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一項不能取代的稀少資源,數位時代之下,每一天都有卓越的時間管理軟體工具出現,但因為過多的選擇而間接造成工作生產效率短路。工具是一種術法,我們應要一個流程來組成工作,以「流程」為主要的架構,然後去選擇自己慣用的軟體工具,這樣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透過不斷地精進流程,而讓自己的生產力不斷的進化。
提到流程,就不得不提「搞定!工作效率5步驟」這一本書,眾所周知的「GTD流程」。最喜歡書中提及的一段話:
GTD﹙Getting Things Done﹚流程並不是做完所有的事,而是在推廣適度的對應個人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指引你在任何時刻都能做出最佳的決策,並排除當下未處理事項所帶來的干擾與壓力,最後得到清晰的思緒和心理空間。
每一個人都有一堆的工作需要進行,形成更多的要求,但資源不足,而造成種種的壓力。過去,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區分工作與生活,然而強調快速回應世代裡,界線變得模糊,而導致工作影響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安定,也影響工作。
為適應新時代需要新的方法,來達到我們對於時間管理的三個要求:
❶可靠的系統協助我們收集,不必再依靠大腦來記憶;
❷下一步的行動計畫,讓自己能允許雜事進入,更容易進行安排;
❸期限中完成該完成的工作,行動內容經過管理與整合,就能維持對他人高度的承諾。
相信以上的三點,是每一個人於生活之中最基本的需求。
GTD流程的五步驟,讓你重新掌握生活,精通工作,主要關鍵在於你是否相信它,並願意持續不斷慢慢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於繁忙與龐大的壓力下譜出美好曲調。
❙ 搞定工作的5步驟-GTD
❶ GTD-捕捉
將上課的筆記整理,丟棄過期的雜誌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行的工作,當然,你可以放在腦袋,也可以將這些事項,放入一個「收件匣」中,將要記憶的事情逐出腦袋中,然後定期的將這些事項清空,空的時機則是選在週三與週日。
收集工具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工具都可以,不過,小小的建議是使用雲端軟體,這樣就可以不限裝置:
- 紙與筆
- Evernote的一則「收件匣」記事
- Google Keep-Mac+iPadApp進行同步
- Google Mail
❷ GTD-理清
問自己那是什麼?能否行動?答案若為否,進行三種選擇﹙刪除、參考資料、孵化事項﹚。答案若為是,確認是否為專案﹙較複雜的工作謂之﹚,若不是專案,則是以兩分鐘原則來判斷,兩分鐘內可以完成就直接處理,超過兩分鐘,則是進行思考,能否委派他人或是記錄下來。
❸ GTD-整理
何謂整理,簡單的說法,就是事物都在你認定好該去的地方。
不需要行動的資料,需要進入垃圾桶。檔案整理,設計一個年度「參考資料」的資料匣,相關資料都放於此。若是與他人有約,請移至日曆中。
除上述之外,於Evernote印象筆記事中,我有以下三則記事,來協助我進行整理:
- 1委任他人的清單:用於追蹤之用。
- 盡快行動清單:無特定的日期工作,存放於此,用來讓將來想做的事情有一個「停靠區」,例如:收集自己愛聽的歌,這件事情不急,但不確定何時有空。
- 專案記事清單:專案指的是,無法一步到位且是一年以內計畫,進行清單的管理,一頁全覽才能排定優先順序。
❹ GTD-回顧
整理出自己該做的事情之後,接續要進行就是回顧。回顧簡單的說,就是整合性的工作,書中的內容提及,每週檢視是關鍵,要檢視的內容有❶收集與處理所有雜事;❷檢示系統;❸更新清單;❹理清思路。
一長串的清單,讓人看起來壓力很大,因此整理的過程之中,我們通常會將事情進行分類,例如:專案、工作、與地點。個人將這些分類的任務存放於Google試算表,再依據「日期」進行任務篩選,如此一來即能有效整合所有的行程,同時也能看到未來一週應要進行的任務。
❺ GTD-執行
這一套系統主要協助我們隨時做出適宜的選擇與行動,有著清楚的下一步行動清單,即能於每日有著最佳的安排。例如:週一早上的10點20分,是要打電話給小哲進行工作連繫,還是進行企畫提案,或是查看電子郵件是否有新的訊息…等。
個人認為,可以先定下專注時間,就是不可以打擾的時間,從事最重要的工作,通常與KPI績效指標或是OKR目標管理有關,然後再依據以下四個方式進行判斷,依序為:❶情境、❷可用時間、❸可用精力、❹優先順序,來選擇當下的行動,經由有邏輯的判斷,對於你當下要進行工作的選擇,會有很大的幫助。
「時間是最匱乏的資源,若無法管理時間,就絕對無法管理其他任何事。」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時間的供給毫無彈性可言,無論需求何其龐大,供給也不會跟著增加。一天接著一天,工作總是排山倒海而來,不急著處理如此多的工作,而是選擇將自己的時間管理系統進行整理,讓自己重新再出發,分享給同樣忙碌的你。
❙ GTD時間管理法的四個步驟﹙圖示為流程圖﹚
GTD時間管理法如何來提高工作效能,可以試式以下四個步驟:
步驟1「這是該做的嗎?」
步驟2「內容複雜嗎?」
步驟3「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步驟4「需要自己做嗎?」
GTD效能提升 STEP01-這是該做的嗎?
