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認為平日是「上班日」,周末是「不上班日」。
平日裡只做兩件事:「埋頭工作」和「等待不用工作的周末」,然而好不容易到了引頸期盼的周末,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原本打定了主意,「放假時我要幹嘛幹嘛,還要幹嘛幹嘛!」,然而就像信誓旦旦要發憤圖強的學生,總是等到假期快結束,才感嘆時間都浪費光了!
把平日當作上班日,周末當作不上班日,若能切換視角就不一樣。
如果把一整天拆開仔細看的話,平日裡不是24小時都在工作,周末也不是24小時都在玩樂。但是人們在要上班的周間,往往不會特別想到上班前和下班後可以做些什麼。
簡單來說,即使起床後一兩個小時就要出門,在上班前的此刻,就是屬於不用工作的時間;而晚上工作到6點左右下班,只要是離開公司的那刻起,同樣也是不用工作的時間。這些時間加起來絕對不算短,最起碼,如果只花在「等待周末」絕對是一種浪費。
不再胡亂將時間綁在一起,不再踟躕猶疑,而是專注在每個當下,把細碎如原子的時間碎片找出來,再將每個當下串聯起來,就能拉長可利用的時間。不過,上班已夠累人了,該如何是好呢?有人晚間能做更多事,且不需太多自制力,這是真的嗎?共同來閱讀《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為何時間不夠用?
為什麼一般人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第一,因為無意識地放任時間流逝。
由於時間不具物理形態,摸不到抓不到,但是依然有「緊緊把握」時間的方法。首先須了解時間的特性。如果意識時間的存在,緊盯著時間,時間就會過得緩慢;如果遺忘時間的存在,就會稍縱即逝。
世界上有3種情況是人們覺得時間過得最緩慢的時候,等待泡麵泡好時、做平板式支撐時、等待退伍時。為什麼呢?如同前述,因為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持續在「注視著」時間。同理,如果遺忘時間的存在,它就會過得很快。你很難在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裡看到大時鐘,為什麼?就是為了讓顧客們遺忘時間,不知不覺中停留得更久。
我們是不是常覺得下班回到家,只不過洗個澡、吃個飯而已,時間卻轉眼間就不見了?就是因為這時候通常沒有意識時間的存在,任由它流逝了。意識時間後再去使用時間,你就會突然發覺下班後的時間其實很長。如果養成習慣,持續用這種方式意識一天24小時的存在,就能夠比別人多出一倍的時間。
第二個原因是:生活中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讓你的時間流入黑洞。
一天當中必須做、或真正想做的事,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占時間。和朋友們互傳訊息瞎聊的時間,點擊熱門關鍵字瀏覽新聞的時間,習慣性滑滑網路社群,這些加總起來花費的時間絕對比想像的多。
要克服莫名其妙就浪費時間的問題,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每隔30分鐘或1小時就檢視自己做了什麼,以回顧的方式較能明確掌握自己如何使用時間。
有的人到了下班時間工作還做不完,必須把工作帶回家,也有的人在上班時間內就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回到家只享受悠閒時光,兩者的差異是什麼?
如果單純來看,可能認為是專注力的差別,但就像前面提到,「是否意識」時間也是重要的一環。但意思並不是要你一整天一直盯著時鐘看,而是你必須在腦中有張虛擬時刻表:現在是幾點?開始做這件事已經過了幾小時?現在自己手頭上正在做什麼事情?這些都應該要知道。很簡單,因為發呆的瞬間,時間會過得特別快,因此必須時時回頭去意識時間「怎麼過」。
若能持續的去回顧時間,就愈能掌握管理時程表的秘訣。當可以隨心所欲去支配時間,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想做都能自由去做,不必擔心時間多寡,這一點讓我最開心,換句話說,得到了時間自由!
❙ 建立高效的晚間計畫
晚間下班只有4小時怎麼用,如何來訂時間軸計畫表呢?
