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閱讀旅圖: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有位男士實踐了PDCA筆記術之後,得到下列成果: 原本加班超過一百小時以上→變成二十個小時﹙以前沒有一例一休哦!﹚ 兩內年減重十三公斤 個人年收入倍增 一樣是知悉PDCA,但展現出現成效不一樣。 於職場工作的夥伴,對PDCA不會太陌生。 PDCA是一套經常用於品質改善的流程,現在則成為不論任何行業都耳熟能詳的商業語言,個人也十分感到有興趣,使用過程中總感覺有一些些的不對勁,自己也說不上來。 閱讀《 鬼術PDCA 》之後,發現作者將這個方法用於思考目標的落差時,思路變得非常清晰,我也用於年度計畫的專案管理上,果然就找出不少的問題。 若是要落實到每日的計畫與專案計畫,這一本《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PDCA筆記術 》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男士岡村拓朗。 書中提及,大家都知悉PDCA,但為何會轉不動呢?就是不知PDCA的轉動方法,這句話引起我不少的好奇,進而閱讀。 為何要用PDCA來成為筆記的架構呢?有以下優點: 短時間能改善問題的行動方式 自然而然就能釐清思緒 了解一天之內的行動或計劃的問題點 從作者列舉優點中,找到閱讀這一本書的目的,藉由這本書的觀念啟發,讓自己工作更省力一點,品質更高一點,持續不斷地改善。 ❙ PDCA轉動的三原則 如何讓PDCA轉動,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1:視覺化 PDCA一點都不難,但為何無法順利運作?關鍵原因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沒有看到計畫的整體圖像。所謂的整體圖像是指,於腦中產生像是從上方俯瞰整體計畫的一幅畫,如果不能如同看一幅畫那樣,看出整體圖像不斷的出現變變化或是改善,就很難察覺PDCA的運作,甚致覺得PDCA是無效的。 如何來視覺化呢?首先是圖像化,於《 創意,從計畫開始 》該書提到,製作計畫﹙專案﹚目標,水野學的方法是利用「Google的圖片檢索」方式來進行,利用檢索方式來將計畫﹙專案﹚目標圖像化,並進行目的確認,只要能將PDCA視覺化,就能啟動循環。 第二步驟則是數值化。圖像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數值化則是精準地反應計畫目標的情形,有數字即能精準掌握。若連改善方案或是行動都能數值化,那要轉動PDCA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最後,就是寫下來。 將自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只是寫下來,成功機率就會高出很多...

為何學生要學心智圖?那大人呢?

最近與一些伙伴聊天,有的身份是媽媽、有的是老師,在課堂中夥伴們提出一些疑問:學生適合學習心智圖嗎?許多學生在學校已經都學習過心智圖,還適合報夏﹙冬﹚令營嗎?會不會來浪費時間?國中課業超忙,真的沒有時間來上課?… 分享一下自己生活的案例。有一次煮咖啡時,發現實在很難喝,但該做的步驟都做了,放了咖啡豆、水、設定也沒有問題,但為何會如此難喝?詳細一查之後,發現我忘了其中一個步驟,就是流程中少放了濾網,讓我體會到,泡好一杯咖啡,不僅需要咖啡機,整個流程的順序也很關鍵。 我藉這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看法。在不同族群對心智圖的印象也不同,上班族多認為是用來活動企劃,學生則是認為用來讀書或準備考試用,其實這些應用都是對的。 所謂心智圖,是呈現「大腦思考」的一張圖,真正關鍵不是心智圖畫的有多漂亮,而是要學會用心智圖來「思考」,進而鍛煉思維邏輯,這是從小到年長都可以學習的方法。 ❙ 關於小學生 ﹙四年再開始就好了﹚ 從小學生談起,許多小學生都學習過心智圖,大部分用於國文、作文、社會科。女兒是國小三年級,在學校開始接觸心智圖,這樣還需要再學習嗎?以下的圖是女兒畫的… 女兒與我分享於學校完成的心智圖時,我只能笑而不答,看起來很像是心智圖,但並沒有掌握心智圖要素,這只是將條列式的文章改寫心智圖的樣子,難怪女兒直說,心智圖實在太麻煩了,這這這…,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沒有掌握撰寫的原則。小學生學習心智圖法,應要學會以下重點: 如何劃重點,掌握課文中的關鍵字。 透過不同的學習內容,例如:生活中、課業、玩桌遊看桌遊說明書等,不斷地訓練邏輯分類,再配合圖像與文字,激發大腦潛能。 學習記憶基本技巧,從背書改為講故事或是編故事。 若能學會這些「如何學習」的技巧,面對學校課業,相信就會很快抓到重點。 經過不斷地練習,小學生慢慢就會理解,原來課本講述的內容,透過邏輯分類掌握關鍵字,很快就會記起來了 ,不是嗎?。除了課本之外,繪本也值得練習與整理。 ❙ 關於青少年 ﹙國中/高中﹚ 升上國中之後,發現國小死背硬記的能力,慢慢退化中。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國、高中的課程內容,變得較深,也較廣。除此之外,許多測驗是統整的觀念,而非單一選項。 國三畢業之後,就會面臨選擇高職、高中、五專…等不同的升學管道,高中畢業更將面臨大學選校與選科...