處理工作時,最初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決定「那真的是該做的嗎?還是根本不該做呢?」是誰說工作一定都得自己做呢?就算是被命令或委託的工作,是否就表示你全都得做呢?當然不是吧?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能提升業務效率。
如果工作被退回,或是有工作進來時,請先反問自己,要做這份工作?還是不做?接著會出現YES或NO兩種答案。
首先,如果答案是NO,代表「不用做」、「不做也可以」的情形,就不需要進入到步驟2,到此就可以結束。處理這項「不用做」任務,共有以下三種方式:
►丟到垃圾桶
或許有人會想「把工作丟掉到底是什麼意思?」可能就像收到了廣告信,會想「真的有必要讀這封信嗎?」看到報紙也一樣,並不是非讀完不可。因此,只要是沒必要的任務就不要做,請直接捨棄。
►做為參考資料保存下來
這種情況就像傳閱文件,或是從感興趣的網站上下載下來還沒閱讀的文章,雖然有興趣,但並不是自己「現在」必須處理的。若是網頁或資料,只要環境許可,使用Evernote 等APP保存很方便;最理想的情況是,不要分散保管,最好能集中管理。
►總有一天會做
以概念上來說,不是現在會立刻做的事,也不會排入具體的行程表中,但卻是感興趣、想做的事。因為擺在眼前會很在意,最好就把它移到看不到的地方吧。
實際上,雖說是「總有一天會做」,但這個「總有一天」幾乎不會來臨。隨著時間的經過,環境跟狀況都會改變,很多事都會變得不必要。現在,請先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吧。
♡ 番外篇-杜絕「瞎忙」的方法
就算這麼說,或許也有想不做卻無法不做的工作。在你的職場中,應該也有這類「不能不做」或「不知道該不該終止」的工作吧。剛開始的時候雖然必要,但隨著時間經過而變得沒有意義的工作,或無法帶來利益以及價值的工作,這應該都是典型「不能不做」而持續下去的工作吧。
常見的例子就像新產品的銷售報告,如果是在會議上的直接報告還好,但有很多情況都是以發送郵件的形式,不知不覺就一直持續下去。即便新產品本身已不再新鮮,大家已經好一段時間不再關心了,但身為負責人員卻會想著要讓大家方便工作,不管怎樣還是要持續下去──這類情況很常見。
客觀來說,雖然停止不做也沒什麼問題;但情感上,特別對日本人來說要停止不做很困難,主要是因為太在意上司的反應,就算想不做也不敢真的不做。那麼如果要停止不做,又該怎麼辦才好?
只要採取以下三個停止步驟,就不會因為「對不用做的事沒有做出停止判斷」,給上司增加無謂負擔。
- 試著停止不做:試著停止不做並觀察後續反應。你已經判斷這工作是不需要做的,但在這個時間點上,比較難以想像會有什麼反應,所以還是要比較小心謹慎地進行。
- 做出不會引起問題的實績:記下沒有接到任何詢問,對工作沒有造成任何影響的事實。若是每週都會進行的工作,就利用一個月左右觀察看看。在這段期間,你或許會有些不安、有點擔心。如果真的不放心,也可以私底下持續這項工作,就當成是買個保險。
- 停止不做:若通過了第二步的觀察,就表示停止不做也沒問題。「課長,關於這件工作,已經有四週都沒有人詢問,也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看來停止不做應該也沒問題吧?」若以這樣的事實向上司說明,他應該會回答:「喔喔,我知道了,了解。」但也或許會回答:「不,我偶爾還是想看看啊⋯⋯」這時候就要利用這個時機確認工作的頻率。「偶爾的話,是一個月一次?或是三個月一次嗎?」
每週都在做的事,如果變成一個月只要做一次,就等於是削減七五%的工作量;若是只要三個月做一次,就是削減九二℅的工作量。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就用來做讓你提升價值的工作吧。
GTD效能提升 STEP02-內容複雜嗎?
