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閱讀旅圖:知識變現

有人一天是這樣的過的… 一篇二千字的育兒文章:一至兩個小時 聽一集《開講啦》:四十五分鐘 聽《十點讀書會》文章:十五分鐘 錄一個錄音檔:五分鐘 公眾號發文、回消息:二十分鐘 看一集TED:十八分鐘 聽樊登書評《我發誓再也不拖延了》:三十六分鐘 看電影《殺手沒有假期》:三十分鐘 閱讀:一百分鐘 哈囉!第一行打錯字了吧!你將「三」天打成「一」天吧!這些事情,怎麼可能??? 不過,就算是對的好了,有必要嗎?人生苦短,何必那麼努力,不會累嗎? 不會的,總是在滑手機,感覺空虛,反而更累。這樣的價值觀與現在「街景」,似乎有很大的出入,今天就選這一本書來閱讀《 知識變現:微夢想、微行動、微習慣, 開啟你的斜槓人生 》,作者為張丹茹﹙Angie﹚。好消息是,若你會使用Hyread的話,於台北市立圖書館就可以借到,免費哦! 作者認為,不努力的難受感,比完全不做任何事的狀態要差很多。只要用另一種角度來看,「精進」只不過是生活的常態而已,就不會有太大感受。 「終身學習」不該只是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如何像作者,將「精進」視為一種生活,就從「微」行動開始。 ❙ 提升執行力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網路名言,朗朗上口、激勵人心。如何向前邁進?提升行動力是首要的工作。分享十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學會這十個微方法,可以讓你的人生如同開了外掛。 ① 微思考 白話一點,就是思考多一點點。閱讀一本書時,可以比往常多一個方向理解和吸收,多想一種可能性。不是只有商業的書,閱讀小說時,結局總是讓人大感意外,偷偷為書中人物的想法暗暗叫好之餘,記錄下來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想法的差距,那些頭腦靈活、腦洞大開的人,總是能讓人生有趣、有料、有意義十倍。 ②微行動 微行動是什麼意思,理想可以很豐滿,但行動越骨感越好;想看完一本書,每天至少翻開書閱讀五頁。想減肥,從每天下班提早一站下車走回去開始。做任何一件事,讓起步的門檻越低越好。完美主義並沒有什麼不好,最完美的完美主義是開始行動,行動之後,再求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別用錯地方囉! ③微習慣 精力管理好難啊!又要跑步、又要早睡早起,還要注重飲食。就從一杯簡簡單單的蜂蜜檸檬水做起,喝下一大杯蜂蜜檸檬水,整個身體都會被...

閱讀旅圖: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如果做簡報也能像樂高一樣,該有多好玩呢?問題是可能嗎?想想,若是一個新手玩樂高積木,要憑一已之力,組裝出一隻大象,可能需要想半天﹙到底該從頭、還是從身體開始…XD…好難哦!!﹚ 如果有一份指引說明書,內容清清楚楚的說明,大部分的人,就能輕鬆的組出一隻大象,空間邏輯出眾的人,還可以發揮巧思改變成其他造型的大象,不是嗎?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答案是「說明書」,有說明書在手上,跟著說明書的指引,我們可以專注地找積木﹙蒐集資料﹚,而不必費神的思考,下一步,下下一步為何?這是否就省力不少… 這就是一本書《 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想要傳達的概念,若能針對職場需要簡報的人,提供一個「說明書」,好讓平日已傷透腦筋的職場朋友,能於進行簡報之前,針對工作進度或是大型提案有一個報告的架構,然後依據「報告架構」蒐集對的內容,這樣就與玩積木一樣了,專注在內容的準備即可。 ❙ 簡報的核心架構 「小蔡,說了半天,你到底想要說什麼?」主管一臉不耐煩,聽了三分鐘,還是聽不到重點。 這一個問題,對一位新手簡報人員,是經常得面對的。明明用心準備了很久,為何老是得不到主管的肯定?問題之一,可能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單張投影片漂漂亮亮的,但整份的簡報架構看起來就像流水帳呢? 若使用邏輯框架重新組織時,就會發現許多不足的部分,其中一種「邏輯框架」就是運用STAR來重組整個簡報的順序,結果就會不一樣。這也是一種模組化的方式,為何模組化如此的重要,模組化的簡報思考又有什麼核心價值?原來模組化是結合系統思維、敏捷思維與商業思維,從這三個思維延伸出三大核心價值: ❶ 系統思維 :簡報不是獨立的工作,而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若要簡報有效,一開始就要構思簡報的內容,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完成簡報的內容。 ❷ 敏捷的思維 :拆解簡報的關鍵因素,做有價值的事、增加應變彈性。在職場最缺的就是時間,於有限的時間內,都能組織對應的簡報內容,從容面對各種報告場景,提升應變的彈性。 ❸ 商業思維 :簡報不僅是交差,也要解決問題,更是提升個人價值的機會。有價值不是用嘴說的,也不在於你懂多少,而是你如何去呈現你的工作成果與專業價值。 那麼?除了上述的STAR邏輯思考框架之外,還有其它的嗎? 書中整理出工作型...

