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閱讀旅圖: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專注力人人都想要,如何來獲得呢?那你知悉專注力從何而來嗎?先瞭解來源,再思考如何培養,就能在「資訊洪水」中培養人人都羨慕的專注力,一起來閱讀《 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 ❙ 專注力的來源與訓練方式 在培養專注力之前,要先了解一件事:關於「專注力的來源」。專注力的來源位於額頭內約二至三公分裡的前額葉。人腦和其他動物的腦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前額葉的大小。前額葉被認為是「讓人類像個人類,是負責思考與創造力的大腦裡,最高階中心所在」。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前額葉變得越來越大,使我們開始擁有其他動物沒有的能力, 即是控制思考和情緒的能力,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意志力」。 意志力有兩種特徵: 意志力的總量有限,只要運用專注力就會逐漸減少。 意志力來源只有一處。 特別重要的是第二項:「意志力來源 只有 前額葉 一處 」。 工作不順和減重能不能持續下去無關;投入運動當中重新找回活力的行為,跟工作效率無關………追根究柢後會發現,這種思考方式來自於我們以為用在工作、私人生活等層面的意志力皆不同。 實際上,「製作企劃書」和「忍著不吃巧克力點心」,看似毫 無關聯的兩種行為,使用的意志力來源是相同的,任何事情都會使用到意志力 。因此,「工作不順,所以無法持續減重」「跟家人吵架,所以無法專心工作」都是很自然的。因為消耗太多意志力,大腦已進入休息狀態了。 提升意志力的訓練極其簡單 ,依據不同目的,分為兩種做法: 開源:藉由訓練增加意志力總量,利用平日不斷的來累積。 節流:改變日常行動或習慣,節省意志力用量。 只要 注意姿勢就能提升專注力!真的嗎?從實 驗結果中表現最佳的卻是「時時注意姿勢」。 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原因是日常生活裡為了「改變」無意識 行為,需要大量的專注力。 「保持姿勢」這個行為,平常是很少會去意識到的。 只要一察覺到自己用手撐頭,馬上把腰桿挺直;發現自己翹腳坐著,立即重新坐正。光看文字,感覺這些行為都很簡單,但實際試做後會發現:意外的需要大量專注力! 意識到這些無意識行為後,越重複修正這些動作,越能鍛鍊意志力。 只要進行觀察自己無意識行為的訓練,無論是誰都能增加意志力總量,無關天生資質或個性。 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代人在一日之中平均下了七十次決定或決斷。起床後,要決定早餐的內容、穿搭、通勤路線、進公司後首先執行的工作內容,還得考慮要不要接這通電話、是否需要立刻回信,或是開

閱讀旅圖:大腦喜歡這樣學

二〇〇四年的雷克雅維克快棋賽中,十三歲的麥格努斯·卡爾森﹙左﹚正在與傳奇西洋棋天才蓋瑞·卡斯帕洛夫﹙右﹚對弈。十三歲的 男孩 麥格努斯·卡爾森 ﹙ Magnus Carlsen ﹚ 在快棋比賽戰局正酣之際,信步離開了棋桌,可是在這種比賽當中, 你通常連思索 下一步或整體策略的時間都沒有。這有點像是在尼加拉瓜大瀑布上走著鋼索, 卡爾森 卻突然來一個後空翻。 卡爾森這一起身,嚇倒了 對手。卡斯帕洛夫亂了方寸,他沒能痛 宰 這個狂妄小毛頭,反倒戰成了平手。而聰明的卡爾森,他後來成為西洋棋史 上最年輕的棋王。 這舉動遠遠不只是跟 老前輩 耍 心機而已。若能洞悉卡爾森的 做法,有助於我們理解大腦學習數理﹙新事物﹚的 過程。 《 大腦喜歡這樣學 》這一本書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你 必須在不同的 思維之間來回切換。這種切換思維模式 的能力為先略窺內容梗概,再回頭深入 理解。越能掌握你的大腦,學習當然會越輕鬆,只有用錯方法,才會讓人覺得 備 感挫折。 ►小秘訣: 為大腦暖機 當你閱讀一本講述數理概念的書時,在進 入某章內文之前,先「逛一逛圖片」會很有幫 助。瀏覽這一章的表格和圖片,看一看小標題和 摘要,若是每一章節 末 尾還附有練習題,也看 一看這些題目。這樣做似乎有違直覺做法﹙傳統的做法就是從第一字開始﹚, 但是這樣做可以幫助大腦進 入準備狀態。 在精讀內文之前先花一兩分鐘瀏覽內容, 可以幫助你整理頭緒,效果好得令你吃驚。這樣 做相當於在神經網路中建立一些小小的掛鉤,把 思維分門別類掛上去,這可以幫助你更快理解書 中的概念 。 ❙ 大腦也有 不同 思維?何謂 專注式思考和發散式思考? 二十一世紀之初,神經科學家終於取得重大進展,理解大腦 有 兩種不同神經網路: ① 專注模式: 高度專注狀態 ② 發散模式: 放鬆的休息狀態 學習事 物 的時候,「專注模式」是不可或缺的思考方式。這是用理性的、循序漸 進的、分析的方法來直接解決問題。專注模式跟大腦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前額葉的位置 就在額頭的正後方。當你 聚精會神做某一件事,這時專注模式應聲登場,就像手電筒的光束那樣密集而有穿透力。 舉例來說, 如果你在學習英語,你會運用專注模式練習上星期學到的動詞變化,讓自己更熟練。如 果你練習游泳,你會運用專注模式分析你的蛙式動作,練習壓低身體,讓動力集中來向前推 進。 當你全神貫注的時候,前額葉會