STEP1:盤點你的空白時間
先把一天中自己能運用的空閒時間全部記錄下來,你必須清點「真正」擁有的空白片段有哪些。例如作者的上班時間是10點,比別人晚一些,因此可以利用的時間是早晨2小時左右,和下班後3~4小時。不少人的上班時間是9點,但公司遠近不同,空閒時間也會不同,如果通勤時間長,那就放掉早上,只利用晚上時間也綽綽有餘。
有一個關鍵點要注意:必須固定抽出的時間也要全部記下來,再從空閒時間中扣除。例如,下班後吃晚餐的時間、帶寵物散步的時間等例行公事。要特別列出這些例行公事,是為了在全力以赴做想做的事時,不至於錯過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
因為這些時間是不能省略的——陪狗狗散步、跟家人說話、做簡單家事等等,這些日常之事對人生而言亦是「重要的小事」。無論是發展第二專長或開啟其他副業,許多人忙東忙西拚命向前衝,卻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們,這些才是生活的基石。這也是我的切身之痛,是我從自己的生命經驗體悟出的關鍵。
STEP2:了解時間成本和必須投入的專注度
在擬定事前計畫時,不免要設想做一件事情的時間成本,此時必須評估兩點:具體要花多少時間,以及投入多高的專注力程度。
特別是計畫中如果有某項事情必須持續數天,或是每周必須做兩三次以上,就更要訂出每天要預留多少小時給這件事。只在腦子裡預想花費的時間,和實際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常心想「這點小事只要一小時就夠了吧?」但真正做起來沒那麼容易,總會有各種原因耽擱了過程,往往得花上兩倍以上的時間才做完!所以才需要填寫事後紀記錄表單,因為按照時間區段記下所有做過的事情,時間節點和過程被文字化、視覺化了,就有助於精算做每一件事的時間成本。
如果是初次嘗試的事,建議先比預估多排1.5倍的時間。預定的時間可以有彈性,在執行的過程中一邊修正即可。
小時候覺得學校排定的課表就好像腳鐐,因為硬性規定所以令人覺得很悶,但是現在必須做、想做的事情變多了,有具體排定好的行程反而讓我覺得鬆了一口氣。
畢竟時時刻刻光忙著煩惱「接下來呢?然後該做什麼事?」這種雜亂無章的日常生活也會是另一種很大的壓力來源。相較之下,好好計畫每個時間區段,有大中小目標,按照計畫執行的生活,反而變得單純美好。萬一發生緊急的突發狀況,或臨時出現更想完成的事,我也不會對無法按計畫執行感到壓力,而是根據當天的情況彈性做出調整。
計畫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並不是為了監視和囚禁自己而制定的,這一點請務必謹記。
❙ 做得下去的計畫,才有效!
有些人會有「人來瘋」的特質,是屬於感覺對了就會瘋狂投入的類型,又或許是一旦開始就迫切想看到成果,野心勃勃的想得到理想成績。但在初期就瘋狂燃燒熱情是很危險的,因為能量耗得太快,消失得也快,可能做到一半就感到厭倦而放棄。因此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再有趣再渴望的事,都要保持穩定的步調,持續慢慢前進。
想想看,當你肚子餓了好幾天,眼前突然冒出一堆美食,很可能會因狼吞虎嚥而噎到。過去沒做過的事、不擅長的事,突然要開始進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熱頭上所設定的目標,往往是非理性的,執行後一旦狀態不好,反而更容易因為感受落差太大而放棄。
更大的問題是,這種過度熱情又過度失落的情況反覆出現之後,會內化成「算啦,反正我就是那樣」的思考模式,且一路往負面的道路走。所以我一再強調,累積小事的滿足感很重要,那些平日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堆疊出階段性的成功經驗,並強化形成「我是有能力的人」的正面回饋,讓成功變成一種好習慣!
