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輩子,這件事情,要學生去理解並不容易。不過,相較知悉觀念,我更在意是的「學習方法」。學習觀念只是知道了,有吸收到「學習方法」才能跟一輩子。
想要去認識學習方法,並深入其中,推力之一為動機。我經常問小孩,如何做才能學業與玩樂兼顧?如何做才能將學校課內的功課搞定,但不要費時,要留下一些時間,去學習一些課外的事物。
對於學生而言,若要有動機,進入一所好大學是其中之一。﹙當然,現在有許多論述是,不必上大學就可以賺大錢。確實如此,但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問題,就看個人﹚為何要上好大學?其實,我要的不是好大學,而是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才是我一直鼓勵孩子的原因,別忽略環境這個要素,身在其中不會有所感覺,但影響一個人的威力卻是很大的。
前管學大師柯維告訴我們一個觀念,「以終為始」是一個很好的推進的動力。面對未來變動,身為家長得重新來認識大學制度的變革,進入大學的管道,「特殊選才」這一個方式的比率逐年提高,學生具備某項技能是多數學校想要的人才。若你已具備這樣的條件,自傳的撰寫就變得重要,自傳撰寫技巧不是關鍵,對國高中生活的規劃才是。
若想要在學生時代,就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得花時間練習,課業就得要有高效的讀書法,因此高效筆記在求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同來讀讀《新課綱上路也不怕!臺大醫科、哈佛畢業生獨家傳授高效讀書法+活用筆記術》這本書有受益的觀念。
❙ 大學制度的變革
臺灣目前升大學主要的管道:❶個人申請;❷繁星入學;❸考試入學;❹特殊選才。
❶個人申請
以學測成績向各大學校系提出申請,第一階段以學測分數、英文聽力測驗、術科考試等成績,通過檢定、篩選者,可進入第二階段的「各校甄試」。甄試內容可能包含筆試、面試或術科考試,依各校規定而異。
「個人申請」名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部分學生都會透過這個管道入學。錄取學生在6月初考完高中畢業考後就可以放暑假了,這會是高中生涯最長、也最開心的暑假。但從學測考完後有將近3個月左右的時間,必須忙著準備各校面試及筆試。
❷繁星入學
「繁星入學」與「個人申請」不同,必須由「學校統一推薦」,不像「個人申請」想報名哪間學校都可以。至於誰能拿到學校的繁星推薦名額,主要看「在校學業成績」 ,想獲得繁星推薦資格,在校成績至少要在全校前50%。綜合來說,「繁星入學」管道對於偏遠學校、非明星高中的「在校成績優良學生」較有利,如果你是這類學生,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管道。
如果成功經由「繁星入學」進入大學,那真的很開心!因為早在3月就可以確定未來大學去處,不用經歷第二階段各校筆試或面試的煎熬。不過,申請醫學系﹙第八類學群﹚的學生比較辛苦一點﹙註:牙醫系即將納入第八類學群﹚,因為得參加第二階段的面試。
❸考試入學
「考試入學」比較像傳統的聯考,基本上就看指考成績,考得夠高就錄取,考得不好就請明年再再來。不過與聯考不同的地方在於「考試入學」除了看指考成績,也會用學測成績當門檻,因為每個系能夠採計的科目有限,例如某些醫學系不採計國文成績,但又不希望收到國文程度太差的學生,就會以「學測國文科成績須達標以上」當作額外門檻。
❹特殊選才
這是新的入學管道,目的是為了讓某些領域特強的學生不會因為其他科目不好而被拉下來,以免人才被埋沒。以109學年度來說,共有47校共提供1214個名額給特殊選才管道,短短2年名額已倍增。由此可見,「特殊選才」是越來越被重視的入學管道。
