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閱讀旅圖: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

在比賽的最後一 秒,籃球員以半場投籃的方式獲得逆轉勝時,這是好運的降臨嗎? 無論球員過去是否曾經努力練習半場投籃都無關緊要,這一球通常會被稱為「運氣球」。至於輸了的球隊,若覺得他們是因為遇上壞運才會輸,雖然心裡依舊會感到沮喪,但「壞運」這樣的念頭將減輕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比較不會認為輸球是因為能力不足。運氣能讓我們不再覺得周遭充滿難以掌控的混沌事件。 關於運氣,科學家常用另一種方式指稱,也就是「機率」。光是這種稱呼上的改變,就會令許多人覺得很不舒服。有運氣存在,就代表我們能掌控「受偶然因素控制的事物」。此外,相信運氣會令很多人心裡覺得比較好受,因為他們在相信運氣的同時,也相信自己總有機會能變得更加好運。 至於你相不相信運氣呢? 與信念有關,外控信念較強烈的人會把成功與失敗歸因在好運上,以年輕人與老人居多。 具有較高內控信念的人認為自制力與己身能力可以影響身處的環境,他們覺得未來掌控在自己手中,這個信念,通常是中年的成功人士。 原因在於越覺得能掌控人生的人,會越覺得自己對人生有責任與義務,因此會越努力工作。這樣的性格有時能使你得到好結果。 關於幸運,真的好想要,天時、地利與人和,一切俱足, 然而 ,真的好難掌握。不過,好消息是《 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 》。 ❙ 願景板是否有用?答案是… 視覺化與自我肯定, 是 培養運氣的基礎。在視覺化之前,請大家要先釐清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希望獲得的事物,接著在腦中運用想像力創造出目標事物的景象。你可以想像任何類型的好運—無論是物理上、情緒上、心靈上、精神上的都不受限制。 較廣為人知的方式是願景板,也就是在一張紙板上貼上你想達到的目標與想擁有的事物,讓自己能夠每天瀏覽。視覺化的關鍵,就在於盡可能詳盡地「想像」出你所想達成、想擁有的事物。 第二個步驟:在腦海中想像自己想達成以及想擁有的事物,同時針對你的目標與渴望,複述自我肯定的話。也就是說,你要對自己複述你想要達成或擁有什麼事物。例如,你可能會每天早上看著鏡子複述十遍:「我要變有錢,我要買一棟大房子。」 在談到增加自信、增加運氣以及得到想要的東西時,視覺化與自我肯定是非常知名的方法。乍看之下,你會覺得這個方法的基本概念是增強你對目標的警覺度與注意力。然而這種呆坐在沙發上就能完成的方法,是否真的有用呢? 澳洲心理學家艾倫.理查森﹙Allen Richardson﹚用投籃實驗,證...

閱讀旅圖:自宅創業聖經

低薪,讓人不知如何前進?除了正職的工作之外,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與產值?開個小「外掛」,讓自己有超車的機會,不受限 於 傳統的模式,另外走出一條路來… 沒錢、沒存款、沒人脈,要如何開啟另一條路來 ? 是危機也是契機,正因為什麼都沒有,因此必須動腦。 舉例,沒有錢的A與存款二十萬的B,兩人都利用網路來增加自己的價值。 比較兩種不同作法: A君:沒錢也沒有做網路的技術,所以使用免費且不需專業技術的Google協作平台作為起步。 B君:因為有錢,先到圖書館認真的進修半年, 接 著再委託專業人士,花了二十萬架設網站及部落格。 Q:誰會率先成功? 那麼,你認為哪一個人會率先成功呢?答案當然不一定,但從壓力面向而言,相信A君早早進入市場,不斷調整網頁的內容,再來是不用成本,只要有賺就是「利潤」;而B君則需要處處受限專業與成本的壓力,所以勉強開始事業。這也打破一般人迷思,一定要全部準備好,才能開始 嗎 ? 無論有無特殊才能或人脈,皆不影響。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興趣、經驗、強項,還有「這件事我好像辦得到!」的心情,如何將以上各點與事業連結的創意才是重點 。 受 僱 而工作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相信你也已經感受到了,只要受 僱 於大企業就能獲得安定與安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種組織遠比個人優先,皺著眉頭、不情不願忍耐著工作的型態,已經漸漸式微。 「一人事業」為全球主流型態。根據美國於二O一四年九月所實施的自由工作者現況調查「Freelancing in America」結果顯示,自由工作者約有5400萬人,佔了全美工作人口的34%。代表每三人就有一人經營「一人事業」。 不久之前還會聽到「什麼,你自己一個人工作嗎?」人們發出如此驚訝之語。 不過,大概幾十年後,驚訝的方式就會變成「什麼,你在公司上班嗎?」了吧。每個人理所當然地自立門戶、神采奕奕地工作,這樣的時代業已來臨。共同來閱讀《 自宅創業聖經 》這一本書。 ❙ 一人事業的起點 如何來開啟「一人事業」,獲得金錢與自由呢?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請 問 你擁有幾個收入來源﹙Cash Point﹚呢? 可以利用九宮格模式,來進行思考與盤點。 請問你有辦法全數填滿嗎?可能很多人會說,怎麼可能?一個是常態,三個是不正常,更別說八個了? 如何來思考呢?就是將自己的興趣、經驗、強項進行轉換,對外自由地發佈自己的訊息,讓客...

