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GoogleAPP-縫合信息碎片化的Google協作平台

「信息碎片化」出沒中?人手一機讓「信息碎片化」更加被突顯。何謂「信息碎片化」,依據MBA智庫百科的說明,是 指人們通過網路傳媒瞭解閱讀非常多的信息,但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讓自己瞭解的東西成為過眼雲煙。 世界變化十分快速,碎片化的知識、回憶、相片…等是否有機會重新縫合呢?將零碎的知識、相片與影片重新再一次串起,藉由穿針引線,將不同的元素與不同的情感進行串接,想必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分享給串接者一款數位工具--Google協作平台。Google開發人員對「協作平台」的定位,為讓團隊進行協作的網站,資訊平台…,這個定位主是要提供給需要異地、異時工作的團隊,功用很容易理解,但是,我有一個人的而言,甚致我只是一位家庭主婦而言,會有什麼幫助嗎?如何來應用呢?如何與數位時代接軌? 以下幾個案例,希望能協助您拓展想法, 分享 案例: 【團隊協作】 公司網站頁面~職人旅圖 知識分享平台 專案管理訊息中心~讀書會專案管理 公司的對內戰情室 【個人整理】 家庭生活記錄點滴~帶著桌球去旅行 個人數位平台整合~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個人化的行銷網站 個人化電子的名片 觀看相關超連結說明﹙若沒出現畫面請稍待﹚↓↓↓ Google協作平台是個很容易手上的整合平台,除了可以整合GoogleAPP之外,也可以與其它的軟體進行整合,由上面的這一個案例,相信可以帶給您一些想法。 Google協作平台可以是一個主角,也可以一個被整合者,讓自己慢慢地連結與整合,即可以將碎片化的人生進行縫合,和自己的情感與之呼應,讓 冰冷的數位工具變成跨越生命阻礙有力的支撐點 。 如何入手與開始,提供幾個資源給大家: 操作指南: Google協作平台學習平台中心 線上課程: Google工具輕鬆上手!專案管理不用怕 第二單﹙ 影片說明 ﹚ ...參考資訊... ►更多訊息 https://www.cpfs.com.tw/ ※ 延伸:歡迎揪團學習 ►揪團方式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GoogleAPP-用Google串起學習之旅

學習,是從小到大的事,許多人有學習記錄的習慣,大部份都用Excel試算表來呈現,一長串的清單雖是豐富,但要如何來轉化變好玩?於數位多媒體的時代,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想必更為動人。 今天要為經常舉辦活動的夥伴,或是有習慣記錄自己學習內容朋友,如何利用免費的工具,來將學習記錄或是活動記錄變得好玩。 ❙結果呈現 下圖是最後完成的成品,用家中小朋友 尚哲的桌球旅圖 的案例來向大家說明,如何將過去的清單模式,輕易的轉化成視覺化的模式與兼具美感,符合現代人對於閱讀的需求,同時利用行動裝置,就可以帶著到處走與查詢,十分便利。 這是靜態展現的模式,若是要觀看最後呈現的動態效果,請您參考 尚哲的桌球旅圖 中呈現方式,將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靈感與工作職場的運用。 如何來做到視覺化的呈現,請你跟著我來吧! ❙ 準備事項與使用軟體 Google (Mail)帳號:可以使用GoogleAPP軟體。 Google協作平台:用於最後成果的展現。 Google試算表:記錄相關學習資料。 Timeline JS :將Google試算表的內容,轉化成為視覺化的時光之旅。 ❙ 操作說明 申請 一個免費的Google帳號,就可以享受Google大神提供的相關服務。 整理 自己的過去的學習記錄。 至 Timeline JS 下載 一個範本,儲至個人Google雲端硬碟中。 編輯 下載回來的Google試算表範本,範本為Google試算表的格式,記錄要呈現的內容。範本內容如下,需要時間,主題,內容說明,以及要呈現該次學習內容的相片或是影片,第二步驟就可以派上用場。 將Google試算表的網址, 複製 到Timeline JS進行轉換,再將轉換好的網址複製下來。 開啟 Google協作平台,進行網頁的設計。 將網址貼至Google協作平台中,進行 發佈 ,這樣個人網站與學習記錄就完成囉! ...參考資訊... ►更多訊息 https://www.cpfs.com.tw/ ※ 延伸:歡迎揪團學習 ► 揪團方式 ※ 連繫:興正 Line-id:projason.tsai