「特殊選才」基本上由各校單獨招生,各校有自己的報名簡章,包括報名時間、審查方式、放榜時間等各校都不一樣。時程部分約從前一年的11月報名,12月進行書面資料審查、面試或筆試,隔年1月各校就會陸續放榜,完全不需要學測或指考成績。如果有某方面特殊事蹟或才能,建議先上網瀏覽各校簡章,或許能找到賞識你的「伯樂」,順利進入夢想學校。
近幾年是大學考招制度變革的關鍵期,原因是「12年國教課綱﹙108課綱﹚」於108學年度上路,因此考招制度也有相對應的變化。統整這些變革,大概可分為三個重點:
- 大學入學測驗改革﹙學測與指考﹚。
- 採計高中學習歷程。
- 延後個人申請與繁星計畫的申請時程。
以第一項為例,111年度起,考試總科目從原本的6科﹙國文寫作單獨算一科﹚增加至7科,數學拆成數學A與數學B兩科,一樣採15級分等第制。
至於指考,從111年度起考試科目從原本的10個科目縮減成7科﹙保留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至於國文、英文、數學乙這三科因為學測已考過,指考將不會再考,以減輕考生負擔。指考計分方式將由大家熟悉的「百分制」改成45級分制。
這些內容若要更為詳細瞭解,可以借閱該書,但瞭解大學變革的方向是重要的,才不會將國中小的許多努力,白白的浪費掉。
小小的叮嚀,想要採用繁星入學或是特殊選才的家長與同學,學業很重要哦!紮實的基礎,才能航向寬廣的未來。
❙ 書面資料很重要,重點在準備
107年學年度開始已經有一些校系試辦參採「學習歷程資料」。而自111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將規定大學校系在「申請入學」第二階段強制納入高中學習歷程,占分比例各校系可自行調整,但高中學習歷程加上「各校自辦筆試或面試」,占第二階段甄試總成績「至少50%」。也就是說,「高中學習歷程」占甄試總成績大概不會低於25%,甚至可能遠高於此。
「高中學習歷程」採計高中全部6個學期的修課紀錄,以及學生各項課堂、課外表現。學期成績將由學校統一匯入「全國系統」,而且不侷限「國、英、數、物、化、生」等主科,連美術、體育、家政等科目及其他選修科目都會一起匯入。
除此之外,有些資訊相關科系在「申請入學」的第一階段,也參採「APCS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成績。以109學年度為例,共38個校系﹙如交通大學資工系、中央大學資工系、資管系等﹚
►個人申請備審資料/高中學習歷程檔案
考完學測後,接著透過「個人申請」報名大學科系,在通過第一關學測級分篩選後,接下來會進入各校的「第二階段甄試」。甄試一般可分為兩大部分,即「書面備審資料」及「面試」﹙有些學校會加考筆試﹚。
書面備審資料
- 高中成績證明:高中修課紀錄、學分、成績、排名百分比。﹙由各高中教務處上傳﹚。
- 自傳:成長背景、個性與興趣、申請動機,以及學業成果/課外表現。﹙大部分科系會有字數、格式限制﹚
- 自我陳述/讀書計畫:申請動機、大學4年規劃、畢業後希望從事的工作。
- 多元表現:參加之校內外活動、擔任班級或社團幹部、志工服務、各種比賽之成果。﹙部分科系會要求證照、英文能力檢定等﹚
- 個人作品:如美術、音樂作品。﹙視科系性質而定﹚
- 其他項目:依大學各科系要求而定。﹙如師長推薦函﹚
►書面備審資料的準備重點-自傳
自傳是比較多人苦惱的部分,畢竟大家可能都是在申請大學時才寫人生第一份自傳,不知從何下筆。寫自傳還是有一些脈絡可循,只要掌握這些架構與原則,寫出來的品質就不會太差。一般來說,自傳架構大概是:成長背景、個性與興趣、申請動機,及學業成果/課外表現。
❶成長背景
讓教授簡單認識你,不需要講得太詳細,大概帶過就好。例如:「我生長於一個管教嚴格的家庭,父親是軍人,母親是中學教師。」千萬不要把祖宗十八代都寫進來,不僅浪費篇幅,也會消耗教授的耐心。評審教授對學生家庭背景基本上不會有太多興趣,只要大概了解就好。如果有特殊經歷,可以利用這段凸顯出來。
❷個性與興趣
這是要突顯個人特色,盡量將自己勾勒成目標科系喜歡的對象,這可能有些虚假,但也很現實。首先是「個性」:你是個怎麼樣的人呢?活潑好動、熱情陽光、多愁善感?這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個性本來就不同。但要注意,描述的人格特質最好不要與目標科系特質相差太多。
