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學的時候,每個週末都去打工,負責清掃辦公大樓。要清空煙灰缸和垃圾桶、擦洗廚房和廁所,以及使用一部嘈雜的工業用吸塵器清潔地毯。拖著吸塵器在地板上來回穿梭,這時吸塵器後面的集塵袋會膨脹起來,一些極細小的灰塵,有時候會從集塵袋中散落出來,飄散在空氣中。通常在打掃完後得回家沖個澡,把附著在皮膚上那一層薄薄的灰塵洗掉。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也是很不滿意他的吸塵器。戴森注意到,吸塵器從地板上吸起灰塵,然後透過集塵袋過濾灰塵。但是,灰塵會慢慢地阻塞住集塵袋的濾網,長期使用下來,吸塵器的清潔效率就降低了。戴森決定要找出更好的方法,因此他重新設計了吸塵器。
他是如何想出戴森吸塵器的呢?在一開始,戴森就知道許多有關機器運作的知識。改良一個產品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設法修改組成零件,希望它可以運作得更好。例如,有些人可能會試著找出方法讓灰塵不會卡住,集塵袋的網眼就可以保持通暢。
不過,戴森卻反其道而行,著手找出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戴森在改良吸塵器的功能時,是從研究吸塵器之外的產品找答案,而不是從吸塵器本身下手。為了成功達成他的策略,戴森必須思考吸塵器真正應該達到的功能是什麼。
事實上,相同的問題在鋸木廠中有解決之道。當鋸木廠將原木鋸成木材時,會產生大量的木屑。鋸木廠利用工業用的氣旋分離器將這些木屑吸離。木屑和空氣被以高速捲入一個大型圓錐體頂端的入口。鋸木場的這個圓錐體製造出一個圓柱形旋轉的氣旋,由這個氣旋所產生的離心力將空氣往外推,再藉由地心引力讓這些木屑掉落在錐體底部。空氣會由氣旋的頂端排出,而木屑會沿著錐體內側掉落到漏斗狀的底部。
戴森重新改造這個設計,以縮小版的方式放在吸塵器內。從這個最初始的概念為基礎,戴森試過許多種不同的方式,才使得這個設計在吸塵器上能夠適用,但是這個初始想法是戴森聰明想法的基礎。
這個故事很引人入勝,但是,這當中卻沒有任何神奇魔法。戴森知道許多事情成功運作的知識,他有心理學家所謂的因果知識 ﹙causal knowledge﹚。他也瞭解因果知識是可以跨領域應用的。當大部分人並沒有看見吸塵器和鋸木廠之間的相似性時,戴森很聰明地看出鋸木廠像吸塵器的關鍵之處。
如何來培養這樣的思考模式呢?《向專家學思考:掌握3個重點,人人都能活用知識、聰明解決問題》一書提出一個想法,稱之「聰明思考」。「聰明思考」就是透過發展出「聰明習慣」的方法,擁有「高品質的知識」,並從記憶中提取知識的方法來「應用知識」。
❙ 瞭解自己的極限,促進有品質的學習
「聰明思考」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讓你能夠獲得「高品質的知識」,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應用你的知識」。高品質的知識並不只是片段的學習知識,而是學習事物之間的相互連結關係。
如果你不能控制你對事情的記憶,就是沒有盡到產生「高品質的知識」應負的責任。你應該在重要事件的前、中、後使用「三的法則」,例如在會議中和課堂上,主動控制你要記得的情境訊息。
在某個事件處理的過程中,你的工作記憶只有有限的容量。在你進行推理和解決新問題的思考過程中,你所知的知識固然為數眾多,但只有少數知識被提取出來使用。如果要在你的思考中增加可以使用的訊息數量,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使各項知識之間緊密的連繫。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方法將新資訊和既有知識相互連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當你記得一件事,也許就能回想起三個和這件事有關的個別訊息,這就是所謂的「三的法則」。當你要組織你的記憶內容,以及結構化地呈現內容讓別人瞭解時,「三的法則」是非常有用的。
這裡有三個簡單的步驟,這三個策略保證你可以發展出「高品質的知識」:
❶準備。
一開始,盡量設法為所有課堂、會議或是報告做一點準備。因為你至少能對每種情境會討論到的內容有個大概的想法,你可以想一想希望從中得到些什麼,以此作為準備。
你最有可能記住的內容,是那些得以連結到你已知知識的訊息,因此,這個心智的準備工作有助於確保你的既有知識可以出現在工作記憶中。這樣一來,當你想學習的主題出現時,你已經做好準備,把它們和你的既有知識連結起來。教育心理學家將這些事先準備好的主題清單稱為前導組織 ﹙advance organizer﹚。
幾年前,作者和道格.梅登﹙Doug Medin﹚、布萊恩.羅絲﹙Brian Ross﹚兩位同事,為了課程需要一起寫了一本認知心理學的教科書。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個大綱標示出這一章中要傳遞的重要主題。這麼做是為了提供學生前導組織,讓他們可以對每一章包含的內容有所準備。
學生總是會跳過這些大綱不讀。終於有一天,作者開始談到前導組織的價值,並且詢問有多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忽略了大綱。回應這個問題的是哄堂笑聲,意味著學生一般都跳過大綱,在他們埋頭閱讀章節內容之前,並沒有善用大綱啟動一些他們的知識來幫助學習。