閱讀旅圖:深度學習的技術

1950 年代,IBM 有位電腦科學家名叫亞瑟.山姆爾,很愛下跳棋, 所以他寫了一個電腦程式, 叫電腦跟他對打。 他開始下棋,結果他贏了。 人們總是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後來他又寫了一個副程式,在背景執行,只做一件事:就是計算機率,評估目前的棋局,比較贏棋和輸棋的機率,每下一步棋,就重算一次。然後他又跟電腦對打,結果電腦依然贏不了。 山姆爾想要不斷挑戰高手,讓下棋產生樂趣,於是想讓電腦再「更聰明」一點,便請電腦有空就要自行練習﹙自己對打﹚。 電腦於山姆爾上班期間,開始「自己」下棋,一邊收集數據,當數據越收集越多,它的預測準確度就開始提高。  直到有一天,亞瑟.山姆爾下班後回來跟電腦對打-結果山姆爾輸了,從此再也回不去了。 亞瑟.山姆爾創造了一台機器,它的能力青出於藍,更甚於藍。 這是機器人演化的過程,人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學習,並且拉高自己的層次。 楊大輝於《 深度學習的技術 》一書中提出,學習的五個層次,一層比一層更深,一層比一次層更有價值。 ❙ 第一個學習層次是「記」 當學習感到一定程度的困難、挑戰時,記憶才會更牢固! 為了記憶, 重讀是最多人使用的策略,約為84%,但研究結果顯示,對鞏固記憶並不是那麼有效 !﹙唸書超辛苦的,就是方法不對…﹚重讀的效用,在於短期記憶,但內容未必能成為長期記憶。 如何記得牢,若某些事情滿足了記憶條件,就會被記得好。 記憶條件有分很多種,能激起你情緒的事情、有押韻的句子、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圖片,這些都是滿足了記憶條件的東西,因為具有新奇的特性,大腦就會特別感興趣。 例如:有人架刀子在你的脖子上,要記住某些句子,肯定你一輩子都忘不了,因為「危險」引發你強烈的情緒,進而滿足你的記憶條件,這個你會記得很久。除此之外,運用聯想的策略,還有重複性,這些都會有讓人強化記憶的效果。 接續介紹學習的理論,值得注意的是,於學習過程中,個人的感受往往不準確。集中練習與重複閱讀,會讓你以為學到很多,進而產生「我已經記住了所有」的錯覺,然而,從研究中得知,當學習感到一定的困難與挑戰,記憶就會更牢固。 介紹被最多人支持的五種學習理論的其中兩種: ① 提取效應 當我們在學習內容之後,透過完成記憶的提取練習,方式為僅憑著回...

