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閱讀旅圖: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史丹佛,高材生的代表詞。為何很多學生都有上心理學,其內容為何?有點好奇,原來不論是誰,都想要讓人生順利。身上背負著史丹佛的影子,為了能登上成功階梯,心理素質的成長更不可或缺。  從設定目標,到為達到目標而要改變自己,其中具體的步驟為何?就來讀讀這一本以心理學講義為主,所出版的書《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讓你擁有與史丹佛學生一樣強韌的心理素質,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 ❙ 重新找回自己的幹勁 「真是沒幹勁。」這句話時常會聽見,不管是上司對表現不佳的下屬說、父母對兒女說,還是自己對自己說。「看起來沒有幹勁」這句話,應是在說幹勁是會消失的東西。 在心理學的世界裡,會說「幹勁並不是一種物品,又何來失去?」 更何況人類其實是始終充滿熱情以及幹勁的,只是你沒有將它引出來而已。 ↑來源 當抱怨「提不起勁工作」時,大多數情況只是你找不到具體方法,來滿足自己所擁有的熱情與幹勁而已。當這樣的欲求無法被滿足,就會感覺到想工作的能量正逐漸消散。每個人身上都擁有三種基本正向動力: 關聯性 :感到與他人、群體或遠大的重要目的或目標有所連結。 自主性 :能夠自由決定左右人生的行動或選擇。根據自我意志採取行動或選擇,若能與重視的事物相一致的話,就能成為達成目標的助力。 熟練 :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眼前欲著手的事,或者知道自己能在某領域有所貢獻,同時可學習且提升能力至自感滿意程度。 當以上動力被滿足時,人們更加能體會到幸福感,變得更為健康,人生也會感到富足。而當我們能藉由工作來滿足這些欲求時,我們就能稱做「充滿幹勁」。 當覺得在工作上提不起幹勁時,大多情況是自己的需求在職場上受阻。因為基本動力沒有被滿足,所以「想要變得輕鬆」「想要立刻滿足」這些「反面衝動」就會越發顯著。當然就會有沒有幹勁的假像。 若你沒有辦法找到體會「關聯性」「自主性」及「熟練」的具體方法、只想避開不必要的努力或壓力的話,你越會這樣想。因此,避開不愉快的事、得到短期快樂這種「基本衝動」,就會優先成為你的第一順位。 所謂「幹勁消失」這件事,在大多數狀況下就是指這種狀態。就如同以下情形:星期一憂鬱、不想到公司上班,或耽溺於其他比較快樂的「消遣」、工作進度大拖延。 幹勁消失並不是關鍵的問題,而是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若是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為運用「工作塑造」。 工作塑造,指將工作從「被指使」的狀態,...

閱讀旅圖:要忙,就忙得有意義

那天,帕利卡博士談到光線的速度,而我聽到「人生的速度」。他講起E= mc^2,我再次想著人生就這麼似箭飛逝,一日復一日,一季復一季,還真是瘋了。 無論你是悲慘不已,還是欣喜若狂,一月仍復一月,如浪潮般湧來。無法從頭,無法復回,壞事接連發生。但我轉念一想:等等,好事也接連發生,光一個吻就能讓時間慢下來。 ~卡蘿·韋斯頓﹙Carol Weston﹚《人生的速度》﹙Speed of Life﹚ ❙ 沒時間嗎?大忙人這樣做找出空檔 一個夏夜裡,我坐在屋後的門廊,凝望美麗的長春花,不禁讚嘆:「美啊!」 管理時間也是一樣。種花的人必須了解他的花園,必須知道自己想要的樣子,然後每天照料,因此換來花園與人生的美麗。冥想導師德寶法師在其著作《進入禪定的第一堂課》中寫道:「專注給你時間,時間給你選擇,善加選擇則有自由。」 我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哪裡,選擇像園丁照顧花園一般做好時間規劃,而這改變了我的人生;同樣的選擇也改變山丘小學和瑞迪克小學師生們的人生。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了更多時間,行程表意外地有空間。我相信它也能讓你的人生更輕鬆。 起先,我只是想知道自己時間是用在哪裡,可以分享在部落格上。以下是作者的記錄: 在二O一七年七月十四日週五下午一點至一點半眼庫大壁訪談。 那天我在早上六點四十五分起床,花四十五分鐘處理學校資料,傍晚花三十分鐘確認堆積如山的信件裡沒有藏著帳單。 我記得在七月二十一日週五上午九點半跟湯姆斯訪談,在那之前花了三十分鐘練習隔週要在華盛頓特區對實習生做的演講,下午則跟本書的編輯通電話 (雖然是談另一個計畫),晚上六點十五分至八點半則是去紅花鐵板燒,享用「大孩子專屬」的美食之旅,來回的交通時間包括在內。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項「專注」實驗的意義開始遠多過於此。我發覺每一天留意各項時間,會改變自己對時間的感受,並且帶來了更有滋有味的生活。 ↑來源 各行各業的大忙人都能「靠持續記錄時間」找出自己的空檔。 二O一七年五月,我收到一位名叫德魯的年輕人來信,當時他大二,在羅耀拉大學主修財經。他分享自己修的一門領導課,要求學生們記錄時間,然後他決定記錄整個學期共十六週的時間﹙我也因此很快發覺他是高材生﹚,包括上課、讀書、睡覺、找實習,以及負責兄弟會的招募事宜等。他計算每週的總時數,了解自己是達標或落後,並探討其中的原因。 時間能讓我們發現空檔,留意到自己有空檔,然後選擇閱讀而非做其他事...

