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閱讀旅圖: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少就是多,簡化你工作中的低影響力任務之所以能如此有效,原因很簡單:你花愈少的時間和精力處理,你就有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任務上。因此,你應該要努力簡化你的工作,如此才有大量時間拿來做那些最富成效的工作。 你的行事曆裡留有愈多開放的空間,你就有愈多的彈性安排何時做哪些事情;加上你的專注力和精力隨時在波動,這麼做能讓你變得更有生產力。一旦你簡化了工作行程,對於一些臨時出現的高回報任務項目,你的反應會變得更加靈敏。 簡化行事曆得以創造更多空間留給高回報的任務,如此一來,當臨時發生緊急事件需要處理時,你才有更充裕的空間足以反應。再說,簡化行事曆能讓你一整天保持禪定般的清晰思維,這感覺超級美妙!根據城市規劃人士的說法﹙搞不好就是規劃「期望路線」的同一批人﹚, 理想的高速公路車流管控,關鍵不在於車輛的多寡,也不在於車速的快慢,而在於車輛之間留有多大的空間。同樣的,你每天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當你努力盡可能排滿一天行事曆時,你很難有多大的生產力;因為若是臨時出現什麼任務,你勢必會手忙腳亂。簡化你每天的行程,等於為那些高回報活動保留更多的專注力,如此才能更加專心做好事情。總之,你的各項任務,就好比生產力高速公路上的車輛。 Photo by Danielle MacInnes 此外,當你為最高回報活動創造更多的專注力之後,還有助於你想出更好的點子。我們之所以常會在淋浴時﹙而不是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想到許多絕妙的點子,理由很簡單:沖澡的時候,我們為自己的頭腦創造出更多的專注力空間,天馬行空地恣意空想,許多新的點子和念頭便因此不斷湧現。 而當你簡化生活中的低回報任務時,也會達到類似的效果。這麼做不僅能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得以投入在高回報任務上,還能幫助你產生更多絕妙的點子。 ❙ 刪減不重要事物 ➤不重要的事物帶來成就感,卻早該刪除 儘管在一年計畫開始之初,《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花了不少時間找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任務,但卻沒有把低回報的任務當一回事,直到工作支援任務多到令他難以招架、生產力開始下降時,才意識到自己早該予以重視,有些事該捨則捨。 在 作者 查看自己第一次的時間紀錄時,除了對自己的拖延時數感到驚訝之外,另一個令 他 訝異的則是:一整個星期花在低回報維護任務上的時間,竟多得超乎想像。雖然感覺自己很有生產力﹙因為總是忙著處理它們﹚,但它們卻沒有幫助自己完成任何有意義的事

閱讀旅圖:跨界思考操練手冊

「跨界」一個代表未來創新的能量?那,什麼是跨界思考? 當今社會,職場上的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換過幾個工作的人不在少數。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資訊越來越透明,傳統「從一而終」的工作型態已經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職場新世代的許多八○後、九○後,更是給人高跳槽率的印象。很多人在跳槽多家公司後,就自詡為擁有跨界的背景,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弄清什麼是跨界之前,我們先弄清什麼不是跨界。舉例來說,A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先後就職於生物科技、資訊科技和人力資源領域的崗位,他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不同產業的背景。   但是如果每一份工作都和上一份工作之間缺乏傳承和連接,沒有把上一份工作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帶到下一份工作,這就只是表面上的跨界,並沒有完成實質上的跨界,也很難取得真正跨界所帶來的效果。 我們認為真正的跨界應該下圖所示,不同生涯階段的知識經驗不應該是線性的。雖然時間是線性的,但知識是非線性的。A在生物科技、資訊科技、人力資源領域的工作經驗應該是融合交會的,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梅迪奇效應」的交會創新。 這樣的概念是出自《 跨界思考操練手冊:從個人探索到解決問題,7步驟找出你的優勢,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一書,不論是產品的創新,甚至將來到個人職涯的思考,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變革。 ❙ 什麼是跨界思考? 談跨界思考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個名詞--「梅迪奇效應」。「梅迪奇效應」使得義大利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爆發點,成為震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震源中心。運用跨界思考的技巧,你也可以使具備不同工作經驗的自己成為一場革命的引爆中心。 當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獲得的經驗形成交會點,摩擦出火花,引爆的能量將遠大於你所經歷的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並超過所有工作的總和。所以,我們的腦和心,其實就是你的交會創新中心,也就是你的跨界引爆中心。 有上面的知識背景之後,在此,作者們對於「跨界思考」提出正式的定義: 所謂「跨界思考」,就是利用有系統的方法,進行異質思想或異質知識的交會、激盪與衝擊。 藉由接觸各種人事物與多元資訊和知識,廣泛去吸收有用無用、有關無關、是非成敗、對錯得失的案例或知識,先經由刺激、連結,再進行收斂、聚焦,藉以衝擊出不同於自己以往的新思維、新發現、新解答或新智慧的能力。 你已經看到了跨界思考的種種價值和必要,也知道了跨界思考的內涵,接下來,我們需要你動起來,和我們一起加入跨界思考的操練。你準備好