閱讀旅圖:胡思亂想的爆發力

《 深度學習的技術 》書中提到這一個故事。 小明走進書局,發現一本標題很吸引人的書,叫做《成功人士如何成功》。其中一篇關於香港首富小強發跡的故事寫得實在精彩,作者在故事的結尾總結道:「小強的故事告訴我們,堅持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只有堅持,能帶領我們走向成功。」 小明對這一結論非常認同,於是他決定在事業上無論如何都要做到「堅持」。 小強相信堅持,所以堅持了下來,最終獲得了成功。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要堅持。但如果我們更改其結尾,我們就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小強相信堅持,所以堅持了下來,最終他失敗了。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要懂得放棄。 請問是該「堅持」?還是要「懂得放棄」? 看起來選誰都不對?就如同問小孩,比較愛爸爸?還是愛媽媽?小孩會堅定地說:「兩個都愛!!」﹙OS:好小孩,懂得抱大腿…﹚ 利用這一個故事,不論是在球場,還是職場,每一個父母都會請小孩要「專注」一點,不過,你知悉過度「專注」也有害嗎?不信,來聽聽《 胡思亂想的爆發力 》的作者分享他的親身經歷。 ❙ 專注與分心之間的效用 在醫學院第二年之前,作者一直是拿全A成績的學生,不過在那一年,隨著學業負擔不斷加重,我的成績突然下滑。 儘管熬夜苦讀,依然不見成效。沒有人比我花更多時間在讀書和研究,但是越是專心用功,似乎成效就越差。 直到作者從二年級升三年級的暑假,我才猛然發覺自己身體上的疲憊。 我 決定做事的方法要更聰明一點,而不是一味埋頭苦讀 。我把學業上的失敗當成必須破解的密碼,於是我調整生活習慣,改變自己的作息。 儘管這違反自己的工作紀律,我還是讓自己讀書四十五分鐘就做短暫的休息。 我努力擺脫課業,花更多時間和朋友相處。 每當我準備好好用功之前會先睡個好覺。 由於常聽聞冥想對恢復能量具神奇效果,我開始一天兩次花二十分鐘冥想。 我的成績進步了,我的能量提升了,最終我又回到了班上的第一名。我並不確切知道生活習慣的改變如何發揮功效,不過我對結果當然是很滿意,因此在往後的醫學院生涯我都會嘗試運用這些策略——它帶來了很好的結果。 隨後我在精神科住院醫師的入門階段又受到震撼教育,重新又開始了沒完沒了的熬夜人生。我在醫院裡花好幾個小時和病人相處,熱切想要投入他們的案例。回到家之後,我脫下醫師袍服,吃過晚餐,開始貪婪地閱讀書籍和精神科期刊。 在我第一輪的門診值班之後,我對指導醫師給我的評論充滿期待。「你真的是很認真的醫生,」他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