❷專注。
思考是一件艱困的工作。假如你沒有讓自己的工作記憶保持清晰,就會削弱思考能力,難以跟上課堂或會議中進行的事。這似乎是明顯可見的事實,不過,假如你觀察一下許多會議的情況,會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現代社會中真正的惡魔之一:一心多用 ﹙multitasking﹚。
坐在一場會議中,你會看到一些人正在做和目前會議無關的事:有些人察看智慧型手機中的電子郵件,還有些人閱讀其他文件。所有這些活動都會吸盡你的工作記憶容量。假如你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專注的機會,就沒有辦法接收高品質的新知識。
從這個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當人們在做複雜的思考時,並不是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件事上。反而,人們採取的策略是分時操作﹙Time share﹚, 他們會先做一點這個任務,然後再做一點其他的任務。
有的時候,這樣做是沒問題的。舉例而言,你已經開車好幾年了,在路上開車對你而言並不需要太費心思。假如開上高速公路,你必須隨時注意前面的車況,並且決定什麼時候該換車道。由於開車這件事不需要耗費太多心力,因此,你可以一邊和別人說話,或是一邊聽著廣播。
但是,如果忽然下起雨來,而且前方突然發生交通事故了呢?現在開車這件事就需要比較多的心力了。在車子裡,你還是可以控制情況,因此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講話了,並且關掉廣播好處理情況的變化。
每個人都同意有些人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處理好幾件事,不過,只有少數人願意承認在「一心多用」的狀態下,自己的表現真的明顯變得很糟。
很不巧的是,你對自己的行為根本無法做出最好的判斷,因為「一心多用」也擾亂了你對自己表現的判斷能力。當你在同一時間做好幾件事時,事實上你在任何一項任務中的表現都是難以評估的。所以,專心地做一件事,不要同時做很多事。
❸回顧。
在課堂或會議結束的幾分鐘後—或是在看過一本書或文章後 , 花個幾秒鐘或幾分鐘把重點寫下來。假如你必須趕赴下一場會議而沒有辦法馬上寫,那麼,就在大腦中複述一下重點。你可以買一部數位錄音機,一邊走、一邊把對著自己說出來的想法錄下來。有研究證明,將事情大聲說出來,有助於記憶。
即使你不曾重讀寫下的重點或重聽錄音內容,透過寫下或說出摘要,就能幫助你將這些事情記得更牢。建議你買小型數位錄音機的原因是,你可能覺得走出會議室自言自語很愚蠢或是讓人不自在,這部數位錄音機給你一個理由可以大方地做這件事。當你回顧了這個訊息之後,想一想一些方法,把你所學和你已知的連結起來。
❙ 進行比較並應用知識
一群學機械工程設計的學生,正在解決一個新問題:如何設計出一組啞鈴讓人們可以在旅行的時候帶著,在旅途中健身。
沒有任何一名學生處理過這樣的問題,他們也不知道有任何相似的產品。但後來,很多學生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大部分的解決方法中,他們都能使用自己的知識,而且把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知識和新問題結合起來。最常見的解決方法來自他們對充氣床墊的知識。通常充氣床墊都是收藏起來的,需要用時再把它拿出來充氣,然後就會有一個比較舒服的地方可以睡覺。
類似於設計充氣床墊的點子,可以拿來運用在旅行啞鈴上。啞鈴平常可以收在旅行袋中,有人要鍛鍊身體時就能取出來,並且為啞鈴加上重量。在這個案例中,水提供了重量的最佳來源。這些學生設計出一種水啞鈴。水啞鈴為長條狀,兩邊各有一個充氣式防水容器。這個啞鈴可以在露營地或者旅館房間加滿水,以供健身。健身後,只要把水倒掉、風乾,然後就能把它收起來繼續你的旅程。
充氣式床墊和水啞鈴基本上是很不相同的東西。一個是用來睡覺的,一個是用來健身的。一個是設計來讓人覺得舒服,一個是設計來要成為沉重的健身工具。但是,顯然充氣床墊的知識對設計出水啞鈴是非常有用的。
學生可以如此使用他們的知識設計出水啞鈴,是由於人類最了不起的能力之一,這個能力就是使用類比﹙analogies﹚來解決問題。如何使用你的舊經驗?作家喬治.聖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有句很有名的話,備受傳頌:「那些不記得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複做一樣的事。」
然而,要能真正應用過去經驗,得先清楚瞭解過去的哪些元素是重要的,才能理解現在和未來,因為過去並不完全重複出現。
那我們何不多加使用類比呢?在正式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試試解決下面的問題:
李醫師遇到了一個難題。她的病患胃部長了一顆腫瘤,很有可能是惡性的。很不幸的,它長在無法用外科手術切除的位置。放射線治療是剩下的唯一治療方式。但放射療法有個麻煩的地方是:放射線強烈到可以殺死腫瘤,也同時會殺死腫瘤周圍的健康組織、導致永久的傷害,而那傷害還可能會危害到病患的生命。李醫師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治療病患呢?