閱讀旅圖:子彈思考整理術

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從小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難以在對的時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到對的地方。導致他沒辦法管理自己的想法、計畫,累積愈來愈多的待完成任務。他總是無法達到別人的期待,看著優秀的同學,能運用筆記來管理自己,於時間累積之下,開始自我懷疑,產生恐懼。 為何優秀的同學如此表現?秩序和紀律是其它的關鍵,只能對這兩種極佳的特質,進行探索。雖然過程犯了許多的錯誤,但慢慢地,將自己的心得寫在紙筆筆記,筆記的內容結合計畫表、日誌、筆記、待辦清單以及速描的功能,大大解決卡洛的問題。 二○○七年,卡洛看到朋友,正為婚禮忙得焦頭爛額,辦公桌上堆滿筆記本、便利貼,手機提醒事項不斷地跑出來,卡洛鼓起勇氣,告訴他的朋友,他是如何來運用筆記本的。她大感驚訝,也接受卡洛的建議,朋友吃驚的同時,停頓數秒之後,向卡洛說:「你應該要和其他人分享。」 卡洛用的是什麼筆記術呢?原來卡洛把所有的想法和任務,都寫在一本筆記本中以便共同管理。為了反應這套系統的速度、效率、傳統和目的地,卡洛將其取名為「子彈筆記」﹙Bullet Jornal﹚。 《 子彈思考整理術 》強調,當有一套組織化系統時,只需要一本筆記加上一支筆,即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這樣的難度遠遠低於使用數位系統,門檻降低之下,許多人當下有種不妨一試的感覺。 系統化地釐清思緒正是我看此書最重要的理由。研究顯示,我們每天會有五至七萬則想法,相當於是一本書的量。想法與書不同,在於想法雜亂無章,不知從何開始?經常會發現自己,在同一時間處理太多的事情,注意力過於分散,另一個情況就是,覺得自己很忙。問題是,「很忙」不代表有生產力。 「很忙」的背後,真實的情況是生活失控。 我們很忙,是因為事多時間少,每一件事情投入的心力不足,造成重工與品質低落,再加上「心愛」的手機,問題也加速惡化。選擇的自由是一種特權,如同一把雙面刃。每個決定都需要你的專注力,你必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兩者都有限,因此格外珍貴。 你會發現我只穿灰色或是藍色西裝,就是為了減少決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 當你需要決策愈多,就愈難做出好的決策,這與身體的疲勞不同,也許你無法覺察到,但你的心理已累了,這種狀況就是「決策疲勞」。如何才能避免呢?直覺的反應就是降低與減輕,寫下來就是第一步。 在未行動之前,每一個決策都只是一...

閱讀旅圖:案例解析!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

資訊越是發達,越感到時間的壓力! 在職場,距離下班時間還有三十分鐘,老闆突然交待針對七八月份的員工旅行進行規劃,臨時來的工作盤據心頭,讓人對於下班這一件事少了一份期待感… 學校的課業方面,歷史、地理、生物等等,自己明明就很用功背書,考試結果總是與期待背道而馳,到底是為什麼?讓想在課業突破的學生,感覺到十分苦惱… 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有一套個人化的心智模式﹙認知基模﹚,一方面反映我們的經驗和世界觀,一方面指導感覺器官賦予環境資訊對自我的意義。 認識自己的心智模式就非常重要,才能真正建構出一套知識增長與調整的機制。 心智圖正是反映出我們的心智思維模式的一張圖,當我們將「視覺思維化」之後,再藉由語意學所形成的組織圖,即能強化我們的思緒發想與組織,促進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這正是心智圖的效用。 如何正確的認識心智圖,今天分享這一本書,興正覺得是初學者入門的一本好書,分享給你《 案例解析!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 》,同時這一本也可以給學過的朋友進行複習之用。 這一本書共計有四個單元,你可以這樣使用: 第一章為心智圖基礎,看完之後,若是想學習心智圖筆記,可以看第三章,若是想將心智圖用於工作上,可以看第四章,第二章則是優化心智圖的內容,激發更多的想法,主要談的是邏輯分類與創意思考。 ❙ 心智圖的規則 紙張:以A4、白色且頁面為空白為主﹙避免其它顏色與有橫條﹚,繪製時方向是橫向,讓想法有延展空間。 彩色筆:四色以上即可,用於分類與表達感受使用。 線條:模仿大自然的結構,有弧度曲線且彼此相連。連結中心圖像為粗線,其它為細線即可。 文字:手繪時線的顏色與字相同,若是電腦繪圖,為避免過多的顏色造成不易閱讀,建議使用深灰色。 ↑規則整理﹙ 檔案下載 ﹚ 福特公司裡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們會診3個月沒有結果,只好請來權威斯坦門茨。這位權威及時挽輓救了機器之後,要價1萬美元。這1萬美元是不是勒索呢? 斯坦門茨寫在付款單上的說明就是最好的回答:「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什麼地方畫線=9999美元。」  沒有制度,只是打不成套的亂拳。~~杜書伍 這個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原理是一個走向深化的道路,花一點時間理解,將來遇到各式各樣的情況時,也能靈活應對。回顧一下,女兒三年級開始學心智圖,第一次畫出來,受到...

