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最怕受傷,且這個傷真是意料之外。高二被球擊中…﹙悲慘的過程,讓人心酸無法寫﹚,接續的高中棒球生涯黯淡無光,但除了自己還有誰會相信,未來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球員。
傷後的兩年,進入到大學,一個新的開始,初次見到了……微小的力量。
球員受大傷之後,短期之內當然不可能變球隊先發,於是只好先認真讓生活重回正軌。當同儕們每晚熬夜打電動時,則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晚都早早就寢;在大學宿舍的雜亂世界中,我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
這些改善雖然微小,卻讓我有掌控生命的感覺。開始又有了自信,而這種自信漸漸增長,蔓延至課堂,改善了讀書習慣,在大一那年每科都取得優秀成績。
大二的球季來到,獲得先發投手;大三那一年,成為隊長,大四那一年,睡眠習慣、讀書習慣與重量訓練的習慣,才真正的開花結果,所有的殊榮集於一身,包含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只有33人有這樣的殊榮。
巨大的成就,來自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更重要的是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受傷到發光發熱總共是6年時間﹚,他是誰- 詹姆斯.克利爾,更重要的是,他將由小做起的密技一五一十的告訴我們,詳情請閱讀《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 原子力量帶來原子彈的威力
二00八年的北京奥運稱霸公路賽與場地賽項目,拿下六成的金牌,驚天動地。四年之後的倫敦奧運,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同年,環法自行車賽中威金斯贏得第一面金牌。或許這沒有什麼?
不過,你知道嗎?從一九O八年起,英國的自行車選手僅在奧運會拿過一面金牌,在自行車界最大的賽事環法自行車賽中,英國的表現更差--長達一百一十年的時間裡,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這項賽事中奪冠。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英國的自行車隊改變命運?原因就在二00三年的某一天,英國自行車協會改變命運,雇用戴夫.布萊爾斯福德為國家隊教練。他跟前任教練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
布萊爾斯福德異常投入「微小增長的總和」。他解釋說:「整個原則的概念在於,如果把關於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教練團隊一開始做的小調整,可能在你的料想之內:
- 重新設計坐墊
- 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
- 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
- 讓室外比賽的選手換穿室內比賽服
當數百項類似這個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成果來得比所有人的預想都快。二00七到二0一七這十年間,英國的自行車選手共計拿下一百七十八座世界冠軍、奧運加殘奧金牌共六十六面,以及五次環法自行車賽的勝利。世人普遍認為這是自行車運動史上最成功的一段表現。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我們往往如此說服自己:巨大的成功必定來自巨大的行動。我們都會給自己壓力,期許要達成驚天動地的進展,如:減重、創業、寫書、奪冠,好讓人津津樂道。相較之下,百分之一的改善並不特別值得注意。隨著時間過去,微小改善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
❙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改變身分認同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三、五年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改變既然很重要,但為何改變如此的困難呢?原因在於,我們想改變的東西不對。改變分為三個層次:
- 改變結果。一般的目標設計,從90公斤變為75公斤。
- 改變過程。每一次辦公完成之後,進行桌面的清理,好讓自己有好心情。
- 改變身分認同。這一個層次是改變你的信念,你的價值觀與他人的評價。
許多人在改變時,都太著重結果。當我每天運動之後,三月就會瘦10公斤。然而,當你瘦下10公斤之後,然後呢?是否又復胖了呢?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身分,目標不是瘦10公斤,而是成為一個運動家。不過,要切記的是,身分認同是兩面刃,當你盲目地遵循自己的身分時,就會成為詛咒,例:我對科技一竅不通等。
改變身分認同只要兩個步驟:
1.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別將第一個題目想得太難,例如:薪水加倍等。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你就可以開始踏出小小的步伐,去強化你渴望得到的身分。
書中提到,一位朋友靠著隨時自問「一個健康的人會怎麼做」而成功減重一百磅。一個健康的人會選擇走路或搭計程車?一個健康的人會點墨西哥捲餅或沙拉?她的想法是,只要像健康的人一樣行動,時間夠久,她就會變成健康的人。
❙ 原子力量的關鍵是習慣-養成四流程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將其分解為這些基本部分,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習慣是什麼、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怎麼改善習慣。這個四步驟的模式是所有習慣的骨幹,大腦每一次都會依序經歷這些步驟。
- 提示:你的手機鈴聲響了,有新訊息。
- 渴望:你想要知道訊息內容。
- 回應:你拿起手機讀訊息。你滿足了想知道訊息內容的渴望
- 獎賞:拿起手機這個動作就跟手機鈴響連結在一起了。
因此,只要鈴響就拿起手機,這個不需要經過思考,習慣會自動運行。每當你想要改變一個行為,只要自問以下四個問題:
- 我要怎麼讓提示顯而易見?
- 我要怎麼讓習慣有吸引力?
- 我要怎麼讓行動輕而易舉?
- 我要怎麼讓獎賞令人滿足?