閱讀旅圖:用心智圖法開發孩子的左右腦

美國心理學家葛拉罕.華勒士﹙G. Wallas﹚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國際級發展創造力教育大師,他認為 創造力思考的歷程包括: 準備期﹙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豁朗期﹙illumination﹚及驗證期﹙verification﹚。 華勒士的理論不僅是創意思考歷程,也適用於學習的歷程。學習需要思考,如果不是經由思考的學習,就流於填鴨式,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樂趣,對於學習只感到沉重的壓力。記得國中時考試壓力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往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而在20年後,孩子還是只能重複不愉快的學習經驗嗎?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認為學習就是一連串不斷同化和調適的歷程。相對於同化來說,調適是比較辛苦的,需要調整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基模,形成一個新的認知,而被改變怎麼會輕鬆呢? 學習是辛苦的,但學習卻可以不痛苦。如果有讀有成果,怎麼會覺得痛苦?只是過去多少認真苦讀的學子們,犧牲睡眠和玩樂時間念書,在付出這麼多努力之後,接到成績單那一刻卻仍然感到膽戰心驚。未來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想像的,孩子們若無法用富創造力的眼光看待所要面臨的世界,那麼他們終將被時代所淘汰。 因此,孩子除了透過紮實的學習,將過去珍貴的人類知識結晶吸收成為自己的實力,也要能夠經由思考力、批判能力、創造力的整合,發展出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 而從華勒士的創造力發展歷程來看學習,在準備期﹙學齡前期﹚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觀點,幫助孩子大量累積豐厚基礎,做好學習的準備,並讓他們對相關知識產生理解與連結。醞釀期時,邁入小學階段,開始經由在學業上面的學習,以及不斷的、大小不同的問題解決﹙像是大小考試與測驗,就是一種經過條件控制下的問題解決練習﹚, 慢慢的將知識與經驗逐漸轉化為孩子們的能力。 到了中學階段,進入豁朗期,孩子們因為在醞釀期學會知識整合,培養出學習新事物會先找有效學習方法的自動化反應,對於可能出現的學習挫折,並不以能力差而貶低自己,而會認為可能是方法不對,產生面對挑戰的勇氣。 最後進到運用過去所學獨立發展的驗證期,也就是進入了成年期。這個時期人們在面對問題時,會很自然地搜尋過去的經驗進行驗證,有些可以類推過去經驗解決,有些不見得就這麼容易,但是依然可運用過去產生新知識的經驗進行終身學習,如此便能不斷累積新的能力,具備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思維因著時代不斷的改變,挑戰著我們對孩子

閱讀旅圖: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

學生是每一人必經的過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總有那些讓老師和家長感覺晴天霹靂的日子:開學、家長日、校外教學、期中期末考、寒暑假、畢業典禮,還有準備升國中的銜接期 。 實話,上述的日期,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如此多的感受與想法 。 因為小時候顧三餐都來不及了,學校生活根本是附加的,功課沒寫是正常的,沒時間讀書也是平凡事,第一順位是幫忙家務,第二順位玩耍,第三順位是…﹙我想讀書應是在第一百順位之後吧!﹚。 但現在的變化,你我可能都無法用言語形容,於這一個年代,孩子的學習成長路上,每個時間點都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身為師長的我們,究竟該怎麼花時間陪伴孩子,用什麼樣的方式教養心愛的孩子呢? 自己因為在寒暑假都與學生一起度過,發現這一本書,以孩子一學年的學習時間軸脈絡做為呈現,探討孩子在每個重要學習時機點,老師與家長可認真著眼的細節,整理出真正有幫助的建議和具體做法。分享給忙碌家長的你一本好的手冊《 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班級經營 教學備課 親師溝通 一本搞定! 》。 ❙ 學習做筆記,建立思考系統 ➤不同科目不同的整理模式 地理類內容以畫圖呈現,國土大小、方位、位置一目了然,勝過千言萬語。而語文的文字摘要、自然科的圖表、數學科的定義和例題,都是因應不同科目需要的筆記方式。 課本的目錄就是很好的複習工具,這是很容易忽略之處。高年級社會科課本的目錄裡「第三章:生活中的規範」,裡面小節有「3-1社會規範面面觀」 、「3-2法律你我他」,就可以知道這個單元在探討團體生活中的規範,包括各種規範和法律。若能整理成自己的筆記就更佳。 如果能有這樣複習方式,孩子可以有這樣的思考,他學到的就不會是片段的、零散的,而是比較整體的概念。這可以幫助他連結脈絡,更可以在其中看見思考邏輯。很快的,你會發現孩子比以前更會問問題,因為他開始思考了,也開始自問:「我學習這個,跟我有什麼相關?」 多幾次練習後,有時孩子還會發現課本編排的邏輯有奇怪之處,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的思考訓練也可以遷移到閱讀其他書籍、掌握綱要。即使是數學科亦然。 ➤運用抽象的概念強化結構力 再進到課本內容,3-1的第一個小標:「社會規範」。光是這一頁,有小標、有文、有圖,練習讓孩子閱讀後,看看怎麼分類: 社會規範﹙小標﹚ 1.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因此每個社會都會建立一套所有人共同認可與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