【TED Talk】睡眠是你的超能力

如果我有超能力,那該有多好啊!那還不簡單,就去租一套超人裝,找個電話亭,就搞定! 唉!手機太過發達也是問題,電話亭該拆都拆了,沒有人會打公用電話,有超人裝也沒用。想要超能力,俗語說的好:「卡早睏,卡有眠﹙台﹚」! 是的,早點睡就能有超能力,一片點閱率將近一千萬次的TED 影片《 睡眠是你的超能力 》。睡眠總是被認定為偷懶的人才會做的事情,但睡眠不足的議題正在發酵中,迅速成為人們在 21 世紀,面臨的公共衛生方面的最大挑戰之一。 這一部影片從對身體與學習相關的研究來說明,同時也提到如何擁有優質睡眠的兩個條件,目的是藉由許多實驗的證明中,提醒我們,於大自然物種之中,人類是唯一一種會「剝奪自己睡眠」的生物。 講者認為,睡眠不是奢華生活的選項,也不是一個容改變的生理需求,它是你的維生系統,也是大自然帶給人類不老的最好方法。來看看是什麼樣的研究,為何要花寶貴生命去睡覺呢? ❙ 睡眠與學習 學習的成效與睡眠有緊密的關係, 學習前,睡眠充足則大腦像乾海綿,可以大量地吸收,學習後需要借助睡眠來「儲存」新知 。 談談一個有關於熬夜讀書的實驗,實驗中一組睡眠組,一組為不眠組。利用核磁共振將過程中腦部的活動給拍下來,然後再進行測驗。不眠組與睡眠組的學習效益差距40%,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學習障礙呢?主要是我們腦部裡有一個組織為「海馬迴」,於大腦的左右兩邊,主要功能為接收「新的檔案」。 於睡眠組中,發現海馬迴的活動力超強,但於不眠組中,卻找不到關於海馬迴的活動訊號。當你的睡眠被剝奪時,新進來的資訊,全數被彈回去,無法有效的被吸收與記錄。 如何來進一步說明呢?於另一個實驗中,發現當我們進入到 深層睡眠時,此時大腦會發一個極強的腦波 ,這一個電流的活動,科學家稱之為「睡眠紡錘波」。這一個腦波於夜晚的時候,扮演著檔案傳輸的功能, 將大腦的「短期記憶區」移至「長期記憶區」,確保知識被正確地保存 ,這也就是為何,在睡眠前讀文科,是學習最佳策略之一。 ❙ 睡眠與健康 論點一:睡眠與生殖 這關於男性的問題,每日睡四五小時的人,會比較睡七八小時的人,男性的睪丸會較小,同時睪丸激素會與大上十歲的人一樣。更重要的是,外表看起來會老個十歲,這個現象於男性發生,女性也一樣有同樣的問題。 論點二:睡眠與老化 ...

