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是目前職場最佳的註解。為何?
過去,我們會想贏在起跑點,好讓自己能進入一家明星公司,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不過,現今就不必多說,這種「單點職涯」作法似乎已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多重職涯觀點」。
過去,人類的壽命約為70歲,同時會經歷三個階段:教育、工作、退休。如今,隨著醫療、科技、食物…等進步,人類的壽命每1年,會增加2~3個月,活到100歲已不再是不可求,也非特例。
問題來了,壽命延長帶來另一項問題,就是退休階段的延後,甚至是消失。同時,多次的進出職場,轉職也變成是常態。那麼,既然職涯有如此大的轉換,搶快並非是唯一的選項,如何讓自己工作到七十五歲,反而是另一種挑戰。
過去,職涯發展並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如今看來,我們是否該重新更為慎重的來看待。若要能走得遠,不妨就從大學開始與孩子討論與準備,好讓自己職涯更為順暢。讓我們共同來閱讀《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之菜鳥起飛篇。分享三個觀點給你…
Photo by Pang Yuhao
❙ 科系不重要曾有學生問作者:「念了那麼多年大學或研究所,如果工作和自己所學的科系無關,是不是太浪費了?」我想反問的是:「如果你念了某個科系,就因為怕浪費所學,而去從事不喜歡的職業,或放棄本來很想去的公司,只因為認為工作應該和念的科系相關,這就不叫浪費嗎?」
所以,當年輕人問作者:「我念的不是行銷科系,可以進公關公司嗎?」或「我學的是理工,當業務會不會太浪費?」作者的答案絕對是:「有何不可。」畢竟職業的種類遠遠大過科系,同時到職場上,每一間公司或是每一種職務都會不斷的變化,科系與職務並非是絕對的相關。
世界變化太快,職業類別一再翻新,別管在學校裡學的是什麼,有興趣的領域就直接去接觸看看、做做看。沒有行動永遠都是霧裡看花,看不清楚。
這意思就是無論現在的條件如何,就是要想辦法試一試,根本都還沒試,怎麼可以先自己嚇自己,提出這麼多「可是」,如果還沒嘗試就退縮,永遠無法證實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可惜這年頭喜歡自己嚇自己的人還真多,稱這是過度幻想恐懼症。
如果你很嚮往一個工作,不會因所學不同就輕言放棄,而是會想盡辦法靠近它、實現它。譬如你對行銷有興趣,但非相關科系畢業,你會去買行銷類書籍來閱讀進修,會去報名行銷課程,會去請教業界朋友,會上網蒐集嚮往公司的職缺、所需,然後自己平常就加強。
你若真心嚮往,就會用盡各種辦法認識它、接近它,進而想辦法加入它,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如果你沒有任何行動,就表示並非真的想要。
是否出身相關科系一點都不重要,你願不願意為它努力才重要。作者五專念觀光科,大學念中文系,工作後才出國進修企管碩士,第一份工作是電腦公司業務助理,然後一步步發現自己、觀察職場,接近所嚮往的工作,最後更一腳踩進無關的傳播領域。
❙ 理想工作四要素
不要奢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就算有,也要拒絕,那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錢多、事少、離家近,聽起來好像是大家所嚮往的夢幻工作,但我覺得年輕就碰到這樣的工作才是災難。
對作者而言,理想的工作有四個要素:
- 有學習和成長的空間,會激發熱情。工作上透過努力和學習而解決了客戶或組織的問題,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 有點壓力,有點挑戰。沒有挑戰的工作讓人昏昏欲睡,適當的挑戰最好是超出自己的能力一些些,有機會可以學習、可以犯錯、可以修正,也有機會可以成功,可以充分發揮能力,增加信心。
- 可以打開視野。我偏好有機會能出國洽公的工作,去接受國際化的洗禮,感受這世界的豐富,見識不同國家工作者的面貌。
- 團隊作業。喜歡和一群人工作,培養默契,建立共識,然後一起打仗,我不喜歡單打獨鬥,是否辛苦不是我考量的重點。再累也沒關係,只要可以與不同背景的人一起開會、工作,會令我感到學習的快樂。