閱讀旅圖: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

過去是知識缺乏的年代,如今許多人的知識堆積如山,最後可能忘了自己究竟為何要整理資訊。資訊整理變成一個重要技能,如何將自己進行鍛鍊,進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必須要重新來思考。不是為了要整理,而是為了要創造。一本書連結三十年的自學技術,分享這一本書給大家《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日本30年經典完全自學版!建構獨立思考力與創造力,奠定你的人生志向 》。 ❙ 蒐集術 收集是分析的第一步。 不管是物品或情報,在收集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能培養出鑑定力。通常對於某個主題的收 集達到一定的量之後,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換句話說,能蒐集到比別人更多的情報,就是那 人擁有實力的證明,也是他的能力的一部分, 原因在於 針對某個主題的收集量達到一定程度 後,就能產生自己的意見,蒐集,自然 就成為你能力的一部分 。 決定了一個主題之後,就要成為該主題的收藏家,這是成 為談主題的權威者最快的捷徑。另外,蒐集對一位愛好者來說是永遠做不膩的事情,所以也 是 不知 辛苦的作業。相反的,把蒐集來的資料慢慢堆滿自己房間,這種愉悦感是任何快樂都無法比擬的。 收集 基本上是永無止境,但收集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你幾乎就可以一覽無遺地俯瞰「整體」了。 而且可以明確知道剩下的空白部分,作為接下來蒐集的重點,即可大幅提升效率。 法國的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想要做流行的研究時,是先從剪貼、蒐集流行雜誌與圖 片做起。一開始他是從現實的流行﹙ 眼見可及的衣服 ﹚分析起,但中途卻把分析的對象限定在流 行的描述。 因為他發現,流行自己創造了一套封閉式的描述方式。因此,他蒐集整理一年份包括 「賽馬場中,宣傳單滿天飛」、「長度及腰的土耳其藍的服裝,搭配高領外套」等在法國流行雜 誌﹙ 《ELLE》 《Le Jardin des Modes》、《Vogue》 ﹚中會出現的特殊用語,然後進行分析, 最後整理出《流行體系》這一本十分具獨創性的研究。 這是將永無止境的蒐集作業給予一定的框架﹙ 透過放棄蒐集流行照片 ﹚, 賦予框架之後,反而可以明確地限定主題,並與 研究做一個區隔,反過來把收藏對象當作是 一個封閉的體系 。 如果只是基於興趣的蒐集那就另當別論,以知識生產為目標的蒐集,必須要具備一定的 體系性與整體性。 ❙ 搜尋術 收集是一種擴大的行為,而搜尋則是專注焦點,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知識山來得太快,因此進行 搜尋 需要有 分類的發想

