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閱讀對我們而言,一點都不陌生。但碎片閱讀一定不好嗎?而是要好好的去應用與理解。簡言之,碎片閱讀就是對一個個的碎片化的概念進行梳理和理解,那麼如何整理呢?
這個議題我已經進行很久了,不過,於《適合任何人的洋蔥閱讀法》看到一系列有系統的整理,還是忍住的想要與大家分享。作者與我一樣,同樣偏好Evernote,那我們就來玩玩,如何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整理。
整理總是要有一些工具或是手法,這裡與大家分享是數位筆記,數位筆記有許多的APP,然而個人偏好的是印象筆記﹙Evernote﹚,雖然目前改版,有點”掉漆”,但仍是我的最愛,因為自己是將它用作為圖書館概念,而不是用於行程管理。
❙ 創建一個收集系統
印象筆記﹙Evernote﹚是一款在手機端、平板端以及電腦端均可以操作的工具。我們都知道吸引力法則,當你關注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你當下關注什麼領域呢?心智圖法?時間管理?寫作?還是職業規劃?或是心理學?
首先,嘗試著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然後,使用免費的Evernote,進行一件事,就是去建立一個收集箱﹙就是一本記事本的概念﹚,然後將你所看到的文字、圖片還有文章都收集進去。有了這個收集箱就意味著所有資料不會再零星分散到各處,你會統一的用一個地方對它們進行收集和保管。
現在很多APP,都可以支持一鍵點擊同步保存到你的印象筆記裡,你在任何地方都能夠查看你之前所收集過的信息。所以當看到大家在分享自己關注的領域時,把這個領域相關的所有你能看到的碎片化信息全部收集過來。
小馬宋是一個在營銷界非常有名的文案大神,他在《從鍋爐工到創意總監》中寫到了自己如何通過這樣的碎片化方式進行學習,比如他收集了十年來兩萬個頂尖的創意作品,然後分門別類地整理成了十個PPT,反複看到數不清為止。然後又收集了世界上最經典的文案,把它們全部抄寫一遍,其中的大部分文案都能達到背誦或者複述的程度。
而在他做廣告的六年時間里,幾乎每天都保持至少要閱讀十個廣告案例的狀態。所以,小馬宋老師通過碎片閱讀,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鍋爐工變成了一個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非常厲害!
此外關於工具的部分,作者還想再多說一句,有的人說:「如果用的是『有道』APP可不可以?﹙台灣另一款知名的軟體是OneNote﹚」其實什麼工具都可以,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是選擇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是否有彼此的支援。」
通過使用這些工具收集信息之後,該怎麼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呢?「零存整取。」比如,當我想去瞭解什麼叫作商業規劃或者想寫一篇商業規劃的文章時,在印象筆記里輸入「商業規劃」,就能搜出所有之前收集過的圖片、視頻、公眾號文章還有群分享裡面一些相關的聊天紀錄,這就是一個「零存整取」的過程。
❙ 碎片閱讀的方法
書中提供,碎片閱讀共有三個步驟,分為提煉、鏈接與融合。
①提煉
簡單的說,提煉信息就是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所以提煉的概念,就是在練習的時候,選擇對我們自己來說覺得重要、有趣、有價值的部分,把它們提煉出來。掌握這種方法之後,你會發現,即便一本雜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做提煉。一篇洋洋灑灑三五千字的文章,對你而言可能其中只有一句話、一個片段是至關重要的。
前段時間作者看了一部《內心引力》的電影之後,就開始回顧和提煉:能從這個電影裡獲得什麼?,這部電影對我有什麼作用?首先它能感動我,但是感動之後我能利用這個電影做什麼?於是我從中提煉出了幾張卡片,這些卡片就用來寫文章了。
②鏈接
所謂的鍵接,就是關聯自己的經驗。
《朱光潛談讀書》一書之中,提及聯想是記憶的基本原則,所以知識也須攀親結友,一種新來的知識好比一位新客走進一個社會,裡面熟人愈多,關係癒復雜,牽涉愈廣,他的地位也就愈穩固。
當我們閱讀文章並從中提煉出我們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後,我們會發現,把它們提煉出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們自身產生關聯,加上我們自己的標籤和說明,最終為我們所用。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要過於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而是要學會發現所讀的內容中,是否有我們熟悉的。如果有,你就想想,我們的大腦裡是不是曾經遇到過類似的——這樣就很容易建立關聯。
③融合