公關顧問的工作也很符合我愛冒險又喜歡變化的個性,充滿挑戰、多變、彈性,沒有一定的解答,只有最適方案。在客戶的需求中,我要把許多不可能變可能,要動用策略、創意、執行力、團隊精神等能力。最後完成時,心中的滿足感自是不言而喻。
成長的過程很辛苦,但辛苦的代價就是讓我變得更專業,更能承擔責任。當有了這些能力,我很清楚根本不用擔心薪水多寡,因為這樣的人才在市場上有絕對的競爭力,最後工作的選擇權就會落在自己手上。
理想的工作激發樂於學習的動能,點燃我的熱情,使我樂在其中,它可能會讓我廢寢忘食、忘記時間,讓我夙夜匪懈卻不以為苦,因為我在享受它。如果你還年輕,不要奢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內容,對於你的學習和成長保證會很緩慢,太舒服會沒有任何動機和壓力刺激你往前行,久了之後,就會像溫水煮熟的青蛙,或再也飛不高的斷翅小鳥。
❙興趣不等於熱情
一定要找到最有興趣、最擅長的事才能燃燒熱情,但完全沒有歷練的人,根本不瞭解真正的興趣是什麼。根據一個研究調查,沒有工作經驗就已知悉自己的熱情的比例,大約只有4%而已。沒有歷練的人根本不瞭解真正的興趣是什麼,也容易把休閒和興趣搞混了。像是有人喜歡看電影,就覺得自己可以到電影公司工作;有人喜歡逛街購物,就覺得自己可以到精品公司當企劃。我們需要鼓勵年輕人一定要找到最有興趣、最擅長的事才能燃燒熱情,但有時也不能被自己的「興趣」所騙。
但現實工作並非如此,每項職務背後都有嚴謹的專業和流程,並非浪漫的想像,當整天的工作都圍繞在繁瑣細節上,可能不是光有興趣就能支撑。尤其有些未知領域你從未接觸過,怎麼會知道有沒有興趣。所以我主張年輕人還未確認專長前,先多接觸,只要不是太討厭的工作,都可以先嘗試看看,從中去瞭解工作,再確認自己是否適合。
Amy已經畢業七個月了還未找到工作,心裡愈來愈慌。一開始,她覺得好不容易畢業,應該好好休息,不必急著找工作,家境還可以,父母也沒催她,反而要她去國外找姊姊玩。Amy跑去國外玩了兩個月才回來,休息一個月才開始投履歷。
這幾個月也不是沒公司找她面試,但談了幾次,她都覺得這些公司太小沒名氣,很難燃起熱情,尤其有的又要求必要時得加班,她想想實在太辛苦,索性拒絕了。
Amy心想一定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偏又遲遲未接到心儀公司的面試通知,就這樣等啊等的過了大半年。眼看同學都在上班了,自己也開始著急起來,不知道是應該將就去她認為還可以的公司,還是要忠於自己的期待。
很多興趣是從經驗而來,接觸了、瞭解了,才激發出熱情。你與其想破頭等待有興趣的事找上門,不如先將遇到的每份工作做好,這過程能讓你清楚職務角色及工作內容,知道做哪些事時會甘之如飴、眼睛發亮,此後就會慢慢明白熱情所在。
所以像Amy連自己喜歡什麼工作都說不清楚的人,建議她先做就對了,從可以找到的工作中摸索吧!唯有透過行動和做中學,我們才有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和適合什麼。所以畢業後不要閒著,要快快投入任何提供你機會的工作,只要不討厭就做做看,將會在做的過程中慢慢找到答案。
極少人在學生時代就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未來要從事哪種工作,大多數人是在工作的歷程裡,才明白原來自己對這個有興趣、可以做得很好,很多興趣是遇到了才慢慢培養出來的。所以還是多做、多歷練才有可能找到最愛。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鼓勵同學一定要在寒暑假去實習、打工,那是發現世界有多大,以及自己和這世界的距離有多遠的途徑。
Photo by Amelie & Niklas Ohlrogge
很多人把休閒和興趣混為一談,休閒娛樂沒負擔,因為你是消費者,只要負責享受和開心就好。但是當這變成一份工作,你就成了服務者,是要負責讓別人享受和開心的。角色一旦調換,你還會喜歡嗎?要將你喜歡的休閒娛樂變成工作並無不可,但必須改變心態,而且願意將之變成一種專業,樂於服務別人、提供消費者需求、符合企業目標,那就成功了。在職場中迷惘是必經的過程,但盡量縮短這個時間。在你還沒決定要投入哪個產業或職務前,任何遇到的工作,只要不是很討厭就別排斥,先做了再說。很少有人第一份工作就找到夢想中的職務,所以你要不就將興趣變成是有商業價值的工作,要不就從工作中去尋找及碰撞機會。真遇上了最愛,你會知道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