閱讀旅圖:刻意發展能力,迎向未來職涯

@來源      一個人,一根棍子,一條繩子,也能讓人目不轉睛,創造世界紀錄。 美國大峽谷,一個由科羅拉多河耗費萬年所切割出來的景觀,多了一條長達四百二十七公尺長的繩子,距地面的高度四百五十七公尺,尼克.瓦倫達(Nilk Wallenda),拿著一支平衡桿,以22分54秒的時間走完全程完成此壯舉。這是知名的「高空鋼索」,瓦倫達家族因它聞名於世,傳承200多年,尼克.瓦倫達正是第七代的傳人。 戶外走鋼索比室內難度更高,手中除了一支平衡桿以外別無他物,必須非常專注於當下,同時必須能有一顆穩定的心,能對抗來自陽光,尤其是氣流風向干擾,這次走鋼索,風速最高達到五十六公里,瓦倫達還因強風干擾,兩次在鋼索上蹲下來。 成功不是偶然,生在鋼索世家,兩歲就開始走鋼索的尼克.瓦倫達為了這一次的走鋼索,已經練習了四年,還用強風扇模擬時速八十公里的強風。 「高空鋼索」原本是馬戲團表演中的一部分,當將能力深化到如此境界時,就會脫離原來的領域,除了對瓦倫達家族致上最高的敬意之外,同時也提醒我們,能力的深化是深不見底的,只要有心,能力深根是不會停的。 關於能力的深化,開始引起廣泛的討論應是《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一書提出的「一萬小時」。書中提及:「若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練習到某一個程度,研究人員相信,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1萬小時的淬煉。」 嘿!哪有… 正在看此文章的朋友,你不妨算算,若是一天上班8小時,一年上班日為250日,已經上班五年,換算總時數,8*250*5=10,000,已經有10000小時了,那為何沒變成頂尖高手? 真正的關鍵在最後兩字-淬煉。 面對職場的工作,許多時候都是心不甘情不願,要不是為五斗米,早就…。沒有真正的投入,收穫就不會大,不過,這也得從選科系開始談起。 過去根本沒有「職涯探索」的觀念,因此,選哪一個科系是分數決定的,造成往後工作無法真正投入,因為許多人根本不喜歡自己讀的科系。﹙我的老天鵝,我與機械真的是有點無緣…﹚ 也許這是老議題了,不過,我總覺得才要起步。台大教授葉丙成於親子天下的文章「汲汲營營卻是如此結局,別讓這發生在你家」,教育部數據﹙2019年﹚顯示,全台灣的大學生休退學人數已經連續兩年超過九萬,平均每四個大學生,就有一人休退學...

閱讀旅圖:知識變現

有人一天是這樣的過的… 一篇二千字的育兒文章:一至兩個小時 聽一集《開講啦》:四十五分鐘 聽《十點讀書會》文章:十五分鐘 錄一個錄音檔:五分鐘 公眾號發文、回消息:二十分鐘 看一集TED:十八分鐘 聽樊登書評《我發誓再也不拖延了》:三十六分鐘 看電影《殺手沒有假期》:三十分鐘 閱讀:一百分鐘 哈囉!第一行打錯字了吧!你將「三」天打成「一」天吧!這些事情,怎麼可能??? 不過,就算是對的好了,有必要嗎?人生苦短,何必那麼努力,不會累嗎? 不會的,總是在滑手機,感覺空虛,反而更累。這樣的價值觀與現在「街景」,似乎有很大的出入,今天就選這一本書來閱讀《 知識變現:微夢想、微行動、微習慣, 開啟你的斜槓人生 》,作者為張丹茹﹙Angie﹚。好消息是,若你會使用Hyread的話,於台北市立圖書館就可以借到,免費哦! 作者認為,不努力的難受感,比完全不做任何事的狀態要差很多。只要用另一種角度來看,「精進」只不過是生活的常態而已,就不會有太大感受。 「終身學習」不該只是口號,而是需要落實,如何像作者,將「精進」視為一種生活,就從「微」行動開始。 ❙ 提升執行力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網路名言,朗朗上口、激勵人心。如何向前邁進?提升行動力是首要的工作。分享十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學會這十個微方法,可以讓你的人生如同開了外掛。 ① 微思考 白話一點,就是思考多一點點。閱讀一本書時,可以比往常多一個方向理解和吸收,多想一種可能性。不是只有商業的書,閱讀小說時,結局總是讓人大感意外,偷偷為書中人物的想法暗暗叫好之餘,記錄下來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想法的差距,那些頭腦靈活、腦洞大開的人,總是能讓人生有趣、有料、有意義十倍。 ②微行動 微行動是什麼意思,理想可以很豐滿,但行動越骨感越好;想看完一本書,每天至少翻開書閱讀五頁。想減肥,從每天下班提早一站下車走回去開始。做任何一件事,讓起步的門檻越低越好。完美主義並沒有什麼不好,最完美的完美主義是開始行動,行動之後,再求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別用錯地方囉! ③微習慣 精力管理好難啊!又要跑步、又要早睡早起,還要注重飲食。就從一杯簡簡單單的蜂蜜檸檬水做起,喝下一大杯蜂蜜檸檬水,整個身體都會被...