閱讀旅圖:深度工作力

注意力爭奪戰,一個專心不容易的年代,一個快速改變的世界,當我們前浪不斷的死在沙灘上時,難道再也回不去了嗎?當世界正打算拋開我們的時候,我們只能默默接受嗎?有時候,我們匆忙遍尋無數的方法,而沒有著落時,解決的辦法之一,居然可能就在自己身上,聽聽班恩職涯改造的故事!! 班恩是一位年輕的理財顧問師,這一家公司雇用班恩來為進行複雜交易的銀行業者製作報表。班恩說,我用前輩教我的方法,完成工作需要六小時,後來,班恩發現,這些工作可以用一套拼湊起來的Excel腳本來處理,也就是Excel的巨集指令。 班恩改用自己方法,將新工作用一連串的巨集來處理,本來要六小時的工作,現在只要一個按鈕即可,班恩反思這樣的工作,若是如此,那麼這一份工作還有什麼價值呢?他必須要提高價值,因而想要轉職成為電腦程式設計師,家人為此決定擔憂不已,原因是,班恩是經濟系畢業的,毫無程式的基礎。 班恩再度採用不同於常人的方法,學習電腦程式這個複雜的工作,需要極度的專心,這是一種需要深度工作的專業。他 將自己鎖在沒有電腦的房間、只有教科書、記事卡和螢光筆 。房間沒有讓他分心的事務,唯一工作讓他保持專注,每天在自己房間超過五小時,讀完十八本書。 苦讀二個月之後,班恩參加以嚴格聞名的課程-「設計訓練營 Dev Bootcamp」,參加課程的人只有一半會畢業,班恩不但順利畢業,而且是第一名。深度的工作成效顯著,讓班恩快速找到工作,班恩之前的理財顧問年薪四萬美元,但電腦程式設計師,年薪可以高達十萬美元,而且還會依能力不斷向上調整。 班恩的故事凸顯一個重要的教訓,我們太少在意外面的變化,常會以為自己的工作經驗,千萬不可告訴別人,以免被取代。但避免被取代最好方法,不是藏一手,而是創新與學習,創新的能量就來自「深度工作力」。那什麼是深度工作?什麼又是淺薄工作? 深度工作 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淺薄工作 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深度工作具有極高價值的技術,為何需要深度工作,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與學習有關。 今日的資訊經濟仰賴快速進步的複...

閱讀旅圖:成功最關鍵的事-管理「不如預期」

小林,這件事情,為何又遲交?老是處理不好交待的任務,你的心去哪裡了?到底知不知道要用心!﹙唉!不是我不用心,而是主管您記錯日期啊!算了,下次這部分我也會計畫進去的…﹚ 「不如預期」是計畫失敗帶來的打擊。因為經常不如預期,所以計畫沒有用。但不解的是,為何所有成功人士老是將「計畫」放在嘴邊?不斷強調計畫所帶來的價值,到底書中的理論與實務,差異在何處?計畫實在很麻煩,該如何做才真正有效?如何來管理職場中的「不如預期」? 計畫人人會做,其中的「安排」與「計畫」相關知識,每一個人對此認知又有很大的差異。 今天要閱讀的是《成功最關鍵的事─管控「不如預期」:日本心理戰略師教你計畫要成功,先把挫折、失敗、偷懶排進行事曆》,看看這一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如何應用心理學理論來強化管理「不如預期」。 ❙ 跳開計畫的三個誤解 「每次都在截止日之前才完成工作。」﹙OS:我希望能給自己多一點檢查的時間嗎?﹚ 「每天總是非常的忙碌,家事和小孩就忙得不可開交,難怪越來越…。」﹙OS:我能多一點優雅的時間嗎?﹚ 「放假日總是塞滿太多預定的事情,結果是精.疲.力.盡。」﹙OS:假日放空一下不知可以嗎?﹚ 擅長計畫與不會計畫人的區別,關鍵就在「拆解」。若能將複雜的工作進行拆解,讓每個步驟在最容易的狀態下進行,不須質疑、不用煩惱,好讓自己能夠輕輕鬆鬆地處理每件工作。 如何才能做到呢?對於工作安排,經常會有三個誤解,我們來細看之。 ❶ 沒有標準的情況下行動 ❷ 自以為這個也會,那個也會,同時展開許多的工作 ❸ 沒有計畫會遇到挫折 ❶ 沒有標準的情況下行動 你有排工作計畫的習慣嗎?上午製作會議報告,結果到下午還沒有完成。一般而言,我們 總會根據過去經驗安排,但少了一個步驟,就是沒有對自己能辦到的工作有具體化的數字 ,沒有標準化,就等於沒有安排計畫,寫下來只是待辦清單而已,沒有時間感,同時,我們對時間感與生俱來就是很馬虎。 不少心理學都有類似的研究,時間感取決於我們對該件事的好惡。一件喜歡的事情,做2小時感覺是2分鐘。若是坐在一塊燒燙的板子上,2秒等於2小時,這就是所謂的「計畫錯誤」。 那如何跳脫「計畫錯誤」這個問題呢?書中指出兩個方法: 找一位熟識自己的人,請他預測你會花多少時間結束這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