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閱讀旅圖:三無世代: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弱肉強食加速下的未來工作

新冠風暴就從天而降了。全球經濟活動突然全面陷入停滯。接著出現規模大到無法想像的需求蒸發,連帶引起大量的工作蒸發。全球已經開始充斥著大量失業人口。

如果只是一般的不景氣,等到經濟恢復到一定程度,雇用也會復原。然而這次不會只是失業者短期增加。就算需求某種程度恢復了,我們必須認清已經消失的工作可能也無法再回來。

站在經營者的立場,為了因應不知何時可能再次爆發的第二波疫情,同時因應縮水經濟的現實,當然儘可能不雇用員工,想保持身輕如燕的狀態。

理智上我們雖然理解這種趨勢無可避免,但也任性以為還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生吧。我們樂觀認為只要經濟還有起碼的運作,過去的工作不會一下子突然消失。

此外,如果可以用科技的力量來取代人工,也會想趁這個機會推動機械化、科技化吧。換言之,因為新冠肺炎而蒸發的工作就是消失了,很難再回到新冠肺炎前的狀態了。

因為AI 與機器人等先進科技發展,很多職業、工作陸續消失,結果帶來大量失業人口。新冠疫情前這已經是極熱門的話題了。牛津大學副教授奧斯本尼﹙MichaelA. Osborne﹚等人,針對702 種職種,驗證其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結果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 ,47%的職種很可能被電腦取代。

除此之外,我們進入三無時代﹙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若你第一次聽,不妨就是看看這一本書《三無世代: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弱肉強食加速下的未來工作》。

❙ 工作會消失,但對領域專家的需求一直都在
在科技進展和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下,消失的職業、職種一定愈來愈多。然而如果從職業和職種的觀點來看此現象,很容易落入陷阱。

我們不能忘記另一個重要的觀點,也就是個體差異,亦即個體創造出的附加價值大小。就算是註定沒落的職業,如果是能創造出特別的附加價值的人,一定還是可以存活下去。

例如因為AI 發達,會計師這項職業勢必受到極大衝擊。許多現在會計師做的事,以後很可能被AI取代。然而是否因此就不再需要會計師呢?當然不是。可提供高附加價值無法被AI取代的會計師,存在感反而會更大。也就是說業餘水平的會計師會被棄如敝屣,但專家會計師反而會成為競相追捧的寵兒。

重點不在於什麼職業會因為科技被淘汰,而是該職業的從業者到底是專家,還是業餘人士。是否會被淘汰取決於這一點,這也是命運的分水嶺。

業餘人士會消失,而專家成為寵兒。進入三無世代,專家化的現象毫無疑問會成為商業社會的常態。

➤可替代性和附加價值,決定工作者的市場價值
要解讀後疫情時代可謀生的人和無法謀生的人的差異,用職業被科技取代的可能性和這個人創造出的附加價值大小,即專家與業餘雙軸來整理,應該更容易了解。

根據這兩軸分類,可以把三無世代的人才分成以下四類。
  1. 替代性低的職業且附加價值高的人才→明星
  2. 替代性高的職業且附加價值高的人才→倖存者
  3. 替代性低的職業且附加價值低的人才→商品
  4. 替代性高的職業且附加價值低的人才→冗員
舉例來說,精通 AI的高水準技術人才,今後至少短期間內一定還是明星。然而只要能夠提供 AI 無法提供的高附加價值服務,應該還可以做為倖存者存活下去。就算是和AI 等尖端技術有關的職業,如果只有普通技術和經驗,可能只能做為商品苟延殘喘。至於從事駕駛工作的人,隨著無人駕駛的普及,應該會成為冗員。

明星和倖存者毫無疑問是可謀生的人。但倖存者務必盡快建立專業能力,否則也很可能落入冗員的分類裡,而冗員只能等著被淘汰消失,或領極低的薪資。在三無世代從事什麼職業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否能成為高附加價值人才,這可說才是決定職涯成敗的關鍵,因此擺脫低薪需要與時俱進的專業。