每個科系都有自己的屬性,有的特色比較鮮明,例如醫學系、社工系等需要常常與人群接觸的科系,個性最好是「喜歡與別人互動、溝通」,不要太沉默寡言或冷漠。
如果不喜歡與人群接觸能不能當醫生?當然可以。像病理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等科別都不需要直接面對病人,也可專做醫學研究,即使個性內向,還是可以過得很自在。但醫學系傳統上不喜歡收這類學生,因為大多數科別還是要常面對病人,個性太內向,進臨床後容易適應困難。
而個人興趣與專長,這又分為學業相關以及生活方面。學業上最好能帶出與申請科系的關聯性,例如申請生命科學系或醫療相關科系,對「生物」有興趣有加分效果;申請機械系,大部分應該對機械、零件有一些興趣。
生活方面的興趣要著重展現「均衡發展」,沒有什麼侷限,但建議至少要有一項興趣,以免會有整天都在讀書、書呆子的感覺。需要注意的是,看書、看電影、追劇這些興趣太廣泛、平凡,因此並不適合特別列出來。
❸申請動機
這部分是自傳的重點,尤其如果該科系沒有要求繳交「自我陳述」或「讀書計畫」的話,一定要在自傳中帶出申請動機。順序放在「學業成果/課外表現」之前或之後都可以,沒有一定,只要看起來通順就好。
申請動機不一定要很酷炫,不是每個人都有精采的故事,動機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如果能夠把一些「點」串成「線」,就可以讓動機看起來更有說服力。例如小時候喜歡玩機器人等玩具,國中參加機械展或機器人展覺得眼界大開,高中時參加某大學機械系辦的「機械營」,因此確立了要報考機械系的志向。要如何進一步加強動機的合理性?這就關係到「學業成果/課外表現」了。
❹學業成果/課外表現
這部分的內容有兩層意義。
首先是透過申請科系相關領域的優異表現,說服教授你是該科系的適合人選,並進一步合理化動機。延續前一段機械系的例子,例如在某個「機器人競賽」中組隊並贏得獎項,或是在某大專機械營中表現優異獲頒獎狀,這些都能證明你不只是很有興趣,而且有能力鑽研這領域。
對大學教授來說,他們想收兩種學生:有興趣及有能力的學生。如果兩項兼備,那雀屏中選的機率就大增。
第二層意義則是展現出你是個興趣廣泛、能文能武,並具有關懷精神的青年才俊。近年來全世界教育的趨勢都是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全方位人才,而非只會考試拿高分。因此,有讀書以外的興趣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狀況是長期經營某項興趣,並且有優異表現。例如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獎,或在全國中學運動會某個項目得名。
沒有相關得獎紀錄也沒關係,至少要表現出「參與感」,例如參與一些藝文活動、講座,甚至營隊也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興趣。仔細看美國各頂尖大學新生的條件,會發現只有考試成績高﹙ACT/SAT﹚是不夠的,每名學生都有其他方面的傑出表現,例如音樂、美術、體育、舞蹈、繪畫,或電腦工程方面。
此外,「志工經驗」幾乎是不可或缺的。當志工不僅是課外活動,更是展現同理心、幫助他人的表現,被視為中學生必備的經驗與素養之一。
有些學校要求自傳最後一段寫「對大學4年的規劃」,建議可以先上網查閱該科系的核心課程﹙大部分都會公布在學校網頁﹚,看看哪些自己比較有興趣,稍微著墨一番,讓教授知道你有先做功課。再加上社團、課外活動,或參加交換學生、出國留學等計畫,就構成了完整的未來規劃。
除了學校課內的功課之外,沒有課外的表現幾乎是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成果。因此,有效率的完成學校的課業是值得努力研究的事情,筆記術就是要角之一。
❙ 筆記是學習加速器
❶主動式筆記
