一個能夠提供語意記憶的基本支持系統。例如,警察透過車禍事件相關當事人所提供的陳述,雖然過程有些是片段的,但可以建構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心智圖法中的關鍵字形成了語意記憶,而將語意記憶脈絡化後,便形成與關鍵字相關的情節記憶,如此一來就能將關鍵字放進長期記憶了。因此為了提升記憶力,我們必須多培養創造力、說故事的能力,以便能夠發揮想像力,串聯關鍵資訊。
無法清楚了解來龍去脈,看著別人做好的筆記就只好強記,這樣其實很容易遺忘。要能夠不遺忘,最重要的就是要先進行理解的動作,理解的基礎來自過去自己生活的累積,而不是可以直接用別人的經驗。做筆記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先理解課文的內容,也就是要先閱讀課文再來做筆記。
❙ 記憶力up!運用關鍵字加上理解力
有很多學生覺得閱讀課文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課文裡寫了很多不是重點的東西,全篇讀下來要花很多的時間。但是這些學生們認為不是重點的內容,卻是串起重點的催化劑,有了這些內容,才能夠清楚地了解課文的脈絡。
若單單只是記重點,則會流於片段的記憶,除了不容易記住之外,也很難可以舉一反三、旁徵博引,因此學生常常弄不清來龍去脈,只會考選擇題和是非題,若碰到題組型或是申論式的題目,常常會不知如何組織呈現,也無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心智圖學習筆記從社會科開始
一般來說,如果要學習使用心智圖法來做學習筆記,建議從社會科開始。相對於其他科目,社會科的課文內容通常結構清楚,文體多屬於說明文或講述事件的記敘文,孩子看完整篇文章之後,可以根據課文給的章節標題縮小閱讀的範圍,這樣比較容易抓到重點。
國語課本是最不容易做的心智圖。為什麼呢?原因是國語課文要傳達的,除了知識性之外,很重要的是意境情感的表達,而這都不是可以輕易用邏輯結構來表達清楚的,因此要做成以邏輯為基礎的心智圖其實相當不容易。
所以先以結構清楚的文章來學習使用心智圖法,熟練了之後,再開始運用在其他不同領域,會是比較容易讓心智圖法在學習上發揮效果的選擇。要做好筆記,一定要先閱讀課文,對於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全覽的認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先見林」:然後再針對每一個類別去了解細節,也就是「再見樹」。
➤在上課之前先自習做好筆記
學校課文的筆記,建議學生應該在老師教之前,自己先閱讀過後就可以做了。為什麼要在老師沒教之前就先做?在老師還沒有講之前,如果我們要進行理解的動作,必須要從大腦資料庫中去搜尋過去的知識經驗,然後進行認知的重組。當老師講過之後,我們再回來做筆記,那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搜尋最新的資訊,也就是老師教過的內容,這時就變成了記憶,而跳過自行理解的步驟。
學生的筆記不是經過理解,而是搜尋自記憶,甚至是短期記憶,就是因為做筆記的時間點,通常是在老師教過、甚至是老師在教的當下做,那樣怎麼會有時間進行理解和思考呢?記憶廣度5~9組資訊的容量嗎?如果一個工作台就只能擺這麼多,那麼最容易搜尋到的資訊勢必會占住工作台的空間,因此過去儲存在長期記憶裡的知識就來不及拿出來使用,所以我們的學習常常用到的都是靠當下的記憶,而不是與過去累積的知識做統整的理解,這跟何時做筆記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談到這裡,或許很多學生會說老師都沒有教過,我怎麼知道重點在哪裡?而這就牽涉到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如果在小時候培養閱讀習慣時,有理解能力的養成,很容易就會了解重點在哪裡。
➤閱讀理解能力養成要及時
陪伴孩子閱讀,就是希望他們將來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閱讀時不能只是從頭到尾讀下來,而是必須要能夠培養思考力,用到學校的學習裡面就是課文的閱讀,然後製作成心智圖筆記。
製作心智圖讀書筆記的能力當然不是一蹴可幾的,除了從小在四大核心關鍵及思考方式的培養之外,也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讓使用心智圖法學習成為習慣。
作者的女兒升上小學四年級時,作者會讓她試著用較少的課文內容開始做心智圖筆記,此時會聚焦在兩個重點:一個是在提高她做筆記的興趣,由於課文內容不多,她可以盡情地使用顏色、圖像來完成筆記;另一個就是類別,也就是心智圖的主幹與中心主題﹙題目或標題﹚的關係。
➤陪孩子練習做心智圖讀書筆記
大部分的課文﹙特別是社會科﹚結構都非常清楚,通常如果以一章的範圍來做心智圖,章名就會是「中心主題」,節名就會是「類別」﹙主幹﹚的名稱。不過,不會讓孩子一邊讀就一邊去決定要怎麼分類,因為這樣很容易打斷孩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完整性。
心怡老師的做法是在孩子閱讀之後,請他把課本闔上,然後討論在閱讀中看到了什麼?接著問準備將這些東西分成幾個類別?而這就會成為心智圖筆記裡的幾個類別﹙主幹﹚了。
做讀書筆記的重點與技巧
首先,協助孩子分類時要注意:
- 類別與中心主題的關係是否能夠有脈絡性
- 單單閱讀中心主題和類別是否能勾勒出課文大意
