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世界如何變化,一種流傳已久的溝通媒材「文字」,始終不見退散。文字,有過繁華的時代,也有過沉入大海的時代。人手一機,影音多媒體是目前的主流,許多人喜歡影音帶來的刺激感,對一個人靜靜的思考,似乎會感覺到索然無味,少了些什麼?
然而,文字能夠流傳幾千年自有它的原因,它不像影音的格式一個換過一個,而是不斷的向下累積內在涵養,少少的文字即可傳達出一個人智慧的結晶。文字並非靜態的,我們能夠利用文字與一位大師彼此的互相交流,談天說地,讓腦中內隱的知識能夠自然的在寂靜空間順暢無礙地流動著,閱讀就是最佳的代表。
交流,是人類能夠進步的原因,也有別於其它的動物。雖然世界動得很劇烈,但仍有一些人在這世界之中活得精彩。動,是一個進步的象徵,世界在動也在進步,個人也一樣需要動,隨著世界腳步前進,投資自己當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學習﹙輸入﹚之外,我想寫作﹙輸出﹚更是一個重要的投資,不為別人,只是想寫給自己看,讓自己動起來,讓我們來閱讀《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 寫作對自我的好處
第一、對世界更敏感
自從我開始寫作並保持持續更新後,我開始刻意訓練自己對生活的敏感度。
因為需要寫作素材,在和別人聊天時,如果聽到一句特別有道理的話,作者會脫口而出:「等一下,這句話說得好,這是個特別好的標題,我要記下來。」靈感來自對生活的敏感。有時一句金句、一個故事,就能觸發內心一連串的反應,把散亂的素材、思緒黏合起來。寫作讓我保持敏感,也養成了隨時隨地記錄的習慣。
第二、思考更縝密
如果一個人說話沒有邏輯,別人與他溝通會很費力;如果一篇文章邏輯混亂,我們根本沒耐心把它讀完。
不管文章風格是文藝還是務實,都需要邏輯。邏輯關係到文章的結構,就像蓋房子的鋼筋水泥,我們常說的豆腐渣工程,就是因為這一塊沒做好。寫作的過程講究邏輯的層層遞進,這離不開對自我的清晰理解。一個沒有邏輯的人很難構架一篇長文章,堅持寫作,讓我的邏輯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第三、認知更深刻
寫作需要對生活有深度認知,既然要做出有價值的表達,就要逼迫自己對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物產生更加獨特、更加深刻的思考。這樣寫文章時才能凸顯你與眾不同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洞見,英文叫insight。本質上說,寫作是一項思考的刻意訓練。寫作能力就是思考能力,一個寫作能力強的人,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都不會差。
❙ 寫作放輕鬆,就來寫故事
第一,怎麼開頭。
最好用的辦法,就是直接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方法也太簡單了吧,但要告訴你,雖然它看起來很簡單,卻非常奏效。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一個故事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住著一個老神仙」,短短的十幾個字,就把一個孩子想要聽故事的欲望完全給打開了。其實對於成人也一樣。首先交代時間、地點、人物,開門見山,最符合人們對一個故事的預期,因為千百年來,人們就是這麼講故事的。
第二,講誰的故事。
講自己的故事還是別人的故事?作者的建議是,講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認識的人的故事,要比講離你比較遠的人的故事,效果更好。
第三,故事情節是故事的主體。
情節描寫不僅僅是敘述故事發展那麼簡單,還要加入大量的細節和對人物感受的描寫,這樣的故事才能有血有肉。比如,有這麼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後來她凍死了。」沒錯,這就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
但是,如果作者這麼寫的話,它就不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作品。當作者加入細節和情節之後,整個故事就變成了:「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在聖誕夜的大街上賣火柴,她又凍又餓又累,不小心睡著了,她夢到了火爐旁冒著熱氣的烤雞,夢到了去世的奶奶。第二天早上,她被人們發現的時候,臉上帶著微笑,她死了。」你看,有了這些豐富的細節和情節描寫,故事就變得有血有肉了。
第四,故事加金句,是一種很好用的行文套路。
小時候我們讀《伊索寓言》,每篇故事到最後一定是為了說明一則道理。好的故事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故事本身好看,還因為它啟發了一項深刻的智慧。
文字講究天賦和積累,別人讀十幾年的文學作品,這十幾年的沉澱一定會反映在他寫出的文字上。如果你剛剛起步,在文字的運用上比不過別人很正常,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事情。但邏輯性則不是,邏輯性可以短期訓練出來,可惜也無法一蹴而就,要抓住每一個訓練的機會,有針對性地、一點一滴地累積。
►列題綱:將素材歸類分組
我們的情緒、思想往往重複而凌亂,但文字必須有條理才行。對初學者來說,要訓練思維的流暢,就要學會在正式寫作之前打腹稿、列題網。
列題網的關鍵,是對各種素材做歸類分組。研究發現,人腦一次能夠理解的思想或概念有限。當大腦發現需要處理的專案超過四個或五個時,就會開始將其歸類到不同的邏輯範疇中,以方便記憶。這就是為什麼當你面對雜亂無章的一堆資訊時,容易感到困惑;而將它們進行歸類分組後,你就能輕輕鬆鬆記住了。