筆記是一種人生整理術,其意義遠超出單純的抄寫。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筆記成為「主動」的武器。對於學生筆記來說,第一個方法是在每堂課的筆記「列出3大重點」。為什麼是3個重點呢?以每堂課50分鐘來說,大約15到20分鐘可以講解一個重點,每堂課下來大約可以覆蓋3個重點。
怎麼列出這3個重點呢。不是直接把課本的標題寫下來,而是問自己:「在這堂課我學到什麼東西?」
範例:<2020/05/24 第三節歷史課>
- 二二八事件導火線是政府查緝私菸。
- 陳儀要求中央政府派兵鎮壓,造成大規模傷亡。
- 此事件造成往後數十年深遠政治影響,並成為近年來「轉型正義」運動的重點項目之一。
第二個方法是「寫下自己的感想及疑問」。
很多感想和疑問在當下很深刻,但隔個幾天就忘了,因此當下寫下來非常重要,這樣每次複習時才知道自己哪邊不懂。如果問題解決了,也要把答案寫下來,這樣之後才能隨時複習。
❷打造演講筆記
國、高中除了考試很多,演講其實也很多。除了週會、晨會學校會邀請來賓演講,有時假日學校也會舉辦各式講座。這些演講有的很精采,有的令人昏昏欲睡,但無論如何,我們人都已經坐在那邊了,何不讓自己盡量吸收演講精華呢?
聽演講的收穫有時會出乎意料的多,有些講者相當有啟發性,他們帶來的觀念甚至足以影響我們的人生。要做到這點,就要有一本「演講筆記」。聽演講時寫筆記有很多好處,除了記錄重點,也可讓自己更專注。現在大家生活都很忙碌,常常睡眠不足,聽演講時如果不做些事,很容易就會昏昏欲睡。每次演講望過去總是有一大群人在睡覺,相當可惜。
❸即時整合補充資料
現在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老師都很認真,常常補充章節相關資料。國高中上課時每天常拿大張小張的資料回家。但如果沒有收好常常一下就不見了,國三/高三要複習時根本找不到。
上課發的補充資料當天回家就要整理,可以跟課本或筆記本夾在一起,這樣順序不會亂掉。如果紙本量太大,可用專門的資料夾存放。掃描、拍照轉成電子檔保存也是一個好方法。
這些補充資料有時當下看沒什麼感覺,但國三或高三複習時再回頭看就覺得重要,因為很多補充資料是統合3年的課程,最好妥善保存。
Photo by Mometrix Test Prep
❹善用APP﹙數位化筆記﹚現在是數位化時代,數位化筆記在職場上已經被廣泛應用。很多學生現在都有平板或筆記型電腦,因此「數位化筆記」也是不錯的筆記方式,而且優點多多:
✎很重要的好處就是「不占空間」。
紙本筆記往往需要分門別類,複習時再把它找出來。但數位筆記不管內容再多都可以塞進同一個檔案,需要時再開啟即可。甚至可上傳雲端硬碟,隨時隨地用行動裝置開啟,不受地理限制。
✎數位化筆記有「堆疊」的功能
例如康乃爾筆記法有「筆記」、「關鍵字」、「總結」三大欄位,使用紙本筆記時必須畫成三區。但使用數位筆記時可以「一層一層堆疊上去」,將上課抄寫的內容記錄在一個檔案,再開另一個檔案﹙或直接使用軟體內的堆疊功能﹚作為關鍵字欄,再開第三個檔案當總結欄,一層一層堆疊上去,不受版面限制,相當方便。
✎優點就是「方便整理」
電子檔可利用「索引」、「標籤」等方式將各種筆記分門別類,把同一類型或日期的檔案歸在同一個資料夾,之後要調閱就相當方便。
✎上傳紙本筆記
現在有些軟體或APP有開發出「紙本辨識」功能,把一頁紙本筆記掃描或拍照存成電子檔後,軟體可以辨識出字跡並提供「關鍵字搜尋」功能﹙大部分軟體此功能須付費使用﹚。如此一來,即使是掃描進去的內容也可輕鬆搜尋,將紙本筆記與數位化筆記完美結合。
推薦2個廣受歡迎的數位化筆記APP-Evernote與Onenote。這2款APP都是由龐大的專業團隊開發,並擁有廣大使用者。軟體本身可免費取得,部分進階功能須額外付費。網路上有許多這兩款APP的使用攻略,市面上也有一些專書傳授APP使用技巧,可以深入參考看看。
※小補充:GoodNotes、Notability這兩款APP也深受醫學院學生歡迎,主要是用iPad,特別是搭配Apple Pencil讓它晉升為手寫筆記神器。
❺靈感筆記
是否有時腦海中會閃過一些有趣的想法,但過一會兒又忘記了呢?或突然想到某一題的解法,但忙了一會兒後又忘記怎麼算了?