① 提示:提示顯而易見
數百項研究顯示,最常見的兩種提示,就是時間與地點,若將這兩點寫成預定的計畫,將有助於執行的堅持,這樣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執行意向。執行意向能有效促使我們堅持目標。
何謂執行意向,大致長這樣:「我會於﹙時間﹚,在 ﹙地點﹚進行﹙行為﹚。」
靜心:我會於早上七點,在廚房靜心一分鐘。
讀書:我會於晚間六點,在卧室讀西班牙文二十分鐘。
運動: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婚姻:我會於早上八點,在廚房為我的伴侶泡一杯茶。
如果不確定要何時開始執行新習慣,試試每年、每月或每週的第一天。人比較可能在這些時間點展開行動,因為比較有充滿希望的感覺。有希望,就有採取行動的理由。新的開始會讓人覺得受到鼓舞。
② 渴望:習慣有吸引力
若想要增加某個行為發生的機率,就必須使其有吸引力。為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渴望的本質與運作方式。第一步是檢視所有習慣共有的生物特徵多巴胺峰值。為何多巴胺如此重要?在一個老鼠實驗過程中顯示,沒有多巴胺,就會沒有慾望,而沒有慾望,所有行為就終止,包含吃、喝等行為。
因此,多巴胺到底何時出現,如何出現,就會影響習慣的養成。多年來,研究顯示,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悦時也會。賭博上癮者的多巴胺峰值出現在下注之前,而非贏錢之後。當你預期某個機會將帶來獎賞,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當多巴胺增加,行為的動機也隨之提升,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而非獎賞的實現。因此我們要採用的策略為「誘惑綑綁」。
習慣堆疊加誘惑綑綁的公式如下:
1.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2. 做完 「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 「我想要的習慣」
假如你想要看體育節目,但又需要進行學習新專業
1. 午休回來之後,我會閱讀一篇新的專業文章﹙需要﹚
2. 閱讀一篇新的專業文章之後,我會打開體育頻道 ﹙想要﹚
③ 回應:行動輕而易舉
一個習慣的養成要多久?一個月,7天,還是大家的認知21天?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重複一個行為愈多次,大腦的結構愈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神經學家將此稱為「長期增強作用」,意指大腦裡的神經元因為近期的行為模式而增強連結。
減少與習慣相關阻力養成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環境設計。當聲控的智慧音箱問世時,例如 Google Home,問一個有買的朋友為何喜歡這樣的產品。他覺得比起拿出手機、打開音樂應用程式,然後選擇播放清單,直接開口說一句「播放鄉村音樂」比較簡單,核心概念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
把環境準備好以便隨時使用的方法很多:
- 假如想要煮一頓健康的早餐,前一天晚上就把煎鍋放到爐子上,把油放在流理臺上,把所需的碗盤與器皿都擺好,起床之後,煮早餐就變得輕而易舉。
- 想要多運動?提前準備好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包及水瓶。
- 想要讓飲食更健康?利用週末切好大量蔬菜、水果,放進容器裡。這樣一來,你在週間就能輕易取得隨時可供食用的健康食物。
這些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們把好習慣放在阻力最小的路上。
④ 獎賞:報酬令人滿足
一項習慣必需要讓人愉悅,才會進行得下去,相信不必過多理論說明,大家都知悉。問題在於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可以應用的策略為「迴紋針策略」與「習慣追蹤器」。
「迴紋針策略」方式很簡單,有個女生只要寫完一頁書,就會把一根髮夾從一個容器移到另一個容器;有個男人只要做完一組伏地挺身,就會把一顆彈珠從一個盒子放到另一個盒子。
視覺上的測量,提供了你有所進步的清楚證據,進步令人滿足,尤其滿足本是無形,藉由移動迴紋針、髮夾或彈珠實際的行動,將無形串連有形。
「習慣追蹤器」是測量自己有沒有執行習慣的簡單方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找一本日曆,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在那天打個勾。
無數的人都會追蹤自己的習慣,其中最有名的也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他從二十歲開始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追蹤十三項美德,包括「不要浪費時間,永遠忙於有益之事」與「避免言不及義的談話」等。就寢之前,富蘭克林會打開小冊子,記錄自己進步的程度。
報酬令人感到滿足的感覺之一,就是進步的感覺。
❙ 結論:用習慣扭轉現況,用最省力的方式到達人生的夢想
兩個板塊彼此摩擦數百萬年,然後,某一天,它們又摩擦了一次,就跟數百萬年來任何一次摩擦一樣,但這一次,張力破表,地震就爆發了。改變可能醞釀數年,然後瞬間發生,現象是一時的,但累積卻是持久的。
① 小但是巨大來自累積不是奇蹟
建立持久的習慣之所以如此困難,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沒能看見有形的成果,就決定放棄。你心想:「我每天都跑步,跑了一個月,怎麼身材沒有任何變化?」
一旦萌生這樣的念頭,好習慣就很容易被拋諸腦後。然而,想要造成有意義的差異,你必須維持一個習慣夠久,以突破這個停滯期,我稱之為「潛伏之力的停滯期」,這便是核心因素之一。倘若你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某個壞習慣,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往往是因為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要持之以恆,最小阻力是最重要關鍵,利用結構推自己向前進,不斷的持續累積能量,讓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實在很喜歡這一本書,雖然觀念不是新的,但隨著時自己的理解,終於比較能更進一步掌握習慣的威力。
同時,這一本書的後段,談進階策略,將一些理論﹙先天的自己、選擇自己的戰場等﹚與習慣整合,很值得大家在這變動的職場中多加參考。
② 職涯的思考與探索
另一個思考是,一開始關於作者故事,一個被球擊中的高中生,一個黯淡無光的高中棒球生涯,不論如何去探索與規劃,大學繼續棒球應是不會出現的選項,作者仍投入自己最想做的事,同時大四生成為全美明星隊的一員,但…更重要的是,他為棒球努力與付出如此之久,卻沒有選擇打職棒。
這大大違反了所謂的生涯規劃,反而因為「努力過程」進而轉化成為他的職業,值得讓我們去深思,學生時代的探索,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以上,是原子習慣的前半段,與家中小孩分享時,我想這一本書,雖然讀的是相同流程,但應用範圍是很廣的,國中孩子可用於讀書,國小的桌球小將可用於精進技巧,我則用於改變製作影片流程。分享您,更分享給家中的孩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