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一定就會,要從理解、記憶與連結三個層次去檢驗孩子的學習困境,進一步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家長們在聊天時,經常會聽到:「不會很正常,學就對了,學就會了!」就心態層面來看,還挺肯定這家長的,因為挺開明,也具有成長心態,知道剛開始學不會要多給一些耐心,有正確的開始,後續透過練習就能有所進步,但好像忽略掉了「學習方法」。
孩子究竟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個問題在華人家庭中很少被提出來討論,甚至家長可能會有「孩子在學校都學過了」、「這孩子應該會了」......等各種假設,跳過了學習方法,但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學會」。
如果家長、老師只是跟孩子說「學就對了」,只能激勵孩子多學習,但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方面依然可能事倍功半,並感到挫折。所以,當孩子不會時,要協助他們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更有效率、更容易學會。
比如以往我們學英語時需要死背單字,不但忘得快,好不容易背起來,卻也不知該在什麼情境使用;而現在的英語課採用浸潤式教學,孩子在背單字的拼法之前,就已經知道該用於什麼情境,過去與現在的不同顯而易見。
再從數學的問題來說,目前孩子的學習與我們以往大不同,例如現在孩子數學應用題的題型比以前填鴨時代生動活潑多了,但這也更加考驗孩子基本的語言理解力,必須要看得懂題目,才能正確作答,也就是在數學科目中,語言理解力也很重要呢!
因此,教導孩子的方式,也需與時俱進,找到適合現在教育環境的有效學習方法。關於學習方法的入門,分享給你本一書《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 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
說到有效學習,一定不可忽略大腦科學,而如果從訊息傳遞跟訊息如何在大腦固化的情況來談,就需要理解「神經可塑性」的概念。什麼是「神經可塑性」?根據維基百科所述,神經可塑性是「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為什麼重複性的經驗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呢?
從神經元﹙neuron﹚談起。神經元又名神經細胞﹙nervecell﹚,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元能感知環境的變化,再將訊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命令集體做出反應。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大腦神經元會產生新的化學分泌物做出傳遞,當同樣的行為刺激出現頻率增加時,只要一傳遞相關化學分泌物,就會直接啟動觸發反應,也就會讓速度變快,這也是為何透過刻意練習,可讓想要鍛鍊的技能愈來愈快完成。
➤ 學習困境三層次的應對法
一、孩子不理解
表示内容根本沒有進入大腦,沒有輸入﹙input﹚。孩子的情況是連內容的基本觀念都搞不清楚,那更別說把內容記下來了,基礎都搞不懂,怎麼學都徒勞無功,彷彿就是在沙灘中蓋起來的城堡,只要水輕輕一沖,就會因為基礎不穩而整體崩壞。
這時必須回到該章節的最基本觀念開始,一步步協助孩子了解,並且要確認孩子徹底理解了最基本的概念。興正個人小小的補充,若是要知悉孩子「理解」的狀況,心智圖筆記術是一個好方式。
二、孩子記不住
表示理解了內容,有輸入進入大腦,但沒記憶﹙memory﹚也就是學會的內容尚未記住。此時仔細去看孩子的情況,會發現基本觀念都懂,但是就很難記住內容,這通常是因為孩子記憶基礎不穩固,要多鼓勵孩子撰寫練習題,透過實際操作來找出似懂非懂的區塊,然後把不熟悉的內容加以強化牢記。
三、孩子考試時沒連結到內容,沒有建立關聯﹙association﹚
表示與試題有關的內容沒有提取成功。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理解了觀念,但就是考試時想不到答案,那還是要歸咎於對於內容的不熟悉,通常可能是因為孩子缺少刻意練習,因此要多做練習題,並且規定孩子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
之後要做好考卷的後續訂正跟檢討,確實把做錯的題目、猜對的題目都回到課本當中找到出處,並且將主題內容重新系統化讀過,這樣才能對知識有更完整的理解。當考試看到題目關鍵字時,孩子就更容易連結到準備過的關鍵字內容,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學不會,可以從以上三層面去檢視孩子的學習瓶頸,比純粹口頭安慰勉勵來得更有用!