閱讀旅圖: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如果做簡報也能像樂高一樣,該有多好玩呢?問題是可能嗎?想想,若是一個新手玩樂高積木,要憑一已之力,組裝出一隻大象,可能需要想半天﹙到底該從頭、還是從身體開始…XD…好難哦!!﹚ 如果有一份指引說明書,內容清清楚楚的說明,大部分的人,就能輕鬆的組出一隻大象,空間邏輯出眾的人,還可以發揮巧思改變成其他造型的大象,不是嗎?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答案是「說明書」,有說明書在手上,跟著說明書的指引,我們可以專注地找積木﹙蒐集資料﹚,而不必費神的思考,下一步,下下一步為何?這是否就省力不少… 這就是一本書《 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想要傳達的概念,若能針對職場需要簡報的人,提供一個「說明書」,好讓平日已傷透腦筋的職場朋友,能於進行簡報之前,針對工作進度或是大型提案有一個報告的架構,然後依據「報告架構」蒐集對的內容,這樣就與玩積木一樣了,專注在內容的準備即可。 ❙ 簡報的核心架構 「小蔡,說了半天,你到底想要說什麼?」主管一臉不耐煩,聽了三分鐘,還是聽不到重點。 這一個問題,對一位新手簡報人員,是經常得面對的。明明用心準備了很久,為何老是得不到主管的肯定?問題之一,可能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單張投影片漂漂亮亮的,但整份的簡報架構看起來就像流水帳呢? 若使用邏輯框架重新組織時,就會發現許多不足的部分,其中一種「邏輯框架」就是運用STAR來重組整個簡報的順序,結果就會不一樣。這也是一種模組化的方式,為何模組化如此的重要,模組化的簡報思考又有什麼核心價值?原來模組化是結合系統思維、敏捷思維與商業思維,從這三個思維延伸出三大核心價值: ❶ 系統思維 :簡報不是獨立的工作,而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若要簡報有效,一開始就要構思簡報的內容,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完成簡報的內容。 ❷ 敏捷的思維 :拆解簡報的關鍵因素,做有價值的事、增加應變彈性。在職場最缺的就是時間,於有限的時間內,都能組織對應的簡報內容,從容面對各種報告場景,提升應變的彈性。 ❸ 商業思維 :簡報不僅是交差,也要解決問題,更是提升個人價值的機會。有價值不是用嘴說的,也不在於你懂多少,而是你如何去呈現你的工作成果與專業價值。 那麼?除了上述的STAR邏輯思考框架之外,還有其它的嗎? 書中整理出工作型...