碎片化閱讀方法的第三個步驟就是融合—通過拆解提煉後的內容,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容。當充分掌握了核心的知識體系之後,我們就可以隨時更新自己的案例。當我們有了足夠多的概念庫之後,就可以隨意地進行組合。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碎片閱讀的方式,實際上就是找到內容之後,去拆解、提煉出核心內容和知識體系,然後再經過加工、組合、創新變成我們自己的這樣一個過程。然而這些進行的流程,都是可以在Evernote中進行,不但可以輕易完成,而且有系統與有組織。
❙ 讀書筆記的本質與製作
讀書筆記的本質,就是從三大能力—學會獨立思考、擁有好奇心、擁有檢索能力—延伸出來的,即在獲得大量信息的過程中,提取其中的精華,並且理解這些內容,之後,這些內容能夠被我們更方便地應用。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如何獲取、如何理解、如何應用讀書筆記,把它變成我們重要的輸出工具和幫手。
關於精華,又有一個概念要提出來,就是知識晶體。這是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專欄裡提到的概念。所謂的知識晶體就是一些結構性的東西,它不是一些碎片,而是一個框架、一個思維模型。這些思維模型決定了一個人的專業程度,決定了在你的腦子裡到底能不能把碎片知識利用起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跟大家講讀書筆記,如果沒有任何知識晶體,就會發現談話時有可能會東扯一句、西扯一句。比如最簡單的「5W1H框架」:原因﹙Why﹚、事件﹙What﹚、地點﹙Where﹚、時間﹙When﹚、 人員﹙Who﹚、方法﹙How﹚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知識晶體就是把一個問題說清楚的過程,遇到不同的場景,可以使用不同的框架,這就是知識晶體。所以古典老師才說,一個人有多強大,實際上就看他到底積累了多少知識晶體。
➤如何製作讀書筆記
❶標記:閱讀書籍時,我們會在書中做一些標記,這些標記是貼便利貼、用螢光筆標記、折頁等,也就是說,要在書上做很多記號。
在做標記的時候,可以參考「拆書幫」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裡講的RIA便簽讀書法等,其實這種方法就是在讀到一些重要的段落的時候,除了拿筆在旁邊寫上一兩句話,我們還可以通過把內容寫在便利貼上的方式,來提醒自己這段講了什麼內容、讓我想到了什麼、以後應該如何運用,這是便簽讀書法的優勢和特色。
❷收集
為什麼要收集?實際上,當你的讀書筆記做好之後,要做的就是收集。為什麼要做收集的工作?因為你只有做了收集,這些東西才能被你集中管理。在「整理學」上有一句話叫作:你看不到就會忘掉它,你看不到就用不到。
所以當你發現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本書裡有什麼,在進行寫作時你就很難用到它們。所以這就是很多人做了筆記,也畫了思維導圖,但是讀完之後就會忘掉的原因,你根本就沒有建立一套「筆記的系統」。
那收集什麼?有一個很有名的公眾號叫作「開智學堂」,它的創始人陽志平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了一個概念叫作「鮮活證據」。
鮮活證據就是一些違反我們常識的概念,這些概念就是一些高階的模型,超過了我們當前的認知,也會特別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這些高階的模型往往會帶來高層次的鮮活證據,來擴展你的認知邊界。就好像用一個很小的實驗,就可以向古人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明重力的存在是一樣的。
在收集的時候,我們要明確,哪些是鮮活證據,哪些會讓你眼前一亮,哪些會突然打破你的認知,讓你明白「原來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這些就是鮮活證據,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和收集。
作者曾看《我就是品牌》時,裡面講到的一個品牌三角形的模型。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了不起,原來品牌的概念或者結構是這樣的,我發現了一個以前不知道怎麼說、怎麼理解的品牌,當看到這個三角形時就突然明白了,原來做個人品牌是要關注三個方向,這個三角形瞬間就刷新了個人的認知。
第四季《奇葩說》中,羅振宇最後做總結陳詞的時候,提到了一個概念「裂痕」。成長的裂痕到底是什麼,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講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很多人覺得特別棒、特別觸動人心。但我們作為一個學習者遇到了這種高階模型時,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要把它收集起來,進一步去理解它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瞭解一些新的內容,視野也會隨之開闊,但是這些新的內容不僅是存在於書裡,還存在於網絡上、談話中、朋友圈,以及其他的一切媒介中。一旦知道一個新概念,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用這個新概念去重新理解世界。