這是心理學家卡爾.登可 ﹙Karl Duncker﹚為了研究頓悟 ﹙insight﹚發展出來的問題。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十個人中只有一人能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問題時就解決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通常會被這個問題難倒。
給你一點線索,凱斯.科 ﹙Keith Koh﹚和他的工廠,為了解決修理昂貴的燈泡的問題,使用不同雷射功率方式,一方面不破壞原來的材料,另一方法又可以修復燈泡。現在,再試試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次請用凱斯.科的故事做為類比材料,協助你解決問題。你會怎麼做呢?
類比故事被放在問題旁邊時,人們都能立即連結健康細胞組織和燈泡外圍那層易碎玻璃間的關係。惡性腫瘤就像是那個壞掉的燈絲,解決方法也很類似。就像微弱的雷射光束該要瞄準壞掉的燈絲一樣,微弱的放射線可以從不同方向瞄準腫瘤。沒有任何個別光束可以強到殺死健康細胞組織,但全部的放射光束聚焦在腫瘤上,就足夠有威力可以殺死癌細胞。
所以,凱斯.科的故事可以用來解決李醫師的問題。那麼即使故事可以解決新問題,你沒有想起它,問題也就解決不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些很重要的事,在你使用類比解決問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即使類比對問題解決非常有幫助,但是,我們從記憶中提取訊息以形成所需的類比時,經常遇到困難。這樣的情形,對我們而言實在有點矛盾。一方面,類比對問題解決非常有用。另一方面,要提取我們已經知道的、而我們也需要的基礎域知識時,卻又做不到。
這個例子突顯的是:在「聰明思考」方法中有個關鍵的瓶頸-「應用知識」。該來找找如何從記憶中提取知識的方法了,尤其在你需要這些知識的時候。
為什麼從記憶中提取相關基礎域知識會如此困難呢?原因和「聰明習慣」在思考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有關。基本上,你大部分的人生都是這樣過的—當遇到一個和過去相似的情境時,你在過去怎麼做,現在就會怎麼做,因為這看起來是最適當的行為。
事實上,如果李醫師幫人治病,病人會要她好好想想她所受過的醫學訓練,用她的醫學知識專心提出治療方案。一般而言,我們不會要她在一開始就以修好燈泡的方法為基礎去思考如何治療。但是,如果她在自己的醫學領域知識中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才會請她開始從不同領域的角度思考解決方法。
那麼,你要如何從記憶中提取可能有用的基礎域知識,來提升你應用類比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過程,我們來想一想諺語吧!
諺語是一種使用精煉文字表達深度智慧的語言。讓我們從一句你可能從沒有聽過的諺語開始:“The noise of the wheels does not measure the load in the wagon”﹙輪子的噪音並不能測量出運貨馬車中的貨物量,意指不要以貌取人﹚。
這裡的關鍵概念就是,諺語可以幫助你根據關係本質來歸類 ﹙categorize﹚新情境,而不是根據情境中的物體做歸類。諺語本身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含蓋的範圍十分廣大,當範圍較大且又具有特殊的意義時,自然就可以將不同的領域的事物給連結起來,而讓自己的應用知識,更加不受限制。
為了更有效找出可用的類比,如果你能有一些分類的類別就太好了,可以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讓這些情境具有可類比性,而不僅只是用在不同物體上。此時,如果你能擁有一些類別標籤,將會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你必須自己創造出類別的標籤。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使用諺語。除了利用諺語,也可用許多其他方法建立各種具有類比性情境的類別標籤。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最主要的關鍵是要能找出有效描述類比基礎的東西。
讓我們回到李醫師和她那不能開刀的惡性腫瘤病患案例上:李醫師想要破壞不健康的細胞組織,但不希望傷害到周圍的健康細胞組織。這就是要摧毀目標、但不要傷害到目標之外的東西,這樣的想法讓人想起這個術語--連帶損害﹙colateral damage﹚。這個詞是從軍隊而來。
「關係標籤」可以幫助你在解決問題時進行不一樣的思考。如果你只把問題聚焦在原本問題出現的領域,那麼,一般而言你會從同一個領域擷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就會受到人類「習慣」的限制,進而無法提出有創意的方法。
當然,使用這些技巧需要一些練習和準備。你可能現在沒有認識很多諺語,你大概沒有想過有這麼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做分類,對遇到的問題製作標籤。你也可能從沒想到過,笑話可以用來做情境的歸類。
但如果你注意到這些問題,也開始思考面對困難問題時該如何挑選解決方法,那現在就可以開始創造自己的「聰明習慣」。為了找到思考問題的新方法,你所付出的努力將是值得的,那會改善與提升你想到類比情境的成功機率。雖然需要花點時間,但這肯定能改善你「應用知識」的能力。
❙ 更多資訊...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 職人旅圖首頁 https://www.cpfs.co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