歸類分組不是簡單地合併同類項,而是找出專案之間的邏輯關係,把概括提高一個抽象層次。比如,當你看到「西瓜、牛奶、雞蛋、優酪乳、蘿蔔、橘子、油菜、香蕉、茄子」 可能來回看幾遍都記不住。把它們歸類分組後,變成「蔬菜:蘿蔔、油菜、茄子;水果:西瓜、橘子、香蕉;蛋乳製品:牛奶、雞蛋、優酪乳」,就容易記憶了。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就能找到不同素材、觀點之間的聯繫,邏輯遞進的過程中,讓思考逐漸走向深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顧問芭芭拉·明托,提出著名的「金字塔原則」。它是一種層次性、結構化的思維與寫作工具,要求人們在寫作之前,先對文章要表達的各種思想觀點進行歸類,透過搭建「金字塔結構」,將「中心思想」的各個分支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地呈現給讀者。其中,愈是靠近金字塔上層的思想,價值愈高。
►理結構:框架比細節重要
不要一開始就想文章細節,細節雖然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沒有整體把握,細節描述得再好,在別人看來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我們常說,文章需要謀篇布局,說的就是整體的設計,有了頂層設計,才好進行基礎建設。
邏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結構。整篇文章的結構就像我們搭建房屋的鋼筋,我們常常說的豆腐渣工程多半是這一塊沒做好。文章也一樣,需要把我們所有的內容進行分層,展現整體的結構。你可以先把你想要寫的東西羅列出來,分析一下彼此之間的聯繫,先說哪一塊,後說哪一塊,下筆之前一定要充分想好。
每篇文章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好的文章讓人看完後神清氣爽,差的文章則讓人一臉迷惘。想要將自己的觀點、立場以較好的呈現方式,完整地傳達給受眾,有三個要點:
第一,理清內部關係。
依據內容邏輯,將各板塊內容做出恰當合理的次序安排,按順序組織,才能順理成章。比如文章開頭、結尾、中間的層次,應反映事物發展的階段性;而文章中問題的提出、分析及解決,反映的則是事物的變化規律。關係理清了,文章自然通透。
第二,善用連接詞
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詞語,連接詞在增強文章邏輯性上作用不容小覷。在文章中,連接詞有著 承上啟下的作用,將各段落、句子連接貫通的過渡作用。「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然而、可是、既然、即使、如果、只要、於是、因此」等辭彙看似不起眼,但能將文章變得更有條理,更加柔和,也更便於人們接受。
第三,注意呈現方式。
除了連接詞外,有些語句也具有連接的作用,充當著過渡句的角色。我們在綜合使用這些要素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上的自然、簡練。過渡要恰到好處,不能寫著寫著突然來個轉折;也不能自我重複,同一個連接詞一用到底,這會很讓人掃興。
❙ 累積總隱身在背後的推手
寫作就像做菜,素材則像食材。沒有好的食材,就做不出一道好菜;沒有好的素材,也寫不出一篇精采的文章來。沒有「讀書破萬卷」,又哪來「下筆如有神」。累積素材在寫作過程中尤為重要,而累積的工夫在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值得我們去用心積攢。
只有長期堅持不懈,有意識地尋找素材,「厚積」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轉化為真正屬於自己並且有個人風格的東西,從而「薄發」。好的內容需要扎實的素材來支撐,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❶建立自身深厚的專業知識庫。
❷在每一次整合報告中學習、思考。
❸置身第一現場。
❹與高手過招,由此獲得看問題的新角度、新思路。
不論你從那方面著手都是好的,經由不斷的整合與整理,慢慢建立自身的資料庫。在網路發達的現今,特別對第❸點有感。
家中的小孩打桌球,經常經由YouTube來收看世界各地的比賽,賽事之中高手對決,好不精彩,但總有一點點的失落感,少了臨場感。2020/12/17日,利用時間帶小孩去國手的選拔賽,到了現場的感覺果然不一樣,看見選手賽前的準備、與家人的對話、仔細觀察對手的神情、比賽之中為自己喝彩,許多的小細節,都讓人目不轉睛,恨不得有八雙眼睛與四雙耳朵,讓一切盡收眼底。
賽後,問問尚哲這一次來到現場的感受如何?回答讓人意想不到,他完全感受到了「壓迫感」。尚哲說,除了看到高手比賽之外,也感受到球在檯面跑的感覺﹙速度與旋轉度﹚,更重要的是,原本一直待在二樓看,本來想要去看一下一樓的賽程表,經過高手對戰場地,就稍微駐足一下,意外地感受到無形的「壓迫感」,看似一個普通的逆側旋發球,但從選手自身發出來無形的「壓迫感」,讓人感覺這一球特別難接,這是他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就是「置身第一現場」與在螢幕前觀看的不同,分享給你。或許你與我一樣,對寫作的能力還在培養中,那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臨摹」,白話文就是抄書,就從最小、最不費力的方式開始,慢慢往前走,就能為自己留下思路的軌跡,不想爆文,而是靜思文。
...參考資訊...
►更多訊息 https://www.cpfs.com.tw/
※ 延伸:歡迎揪團學習 ►學習地圖
※ 連繫:通知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