❙ 專家時代來臨
在日本專家、顧問之所以普及,並不僅僅是因為新冠風暴和科技發展。大多數日本企業都很需要專家。新冠疫情爆發前,大家已經知道,不可能創造出與上個世紀一樣爆發成長的表現,那時的成長模式也不再適用於現在。換言之,只要大家認真努力工作就會有錢的時代,早已走進歷史。

到了二十世紀後期,這種經營模式開始漏洞百出,但大多數日本企業卻仍沿用上個世紀的成長模式,未曾大刀闊斧地改革。然而,為發展經濟設的軌道早已生鏽,車輛也破爛不堪。即使如此,大多數人還是死死抓住這些軌道和破車輛,不肯放手。

現在日本企業已經被逼到生死存亡關頭,若不徹底放棄過時的經營模式,轉型至全新模式,公司很可能也會與過時的發展策略一起走入歷史。

企業要的是可以設新軌道,打造全新車輛,高瞻遠矚又有行動力、領導力的人才。在三無世代展開重大的改革,最需要的無非是創造全新價值﹙innovation﹚與飛躍性提升效率﹙Efficiency﹚的兩輪。如果不能儘早實現在過去延長線上、不連續的創造全新價值與飛躍性提升效率兩者,企業只會在新冠風暴中滅頂。

所謂專家,指的正是可以鋪新軌道,打造全新車輛的人才。現今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充滿野心、活力與高度專業的人才。而所謂專家化工作型態,指的就是承認在這個現實社會,人所創造出的價值有明顯差異。

➤專家與業餘,薪資差五倍
站在勞工的立場來看,要因應專家化商業社會的變化,只能培養在以實力定勝負的社會中,存活的真正實力。如果要在商業世界中勝出,靠自己的能力殺出重圍的專家氣勢、能力和努力,缺一不可。

前日本足球國家代表隊選手三浦知良如此表示。「常聽到二軍、三軍選手『改善練習環境』的要求。可是如果自己不努力向上爬,環境是不會變好的。與其夢想著有人幫自己改善環境,不如自己想辦法到那樣的環境裡去。如果想要存活下去,就要有決心離開現在的舒適圈,儘可能向上爬才行。」這句話就是專家本質的集大成。

同樣是日本甲組職業足球聯賽﹙J Leaque﹚所屬選手,J1、J2和J3的平均年薪差距可達五倍以上。相較於海外聯盟的頂尖選手,差距甚至可高達數十倍到百倍以上。如果想要勝出存活,只能不斷向上。

受薪階級也必須有相同的心態。在居酒屋和同事互吐苦水、抱怨,改變不了任何事。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身為專家勝出存活的五大典範轉移
要成為專家勝出,第一步就是要徹底根除身上沾染的上班族心態。要由業餘轉換成專家,必須進行典範轉移。接著,介紹五種實踐靠一己之力存活的全新典範轉移。

❶用市場價值而非公司內部價值決一勝負
過去半數以上的商務人士,目標都是在公司內部發揮作用,成為對公司有貢獻的人。只要在公司內部獲得評價與認可,就可以踏上出人頭地的台階,薪資也會隨之上漲。人才評價的主軸永遠都是公司內部價值。

然而專家更重視市場價值,而不是公司內部價值。不依賴只能在公司內部通用的能力,提高更普遍性的能力與經驗值,就能拓展自己活躍的場所。

❷要求結果而非過程
專家是做事的人。他們揹負確實執行使命、任務的期待,然後接受專家級的對待與待遇。所以對專家來說,結果代表一切。每一次工作都是真正的作戰,不可能偷懶。就算過程再怎麼合理合宜,做不出結果就會被烙上不夠格的專家的烙印。

❸以絕對而非相對為目標
最有價值的專家,就是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絕對價值的人才。無可取代﹙irreplaceable﹚的人才,就是終極的專家。專家不以和其他人的相對比較來磨練自己,而把目標放在追求只有自己才做得到的事,成為絕對性的存在。

因此他們必須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強弱優缺點,戰略性地找出哪裡需要磨練、哪裡需要進步。知己正是成為專家的第一步。