在收集階段,你需要去關注書中讓我們恍然大悟、顛覆認知,甚至反常識的內容。收集這些內容的最好方式是當書中出現一些很重要的圖片時,可以嘗試做成讀書卡片,或者拍下來存在雲筆記中收集起來。
其他的內容如書上的片段,路上看到的標語,雜誌上看到的一段話、一張圖片,這些都是信息,如果跟我們當前關注的內容相關,就可以把它們收集起來。每個知識晶體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界。
如何收集?有一種收集方式叫康奈爾筆記。康奈爾筆記把一張紙分成了四個區域,第一個是標題區橫放在最上面,用來記錄要解決的問題。另外三個區域分別是:現狀區,寫下目前的狀況;問題區,羅列出現狀中出現的問題;策略區是針對現狀和問題,在書上找出應對策略。
康奈爾筆記可以用在開會和讀書的時候。例如,你對時間管理有問題,那你的現狀是什麼?有什麼問題?你在某本書裡能找到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這些內容都可以一一列舉出來。
除康奈爾筆記法之外,還有其他的碎片收集工具,我在前邊的內容中經常會提到印象筆記。印象筆記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雲筆記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收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APP中的內容﹙如知乎、得到﹚,這些內容都可以直接導入到印象筆記中,還有一些網站上的信息也可以直接導入。
❙ 建立個人「圖書館」
把讀書卡片、讀書PPT收集到筆記類應用裡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處理這些內容。想像一下圖書館的場景:管理員為了方便檢索總是會按照書的類別進行整理,並且不同的書架擺放不同種類的圖書。我們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也需要像圖書館管理員一樣,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收集到的這些內容。
關於如何管理讀書卡片,李敖先生的閱讀方法值得借鑒。曾經有人問李敖:「你平時看那麼多書都能記住,是怎麼做到的?」他很得意地說:「因為我的方法是心狠手辣」。
什麼是「心狠手辣」?他用剪刀、美工刀等工具把書進行「分解」,把需要的某一頁、某一段內容切割下來。如果正反兩面都有需要的內容,就提前影印一頁,或者一開始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整理。這就是他的閱讀方法。
收集完讀書卡片之後,李教會按照當前的研究領域進行分類。例如,研究時間管理,就可以按時間管理分類:拖延症、早起、精力管理、儀式、習慣等,再進一步逐層分類下去。按這樣的分類方法,當我們想找某些資料的時候,就能快速地進行檢索。
在整理和建立自己的圖書館時,一定要問自己,當下關注了哪些領域?無論我們關注的是個人管理、寫作、哲學、科學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雲筆記中建立相應的目錄。這就像我們給自己建立了一座新的圖書館,每個書架要放什麼、貼分類的標籤,根據這些標籤,我們就可以知道一本書應該把它放在哪裡。
有人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拍到的一張圖片既講到了時間管理,又講到了個人品牌和寫作怎麼辦?
第一種方法是複製一份放到另外一個目錄下面,還有一種更簡潔的方式是在雲筆記中建立索引,也就是說你可以給一個資料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某張圖片既屬於知識管理,又屬於時間管理,那就給它貼上這兩個標籤。你在任何時候想起這個事情,都能檢索到這張圖片。
建立個人圖書館的真正目的在於快速記錄和檢索,讓我們之前收集的內容顯得條理清晰。建立了體系化的目錄結構之後,我們能很快找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以洋蔥閱讀法舉例,閱讀方法分為大腦原理、快速閱讀、碎片閱讀、主題閱讀、精讀等,這些類別都可以建立相應的目錄。之後,就可以分門別類地將新收集的內容加入進去。如果沒有體系化的目錄,這些內容就會散落在各個地方—瀏覽器書籤、微信收藏裡﹙Line KEEP﹚、手機相簿…顯得亂七八糟,雜亂無章。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已經不再要求我們記憶太多東西,記憶和檢索等線性的能力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完成,人類需要加強的能力是理解,是學會把知識進行判斷和融合。
有人問李敖,李敖也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不用記,我只要能找得到就行了。」只要在想要用的時候能用得上、在想用的時候找得到就行了。
我家裡有幾百本書,建立這樣一套系統之後,雖然有很多書我讀過,但是對於其內容記憶模糊,在需要用到這些「模糊內容」的時候,打開個人圖書館很快就能找到這些信息。這就是讀書筆記真正的威力。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