閱讀旅圖:深度學習的技術

1950 年代,IBM 有位電腦科學家名叫亞瑟.山姆爾,很愛下跳棋, 所以他寫了一個電腦程式, 叫電腦跟他對打。 他開始下棋,結果他贏了。 人們總是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後來他又寫了一個副程式,在背景執行,只做一件事:就是計算機率,評估目前的棋局,比較贏棋和輸棋的機率,每下一步棋,就重算一次。然後他又跟電腦對打,結果電腦依然贏不了。 山姆爾想要不斷挑戰高手,讓下棋產生樂趣,於是想讓電腦再「更聰明」一點,便請電腦有空就要自行練習﹙自己對打﹚。 電腦於山姆爾上班期間,開始「自己」下棋,一邊收集數據,當數據越收集越多,它的預測準確度就開始提高。  直到有一天,亞瑟.山姆爾下班後回來跟電腦對打-結果山姆爾輸了,從此再也回不去了。 亞瑟.山姆爾創造了一台機器,它的能力青出於藍,更甚於藍。 這是機器人演化的過程,人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學習,並且拉高自己的層次。 楊大輝於《 深度學習的技術 》一書中提出,學習的五個層次,一層比一層更深,一層比一次層更有價值。 ❙ 第一個學習層次是「記」 當學習感到一定程度的困難、挑戰時,記憶才會更牢固! 為了記憶, 重讀是最多人使用的策略,約為84%,但研究結果顯示,對鞏固記憶並不是那麼有效 !﹙唸書超辛苦的,就是方法不對…﹚重讀的效用,在於短期記憶,但內容未必能成為長期記憶。 如何記得牢,若某些事情滿足了記憶條件,就會被記得好。 記憶條件有分很多種,能激起你情緒的事情、有押韻的句子、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圖片,這些都是滿足了記憶條件的東西,因為具有新奇的特性,大腦就會特別感興趣。 例如:有人架刀子在你的脖子上,要記住某些句子,肯定你一輩子都忘不了,因為「危險」引發你強烈的情緒,進而滿足你的記憶條件,這個你會記得很久。除此之外,運用聯想的策略,還有重複性,這些都會有讓人強化記憶的效果。 接續介紹學習的理論,值得注意的是,於學習過程中,個人的感受往往不準確。集中練習與重複閱讀,會讓你以為學到很多,進而產生「我已經記住了所有」的錯覺,然而,從研究中得知,當學習感到一定的困難與挑戰,記憶就會更牢固。 介紹被最多人支持的五種學習理論的其中兩種: ① 提取效應 當我們在學習內容之後,透過完成記憶的提取練習,方式為僅憑著回...

【TED Talk】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

寫一篇論文,需要多少的時間? 寫論文一個大工程,當然需要好好地計劃,完美的計畫時程表出現,就用90天吧! 有計畫就心安,但心安不等於寫論文,一直到前三天,不得不動用所有的潛力,飛快的完成論文,周公也很配合,完全不會找上門,就這樣完成了,三天搞定﹙兩天不睡算什麼?﹚ 事情就這樣完美的結束了嗎? 一週後,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 學校問:「請問你是提姆.厄本嗎?」 我說:「對。」 他們說:「我們得談談你的論文。」 我說:「好。」 他們說: 「我們從沒見過這麼棒的論文。」 ~~哈哈哈~ ~ ~ 回到一開始提及,寫一篇論文,需要多少的時間?3天,只要你有拖延習慣的話… 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講者提姆.厄本因為本身拖延的行為,進而開始研究為何會拖延?看 看 提 姆.厄本於TED Talk上精彩的演講《 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 》 ❙ 3個主角合演拖延這一場戲 為何會拖延呢?大腦想什麼?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場景,來說明大腦的三個要角。 某天下 午,我正打算準備一個演講稿,關於 未來 職涯發展。 太好了,打開電腦,再打開 Google Earth, 縮放到台灣底部大概地平面上兩百呎, 然後花兩個半小時, 一直看到台灣頂部, 這樣才能好好了解一下整個台灣。 順便看一下,今天是否有「嘉玲」?先到社群聊聊這些事,還有,最新一集的布袋戲也還沒有看,影片時間很短,不礙事… 這些都需要花點時間, 所以今天沒有辦法做正事了。 拍謝啦! 工作結束,好辛苦,忙了一個下午。﹙蔡先生,請問你做什麼事嗎?…XD﹚ 那就先喝個下午茶吧!休息一下,休息是為更長遠之路… …這樣過了一天… 突然之間,電子郵件出現,請你將〇〇的講義寄給我,代誌大條了,那現在就開始… 三小時之後,總算完成了。 這樣的場景,不斷的上演,一次又一次,到底為何呢?來剖析一下到底發生何事? ►----- 我正打算準備一個演講稿,是關於職涯未來的發展。 太好了,打開電腦,再打開 Google Earth, 縮放到台灣底部大概地平面上兩百呎, 然後花兩個半小時, 一直看到台灣頂部, 這樣才能好好了解一下整個台灣。 順便看一下,今天是否有「嘉玲」?先到社群聊聊這些事,還有,最新一集的布袋戲也還沒有看,影片時間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