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旅圖:沒定性是種優勢


一直以來都接受這種教育:每個感興趣的領域都指出一個方向,通往相關的職業生涯。假設,你是喜歡科學的高中學生,你或許會上大學研習生物,追求醫學預科的方向,去上醫學院,完成住院醫師的實習,然後成為醫生。

當然,世上有各種不同的醫生。你或許最終會行醫、教學或做研究,但大家通常都會假設,醫學院學生將把他們學到的技能用在相關的職業生涯上,亦即醫生。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想當然耳,建築系學生將來成為建築師,主修音樂的學生將來成為音樂家﹙或成為音樂老師﹚。工程系學生想必會成為工程師。

在這道垂直軌跡的盡頭,每個領域都會通往一個相關的職業生涯。專才或徑直走上任何通往相關職涯的路,但多重潛能者不同。我們會直著走,也會橫著走,不只把技能應用在相關的職涯,還以不尋常的方式用在其他學科上。很有趣的觀點,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沒定性是種優勢:獻給還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人》…

❙ 多重潛能者的五種超能力
➤超能力一:融合各種點子
具有優秀的合成能力,能夠即興發揮,隨手結合兩個以上的概念,化為新點子。「推格迷你玻璃花房」﹙Twig Terrariums﹚是一間位於布魯克林的花店,擅長創造生動的盆景。想像一只玻璃廣口瓶、花瓶、玻璃球或燒杯,裡面安置了苔蘚、多肉植物、花卉……以及手繪的小雕像。

每一個作品都在述說不同的故事:一對坐在長椅上的老夫婦,一個正在牧牛的牛仔,一個殭屍作亂的世界末日,一個舉起一瓶酒、大比中指的龐克搖滾樂手。這間花店是由蜜雪兒.殷舍諾﹙Michelle Inciarrano﹚和凱蒂馬斯洛﹙Katy Maslow﹚創立,她們結合自己對科學、植物學、說故事、藝術和設計方面的興趣,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植栽作品。

在蜜雪兒的化學教授幫助下﹙當時她是主修科學的學生,都是暢談橫向技能應用﹚,她們從蜜雪兒的廚房櫃子裡找出一個調味罐,成功做出一個生態系統。從此,她們開始試驗各種玻璃球,最後催生了「推格迷你玻璃花房」。

融合各種點子可以帶來完全原創的成果,然後經過延伸擴展,就可以化為完全原創的解決方案,搞定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根據美國猶他州的報告,從2004年2013年間,該州長期無家可歸的人數下降了91%。這種明顯的降幅得歸因於一種名為優先安置﹙Housing First﹚的模式——臨床心理學家山姆.史貝瑞斯﹙Sam Tsemberis﹚透過他的安置之道﹙Pathways to Housing﹚計畫發展出這種模式。

根據「優先安置」的方法,長期無家可歸的人無須符合任何前提條件,就可以獲得住房。提供家給無家可歸的人,或許聽起來不是革命創舉,但﹙奇怪的是﹚這種做法卻違抗了大眾普遍的傳統看法。在猶他州,過去對付流浪漢的方式是,要求長期無家可歸的人先戒酒戒毒。

在這個故事中,最有趣的是,史貝瑞斯從未接受過安置流浪漢的社工培訓,他只是一位心理學家。通常都是局外人想出辦法,解決沉痾,而非經驗豐富的專家。正如卡林.拉克哈尼﹙Karim Lakhani﹚和拉斯.伯.傑佩森﹙Lars Bo Jeppese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解釋:「參與解決問題的人愈多元,問題就愈容易解決。因為人們面對和自己專長不太相關的領域時,往往會用自己擅長的方案來解決問題。」