❙ 利用系統化操作,改善弱科
抱持「成長心態」,克服厭惡弱科的心理,利用系統化五步驟,從基礎開始理解,就能改善自己的弱科。
大家都喜歡看到「考一百分的自己」,考一百分叫做「完美分數」、「滿分」,會覺得「自己太厲害了!」、「我真的是天才!」、「果然○○科目是我的強項」。因為考試成績的激勵,也更喜歡學習該科目,然後花更多時間沉浸在其中,自然就愈來愈熟悉內容,下次考試成績也會考得很不錯,更進一步鞏固自信,形成學習的正向循環。
但遇到考試分數不好的科目,就可能不是這樣的心情與學習狀態了,而是覺得內容艱澀難懂、自己沒有興趣等,而當拿到差勁的分數時,常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我真的是笨蛋!」、「果然○○科目是我的弱項」等,而考試成績的挫敗,也會讓孩子更討厭面對學習該科目;
本來就成績不佳,然後又討厭複習該科目,當然對內容更加不熟悉,下次考試成績也不會有起色或是每況愈下,並進一步喪失信心,形成學習的負向回饋循環。
為了避免落入學習的負向回饋循環,必須先克服厭惡弱科的心理。請務必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事,但可以透過學習跟努力,讓情況不會持續惡化並得到有效改善,這是絕對做得到的!」《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到「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每個人初始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可能不同,但可透過努力和累積經驗而改變。
每次當孩子失意挫折不想讀書時,可以與孩子分享他的故事。他是大學聯考英文二十分、大一英文重修三次的資深英文魯蛇,但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敲開英語學習的大門,走出一條脫魯之路。他是誰?《英語自學王》作者鄭錫懋﹙Michael﹚老師。
➤改善弱科的系統化操作
一、預習先念課本,把課本的內容搞熟
當要開始讀弱科的時候,請務必要提醒孩子「不要跟強科的標準作比較」,千萬不要抱持「立即見效」、「馬上改善」的急功近利心態,通常弱科不是現在弱而已,而是積習已久,只是剛好在此時展現出來。
可以讓孩子先念課本預習,把課本的內容先熟悉,至少能把基本觀念弄正確,然後把不懂的內容圈起來,這樣上課的時候就可以請教老師,因為有預習,上課聽不懂的比例下降,聽得懂的內容增加,孩子在課堂上會比較願意聽下去。再者,因為預習時有把不懂的內容圈起來,上課可直接提問,讓老師協助解決問題。
二、回去補前面相關聯的知識
孩子在閱讀新內容時,若覺得像讀無字天書一樣,就很難願意繼續念下去。這通常應該是「前面的基礎內容沒有學好」導致的狀況,家長不用太沮喪或放棄,反而要積極去關注的是「如何把前面的基礎內容重新學好呢?」這才是要花精力思考並且執行的問題。
作者有跟老師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些孩子進了國中後,程度變差,是因為小學的課程內容比較片段,前後銜接性沒有這麼高,即使沒有融會貫通,還是可以畢業;到了國中階段,很多內容需要延續小學所學的知識,才發現基礎很差,只能坐在教室「鴨子聽雷」。
國中老師大多都愛莫能助,需要學生自己想辦法補救,但通常孩子不會自動自發,導致愈來愈跟不上進度,最後只能放棄,國中如此,到高中也是如此。而能打破這惡性循環的就是孩子自己,當然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協助,其中最適合擔任協助角色的應該是該科目的老師。
理想的狀態,就是上一階段的老師都能將銜接未來課程的內容部分做好,下一階段的老師授課前確認學生銜接的內容有學好,才能讓學生將知識的碎片串聯成全局的觀念。
三、用自己的話說一次
很多人花很多時間讀弱科,但卻效果不彰,因為只是順著課本念過去,沒有主動回想,建議先讓孩子嘗試讀一段落之後,把書蓋起來,然後請他用自己的話說一次。接著回想剛剛讀的內容還記得哪些呢?可以問他以下問題:「剛剛到底念些什麼內容?」「還有哪些內容還不了解?」「這件事情很重要嗎?」等等。
這些問題都可以請孩子用自己的話來回答,為什麼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比較好,而不是把原文直接一字不漏背下來呢?
為了檢視孩子是否真的了解課程內容,就是請他用自己的話說一遍,如果講得很順暢,代表對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如果講得卡卡不順暢,代表對剛剛讀的內容似懂非懂。
這時一定是有某個環節沒有搞清楚,這時候千萬不要放過,而是回去重新閱讀課本,把不懂的內容弄懂,其實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那幾個癥結點,只要把這幾個容易混淆的癥結點確實弄清楚,就可以克服瓶頸。通過瓶頸之後,往往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感受,那時候就會覺得弱科也沒有這麼可怕了。
四、做好筆記
做筆記並非只為應付考試,應該說是一種歸納整理的過程,而做筆記的過程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展現,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判斷力,並培養圖像、傾聽、書寫等能力,有助於孩子未來學習能力與職場關鍵能力的養成。
五、確實做好錯誤題目的檢討
弱科題目錯得多很正常,千萬不要再責怪孩子。重點還是在於「考試後要學會」,也就是「考試後100分」!
檢討錯誤題目才是關鍵,務必請孩子要找到錯誤題目在課本中的出處,然後找出錯在哪裡,並且確實訂正。例如,當國語生字寫錯字,我們就一定要找到該生字的筆順,重新在旁邊寫一次,然後跟寫錯的字做比較,觀察並找出錯在哪裡,之後再演練一次,確認真的有學會。
改善強化弱科很不容易,每完成一個步驟,都可以給孩子與自己鼓勵;其實累積一個個小成功換取大成功的學習過程中,都需要不斷地鼓勵與自我激勵,才有推力可以繼續,讓我們把這五步驟逐步養成習慣,弱科進步指日可待!
