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旅圖:要忙,就忙得有意義


那天,帕利卡博士談到光線的速度,而我聽到「人生的速度」。他講起E= mc^2,我再次想著人生就這麼似箭飛逝,一日復一日,一季復一季,還真是瘋了。

無論你是悲慘不已,還是欣喜若狂,一月仍復一月,如浪潮般湧來。無法從頭,無法復回,壞事接連發生。但我轉念一想:等等,好事也接連發生,光一個吻就能讓時間慢下來。 ~卡蘿·韋斯頓﹙Carol Weston﹚《人生的速度》﹙Speed of Life﹚

❙ 沒時間嗎?大忙人這樣做找出空檔

一個夏夜裡,我坐在屋後的門廊,凝望美麗的長春花,不禁讚嘆:「美啊!」

管理時間也是一樣。種花的人必須了解他的花園,必須知道自己想要的樣子,然後每天照料,因此換來花園與人生的美麗。冥想導師德寶法師在其著作《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中寫道:「專注給你時間,時間給你選擇,善加選擇則有自由。」

我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哪裡,選擇像園丁照顧花園一般做好時間規劃,而這改變了我的人生;同樣的選擇也改變山丘小學和瑞迪克小學師生們的人生。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了更多時間,行程表意外地有空間。我相信它也能讓你的人生更輕鬆。

起先,我只是想知道自己時間是用在哪裡,可以分享在部落格上。以下是作者的記錄:
  • 在二O一七年七月十四日週五下午一點至一點半眼庫大壁訪談。
  • 那天我在早上六點四十五分起床,花四十五分鐘處理學校資料,傍晚花三十分鐘確認堆積如山的信件裡沒有藏著帳單。
  • 我記得在七月二十一日週五上午九點半跟湯姆斯訪談,在那之前花了三十分鐘練習隔週要在華盛頓特區對實習生做的演講,下午則跟本書的編輯通電話 (雖然是談另一個計畫),晚上六點十五分至八點半則是去紅花鐵板燒,享用「大孩子專屬」的美食之旅,來回的交通時間包括在內。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項「專注」實驗的意義開始遠多過於此。我發覺每一天留意各項時間,會改變自己對時間的感受,並且帶來了更有滋有味的生活。

各行各業的大忙人都能「靠持續記錄時間」找出自己的空檔。
二O一七年五月,我收到一位名叫德魯的年輕人來信,當時他大二,在羅耀拉大學主修財經。他分享自己修的一門領導課,要求學生們記錄時間,然後他決定記錄整個學期共十六週的時間﹙我也因此很快發覺他是高材生﹚,包括上課、讀書、睡覺、找實習,以及負責兄弟會的招募事宜等。他計算每週的總時數,了解自己是達標或落後,並探討其中的原因。

時間能讓我們發現空檔,留意到自己有空檔,然後選擇閱讀而非做其他事。這樣做當然比較花心力,因這些是全神貫注的時間,而不是沒動大腦的時間,處於世界變化快速的時代,卻能像研究生一般自由閱讀,這感覺還真好。

孩子總是為人父母者為自己找理由的出路之一。克勞蒂亞,一位三胞胎的母親,還是擁有自己的時間。她如此建議:「我確實有些自己的時間,只要清楚區分優先順序。有時往後退一步,看見自己把時間掌控得很好,都花在想花的事情上,這感覺還真不賴。我訝異發現自己帶三胞胎很開心愉快,並自認『很應付得來』。」

「務實的理想日子」必須能在現有的生活架構下實現。在務實的理想日子裡,她有自己的閱讀時間,有陪孩子閱讀的時間,處理工作上的重要案子,洗個熱水澡,與先生好好相伴而不是各自滑手機。她說:「當然不是每天都能這樣,但我要怎麼盡量達到?」

這問題很聰明,而且沒道理只達成一個務實的理想日子,不妨來個「務實的理想一週」如何?你會怎麼使用時間?如果你不想把每分每秒全規劃好,不妨思考下週要做到哪些重要事項。每週是我們能善用的循環。