由於多重潛能者有太多觀點可以借鑑,所以我們處於最有利的地位,能夠想出別具創意的解決方案。我們自己就集「解決問題的多重人才」於一身了。

➤超能力二:快速學習
多重潛能者之所以能夠迅速掌握許多概念與技能,有三大原因:
  1. 了解新手的感受﹙例如在黑暗中摸索﹚。我們﹙指多重人才﹚知道自己之前已經克服了棘手的新手階段,這意謂著當我們再度面臨新手階段時,就不會那麼氣餒了。對於已經精通的每個領域,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吸收理解新事物。而這種自信又反過來加速學習,讓我們更可能進行有創造力的冒險,走出舒適區。
  2. 自己著迷的事充滿熱情﹙有時甚至痴迷﹚。這股熱情驅使我們盡全力在短時間內吸收各種新知。眾所皆知,我們會花上數小時埋頭研究、快速閱讀書籍,全心投入新活動中。
  3. 在追求新興趣時,我們很少從頭開始,因為許多技能都可以跨領域通用。比方說,你的數學知識或許可以幫助你更快掌握音樂理論。而那些寫詩的時光,則讓你專心致志處理詞彙之間的關係,或許讓你更容易學習如何編碼。
快速學習棒透了,尤其是在職場。電視廣告製作人湯姆.豐恩一蒙特福﹙Tom Vaughan-Mountford﹚為了替自己效命的公司建立新網站,自己能夠學會 WordPress 和Google AdWords 廣告。他具有迅速學會新技能的能力,而這意謂著他的公司不必聘請外部研發人員,可以省下數千美元。除了能力之外,願意嘗試新事物的特質也讓多重潛能者在職場大受歡迎。

對智識的好奇是多重潛能者的主要特質,因此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多重潛能者是相當罕見的。許多人認為,一旦我們達到一定年齡或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停止了學習,但研究顯示,學習不分年齡。

然而,在探討認知表現的時候,神經學家提出一種理論,名為「不運用就會失去」:如果你沒有經常使用某種技能﹙或大腦的某一部分﹚,那麼,你未來將會更難使用它。倘若你不習慣經常透過自學或正規教育來學習新事物,你的學習能力很可能會有點生疏。但隨著時間和練習,你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加快學習速度。

➤超能力三:適應力
多重潛能者在許多情景與角色下都安之若素。我們識多才廣,可以根據雇主、客戶或顧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技能。卡莉﹙Carli E﹚是學校的課程協調專員,她發現自己有時在同一天裡需要轉換許多角色,包括顧問、導師、聯絡人、教師、協調人、作家、後勤主任、行銷人員和技術助理。我們可以做許多事情,在各種活動之間靈活轉換,這種能力讓我們成為不可或缺的人,不容易被取代。

對於本身是自由接案者與自己經營企業的多重潛能者來說,適應力是一大優勢。阿貝.卡竹朵﹙Abe Cajudo﹚是網頁設計師、攝影導演與創意顧問。他和一些小公司、藝術家與教育機構合作,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包括設計工作、群眾募資、開創線上課程。在阿貝的客戶眼中,有些人認為他就是一位網頁設計師,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影片製作人。常常有客戶了解他的能力範圍之後,聘請他另展長才,貢獻其他方面的能力。許多客戶都很驚喜地發現他可以協助他們完成案子的另一部分工作。

在快速發展且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下,具備適應力讓我們更能隨機應變。由於同時擁有好幾個收入來源,我們可以避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果愈來愈少人找我們做景觀美化的工作,我們還可以多接點程式編碼的案子。如果我們擔任導遊的職位沒了,還可以在旅遊業找工作,或向其他我們感興趣或有經驗的業界遞履歷。

《快速企業》﹙Fact Corrupany﹚雜誌的編輯暨總經理羅伯.薩菲安﹙Robert Safian﹚如此解釋「適應力」:在經濟狀況不明朗的情況下,具備「良好的心態,能夠接受不穩定,在重新調整事業、商業模式與商業的既定假設﹙business assumptions﹚時,願意忍受這個過程,甚至樂在其中。在後經濟衰退的時代,適應力不只是一種優勢,更是必備的能力。

➤超能力四:大局思考
多重潛能者很清楚如何將個人的點子連結到更廣大的世界。我們是大局思考者,喜歡腦力激盪、構思宏圖,思考如何改善現況。道格拉斯.蔡﹙Douglas Tsoi﹚發現他的家鄉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需要讓人更負擔得起的教育。他觀察到大家對於低成本教育的需求,加上他本身對學習的熱愛,促使他創立「波特蘭地下研究學院」﹙Portland Underground Grad School﹚」,以大家都能夠負擔的學費,提供研究所程度的教育。