❹靠自律而非他律行動
專家不需要主管。如果真有主管,那位主管就是自己。真正的專家團隊只會有共通目標和大方針、最低限度的原則。

因為他們知道過多的原則和束縛會毀損專家的幹勁和創意。專家不是因為其他人的命令和指示而行動,完全以自己為主體判斷並付諸行動。不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論才華如何優異,充其量不過是業餘人士。

❺捨棄不可控專注於可控
對專家來說最悲觀的狀況,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可控。只要有自己可控的變數﹙controllable﹚存在,專家絕對不會放棄,永遠樂觀處事。

找出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專注集中以找出突破的可能性。不會固執在自己不可控﹙uncontrollable﹚的部分上,或怨天尤人。真正的專家可以在轉瞬之間徹底改變方向。因為他們努力找出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並專注在可控的部分上。

❙ 三無時代--個人求生篇
➤提升個人市場價值的八個重點
❶用機會而非公司判斷
商業世界中對專家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在哪家公司工作,而是要選擇什麼機會。專家逐機會﹙opportunity﹚而動。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做出貢獻的機會,才是最好的激勵措施。對專家來說,個體和組織處於對等的關係。他們雖然感謝提供機會的公司,但也不會因此對公司阿諛奉承,專家與公司靠機會連結。

❷決定要成為哪種專家
專家的條件就是高水準的專業性加上市場性。要徹底追求有高度市場價值的專家,必須先確立自己的主軸,也就是要成為哪種專家。
只是茫茫然地完成公司交辦的工作,不可能成為專家。被稱為專家的這群人,不分職種,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主軸,花很長時間努力,以累積專家應有的實力。

❸找到好的模範
確立主軸後,其次重要的是目標。就算有以成為專家立足職場的覺悟,以成為哪種程度的專家為目標會大幅影響努力的方向和品質。正因為知道山有多高,我(個人?)才能為了到達那個程度而持續努力。知道好模範對於決心以成為專家立足的人來說極為重要。

❹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
每次鼓勵別人要以成為真正的專家為目標,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所以無法成為專家。要掌握有市場價值的高水準專業性,的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傾聽他人的聲音尋求建議當然也有其必要,但最了解你的人還是你自己,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就是成為專家最主要的資質。

❺靠非專業領域經驗培養實力
沒有人天生是專家。再怎麼具有卓越專家素養的人,不打磨還是無法發光。對專家來說,非專業領域經驗也很重要。故意轉換到其他公司或業界,累積非專業領域經驗的人,將來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實力。

❻成為全球通用的專家
說到全球通用的人才,很多人先入為主的印象就是語言能力很強,其實最重要的是習慣。不怕面對外國人,對等交流的強靭精神力,才是真正在職場勝出的武器。
重要的是磨練異文化溝通力。要跨越語言、文化、宗教的差異,成為可活躍在多樣性中的堅毅人才,就必須故意把自己放在感覺不舒服的場所。

❼重視信用的價值
對專家來說,信用價值極其重要。因為有高水準專業性就態度傲慢擺架子,這樣不會有機會上門。樹立專業形象,有助於累積信用資產,要獲得信用,重要的是不蔑視日常瑣碎小事。日積月累才能匯聚出信用。

❽磨練情緒智商
磨練高水準專業性不過是必要條件,事業要成功,均衡的智商﹙IQ﹚和情緒智商﹙EQ﹚很重要。科技愈進步,專家的價值就愈由IQ轉向EQ。要活用高水準專業性,就必須貼近人心磨練掌控人類情緒的能力,以及以五感讀取變化或預兆的能力。

❙ 四條件成為打敗AI的未來人才
❶可自我管理的人評價高
遠距工作要做出成果,必須有規律。例如:
  • 維持有規律的生活
  • 勤於報連相﹙報告、聯絡、相談﹚
  • 寫業務日誌﹙記錄自己做了什麼﹚
這些規律不是為了公司或上司而存在,而是自我規律的原則。自我管理能力愈高的人才,愈能利用遠距工作這種新工作方式,交出亮眼的成果。

❷只會等待指示的人評價低
過去只要乖乖認真完成上司交辦事項,和同事相處愉快,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評價。但時代變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並用自己的話和行動表現出來。這就是現代需要的人才。