閱讀旅圖:工作哲學圖鑑

擁有明星級的待遇,相信是許多人的夢想! 天才少年羽球王子李宗偉在職業場上大放異彩,但還是避免不了身體的問題,只能提前中斷職業之路。 我想李宗偉已是知名人士,再回頭看看現在的運動場。一樣是棒球天才少年的小葉,心中想著當然是順利成為職棒球員,然而,天不從人願,在選秀會之前的練習賽中,肩膀嚴重受傷,職棒之路破碎,在絕望之際,下一步又該如何呢? 「無論如何都要成為棒球選手!」這種想法單純有力,同時也將自己塞進一個框框中,一旦這個框架被拆解,熱情就無所從去。陷入茫然之中… 這時思考下一步的要點在於,將這一股「嚮往」的狂熱,轉化為一種用一輩子去實現的意義,熱情便能昇華,眼前立刻就會顯現豐富多樣的選項。 以「棒球」為出核心點,創造出屬於精彩比賽的工作,就能看見「棒球手套開發人員」、「運動心理學教學」、「球場的天然草皮照護者」,一樣可以在「棒球」的世界中工作一輩子。 ↑來源 從既有的選項脫離,進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這樣一種思路,稱之為從「嚮往」深化為「意義」。這個例子,來自《 工作哲學圖鑑 》一書,除了打開自己的視野之外,於未來多變的職涯中,看看作者給我們哪些建議,讓我們的職涯走得更順暢。 ❙ 知識與能力的整合 一、追求卓越、排除平庸 在職場上,若是具備單一特定領域的深度、技能,會以「I型」人來稱之,然而在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之下,技能與知識若不能深化,使人工智慧無法取代,否則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跨領域與通用性﹙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知識,也需要進行修煉,以期能從不同角度的複眼式發想,這樣的人才,稱之「T型」人。 未來於職場上的能力,大致會朝向這幾個面向發展: T型:目前企業最需求的人才。 丌型或H型:指具有混血感與跨界思維的人才。 I型與一型:關鍵在追求卓越與突出,例如,I型的優秀工程師,可以用手指感覺到百分之一毫米差異的車床師傅,機器人是無法取代的。 二、後天修煉知識與技能,需要融入思維特質 小葉與小謝兩人都擁有最高段的電腦程式語言,小葉的行為特質是「一絲不苟、仔細認真」、「樂觀思考」,當這些行為特質融入後天的知識與技能,小葉建置的系統可靠度佳,容易獲得周圍的認可,被視為可以做出成果的人。 相對的,小謝的行為特質則是「容易失去耐性且缺乏專注力」、「做事粗心」,這些特質當然會影響最後產出的結果。 ↑來源 「會做…」和「能做出成果」這是兩碼子的事,知識與技能只是執行工作時用的材...