我發現最適合做下週規劃的時間是週五下午。當你替週一到週五安排了計畫,在週五用完午餐後,大概不會做什麼要緊的事,畢竟週末在即,通常很難著手處理新事項,不過可以先想想下週想要做什麼。這樣能把原本會浪費的時間,轉變成最有利的時間。

工作目標搞定,那真是令人飄飄然,接下來整週的時間都可以感覺無牽無掛,而不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拚命趕在週五晚上前把分量不明的工作做完。你也可以用「往後觀看」的方式來照料時間花園。每晚花幾分鐘寫下當天的回顧,回答幾個問題:
  • 我最喜歡今天哪一點?
  • 我想多花點時間做什麼?
  • 我想少花點時間做什麼?
  • 我要怎麼辦到?
時間永遠都是自己找出來的,不是在別人的身上,從學生、家庭主婦,到職場管理者都是,第一步一定是「記錄時間」,有記錄之後,主動的規劃一週計畫,時間自動就出來了!

❙ 延長時間的秘訣:思考「為什麼今天不一樣?」

成年後的清晰記憶往往涉及這類新鮮事物或強烈情緒。作者記得跟先生﹙有寫在行事曆上﹚的前幾次約會,各種細節鮮明清晰。作者記得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刻,尤其是第四個孩子,他突然急著出生,只好急急忙忙趕去醫院,而痛楚讓時間變得好慢,住家跟醫院停車場之間的每個紅燈都煎熬無比。現在每當被這些紅燈攔下來,都會想到那一夜。這些經驗本身就令人難忘,度假也是如此,因為顯得新鮮。

莉拉·達法奇在演講中提到,如果把自己遇到的每個事件當作一個記憶單位,「在有許多變化的環境會形成更多記憶,遠多過在絕少變化的環境。這些記憶單位—這些記憶單位的數量—決定我們後來對時間的感受。記憶單位愈多,就會記得愈多,時間顯得愈多。時間就會顯得越長。」

如果我們過著平凡生活,大概只會記得過去兩週的五、六件趣事。但如果在異國旅行,大概在吃早餐前就有五、六個新體驗,這是因為大腦不知道未來何時需要用到這些,所以統統標記起來,讓我們感覺一天就像兩週一般豐富。

朵莉·克拉克說:「我們終究得花用時間,等於還是做了選擇。你想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選擇呢?

有意識的樂趣需要付出心力。這乍看之下有矛盾的概念﹙為什麼好玩還得費力?﹚使我們停步。結果我們沉溺於不費力氣的樂趣﹙在Instagram滑派對的照片﹚,很少從事費力的樂趣﹙自己辦派對﹚。費力的樂趣才會讓今天不一樣,並且化為一個記憶。當你記得時間用在哪裡,就不會再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 行程表上只有令你「怦然心動」的事

每個人都能把時間塞滿,但有些高手選擇不要塞滿—無論在工作或家中都一樣。傑夫說:「重要的不只是說『好』,還有說『不』。」時間管理高手很小心,他們不讓寶貴時間被不夠好的方式占用,知道「沒有」可以勝過「有」,留白的行程表能迎來其他機會。正因明白時間寶貴,所以選擇留白,反而因此感覺時間很多。

之前一段談到探險使生活值得回味,記憶使間延長。但問題在於我常認為自己週一晚上沒時間跳騷莎舞,因為有太多事情要忙了:未讀信件愈來愈多,同事提出要求,家人也提出要求。

但事實上,未來是空白的。當我週一上午打開新的試算表,代表下週的檔案裡有三百三十六個「三十分鐘」空格,填滿這一份檔案的人是自己,不是別人。網路的名言,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我能掌握的是生命的廣度與深度;收到誰的郵件不是你能控制的,但回不回信,何時回信,自主權則是在自己的身上。

很多事都能被延後,甚至都只是加諸自我的要求。在一個工作坊上,某職員分享自己手機每天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結果主管告訴她,雖然他可能在晚上九點寄信給她,但並不表示需要立刻回信。

