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旅圖: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是目前職場最佳的註解。為何?

過去,我們會想贏在起跑點,好讓自己能進入一家明星公司,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不過,現今就不必多說,這種「單點職涯」作法似乎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多重職涯觀點」。

過去,人類的壽命約為70歲,同時會經歷三個階段:教育、工作、退休。如今,隨著醫療、科技、食物…等進步,人類的壽命每1年,會增加2~3個月,活到100歲已不再是不可求,也非特例。

問題來了,壽命延長帶來另一項問題,就是退休階段的延後,甚至是消失。同時,多次的進出職場,轉職也變成是常態。那麼,既然職涯有如此大的轉換,搶快並非是唯一的選項,如何讓自己工作到七十五歲,反而是另一種挑戰。

過去,職涯發展並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如今看來,我們是否該重新更為慎重的來看待。若要能走得遠,不妨就從大學開始與孩子討論與準備,好讓自己職涯更為順暢。讓我們共同來閱讀《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之菜鳥起飛篇。分享三個觀點給你…

Photo by Pang Yuhao
❙ 科系不重要
曾有學生問作者:「念了那麼多年大學或研究所,如果工作和自己所學的科系無關,是不是太浪費了?」我想反問的是:「如果你念了某個科系,就因為怕浪費所學,而去從事不喜歡的職業,或放棄本來很想去的公司,只因為認為工作應該和念的科系相關,這就不叫浪費嗎?」

所以,當年輕人問作者:「我念的不是行銷科系,可以進公關公司嗎?」或「我學的是理工,當業務會不會太浪費?」作者的答案絕對是:「有何不可。」畢竟職業的種類遠遠大過科系,同時到職場上,每一間公或是每一種職務都會不斷的變化,科系與職務並非是絕對的相關。

世界變化太快,職業類別一再翻新,別管在學校裡學的是什麼,有興趣的領域就直接去接觸看看、做做看。沒有行動永遠都是霧裡看花,看不清楚。

這意思就是無論現在的條件如何,就是要想辦法試一試,根本都還沒試,怎麼可以先自己嚇自己,提出這麼多「可是」,如果還沒嘗試就退縮,永遠無法證實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可惜這年頭喜歡自己嚇自己的人還真多,稱這是過度幻想恐懼症。

如果你很嚮往一個工作,不會因所學不同就輕言放棄,而是會想盡辦法靠近它、實現它。譬如你對行銷有興趣,但非相關科系畢業,你會去買行銷類書籍來閱讀進修,會去報名行銷課程,會去請教業界朋友,會上網蒐集嚮往公司的職缺、所需,然後自己平常就加強。

你若真心嚮往,就會用盡各種辦法認識它、接近它,進而想辦法加入它,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如果你沒有任何行動,就表示並非真的想要。

是否出身相關科系一點都不重要,你願不願意為它努力才重要。作者五專念觀光科,大學念中文系,工作後才出國進修企管碩士,第一份工作是電腦公司業務助理,然後一步步發現自己、觀察職場,接近嚮往的工作,最後更一腳踩進無關的傳播領域。

Photo by Ian Schneider
❙ 理想工作四要素
不要奢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就算有,也要拒絕,那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錢多、事少、離家近,聽起來好像是大家所嚮往的夢幻工作,但我覺得年輕就碰到這樣的工作才是災難。