【TED Talk】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

寫一篇論文,需要多少的時間? 寫論文一個大工程,當然需要好好地計劃,完美的計畫時程表出現,就用90天吧! 有計畫就心安,但心安不等於寫論文,一直到前三天,不得不動用所有的潛力,飛快的完成論文,周公也很配合,完全不會找上門,就這樣完成了,三天搞定﹙兩天不睡算什麼?﹚ 事情就這樣完美的結束了嗎? 一週後,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 學校問:「請問你是提姆.厄本嗎?」 我說:「對。」 他們說:「我們得談談你的論文。」 我說:「好。」 他們說: 「我們從沒見過這麼棒的論文。」 ~~哈哈哈~ ~ ~ 回到一開始提及,寫一篇論文,需要多少的時間?3天,只要你有拖延習慣的話… 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講者提姆.厄本因為本身拖延的行為,進而開始研究為何會拖延?看 看 提 姆.厄本於TED Talk上精彩的演講《 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 》 ❙ 3個主角合演拖延這一場戲 為何會拖延呢?大腦想什麼?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場景,來說明大腦的三個要角。 某天下 午,我正打算準備一個演講稿,關於 未來 職涯發展。 太好了,打開電腦,再打開 Google Earth, 縮放到台灣底部大概地平面上兩百呎, 然後花兩個半小時, 一直看到台灣頂部, 這樣才能好好了解一下整個台灣。 順便看一下,今天是否有「嘉玲」?先到社群聊聊這些事,還有,最新一集的布袋戲也還沒有看,影片時間很短,不礙事… 這些都需要花點時間, 所以今天沒有辦法做正事了。 拍謝啦! 工作結束,好辛苦,忙了一個下午。﹙蔡先生,請問你做什麼事嗎?…XD﹚ 那就先喝個下午茶吧!休息一下,休息是為更長遠之路… …這樣過了一天… 突然之間,電子郵件出現,請你將〇〇的講義寄給我,代誌大條了,那現在就開始… 三小時之後,總算完成了。 這樣的場景,不斷的上演,一次又一次,到底為何呢?來剖析一下到底發生何事? ►----- 我正打算準備一個演講稿,是關於職涯未來的發展。 太好了,打開電腦,再打開 Google Earth, 縮放到台灣底部大概地平面上兩百呎, 然後花兩個半小時, 一直看到台灣頂部, 這樣才能好好了解一下整個台灣。 順便看一下,今天是否有「嘉玲」?先到社群聊聊這些事,還有,最新一集的布袋戲也還沒有看,影片時間很短...

GoogleAPP-專案資訊整合至協作平台序曲

主動解決問題是職場升遷的必備的要件之一,若是覺得太難,或許可以從主動回去開始。專案主動的回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時代正在變化,回報方式也可以多元。 前一篇《 GoogleAPP的介紹與整合 》,凱文輕鬆的回報專案進度,與過去大家使用的傳統的Google Mail不同,這倒引起同事羅傑的好奇心。「你所謂的專案管理回報系統,能讓人看仔細嗎? ❙ GoogleAPP的介紹 什麼是Google協作平台,有聽過Google Mail、Google日曆…等,就是沒聽過這個玩意?」羅傑好奇的問。樂於分享的凱文,說明了什麼是Google協作平台。 協作平台可以用於建置網站,重點是無需網頁設計人員或是資訊人員的協助,就能輕鬆打造內部專案中心、對外公開網站。 Google提供是新版協作平台,可以將所有檔案都儲存在 Google 雲端硬碟中,即能編輯協作平台及進行協作。設計完成之後,新版的協作平台是響應式設計,協作平台會自動調整大小,為使用者提供最佳使用體驗。 ❙ Google協作平台應用於專案管理 回到專案管理而言,專案的資訊來自四面八方,要持續追蹤小組時間表、專案資訊和資源等是相當耗時的一件事,整合變得很重要,建立一個單一的平台,找到專案小組的聯絡資訊、專案最新狀態、規劃藍圖、相關資源與其他資源。 那麼?什麼樣的專案資訊,要放於協作平台?協作平台要如何排版,與進行使用呢?我們就慢慢進一步來拆解與使用。   在還沒有開始使用Google協作平台之前,心中應要想法。如同寫作文一般,需要進行草稿設計。以下這個例子從草稿到數位化的例子,取自《 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 》,左邊為草稿,右邊為成品。事前的準備,可以為數位化的工作節省不少的空間與時間。 先放下Google協作平台不談,一般而言,先來想想專案管理需要管理清單,要列入管理的有: 首先,會有專案的目標、公佈欄。 第二、時程的管理,會有專案時程與共用日曆,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一些圖表 來掌控成本、工時統計以及組織表。 第三、專案文件放置的位置也需要被定義。另外也有些專案可能有需要申請相關的技術文件與文具,我們也設計一些表單來進行流程的申請 有了清單之後要進行版面的配置,我們可以很快的用草圖將他設計出來,設計草圖的時候其實都是一些簡單的概念,只要進行一些示意圖的設計...

【實務應用】-運用心智圖盤點自我,清楚我有什麼?