行程表上只有令你「怦然心動」的事,從務實面來看,似乎不可行,那其它的事都不做了嗎?當然不是,這只是一個提醒,要對自己的行程有多點勇氣,持續做出聰明的決定,就能得到各種的思考、創新和體驗的時間,這樣你的時間才會有更好的用法。

你排定晚上八點去拜訪朋友,就會在白天迅速處理完各封信件,而不是覺得後面還有好幾小時能處理。一位調查受試者說:「如果我忙著做自己愛做的事,當別人叫我做不愛的事,我會忙得無法答應。」為工作設定時限,有助於我們真正擁有更多自由時間。雖然有些人容易做到,有些人難以做到,這是你的人生,要大膽一試。

清理行程表對這種心態有幫助,要如此做則有賴於聰明策略。我研究時間感受分數高者的時間紀錄,並找他們訪談,從而發現了三種時間自由的策略:「宣告時間自主」、「創造時間股利」,以及「克服對無聊的恐懼」(很多時間都浪費於此)
❙ 投資快樂的三種資源:金錢、時間、心態 

人們說想要有更多時間,往往是指想要有更多能做快樂事情的時間。畢竟很少人想有更多時間坐牢。塞在車陣裡的人嘟囔著想要有更多時間,指的是想要更多在車外﹙而不是關在車裡﹚的時間。

時間就是時間,只是當我們所做的事情和心理狀態不同,對於時間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幸好花在開心事情和其他事情的時間比例可以逐步調整。那些覺得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其實是以某些策略充分利用時間,以創造時間的股利,有如現在播種,日後開花結果。

在時間感受調查中,有一題是「昨天我以讓自己快樂的方式運用時間」,選擇非常同意的人更可能自認有時間做想做的事,比率高出二三%。時間感受前二0%的人更常把時間花在能提升心情的活動,例如:運動、深思、與親朋好友互動等;時間感受後二0%的人更常把時間花在上網和看電視,這類活動的快樂較為短暫。

想達到快樂,通常需要投入資源,而資源絕對包括金錢,不過也包括了時間,以及建立新世界觀所需的心智能量。這三種資源的作用各不相同。

金錢很直觀,而時間雖沒那麼直觀,卻十分關鍵,克里斯·卡奈爾正是透過這種方式,在早餐時間就比先前整天做的事情還多。心態最不為人所知,但影響卻最為深遠,如果你能從忍受變為享受,從猛算時間變為心平氣和,就能多出很多時間。

在一天結束之際,我會為時間紀錄重整一下行程 ,﹙當然,也可能在中間想休息時做這件事啦!﹚也會放鬆下來細品自己很樂在其中的案子。如果你不太可能空出一整天的時間,這我完全能理解,不過你仍能試試布萊恩和費羅夫所謂的「日常放假練習」,練習在愉快中悠遊,規則是在某一週每天花十至二十分鐘做自己很愛的一件事,每天都應要給自己一點正能量,例如: 
  • 欣賞日落
  • 在戶外雅座品嚐一杯好咖啡
  • 趁午休時間走進書店
  • 到附近的公園走一走
除了正面的心態,另一個技巧更需要學習。心若學會「受苦」的技巧,不被痛苦干擾。雖然投資金錢和時間本身就能讓生活更享受,不過對我們人生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投資心態」。

時間幾乎都是個選擇,但生活總有怎麼選都不快樂的時候。有時是由於過去的選擇,有時是因為對未來的選擇,有時純粹是情況使然,無法避免那些黯淡的時刻。在某些日子,時間不斷流逝反而是種祝福,壞事終將過去,若我們能把忍受變成享受,或在忍受之中享受,對時間的感受也會改變。為了達成這理想,你必須寬恕我想不到更好的用詞—擅長受苦。

這是一種技巧,有時人生逼你不得不學。有一位部落客叫「和諧史密斯」,原本想當律師,身欠學費與卡債。想要從事律師負擔家計,但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在每年高達一千八百個小時的工作痛苦不堪,後來又生了五個小孩,讓自己不得不工作。