❸可持續自行鑽研的人評價高
過去的日本企業花了龐大的金錢和精力教育員工。培育人才是公司的責任,重視這一點的公司也是公認的好公司。然而只依賴公司獲得自我成長,在未來不能說是正確心態。更別提只參加公司提供的教育訓練課程,不可能成為專家。

如果希望自己能成為專家,就應該自己花錢花時間磨練自己,自我鍛鍊。如果是可以兼職的公司,就想辦法累積其他公司的實務經驗,或學習外語、上在職專班等,必須找出可以磨練自己的場所,努力自行鑽研。

❹不賴在公司不走的人評價高
在三無世代,「大樹底下好乘涼」這種想法已經不再適用。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大學生立志成為公務員,但公務員等於穩定原本就是膚淺的想法。也聽到有人搧風點火,現在正是緊急事態,千萬不能辭職。一定要想盡辦法賴在公司!可是待在一艘已經破了一個大洞的船上,甚至可能和船一起沉入海底。

不管什麼公司都有倒閉的可能。正因為身在三無世代。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賴著不走,所以公司也會給這種人好評,聘僱這種人才。賴在公司不走,浪費自己的人生,這是最大的不幸。我們必須以新冠疫情為契機,建立不被公司束縛的脫離公司心態。

❙三無世代的工作型態
➤無移動——線上化、遠距工作成為標配
因為新冠疫情,我們被迫在家工作。我們被迫體驗遠距線上會議、遠距線上研習、遠距線上商談等。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但被迫轉向線上化和遠距工作,對現行企業其實有相當大的助益。有些人在面對面時,很難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到了線上反而可以侃侃而談,增進組織溝通的深度與流暢性。

雖然我們受限於疫情無法自由移動,但在工作上反而更能突破疆域限制,跨國的合作、跨時區的溝通都更加便利與順利。可想而知,今後線上化、遠距工作的定位將成為常態。

隨著線上化和遠距工作普及,的確有許多流程可以簡化或直接刪除,當然也可能產生新的重要流程。無論規模大小,企業應該建立一套能與未來工作模式無縫接軌的業務規則和秩序。

換個方向思考,刪減 30% 不必要的流程,工作的時間立刻就能降低至70%。再加上聰明運用線上化和遠距工作,優化 30%的業務生產力,生產力一定可以一舉倍增。

現在正是重新建立工作制度的大好時機,淘汰不符合現狀的工作流程和庶務,利用數位科技加速流程,讓每個人都能從超時的工作狀態解放,將專業投入更重要的項目中。

➤無需求——宅經濟當道
宅經濟當道,保健食品成硬需,當然也有企業因禍得福。例如減少外出帶動的宅經濟,讓電玩產業的銷售成績大幅成長。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任天堂家用遊戲機Switch到處缺貨。2020年3月20日任天堂推出的遊戲軟體「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才12天就在全球熱銷 1,177萬盒。

另一方面,宅配需求反而因為移動限制而激增。日本大和運輸在2020年4月宅急便運送貨物量,比去年同期成長13.2%,3月日本郵局﹙JP﹚包裹運送量也成長16.4%,雙雙寫下二位數成長的紀錄。

為了減少外出風險,網購變得更為普及,甚至滲透到過去不習慣使用的消費客層,消費者行為出現明顯變化。此外,食品銷售也居高不下。例如明治控股公司2020年度合併淨利,比去年度成長3%,達 695億日圓,創歷史新高。其中受到疫情影響,健康意識高漲,形成機能性優格等商品熱銷的結果。

除了宅居需求和食品以外,新冠疫情也帶來了全新商機。治療藥物、檢查藥劑、疫苗等醫藥領域外,衛生居家遠距工作線上化非接觸監控數據等關鍵字,潛藏著孕育新需求的可能性。

➤無雇用——工作者與企業透過機會合作,而非雇用關係
在疫情之後許多企業為了讓資源更彈性的運用,大幅消減人力,反而催化專業型的知識工作者從過去固定的雇用關係解放,有更多機會與不同企業合作,接受更多元的工作內容與挑戰,這也將成為三無世代的工作趨勢。