若步驟一「這是該做的嗎?」的答案是YES,也就是「要做」、「自己應該要做」時,就要進入到步驟二。步驟2是「如何正確辨別所謂的『內容複雜』」。所謂的複雜是指單靠一次的行動無法完成的工作,需要好幾個程序跟行動。
例如像「舉辦活動」這類工作,首先要寫企劃書、之後要準備必要的資料、進行宣傳通知、實際舉辦活動、撤場等需要進行複數的任務。如果在每個任務出現時,想到什麼才做什麼的話,活動一定辦不成。如果步驟二的回答是YES,也就是「內容複雜」的情況,就要把這項工作當成一個「專案計畫」,為了釐清所有必要的程序與任務,就要使用專案計畫的筆記,編排整理各項預定的任務。
若步驟2的答案是NO,也就是「內容不複雜」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步驟三「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GTD效能提升 STEP03-辨別「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在此要判斷若工作內容不複雜但會不會很花時間?還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若答案是YES,就立刻開始進行。
若僅是「打電話」、「委託工作」、「寄一封信」這種程度的任務,很容易判斷是「YES」的話,就立刻動手解決。藉由使用兩分鐘的時間框架,養成迅速解決的習慣。若答案是NO,就進入下個步驟。
GTD效能提升 STEP04-需要自己做嗎?
步驟四是「判斷『是否要自己做』」。判斷是要由自己動手?還是可以交給別人?進入到步驟4就表示這項工作是「應該要做,雖然內容不複雜,但卻無法在兩分鐘之內完成」。若答案是YES,也就是若認為「該由自己動手做」,就自己做吧。
若答案是NO,亦即「不該由自己做」或是「可以交給別人、交給別人比較好」,就交給別人吧。這整個流程就是GTD時間管理法。需要處理大量工作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從入口控管工作,個別處理。單是這樣,就能讓工作變得比較輕鬆。
❙ GTD中看不見的隱形幫手-個人參考資料系統
一個再棒的鐵錘都無法造就一位傑出的木匠,但一位傑出的木匠往往擁有一把很棒的鐵錘。輔助工具往往是一個成功的職場人士所需的要件,其中個人參考資料系統就非常重要,這指的是完成工作或是專案所需要用的「附件」。
這些檔案並非有多麼的重要,若有完善的處理,諸多檔案資料就會以非比尋常的狀態占滿人們的實體與心神的空間。這些文件會阻礙人們的工作流程,有如堵住的水管般擠成一團。妥善歸檔,不僅能大幅改善我們的思緖的清晰度及專注力,也戲劇性地提升工作效能。
一個有效簡化又容易取用的一般性參考資料歸檔系統,能讓你隨心所欲地保存大量資訊。
歸檔的制勝關鍵有以下幾三點:
- 將一般性的參考資料歸檔放在唾手可得的地方:歸檔需具備即時且容易取得的特性。於實體方面常用的資料就給它一個專屬的位置,只要一伸手即可得。於數位方面,我則是打造一個「工作快手」,將一些常用的檔案、網站連結全部整合在一個檔案中,而捨棄傳統的檔案捷徑與書籤列,工作十分順手。
- 使用單一系統:這裡的系統指的是將歸檔文件進行編碼。作者提到,他只有一種排列的方式,就是由A到Z的方式,不論是實體的文件,還是電子郵件的資料夾。單一簡潔,毫不費力。我個人則是利用心智圖進行架構,將文件區分為管理用、授課用、學習用這幾個大項來進行索引,心智圖的好處就是能一眼就看出,因此,找數位資料對我而言,是一件容易的事。
- 定時的文件清理:定時的「文件大掃除」,不僅能讓資料免於陳腐或演變成黑洞,同時也可以騰出空間,以便隨時都能收納任何「可能需要」的資料。記得要在行事日曆上設定一個「清理日」,我自己通常設定的時間是在九月,一方面清除舊有的資料,一方面準備迎接明年的到來。
或許「歸檔本身」就是成功的指標之一,為何?你是否曾經有過為找一個檔案,而導致個人的效率不佳,搜尋現在要用到的檔案心煩不已…等?原因在於我們通常對這些小事的整理不是很重視,但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個沒有整理完善的小角落對個人工作效能的干擾。
作者提及,他曾花了無數小時在指導世界上某些精明的專業人士該如何清理、建立簡單而功能良好的參考資料歸檔系統,而所帶來的成效往往能讓這些人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及視野,以便將心力投注在更重要、更遠大的事物上。目前我也完成建立自己的「個人參考資料系統」,雖然花了一些時間,但總算將一直盤據在心頭的事情去除,感受無比的清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