對作者而言,理想的工作有四個要素:
  1. 有學習和成長的空間,會激發熱情。工作上透過努力和學習而解決了客戶或組織的問題,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2. 有點壓力,有點挑戰。沒有挑戰的工作讓人昏昏欲睡,適當的挑戰最好是超出自己的能力一些些,有機會可以學習、可以犯錯、可以修正,也有機會可以成功,可以充分發揮能力,增加信心。
  3. 可以打開視野。我偏好有機會能出國洽公的工作,去接受國際化的洗禮,感受這世界的豐富,見識不同國家工作者的面貌。
  4. 團隊作業。喜歡和一群人工作,培養默契,建立共識,然後一起打仗,我不喜歡單打獨鬥,是否辛苦不是我考量的重點。再累也沒關係,只要可以與不同背景的人一起開會、工作,會令我感到學習的快樂。
公關顧問的工作也很符合我愛冒險又喜歡變化的個性,充滿挑戰、多變、彈性,沒有一定的解答,只有最適方案。在客戶的需求中,我要把許多不可能變可能,要動用策略、創意、執行力、團隊精神等能力。最後完成時,心中的滿足感自是不言而喻。

成長的過程很辛苦,但辛苦的代價就是讓我變得更專業,更能承擔責任。當有了這些能力,我很清楚根本不用擔心薪水多寡,因為這樣的人才在市場上有絕對的競爭力,最後工作的選擇權就會落在自己手上。

理想的工作激發樂於學習的動能,點燃我的熱情,使我樂在其中,它可能會讓我廢寢忘食、忘記時間,讓我夙夜匪懈卻不以為苦,因為我在享受它。如果你還年輕,不要奢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內容,對於你的學習和成長保證會很緩慢,太舒服會沒有任何動機和壓力刺激你往前行,久了之後,就會像溫水煮熟的青蛙,或再也飛不高的斷翅小鳥。

Photo by Gary Sandoz
❙興趣不等於熱情
一定要找到最有興趣、最擅長的事才能燃燒熱情,但完全沒有歷練的人,根本不瞭解真正的興趣是什麼。根據一個研究調查,沒有工作經驗就已知悉自己的熱情的比例,大約只有4%而已。沒有歷練的人根本不瞭解真正的興趣是什麼,也容易把休閒和興趣搞混了。像是有人喜歡看電影,就覺得自己可以到電影公司工作;有人喜歡逛街購物,就覺得自己可以到精品公司當企劃。我們需要鼓勵年輕人一定要找到最有興趣、最擅長的事才能燃燒熱情,但有時也不能被自己的「興趣」所騙。

但現實工作並非如此,每項職務背後都有嚴謹的專業和流程,並非浪漫的想像,當整天的工作都圍繞在繁瑣細節上,可能不是光有興趣就能支撑。尤其有些未知領域你從未接觸過,怎麼會知道有沒有興趣。所以我主張年輕人還未確認專長前,先多接觸,只要不是太討厭的工作,都可以先嘗試看看,從中去瞭解工作,再確認自己是否適合。

Amy已經畢業七個月了還未找到工作,心裡愈來愈慌。一開始,她覺得好不容易畢業,應該好好休息,不必急著找工作,家境還可以,父母也沒催她,反而要她去國外找姊姊玩。Amy跑去國外玩了兩個月才回來,休息一個月才開始投履歷。

這幾個月也不是沒公司找她面試,但談了幾次,她都覺得這些公司太小沒名氣,很難燃起熱情,尤其有的又要求必要時得加班,她想想實在太辛苦,索性拒絕了。

Amy心想一定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偏又遲遲未接到心儀公司的面試通知,就這樣等啊等的過了大半年。眼看同學都在上班了,自己也開始著急起來,不知道是應該將就去她認為還可以的公司,還是要忠於自己的期待。

很多興趣是從經驗而來,接觸了、瞭解了,才激發出熱情。你與其想破頭等待有興趣的事找上門,不如先將遇到的每份工作做好,這過程能讓你清楚職務角色及工作內容,知道做哪些事時會甘之如飴、眼睛發亮,此後就會慢慢明白熱情所在。

所以像Amy連自己喜歡什麼工作都說不清楚的人,建議她先做就對了,從可以找到的工作中摸索吧!唯有透過行動和做中學,我們才有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和適合什麼。所以畢業後不要閒著,要快快投入任何提供你機會的工作,只要不討厭就做做看,將會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找到答案。