旅圖筆記: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看完《刺激1995》,我知道牢房是靠不住的。 想要擁有快樂的一生,要靠誰呢?答案是運氣不夠好﹙沒有中樂透、沒有富二代…﹚,就只能是自己。除了物質的生活之外,要獲得成就感,那更要靠的是自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人生,也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代替,也不可能永遠依賴他人。 丘吉爾曾經預言過「未來的帝國是建立在腦力上的」,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都是需要知識工作,都是需要學習知識、利用知識的工作,已經不僅僅是原來的「人與物一起工作」,而轉變成了人與人、人與信息和知識的工作。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大都要依靠知識展開人生。 從2008年經濟泡沫化開始,人類信息的步伐是大幅度的展開。一項來自EMC公司權威的研究,2008年全球人們所產生的訊息總量為4870億G。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如果將這些數字化的信息全部印成書籍,它的長度將是從地球到冥王星的十倍。 在世界越來越平的現狀下,信息的傳遞越來越沒有障礙。別以為整天閱讀網路文章,就會獲得知識,其中一個主要的關鍵是,你必須要有目標地去獲取信息,若缺乏知識基礎,就會很難產生對信息的明確需求。 對於暢銷書《 世界是平的 》, IBM知識管理機構創辦人普賽克在《哈佛商業評論》刊出了一篇針鋒相對的文章《誰說世界是平的!》。他指出:「蓋茨和弗里德曼犯的基本錯誤,是把信息和知識混為一談。」 他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上 Google的網站搜索到盲腸炎手術的開刀步驟,但不論這個人搜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讓他開刀嗎?」 從工業轉型到知識時代,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勢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的來源,對於新知識的學習、保存與共享,需要有全面性的掌握,從生產性的管理轉而變成知識生產線的管理。就帶大家來讀讀《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一書。 ❙ 學習知識: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從來不是難事,問題是要學習什麼? 一位大學畢業生,有著雙學位,很輕鬆的找到工作。但她熱愛學習,不論講座、書籍、線上課程,一應俱全。但問題是,工作表現並不突出,甚至經常換工作,也從得不到重要的職務,但她一樣熱愛學習。 ↑來源 問題在哪裡呢? 熱愛學習沒有錯,但這位女生太享受過程,而忘了目的。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呢?以一個社會新鮮人或是在職場工作者而言,首要的是「保住飯碗」,因此增加自己的個人價值與優勢,應是第一要務,也比較符合馬斯洛的理論。 學習沒有方向性,再加上目前課程的行銷術...

閱讀旅圖: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花了一樣的時間製作簡報與報告,有人興高彩烈,有人默默摸摸鼻子,是聽眾的問題?還是設計上有瑕疵? 另一個場景是得到相同的數據,一樣使用M.S. Excel,但一個被稱為思路清晰,一個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什麼意意?看看以下的案例,一位組長想要向上司爭取雇用二名員工,因此要向主管說明,目前工作量實在,處理不來。身為主管的您,看到哪一張圖比較容易決策呢? 或許你正在想,就將長條圖換為折線圖,不就好了嗎?有這樣簡單嗎?想想,在學校有人教我們語言與數學,但似乎沒有人將這兩項科目結合在一起,教我們如何用數字說故事。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得的資料量也越來越大,這些資料的背後意義正等著我們去破解,將資料視覺化、用來說故事的技能,成了改善決策能力的關鍵。一起來看看,為一百個以上的歐美機構開過工作坊的講者,分享如何來製作出一張好圖表《 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 ❙ 用圖表說一個好故事的元素探索 除了將長條圖換為折線圖,用對的圖型表達之外,重點在於要將雜訊給去除。什麼是雜訊,就是一些不對的顏色、符號與過多的文字,當一張圖表呈現出來的「認知負荷」越大,大腦就會不自覺地翻到下一頁。所謂的認知負荷就是學習新東西所需要花費的腦力,身為簡報的負責人,我們必需要學會聰明的使用聽眾的腦力。 雜訊應要清乾淨,這個圖表有六種減少雜訊的更改方式,逐一來進行改造吧! ① 移除圖表邊框 :格式塔原則(德語:Gestalttheorie)中的封閉原則告訴我們,人們會將元素缺少的部分,用眼睛自動將空缺填補完整。 ② 移除格線 :別讓格線搶了該放在資料上的目光。可能的話,移除所有格線,這樣一來可以加強比對,更加凸顯我們要呈現的資料。 ③ 移除資料標記 :在圖表上的每一個元素,都是在增加聽眾的認知負荷,並不是說不能增加資料標記,而是說要使用的話,必須要有特定的目的,多去思考軟體預設值所帶來的問題。 ④ 整理資訊標籤 :最讓人看不順眼的就是Y軸標籤小數點後面的「0」,它們毫無資訊價值,還會讓數字看起來更為複雜!移除小數點後方的「0」,多為聽眾著想,同時也可以縮短月份標籤,將X軸標籤轉為水平,移除斜置文字。 ⑤ 直接加上資訊標籤 :到目前為止,我們移除了不少的雜訊,我們的目的在於盡可能移除不必要認知負荷,處理的手法就是利用「資訊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此步驟當中,我們要利用格式塔原則的相近原則,將資料標籤直接放在描述的...