靈感就像路邊偶爾見到的可愛松鼠一樣,一轉眼就溜走了,要再找到它卻難如登天。因此,我們需要一本靈感筆記,將生活中累積的靈感記下來。
千萬不要小看靈感,它有時會帶給我們莫大收穫。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打到,因而發現萬有引力﹙雖然是稗官野史﹚;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大學時旁聽了一堂字體設計課,得到電腦字體設計的靈感,為蘋果電腦獨樹一格的字體美學奠下基礎。許多成功的商業投資與文學創作都是由靈感所促成,如果讓這些靈感白白浪費,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
❻SOP經驗筆記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會一直重複的,如考試、補習、搭車通勤等。如果能建立出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可為自己節省不少時間。
以作者自己為例,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細心的人,每次出門旅行﹙尤其出國﹚總是忘東忘西,到旅館才發現忘了帶手機充電線或行動電源,每次要打包行李時都覺得壓力很大,深怕忘記帶到某些物品。
打包行李時,只要翻出SOP筆記,看著「checklist」一項一項把東西丟進行李箱就搞定了,不必每次都要從頭開始想。
還有一些事情則是會隨著經驗慢慢累積,如參加過的比賽、玩過的地方、看過的卡通等。這種情況也適合用SOP經驗筆記,而且會隨著經驗累積越來越有價值。例如有些老饕或網美會列出自己的口袋餐廳名單,就是一種「SOP經驗筆記」,隨著經驗值增加,筆記裡的資訊會臻於完善。
Photo by Mark Stosberg
❙ 給家長﹙自己﹚溫馨小叮嚀►把握青春期的相處時間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變化都很劇烈的時期,孩子在這短短幾年內蛻變成大人,會面臨許多嚴峻挑戰。很多青少年缺乏家庭關愛,在學校萬一又面臨課業、感情、社團等挫折,很容易在損友的慫恿下走偏。
在這時期,更要花時間陪伴孩子,至少每天要關心一下學校或社團的事,了解孩子的生活。有些家長選擇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把他們送到國外讀書,如果家長沒有陪同,其實是相當大的賭注。
青春期﹙國、高中﹚也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活動的最後時期,等孩子上了大學,生活範圍大幅擴增,即使住在家裡,生活重心也會放在學校、社團、男女朋友上,很難像之前一樣跟家長形影不離。因此青春期是創造與孩子共同回憶的最後一個關鍵時期,千萬不要錯過。
►用理解代替責備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環境與身體上的劇烈變動,會對人生充滿不確定感,因此更需要別人的認同。
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他們心裡已經很沮喪了,這時家長不該再把他們踢到更底層的深淵,應該要扮演他們舒解壓力的對象。當孩子在你身上只感受到負面情緒時,他們會想躲得越遠越好,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越來越疏離。
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理解」,體認到孩子要把事情做好或克制自己的衝動並不容易。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同理心,才會想說出真心話。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