座落在中部的小鎮,因媽祖繞境而名響全台,離數百公尺之遠佔地數百坪的工廠,每年十一月底的幾天,總是低調刻意的不營業,鐵門半開準備大展身手。 工廠的老闆是一位技藝高超手的手工達人,數年來都要迎接一位搭了二十二小時飛機從美國來的客人,展開為期三天的閉門工作,這一個工作期間雖短,但卻影響著某家公司上百萬的產品,這樣的工作已經長達數年… 二〇一二夏天,美國客人一樣致電手工達人,通完電話之後,手工達人表情不同以往,結束了,不是工作,而是整個工廠,不是因為美國客人告知他不會再來而關廠,而是老闆意識到世代開始交替。當電腦可以開始取代某些工作,即使手作的能力是世界第一,然而當市場不再有需求時,就只能選擇最無奈的方式因應。 能力成為其中的關鍵,許多新興的技術不斷出現,未來世界變化的速度比想像中要快,能力就需要年年盤點,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手工達人一樣,選擇退休,我們仍需要在職場續繼奮鬥前進。 ❙ 個人能力的盤點 如何來進行個人能力的盤點,我們利用心智圖法來作業,將能力區分為學經歷、能力、證照、興趣這四個面向,利用心智圖的軟體Xmind來操作,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結果。詳細請參考影音《 利用Xmind繪製自我能力地圖 》: ❙ 該如何來強化職場能力 除了 盤點自己的能力之外,能力更需要深化與深耕。 職務上需要許多的能力,但我的時間不足,該如何選擇我要強化的能力呢?分享400分與365分的思維策略,你會選哪一個? 職務中如果需要5項技能,例如:行銷力、Excel數位力、溝通能力、規劃力、繪圖能力,相同單位的小許與小蔡有著不同的思維。小許將時間花在五項能力上,每一項能力都拿到80分﹙太優了…XD﹚,總分400。 小蔡明顯不同,而是將規劃力強到95分,然後輔以重要的Excel數位力到90分,其它則是60分低空飛過,總分365分。在職場誰佔優勢,我想是小蔡,而不是小許。 職場與學校不同,不是比總分,比的是個人品牌的印象﹙單項成績﹚,小蔡有一項到達95分,只要有相關的工作全被小蔡包了,原因是小蔡做得很快也很好,其它的工作呢?當然是給小許,因為他什麼都會…是嗎? 將一個能力養成到頂尖,強過三項普通的能力。 所以,從上面的能力盤點中,試著再找出自己最有興趣也用得很開心的能力,然後進行刻意練習。如...

標註PDF學習講義的三個工具,讓資源利用最大化

上課都會提供紙本講議,但每一次上完課之後,你會如何來處理這些講義,一般而言,不是被放在某一個角落裡,就是在資源回收區, 因為實在不知如何處理它,更重要的時,想要用的時候,無法快速找到它,白白浪費這些資源。 只要上課完之後,我會 盡量將紙本的講義,掃瞄成 PDF檔案,以方便存查 。 隨著時代的演化,一部分的課程開始提供電子版講義。個人開設的課程,大部分是數位課程,也開始與主辦單位、學員討論,能否提供電子講義,而不要再提供紙本。 ❙ PDF檔案的好處 一般而言,為了讓大家能用不同的裝置讀取,同時內容要能夠被正確的顯示,PDF檔案格式就是最佳的選擇。那什麼是PDF呢? 可攜式文件格式(英語:Portable Document Format,簡稱PDF)是一種用獨立於應用程式、硬體、作業系統的方式呈現文件的檔案格式。 PDF檔案格式在1990年代早期開發,用於分享包括文字格式和內建影像的文件,能跨平台操作,即使電腦平台完全不同,亦能順利開啟閱讀且格式正確。 ❙ 軟體介紹 PDF檔案格式可以滿足不同裝置讀取,但於編輯上就不像一般文書檔案容易編輯,想要利用PDF來做筆記,就需要額外的軟體來搭配。分享個人於PDF檔案做筆記的三個小工具: 點選簡報說明三個工具﹙點我超連結﹚ MAC預覽程式 MAC內建的程式,利用它即可進行PDF檔案標註。只要將PDF檔案開啟,使用文字工具為 PDF 中的文字加入重點、底線和刪除線來進行重點標示,還可以將一些重點放大,這樣一來,您可以邊上課邊看筆記,順便完成學習筆記。 Evernote印象筆記 這一款數 位軟體,相信有些學習夥伴很熟悉,除了於圖片上標示之外,也可以進行PDF檔案的標註。其中,個人喜歡標註的小工具,有箭頭,圖章,還有可以進行整份筆記標註摘要,一看就知悉筆記的重點與位置,使用上也相當方便。 Evernote於不同作業平台的操作方式如下: MAC系統:於PDF檔案上按右鍵,標註此PDF… Win系統:游標移到PDF 檔上,點擊 PDF 瀏覽工具上的「標註」按鈕(英文字母 'a’) KAMI線上系統 這是一個線上標註系統,最大的好處就是免安裝。我使用的原因在於它能Google 雲端硬碟結合,且能直接開啟Google 雲端硬碟的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