極少人在學生時代就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未來要從事哪種工作,大多數人是在工作的歷程裡,才明白原來自己對這個有興趣、可以做得很好,很多興趣是遇到了才慢慢培養出來的。所以還是多做、多歷練才有可能找到最愛。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鼓勵同學一定要在寒暑假去實習、打工,那是發現世界有多大,以及自己和這世界的距離有多遠的途徑。

Photo by Amelie & Niklas Ohlrogge
很多人把休閒和興趣混為一談,休閒娛樂沒負擔,因為你是消費者,只要負責享受和開心就好。但是當這變成一份工作,你就成了服務者,是要負責讓別人享受和開心的。角色一調換,你還會喜歡嗎?要將你喜歡的休閒娛樂變成工作並無不可,但必須改變心態,而且願意將之變成一種專業,樂於服務別人、提供消費者需求、符合企業目標,那就成功了。

在職場中迷惘是必經的過程,但盡量縮短這個時間。在你還沒決定要投入哪個產業或職務前,任何遇到的工作,只要不是很討厭就別排斥,先做了再說。很少有人第一份工作就找到夢想中的職務,所以你要不就將興趣變成是有商業價值的工作,要不就從工作中去尋找及碰撞機會。真遇上了最愛,你會知道的。

❙ 更多資訊...
  ● 連結:揪團 學習資訊 / 線上1-1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

閱讀旅圖:5W1H經典思考法

PEST、SF、3C、SWOT、價值鏈、PPM、STP、4P、AIDMA、AISAS、產品生命週期、〇〇流問題解決法、ㄨㄨ式創意發想法…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架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或是 曾 經使用過其中一、兩個方法。 的確,這些架構或思考工具是開闊思想、整理思緒的強大武器,只要適時適所地善加運用,還能作為加深思想的思考工具。 不過,現今的職場上,能 活用這些思考架構並做出成果 的人並不常見。為何會如此?職場上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5W1H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的作者渡邊,提出他的看法: 為了讓提案看起來更有內容,加入過多沒意義的架構去 分析的「虛有其表型」 只是習慣性地把資訊套進框架中,然後將其一一列出整 理的「實況轉播型」 不分青紅皂白地硬用架構,結果無法好好統整而使自己 陷入混亂的「弄巧成拙型」 這三種「架構症候群」已經蔓延在大街小巷之中。 這些症狀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這些架 構﹙ 想找出什麼重點 ﹚。換句話說,架構症候群的人不擅 長讓思考化繁為簡,直搗核心問題。 明明學了很多架構及創造、思考法,卻無法適當活用。那為何不將複雜 轉 化至最簡單的手法呢? 在發現問題、構思點子、說服他人或解決問題時,將能開 闊視野且釐清本質的5W1H分散、拆解,或是組合。 光靠5W1H這個 簡單卻強大的思考工具, 就能做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  以Big- Why回推「真正目的」 製造醫療相關產品的公司HogyMedical,當初也是如此。現在他們是製造針筒、手術刀、縫線等多種手術相關消耗品,創造高銷售純利﹙ 2017年3月期:16% ﹚的優良醫療相關器械製造商。 過去,他們 主要的販賣手法 是將產品拿去向醫師一一推銷,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賣 針筒或手術刀等物品的業者。 但是, 在重新審視「我們公司是為了什麼存在?」 「為什麼顧客不買我們的產品?」等目的﹙ Why ﹚之後, 他們發現顧客重視的並非「安全 的 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 更進一步察覺到 , 顧客追求的真正目的﹙ Big- Why ﹚是「增加一天內的手術數量,改善醫院的經營狀況﹙ 事業收益 ﹚」 。 於 是,Hogy Medical 以回推出來的結果,重新定義了公司的事業目的。 現在, 將自家製造的42種器材包裝成一包的「白 內障手術包」, 有了手術器具包之後,醫院的手術 前...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