如果孩子的分類與課文不一樣也沒關係,只要能夠將重點組織在心智圖裡面就可以了,因為這表示他是用自己的邏輯和經驗來理解課文內容,這是非常珍貴的,也代表孩子已經對於課本內容有自己的解讀,並且與自己的經驗產生了連結。
其次,在上課前先做讀書筆記,課後隨時補充筆記內容。如果在課前可以做好心智圖筆記,孩子不僅能預先對學習內容有概括的認識,同時可以先知道自己有哪裡不懂,上課時老師講到他不懂的地方,就可以更專注的去學習,甚至提出問題跟老師討論。
接著在老師教完之後,打開課前做好的心智圖筆記,補上課後的理解,在每一次的考試之後,再從錯誤中去檢討自己的心智圖筆記的完整性,如果還有遺漏就補上。
所以心智圖法的筆記不是一次就做好的,一次次的學習理解都可以再修改心智圖的內容,以達到自己完全理解的程度。但如果已經寫在筆記裡卻仍然遺忘,就必須使用一些記憶的技巧來幫助記憶,提高學習的效果。
❙ 記憶力up!由淺入深一路螺旋向上
從國民中小學課程設計綱要中可以了解,社會科的課程規劃旨在培養學生從自小居處的台灣為立足點,然後放眼中國、亞洲和世界。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就是以「台灣-中國一亞洲一世界」循序漸進地展開,並且以不同發展階段,由淺入深的螺旋式學習。
第一階段為國小一~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三年級,分階段的意義在於提示配合發展與學習的適當階段,相應的教材可以在每一個階段適當地迴旋加深或複習。
而從兒童發展與兒童實際生活的觀點來看,國小中低年級階段著重在與兒童生活直接相關的部分,讓兒童可利用具體化的教材學習。到了高年級階段以上,才會開始透過時空進行較為需要運用想像思考方式的學習。
例如歷史科基本內容設計以區域為課程組織的核心,從五年級開始探討台灣、中國和世界等不同區域,在古代、近代和現代等不同時間脈絡中的人群所形成的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和文化風貌,並以人類社會及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為學習主軸。
➤使用軟體依脈絡來整理關鍵字
分類之前要先圈出關鍵字﹙抓重點﹚ 而一般性選擇關鍵字的方式,已經在前面章節裡說明,這裡不再贅述。不過若是針對學習的考試做筆記,特別是不知道如何抓到考試會考的關鍵字時,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直接以考題當作關鍵字。
這張心智圖「日治時期殖民政策-浮動主題」,就是用考題裡選擇題的選項做為關鍵字,然後用心智圖軟體先以關鍵字分散的方式呈現。有沒有注意到,選擇題選項其實就是一個個的關鍵字,只是分散在題目中。接著依據題目所呈現出來的片段脈絡,組織相同類別的關鍵字,形成分散式的小邏輯。這時候如果可以使用心智圖軟體幫忙,更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心智圖軟體方便調整架構,孩子就不會覺得一直要更動邏輯、改來改去很麻煩,在不斷修正關鍵字,決定放在水平或是垂直位置時,也對關鍵字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度思考。這種組織關鍵字的方式運用在預習時,可以幫助孩子精準地抓住重點。
另一張心智圖,就是在選取關鍵字之後,依照自己對這些關鍵字的了解,以及從題目中找到的脈絡先行排列出來的。接下來只要再依課文脈絡補充整理關鍵字,就完成課文的筆記整理了。
疫情時代,大大推升數位能力的力道,可以善用數位軟體來輔助學習,推薦給大家Xmind 8是一款很好用的軟體,是完全合法且免費,下載網址:https://www.xmind.net/xmind8-pro/。
QQ:練習整理心智圖筆記
到這裡已經看過好幾個範例了,現在請你帶著孩子,練習將這篇文章整理成心智圖筆記吧!可以先將重點找出來,手動的即可利用便利貼來進行,若是數位可以Google Jam﹙白板﹚或是Xmind軟體來進行。
台灣碧海水力發電廠
台灣東部地區長期以來自產電力嚴重供應不足,必須仰賴核三廠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等其他地區電廠的支援。為了配合政府產業東移的政策,以及提升供電品質,減少從其他地區輸送電力產生的損失,故台電公司經行政院核定興建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計畫。
碧海水力發電廠興建地點位於花蓮縣秀林鄉與宜蘭縣南澳鄉交界處的和平溪中、上游。於1996年開始動工興建,2011年完工開始營運,總建造費用約新台幣165億元。由於電廠工區位於未經開發、人煙罕至的深山中,沒有道路前往勘查壩區,以及運送興建所需的大型機具與材料,在施工上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台灣電力公司因此引進了重型直升機吊掛大型機具的技術進行協助施工,為台灣大型工程的首例。
在設施方面,碧海水力發電廠的蓄水量為100萬立方公尺,水壩閘門高度有三層樓高,寬度有三個車道那麼寬,發電渦輪機的有效水頭416.8公尺,發電方式採調整池式,時間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的用電高峰期,每年總發電量有2億3千7百萬度,可供應6萬5千戶一年的用電。【請參考書中附錄2的解答】
教會孩子習慣思考,樂在學習。有人說:「看得遠的就是好父母親。」我想父母看得再遠,還不如培養孩子自己本身厚實的適應能力,學習用富創造力的眼光看待所要面臨的世界。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