工作者與企業不再透過制式僱用合約連結,而是因專案、對工作者的特殊專業需求而合作。另一方面,過去在大企業想要加薪必須要透過升遷管道,未來將漸漸進入職銜無用,專業為王的知識工作型態。

因此,專業導向的知識型工作者將成為主導新世界的人才,這些人擁有豐富的現場經驗,並能打破行業限制,以專業達成跨界合作的目標,也為企業帶來更多機會以及新的商機。


❙ 更多資訊...
  ● 連結:揪團 學習資訊 / 線上1-1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與您加分

閱讀旅圖: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年度計畫、KPIs慢慢走入輔助的角色,取而代之是一種「變動性」指標的方法。從新聞的瀏覽當中,常見的標題為「雪崩式」〇〇,以2020的疫情而言,旅遊業 雪崩式下滑速度 ,讓人感到十分難以適應這個世界,除了標題是為吸引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變得太快,不再是狼來了,而是被咬了。 雖世界變化的很快,目標與計畫的本質從未變更,不斷地進步是方法。未來三十年的藍圖依然可以想,只不過,別忘記要隨時更新而已。談到「可變的」目標或是計畫,去年最為熱門的方法就是「OKR目標管理」,因這個議題而出了許多本書,這些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外的經驗為主,少有一本在地化經驗的書。 一個系統的導入過程,相信不論是經營者、專業經理人,甚至員工,都會希望聽聽本土的案例如何進行?畢竟若能有一個本土實際的案例來作為參考,那麼就最好 要 不過。因為一位好友-詹〇〇的推薦,讓我接觸到這一本書,閱讀時因為有之前OKR的知識,覺得這一本不論是在觀念的說明,還是計畫的過程,非常符合國內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工作很值得參考的一本書。 於變化時代之下,用一張紙管理自己的年度計畫與目標,將一些重要的工作進行整理,這樣一來不但能夠聚焦,更能強化自己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有著強韌的適應性,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 OGSM打造高敏捷團隊 》吧! ❙  OGSM方法簡介 什麼是OGSM呢?由以下4大內容所組成: Objective(最終目的):企業願景,是全公司上下均須全力以赴的最終目的。 Goal(具體目標):SMART原則將目標化為實際作為,讓員工均能集中目標且竭盡全力朝目標前進。 Strategy(策略):以三大資源「人、錢、時間」,進一步設定出達到具體目標的做法。 Measure(檢核):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將過程切割成小的指標,透過設定小指標,讓執行者確定沒有走偏或走錯路徑。 ❙ 3步驟輕鬆寫出Objective最終目的 任何方法的目的,都是企業往理想方向邁進。設定最終目的,主要提供員工前進的方向,引導到何處,進而產生競爭優勢是重要關鍵,所以第一步必須審視環境。環境的資料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環境。如果你對於撰寫「最終目的」很頭痛,以下3步驟將幫助你寫出專屬的理想國藍圖。 第1步:蒐集外部資訊 對外部環境的審視可以使用SWOT分析,建議只要特別回答自身的優勢﹙Strength﹚、機會﹙Opportunity﹚