無論是自我充實還是經營副業,最重要的是「可持續性」,有些人會因為剛開始進行某件事時,看不到明顯成果而感到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一天只唸30分鐘的書會有效果嗎?」像這樣產生疑慮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日復一日的進行,當你覺得30分鐘也綽綽有餘時,就離充滿價值的感覺不遠了。
➤ 小事堆出小成就,讓成功變成好習慣
小時候覺得每天在同樣的時間重複一樣的事情,非常枯燥乏味,但現在反而能享受穩定而規律的生活。
培養出重複性的節奏感很重要,在相同的時間做一樣﹙或同類型﹚的事情,才能順勢形成習慣,也因此作者把所有想要養成習慣的事,都納入日常必做的常規,例如每晚睡前固定30分鐘閱讀,晚餐前30分鐘做瑜珈等。關鍵是小事的習慣,而意志力不是最關鍵的重點。訂晚間計畫的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小事。
第二階段每天在相同時間重複執行。
第三階段堅守設定的時間。
在剛開始的階段一般人多會正面思考,告訴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看到成果,但光是為自己加油打氣,想用意志力撐下去是有勇無謀的——唯有簡單、好做,才能長久。因此從起步到第一階段最為重要,把事情的難度和負荷量縮小到最小單位,之後再一點點逐漸增加,未來才能建立可執行的大目標。
➤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孩子
想要建立常規的事情,大多是一開始不怎麼愉快的事;如果感覺快樂無比,根本不須刻意提醒就會開始行動。管理時間不是要「鞭策自己」,太過費心費力去規範自己反而會降低行動力,甚至責怪自己,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意志力最薄弱的人。
然而有獎賞當誘因固然很好用,但讓事情本身做起來有趣一點會更好。要把無趣的事變得有趣,並不容易,但與其強迫自己一直重複做無趣的事,不如絞盡腦汁努力想想如何讓事情變得有趣,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創造讓自己享受其中的環境。
書中分享一個作者好友做居家體適能訓練的例子。朋友想在家做訓練,但機械化的重複動作做久了難免感到無聊,於是他買了一顆亮晶晶的鏡球掛在房裡,打開燈光,大聲播放音樂,創造一種嗨翻天的運動環境,再鼓舞自己重新投入運動;
但時間久了,他又開始感到無聊,於是又改變策略,乾脆不做那些制式化的動作了,這回乾脆玩起任天堂的武力全開遊戲,結果每次都玩到汗水淋漓,而且因為過程太有趣而忘了時間,自然也不會感到無聊了!
又或者,如果讀書讀累了、煩了,可以在每次閱讀時播放自己喜歡的新世紀音樂,也很有幫助。何必一直忍受著厭倦感去做呢?從讓事情變好玩的角度著手,持續摸索,就會找出適合你的方法。
❙ 培養自己,不是一種比賽
作者認為自己的個性雖然散漫,但在某些方面卻很愛逼迫自己,做事情永遠要搶快搶著做好。作者就像一頭鬆開繩子就拔腿狂奔的鬥犬一樣,脾氣又急又差,因為太習慣把所有的事都當成「比賽」,一旦開始就想要快快做完,甚至就連學冥想這種需要放鬆的課程,也忍不住催促自己盡快學好學滿。
冥想是一種「把被慾念覆蓋的妄想消除的過程」,我卻很諷刺的把冥想本身化作功利之心。雖然我後來領悟到不應該那麼急躁,但那已經是過了很久以後的事了。當下一心只想要表現好、學得快的慾望,遮蔽了我的眼睛。
後來當我懂得分辨哪些事必須燃燒精力去做,以及哪些事又必須慢慢享受、穩穩做下去,這才領悟到:有很多事情我會中途放棄,是因為我衝刺的速度超越了我的能力,我駕馭不了它們。尤其是剛開始規劃晚間時光的時候,還在摸索階段,我就一頭熱太過於急躁。
想想看,你要選哪一種︰花很多力氣開啟新生活卻輕易放棄?還是輕鬆的從小事做起然後能持續下去?如今,我當然會選擇後者。
不知道是誰說過,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但是我認為人生更像是沒有終點的一場散步,走到一半覺得不想走的時候,就坐下來歇腳也很棒,發現美麗的花朵時,駐足欣賞一番也無妨,不是嗎?
帶著這樣的心境往前走,沒有什麼事情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