她開設一個「開創我的萬花筒人生」,其中有篇文章說那個人生階段是「五年徒刑」。她必須還貸款,這五年賺來的錢大多要還債,所以像是在服刑。她認為這過程跟自己想像中的坐牢有兩個相似之處:
  1. 知道期限。五年就是五年,不是一輩子。總共一千八百二十六天或一千八百二十七天(依閏年而定)。所有時間都會過去。如果你知道艱困的日子何時會過去,幾乎都能一步步走過。
  2. 設法開心。有時只有在不愉快的日子裡,你才能享受某些快樂。有些小小的事情在黑暗中熠熠生輝,學著欣賞這類事物是一種心境的轉變,能大幅提升對時間的感受。
這兩個讓人變得擅長受苦的策略與方法,能發揮很大的威力。

❙ 人生不會不忙,但要忙,就忙得有意義

一個清晨,選擇放下電子產品,坐在普通車前往南部,身體隨著火車搖搖晃晃,看著窗外的景色,陽光、空氣這些很久沒有意識到的必需品。當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算計時,只剩下精準的運行,少了一點人味,也少了一點意義。給自己二十分鐘,不思考、沒有目的,只是靜靜看著窗外的景不斷的變化,反而得到很大的休息的感覺。

選擇閱讀這一本《要忙,就忙得有意義:在時間永遠不夠、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年代,選擇忙什麼,比忙完所有事更重要》,運用另一個視角來思考關於時間管理,頗有收穫,推薦給你。

❙ 更多資訊...
  ● 連結:揪團 學習資訊 / 線上1-1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5W1H經典思考法

PEST、SF、3C、SWOT、價值鏈、PPM、STP、4P、AIDMA、AISAS、產品生命週期、〇〇流問題解決法、ㄨㄨ式創意發想法…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架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或是 曾 經使用過其中一、兩個方法。 的確,這些架構或思考工具是開闊思想、整理思緒的強大武器,只要適時適所地善加運用,還能作為加深思想的思考工具。 不過,現今的職場上,能 活用這些思考架構並做出成果 的人並不常見。為何會如此?職場上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5W1H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的作者渡邊,提出他的看法: 為了讓提案看起來更有內容,加入過多沒意義的架構去 分析的「虛有其表型」 只是習慣性地把資訊套進框架中,然後將其一一列出整 理的「實況轉播型」 不分青紅皂白地硬用架構,結果無法好好統整而使自己 陷入混亂的「弄巧成拙型」 這三種「架構症候群」已經蔓延在大街小巷之中。 這些症狀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這些架 構﹙ 想找出什麼重點 ﹚。換句話說,架構症候群的人不擅 長讓思考化繁為簡,直搗核心問題。 明明學了很多架構及創造、思考法,卻無法適當活用。那為何不將複雜 轉 化至最簡單的手法呢? 在發現問題、構思點子、說服他人或解決問題時,將能開 闊視野且釐清本質的5W1H分散、拆解,或是組合。 光靠5W1H這個 簡單卻強大的思考工具, 就能做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  以Big- Why回推「真正目的」 製造醫療相關產品的公司HogyMedical,當初也是如此。現在他們是製造針筒、手術刀、縫線等多種手術相關消耗品,創造高銷售純利﹙ 2017年3月期:16% ﹚的優良醫療相關器械製造商。 過去,他們 主要的販賣手法 是將產品拿去向醫師一一推銷,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賣 針筒或手術刀等物品的業者。 但是, 在重新審視「我們公司是為了什麼存在?」 「為什麼顧客不買我們的產品?」等目的﹙ Why ﹚之後, 他們發現顧客重視的並非「安全 的 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 更進一步察覺到 , 顧客追求的真正目的﹙ Big- Why ﹚是「增加一天內的手術數量,改善醫院的經營狀況﹙ 事業收益 ﹚」 。 於 是,Hogy Medical 以回推出來的結果,重新定義了公司的事業目的。 現在, 將自家製造的42種器材包裝成一包的「白 內障手術包」, 有了手術器具包之後,醫院的手術 前...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