當多重潛能者試著了解世界的不同面向時,我們就會開始洞悉不同的事物之間如何產生關聯、如何互相作用。廣闊的視野讓我們能夠發現系統性問題,而這是專家很可能會錯過的問題,因為他們往往用自己對單一領域的深入了解來看待很多事。

此外,我們充分了解「選擇」會對其他領域造成什麼影響,這讓我們能夠提出更富有同理心與更有根據的解決之道。道格拉斯發覺,對許多渴望學習的人來說,美國高等教育的學費是一大阻礙。但他並未停留在接受現況,而是運用他的創意與連結能力,動員組織另一種不同的教育系統一開放而負擔得起、並以社區為基礎的教育系統。

如果能夠像拉遠鏡頭那樣,從廣角整體思考問題,這會是職場上的一大優勢。這種能力讓我們得以同時預見機會與潛在問題,分析資訊,進而保持領先。如果你想在工作中展示你的大局思考,就像大秀肌肉那樣,你就得為一家重視員工想法與意見的公司效命。我們將探討哪些類型的組織與職位適合多重潛能者。但是,同時也要記住,在考慮未來的雇主時,也要評估對方是否願意接受新想法與員工的意見。

➤ 超能力五:聯想與翻譯溝通
多重潛能者天生就具有串連的能力,這意謂著我們不僅熱愛在情感上與人連結,也喜歡幫助人互相了解與建立連結﹙正如前述,我們也超愛連結不同的想法﹚。豐富的經驗讓我們能夠和各行各業的人來往,而強烈的好奇心則讓我們擅長傾聽。對一個多重潛能者來說,什麼都比不過和某人分享我們最近著迷的事,尤其是對方正好是這方面的專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知識。

更進一步來說,連結各形各色人的能力,意謂著我們可以居中翻譯解讀,藉此來幫助對方與別人建立連結。多重潛能者常發現自己在工作上與一些專家交流,而我們運用對方「語言」來交談的能力,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優勢。茱莉雅.榮翰斯﹙Julia Junghans﹚是在劇院工作的技術人員,她發現自己常常成為不同專家之間的溝通橋梁:

我有許多興趣和經驗,一旦有人因為不同的專業背景而無法溝通,這些興趣和經驗就可以幫助我居中協調,讓雙方展開有益的對話。比方說,設計師和技術人員在討論如何製作一齣戲劇作品時,彼此使用的語言完全不同。而我正好左右逢源,兩邊都得心應手,而且我一直在戲劇界以外的領域工作,於是我就成了很好的「譯者」。

芭芭拉.歇爾﹙Barbara Sher﹚在她的著作《拒絕選擇!》﹙Refuse to Choose!﹚中,將「掃描者」﹙亦即多重潛能者﹚比喻成樂團指揮。不論從字面上或從比喻上來看,這個例子都名符其實。

指揮﹙至少﹚接受過幾樣樂器的基本訓練,所以她知道如何與樂團中的每一分部溝通,幫助他們了解她正在尋求的音調與節奏。她可以指示小提琴家如何運弓,藉此獲得正確的樂音;她也可以在特別棘手的樂章,提示打擊樂器演奏者開始演奏的時機。

此外,當樂團開始演奏時,指揮可以幫助不同分部融合為一,讓他們互相「對話」,展現更大的願景。對我們來說,帶領跨專業領域的團隊並居中溝通,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一般人常用「搭橋的人」或「輪轂」來形容多重潛能者。

雖然多重潛能者大多擅長這五種超能力,但在我們之中,還是有一些人比別人更熟練,也更容易運用這些能力。作者有時會收到一些人的電子郵件,他們大半輩子都在﹙苦苦﹚追求專精,但他們這麼做不是因為真的對單一領域有興趣,而是他們以為自己應該這麼做。這些電子郵件通常充滿遺憾與沮喪。

可是,如果他們開始接受自己多重的特質,而非一味抗拒,他們往往就可以對未來可能的成就重拾希望。寄電子郵件給作者的人涵蓋所有年齡層,從二十來歲到年過七十的人都有。不論何時起步,永遠都不嫌遲。你愈是任由自己探索,串連不同的想法,夢想宏圖,與他人合作,你的超能力就會愈強大,甚至還會發現自己具備更多超能力。