❙ 預習是最值得投資時間的學習項目
很多人爭論「花時間預習值得嗎?」以及「預習重要還是複習重要?」
坊間有各種見解出現,每種想法都很好,因為大家過去也曾被自己相信的做法給救贖,所以一定都有功效,但也要有這樣的認知:不是所有方法可以適合所有的人。書中根據國外文獻與學習方法論,整理出對大多數人相對有效的學習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預習的優點與必要性
預習是最值得投資的時間。預習看起來好像增加了學習的時間,但事實上減少了上課聽不懂的狀況,與課後找答案的時間,而這些往往是最浪費學習精力,並使效率變差的主因。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在孩子上完課後,傳訊息感謝作者並給這樣的回饋,「妹妹說,因為她有預習,所以會更容易吸收老師講的概要,也會注意到原來有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重點,上完課她就會有很多的新收穫。妹妹覺得如果沒預習的話,聽不懂是正常的,而且就會一路不懂下去。所以,她後來都會要求自己要有預習的習慣。」
那為什麼要做預先學習呢?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談:
❶ 學校課程時間不足
課程時間實在有限,而且孩子要兼顧很多科目;老師們也努力變換各種教學手法,讓孩子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吸收,只是某(某種?)程度也還是填鴨教育;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主動追求知識的渴望,也就是說,如果老師不給予相關強度的知識,孩子們很容易就偷懶不學習。因此,利用預習來養成孩子主動去探索未知事物的習慣非常重要。
❷授課老師的價值
小學念的課程內容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幾百年來不變的知識,像是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國字生字生詞。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知識,其實Google都能夠找到,那為何還要去學校呢?
主要是在家孩子也不會學習,或者說無法系統化學習,但是在這個社會上立足跟運作,還是需要有基本的知識概念,才能夠行走與溝通無礙。
所以授課老師的價值,不能只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成為孩子的解惑明燈與榜樣,韓愈在〈師說〉裡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也不只是教書匠而已!因此,孩子應該先預習了解課程,然後利用上課時間與老師多溝通、多提問,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老師的價值。
➤如何進行有效預習
老師、家長、孩子都知道預習很重要,但卻不知道如何做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好。因此接下來作者把自己多年讀書考試與作為培訓師這十多年經驗整合,提出有效預習的系統步驟操作方式。預習要有效果,最重要的就是「畫重點+寫筆記」。為了讓大家更有效地確實執行,我拆解成五步驟方便大家依循。
一、打開課本邊讀邊畫重點
首先就是翻開明天要念的那個單元篇章,從頭到尾把課本內容念過一次,這時可以一邊讀一邊畫重點。
二、要重讀一遍,確認沒有重點遺漏
當步驟一畫重點這件事完成之後,很多人預習就到此為止,但這些重點真的是全部重點嗎?如果無法百分百篤定,就不該放過。因為預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假動作,而是做給自己看的真功夫,所以我會建議要重新把剛剛的内容做地毯式搜索,確認所有重點都有畫到而沒有遺漏。
根據作者的觀察,步驟二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但學霸們都會做完。因為一開始就把這篇章所有重點都直接抓出來,之後複習時就不用擔心有重點遺漏,就能夠萬無一失。
三、做筆記
基本上,做完步驟一與步驟二,就掌握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點,這時候再寫成筆記,就會是精華中的精華。
四:筆記蓋起來用自己的話說一次
當你筆記做完之後,並不代表預習結束了。你看到這邊一定會很驚訝,都已經做到「畫重點+寫筆記」了,還不夠嗎?對!還不夠…為了避免自己猛抄筆記卻沒有思考了解內容,建議把筆記蓋起來,然後回想剛剛讀了什麼內容,並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五、把不熟悉和搞不懂的內容做記號標注,上課時舉手提問
在不熟或不懂的地方做記號,隔天就不怕忘記,並可以立刻找到哪些地方要發問。上課時提問,盡可能就在課堂中解決掉心中的疑惑,不要把疑惑帶回家。
所以如果我們預習可以做到五個步驟,這就是紮實預習要做到的程度。就我所知學霸們預習不會只是將內容看過一遍,因為那頂多做到步驟一而已,學霸們會把五個步驟全部都完整確實做到,這才是學霸們的預習,這也是學霸們不會透露的祕密。
或者說學霸們也覺得這不是祕密,甚至可能覺得「大多數人應該都這樣念書吧」。別認為學霸們很跩,因為他們已經養成這樣好習慣已久,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所以他們覺得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有確實做到上述步驟一到步驟五的預習,相信我,你的預習就會非常到位,而且你會發現,你的學習會逐漸更有效率。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