閱讀旅圖:搞定!工作效率5步驟

時間是一項不能取代的稀少資源,數位時代之下,每一天都有卓越的時間管理軟體工具出現,但因為過多的選擇而間接造成工作生產效率短路。工具是一種術法,我們應要一個流程來組成工作,以「流程」為主要的架構,然後去選擇自己慣用的軟體工具,這樣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透過不斷地精進流程,而讓自己的生產力不斷的進化。 提到流程,就不得不提「搞定!工作效率5步驟」這一本書,眾所周知的「GTD流程」。最喜歡書中提及的一段話: GTD﹙Getting Things Done﹚流程並不是做完所有的事 ,而是在推廣適度的對應個人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指引你在任何時刻都能做出最佳的決策,並排除當下未處理事項所帶來的干擾與壓力,最後得到清晰的思緒和心理空間。 每一個人都有一堆的工作需要進行,形成更多的要求,但資源不足,而造成種種的壓力。過去,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區分工作與生活,然而強調快速回應世代裡,界線變得模糊,而導致工作影響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安定,也影響工作。 為適應新時代需要新的方法,來達到我們對於時間管理的三個要求: ❶可靠的系統協助我們收集,不必再依靠大腦來記憶; ❷下一步的行動計畫,讓自己能允許雜事進入,更容易進行安排; ❸期限中完成該完成的工作,行動內容經過管理與整合,就能維持對他人高度的承諾。 相信以上的三點,是每一個人於生活之中最基本的需求。 GTD流程的五步驟,讓你重新掌握生活,精通工作,主要關鍵在於你是否相信它,並願意持續不斷慢慢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於繁忙與龐大的壓力下譜出美好曲調。 ❙ 搞定工作的5步驟-GTD ❶ GTD-捕捉 將上課的筆記整理,丟棄過期的雜誌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行的工作,當然,你可以放在腦袋,也可以將這些事項,放入一個「收件匣」中,將要記憶的事情逐出腦袋中,然後定期的將這些事項清空,空的時機則是選在週三與週日。 收集工具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工具都可以,不過,小小的建議是使用雲端軟體,這樣就可以不限裝置: 紙與筆 Evernote的一則「收件匣」記事 Google Keep-Mac+iPadApp進行同步 Google Mail ❷ GTD-理清 問自己那是什麼?能否行動?答案若為否,進行三種選擇﹙刪除、參考資料、孵化事項﹚。答案若為是,確認是否為專案﹙較複雜的工作謂之﹚,若不是專案,則是以兩分鐘原則來判斷,兩分鐘內可以完成就直接處理,超過兩分鐘,則是進行思考...

閱讀旅圖:原子習慣

運動員最怕受傷,且這個傷真是意料之外。高二被球擊中…﹙悲慘的過程,讓人心酸無法寫﹚,接續的高中棒球生涯黯淡無光,但除了自己還有誰會相信,未來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球員。 傷後的兩年,進入到大學,一個新的開始,初次見到了……微小的力量。 球員受大傷之後,短期之內當然不可能變球隊先發,於是只好先認真讓生活重回正軌。當同儕們每晚熬夜打電動時,則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晚都早早就寢;在大學宿舍的雜亂世界中,我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 這些改善雖然微小,卻讓我有掌控生命的感覺。開始又有了自信,而這種自信漸漸增長,蔓延至課堂,改善了讀書習慣,在大一那年每科都取得優秀成績。 大二的球季來到,獲得先發投手;大三那一年,成為隊長,大四那一年,睡眠習慣、讀書習慣與重量訓練的習慣,才真正的開花結果,所有的殊榮集於一身,包含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只有33人有這樣的殊榮。 巨大的成就,來自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更重要的是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受傷到發光發熱總共是6年時間﹚,他是誰- 詹姆斯.克利爾,更重要的是,他將由小做起的密技一五一十的告訴我們,詳情請閱讀《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 ❙ 原子力量帶來原子彈的威力 二00八年的北京奥運稱霸公路賽與場地賽項目,拿下六成的金牌,驚天動地。四年之後的倫敦奧運,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同年,環法自行車賽中威金斯贏得第一面金牌。或許這沒有什麼? ↑來源 不過,你知道嗎?從一九O八年起,英國的自行車選手僅在奧運會拿過一面金牌,在自行車界最大的賽事環法自行車賽中,英國的表現更差--長達一百一十年的時間裡,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這項賽事中奪冠。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英國的自行車隊改變命運?原因就在二00三年的某一天,英國自行車協會改變命運,雇用戴夫.布萊爾斯福德為國家隊教練。他跟前任教練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 布萊爾斯福德異常投入「微小增長的總和」。 他解釋說:「整個原則的概念在於,如果把關於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教練團隊一開始做的小調整,可能在你的料想之內: 重新設計坐墊 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 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 讓室外比賽的選手換穿室內比賽服 然而,他們並未僅止於此, 意料之外,請外科醫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