閱讀旅圖:5W1H經典思考法

PEST、SF、3C、SWOT、價值鏈、PPM、STP、4P、AIDMA、AISAS、產品生命週期、〇〇流問題解決法、ㄨㄨ式創意發想法…等,各式各樣的商業架構,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或是 曾 經使用過其中一、兩個方法。 的確,這些架構或思考工具是開闊思想、整理思緒的強大武器,只要適時適所地善加運用,還能作為加深思想的思考工具。 不過,現今的職場上,能 活用這些思考架構並做出成果 的人並不常見。為何會如此?職場上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5W1H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的作者渡邊,提出他的看法: 為了讓提案看起來更有內容,加入過多沒意義的架構去 分析的「虛有其表型」 只是習慣性地把資訊套進框架中,然後將其一一列出整 理的「實況轉播型」 不分青紅皂白地硬用架構,結果無法好好統整而使自己 陷入混亂的「弄巧成拙型」 這三種「架構症候群」已經蔓延在大街小巷之中。 這些症狀的共通點,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用這些架 構﹙ 想找出什麼重點 ﹚。換句話說,架構症候群的人不擅 長讓思考化繁為簡,直搗核心問題。 明明學了很多架構及創造、思考法,卻無法適當活用。那為何不將複雜 轉 化至最簡單的手法呢? 在發現問題、構思點子、說服他人或解決問題時,將能開 闊視野且釐清本質的5W1H分散、拆解,或是組合。 光靠5W1H這個 簡單卻強大的思考工具, 就能做到許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  以Big- Why回推「真正目的」 製造醫療相關產品的公司HogyMedical,當初也是如此。現在他們是製造針筒、手術刀、縫線等多種手術相關消耗品,創造高銷售純利﹙ 2017年3月期:16% ﹚的優良醫療相關器械製造商。 過去,他們 主要的販賣手法 是將產品拿去向醫師一一推銷,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賣 針筒或手術刀等物品的業者。 但是, 在重新審視「我們公司是為了什麼存在?」 「為什麼顧客不買我們的產品?」等目的﹙ Why ﹚之後, 他們發現顧客重視的並非「安全 的 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 更進一步察覺到 , 顧客追求的真正目的﹙ Big- Why ﹚是「增加一天內的手術數量,改善醫院的經營狀況﹙ 事業收益 ﹚」 。 於 是,Hogy Medical 以回推出來的結果,重新定義了公司的事業目的。 現在, 將自家製造的42種器材包裝成一包的「白 內障手術包」, 有了手術器具包之後,醫院的手術 前置準備時

動手來張心智圖-閱讀與繪製一次搞定-02

《職場心智圖-超簡單、高效能》  工人要蓋房子,最好先看過設計圖?知道房子長什麼樣子?想要學彈鋼琴,最好摸過鋼琴,讓手指試試按下琴鍵那一刻的觸感。 當你想學心智圖時,最好也先看過心智圖,並且學習如何看一張心智 圖,有「看」心智圖的經驗跟能力之後,我們學習「做」心智圖就更事半功倍。 一張心智圖色彩繽紛,排列的方式也與我們熟知的條列式大為不同?如何來閱讀心智圖,當然首先就得了解,如何正確閱讀心智圖,才能有『見林亦見樹』的效果。 閱讀一張心智圖,共分為三個步驟: 從 中心主題 (Central Image)的圖像開始,那是心智圖的焦點。 閱讀與中心圖像聯結的所有 主幹(Main Branch) 上關 鍵字。它相當於一個章節的標題,可以讓你瞭解心智圖的各個主題是什麼﹙※小叮嚀:看的順序,從右上角接續順時鐘﹚。 閱讀與Main Branch相連結的 支幹(Sub-Branch) 與次支幹 (Sub-Sub-Branch),它可以幫助你整理資料的關聯性及輕鬆記憶。   試試看,運用以上的三個步驟,來看看榜首筆記術,要如何才能考上台大電機系呢? 要認識心智圖,可以探其源頭。我們可以從認識這四位人物開始,每位人物都有其貢獻: 西北大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家──柯林斯(Allan M. Collins)教授,於1960年代提出「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 康乃爾大學──諾瓦克(Joseph D. Novak),在1970年代與他的研究團隊提出「概念構圖」(Concept Map)。 英國大眾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1974年透過《Use Your Head》一書向世人介紹「放射思考」(Radiant Thinking)模式的心智圖法。 華人心智圖法大師──孫易新(Mickey Sun),於1997年至英國博贊中心接受師資培訓,將心智圖法引進華人世界,並將課程從西方人的思維與學習模式轉換成適合華人、兼具西方與東方優點的本土化課程。 到底什麼是心智圖呢?心智圖﹙Mind Map﹚的概念定義是 「心智地圖」﹙Map of your Mind﹚,用一句話來說明,就是「呈現出大腦思考內容的一張圖」。所以,當你對一件事理解很透徹時,畫出來的心智圖就會簡單易懂,反之,若是因為自己的知識背景不足或是不清楚要理解的內容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