❙ 四種多重潛能工作型態:各有所好、各得其所
➤工作模式一:集體擁抱模式
所謂的「集體擁抱模式」﹙Group Hug Approach﹚,指的是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它讓你可以同時擁有多項頭銜,而且在工作中,可以隨時在不同領域切換。
你是否:
  • 喜歡具備多元面向的計畫,因為你可以從中展現許多的能力?
  • 希望「你掙錢的差事」能夠完整反映出﹙或至少接近﹚你是誰?
  • 如果手上有太多彼此不相干的計畫,就會讓你覺得不知所措、無法負荷?
  • 喜歡各項工作同步發展,這樣,你隨時只需要關注某個領域,就有助於掌握全貌?
如果你有兩題或是兩題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你特別留意書中要討論的「集體擁抱模式」。

➤工作模式二:斜槓模式
所謂的「斜槓模式﹙Slash Approach﹚,是指同時擁有兩份或多份兼職或事業,而你會以固定的頻率,在這些工作項目之間切換身分。
你是否:
  • 喜歡在差異極大的主題之間頻繁替換?
  • 經常發現自己會對專精的、或是小眾的話題很著迷?
  • 不太在意能否結合你的諸多熱情志趣,成就你這個人的整體?
  • 比起穩定性,更看重自由和彈性?
如果你有兩題或是兩題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你的內心可能傾向於擁抱斜槓人生。

➤工作模式三:愛因斯坦模式
所謂的「愛因斯坦模式﹙Einstein Approach﹚指的是,擁有一份可以完全支持你的生活的全職工作或事業,同時又讓你保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你熱衷的其他事物。
你是否:
  • 重視穩定更甚於彈性?
  • 希望賺錢的差事可以讓你做起來覺得如魚得水,但卻又不覺得這項工作必須是自己的終極目標?
  • 在追求許多你所醉心的事物時,能夠從中獲得快樂和意義,如同嗜好?
  • 想要追求一些通常不會帶來大筆收入的東西?
如果你有兩題或是兩題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找找內心的愛因斯坦吧!

➤工作模式四:鳳凰模式
所謂的「鳳凰模式﹙Phoenix Approach﹚是指,在某一個產業待了幾個月或是幾年之後,才改弦易轍,轉而投入新的產業去開展新的事業。
你是否:
  • 會對事物痴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在你感到蠢蠢欲動,想要移動到一個新的領域時,才發現已經過了好幾個月或是好幾年的時間?
  • 喜歡深入鑽研特定的主題,因此常被誤認為是專家?
  • 不要求生活裡有太多的變化,你就可以感到快樂:
如果你有兩題或是兩題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鳳凰可能就是你心中的靈獸。

❙ 書籍小結
混搭萬歲!因為有不同特質且多元的能力,而產生出不同工作模式。書中介紹的四種工作模式,有充分客製化調整的空間,而且極富彈性。但是,我可不敢告訴我的多重潛能讀者,只能選擇一種模式!你可以隨意混合搭配這四種模式。你可以每隔幾年就換一種模式。

還有這些工作模式並不是為了要限制你,而是提供一些架構和發想的起點,這樣你就可以認識自己的許多面向,而且可以讓你對於自己的這些特質,如何轉化為圓滿的事業與人生的助力,能夠得到啟發與一個開始的起點。


❙ 更多資訊...
  ● 連結:揪團 學習資訊 / 線上1-1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ity﹚