閱讀旅圖: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

明年我要賺更多的錢!我要更好的生活… 為何久久才想到一次?那是因為每年到年底的時候,才會再次想起。曾經記住的事情、學過的事情等,一定都殘存在大腦的軌跡中。而這些事物會因某個契機、刺激而再度出現。也就是說,就像是一按下錄音機的開關後,錄音帶便會轉動、聲音便會流瀉出來般。 這就是所謂的「錄音機理論」。「錄音機理論」是以心理學家,艾力克.柏恩博士﹙Eric Berne﹚的交流分析﹙又稱溝通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論為基礎架構; 意指人曾經歷過的、體驗過的事情,一定會在大腦中留下記憶痕跡。 活了二十年的人,腦袋裡便存放了二十年份的錄音帶;活了三十年的人,就在大腦錄音機中存放了自己三十年來的體驗和經歷。然而,倘若沒有任何的誘因、契機,那就很難釋放出來。若能善用這個理論,那麼重播頻次就會變快與變多,其實說穿了只要「寫下來」 。 不過,感覺目標是目標,我是我,每一年還不是都一樣,真的嗎?難道你要「都一樣」過完一生嗎?為何要有目標,目標要如何實現?「鯨千分法」是個實用的方法,分享這一本書《 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 》的內容給大家。 ❙ 為何需要有目標? 你也抱持著某個目標吧?今天該做什麼、這星期該做什麼,至少也會訂出一些目標吧? 那麼,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或者是三年後、五年後,你可會去想像、描繪那時候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模樣? 「五年後的我大概結婚了吧?」「大概還是持續做著跟現在一樣的工作吧?」幾乎大多數的人都只設定這種程度的目標。 這麼一來,「甲子園之牛」的例子,也就不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 我們把一頭牛矇住眼睛,帶到甲子園球場去,用球棒往牛屁股猛力毆打。牛突然被打,驚嚇得跳過球場的欄杆,衝到甲子園球場圍牆的盡頭,猛撞到牆壁之後,卻翻了個四腳朝天。 不過,這頭牛馬上就翻身爬起,慌慌張張地又往四處逃竄。因為牛被矇住了眼睛,所以絕對逃不出球場。結果,這頭牛一而再、再而三地碰撞了好幾十次、幾百次之後,終於耗盡氣力,筋疲力竭地死掉了。 那麼,倘若將矇住這頭牛的布拿掉的話,結果會如何呢?當然,牛一定馬上直直衝往出口處,一溜煙地逃得不見影蹤吧!出口代表的就是「目標」。只要有目標,就能不顧一切地往「目標」奔馳而去。 ↑來源 有目標並沒有問題,關鍵在於能否達成目標「過程管理」是關鍵縮短理想與現實差距的「目計實追」法則。因為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非常遙遠,那麼,該如何

閱讀旅圖:整理大腦的筆記術

最近與一位夥伴進行職涯的諮詢,談到能力的培養,自然就提到「學習」這件事。我問夥伴,如何來學習?他說,在課堂中總是認真的在紙上寫字,記錄了一大本。 借他的筆記一看,都只是沒有前因後果地「抄下」講師說話內容。問他課程結束之後,還會回顧、利用這些內容嗎?得到的答案是不會。這一本筆記對他而言,是一份無效的筆記,白白浪費了提升自己的機會。 另一個場景則是數位筆記,運用各種數位工具來記錄。 記錄內容遠勝過傳統方式,只是方式沒有變更 ,也只是更快記下每個人說的話,從摘錄變成「逐字稿」,價值卻沒有比較高。 筆記不應該僅是記錄,它其實是多用途的商業工具,就像是替我們打點工作、生活,整理混亂大腦的助理,只是過去都沒能挖掘這位夥伴的潛力。 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汽車大廠豐田等企業,甚至各自發展出獨門的筆記方式,用來解決工作難題、處理複雜資訊。 閱讀《 整理大腦的筆記術 》,裡面提及二十種筆記格式,詳細就參考該本雜誌。以下是我閱讀完後,可以用來改善我的筆記方法,讓大家參考看看。 ❙ 善用紙筆書寫, 隨時 鍛鍊你 的腦力 不要以為「書寫」的動作只是活動手指,事實上得運用全腦才能達成的一連串行動集合。換句話說,書寫筆記的過程,其實是生活中最方便有效的腦力鍛鍊。具醫學博士學位、專攻神經內科的米山解釋,人們寫字時要先從大腦內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中 取出文字,交給負責語言理解的「顳葉」分析,接著再回到主司思維、決策與學習的「前額葉」,判斷與暫存資訊。 儲存在「前額葉」中的文字資訊,會再經由「大腦頂葉的運動中樞」接收,並隨著運動神經下達的「書寫」指令,一同傳給手指。而手指的動作,則由「小腦」負責控制。 最後, 書寫 下的文字會以圖像方式,透過眼睛傳回大腦中負責視覺處理的「枕葉」,並由「前額葉 」 在腦中與記憶交叉比對,確認所寫的文字是否正確,再由手指修正。由此可以發現善用紙筆書寫,確實能有效刺激腦部的活化。 不過米山提醒,人只有在思考時才會引起頭腦中的變化,所以如果只是單純抄寫經書或聽音打字這類行為,由於缺少有意識地思考, 對腦部活化的功效,遠遠不如先理解他人言語,然後進行訊息分析、並依照本身需求進行摘要的過程。他強調,「唯有一面思考一面書寫的筆記術,才能真正鍛鍊腦力。」 當我們寫下的事情越來越多時,當然無法抵抗遺忘曲線。不過, 想不起來不等於遺忘,只是被收藏在腦海底層某個角落,導致我們不容易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