閱讀旅圖:5W1H經典思考法

PEST、SF、3C、SWOT、價值鏈、PPM、STP、4P、AIDMA、AISAS、產品生命週期、〇〇流問題解決法、ㄨㄨ式創意發想法…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架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或是 曾 經使用過其中一、兩個方法。 的確,這些架構或思考工具是開闊思想、整理思緒的強大武器,只要適時適所地善加運用,還能作為加深思想的思考工具。 不過,現今的職場上,能 活用這些思考架構並做出成果 的人並不常見。為何會如此?職場上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5W1H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的作者渡邊,提出他的看法: 為了讓提案看起來更有內容,加入過多沒意義的架構去 分析的「虛有其表型」 只是習慣性地把資訊套進框架中,然後將其一一列出整 理的「實況轉播型」 不分青紅皂白地硬用架構,結果無法好好統整而使自己 陷入混亂的「弄巧成拙型」 這三種「架構症候群」已經蔓延在大街小巷之中。 這些症狀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這些架 構﹙ 想找出什麼重點 ﹚。換句話說,架構症候群的人不擅 長讓思考化繁為簡,直搗核心問題。 明明學了很多架構及創造、思考法,卻無法適當活用。那為何不將複雜 轉 化至最簡單的手法呢? 在發現問題、構思點子、說服他人或解決問題時,將能開 闊視野且釐清本質的5W1H分散、拆解,或是組合。 光靠5W1H這個 簡單卻強大的思考工具, 就能做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  以Big- Why回推「真正目的」 製造醫療相關產品的公司HogyMedical,當初也是如此。現在他們是製造針筒、手術刀、縫線等多種手術相關消耗品,創造高銷售純利﹙ 2017年3月期:16% ﹚的優良醫療相關器械製造商。 過去,他們 主要的販賣手法 是將產品拿去向醫師一一推銷,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賣 針筒或手術刀等物品的業者。 但是, 在重新審視「我們公司是為了什麼存在?」 「為什麼顧客不買我們的產品?」等目的﹙ Why ﹚之後, 他們發現顧客重視的並非「安全 的 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 更進一步察覺到 , 顧客追求的真正目的﹙ Big- Why ﹚是「增加一天內的手術數量,改善醫院的經營狀況﹙ 事業收益 ﹚」 。 於 是,Hogy Medical 以回推出來的結果,重新定義了公司的事業目的。 現在, 將自家製造的42種器材包裝成一包的「白 內障手術包」, 有了手術器具包之後,醫院的手術 前置準備時

動手來張心智圖-閱讀與繪製一次搞定-02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工人要蓋房子,最好先看過設計圖?知道房子長什麼樣子?想要學彈鋼琴,最好摸過鋼琴,讓手指試試按下琴鍵那一刻的觸感。 當你想學心智圖時,最好也先看過心智圖,並且學習如何看一張心智 圖,有「看」心智圖的經驗跟能力之後,我們學習「做」心智圖就更事半功倍。 一張心智圖色彩繽紛,排列的方式也與我們熟知的條列式大為不同?如何來閱讀心智圖,當然首先就得了解,如何正確閱讀心智圖,才能有『見林亦見樹』的效果。 閱讀一張心智圖,共分為三個步驟: 從 中心主題 (Central Image)的圖像開始,那是心智圖的焦點。 閱讀與中心圖像聯結的所有 主幹(Main Branch) 上關 鍵字。它相當於一個章節的標題,可以讓你瞭解心智圖的各個主題是什麼﹙※小叮嚀:看的順序,從右上角接續順時鐘﹚。 閱讀與Main Branch相連結的 支幹(Sub-Branch) 與次支幹 (Sub-Sub-Branch),它可以幫助你整理資料的關聯性及輕鬆記憶。   試試看,運用以上的三個步驟,來看看榜首筆記術,要如何才能考上台大電機系呢? 要認識心智圖,可以探其源頭。我們可以從認識這四位人物開始,每位人物都有其貢獻: 西北大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家──柯林斯(Allan M. Collins)教授,於1960年代提出「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 康乃爾大學──諾瓦克(Joseph D. Novak),在1970年代與他的研究團隊提出「概念構圖」(Concept Map)。 英國大眾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1974年透過《Use Your Head》一書向世人介紹「放射思考」(Radiant Thinking)模式的心智圖法。 華人心智圖法大師──孫易新(Mickey Sun),於1997年至英國博贊中心接受師資培訓,將心智圖法引進華人世界,並將課程從西方人的思維與學習模式轉換成適合華人、兼具西方與東方優點的本土化課程。 到底什麼是心智圖呢?心智圖﹙Mind Map﹚的概念定義是 「心智地圖」﹙Map of your Mind﹚,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呈現出大腦思考內容的一張圖」。所以,當你對一件事理解很透徹時,畫出來的心智圖就會簡單易懂,反之,若是因為自己的知識背景不足或是不清楚要理解的內容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