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12週做完一年工作:縮短工時x成果翻倍的高效成功法

重新定義 這四個字精確揭示了Nokia與iPhone之間的根本差異。 Nokia專注於傳統的手機功能,強調堅固耐用和基本通信需求,將手機視為單一的工具。 iPhone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切的規則,重新定義了“手機”的概念,將其變成了智能設備、娛樂平台、工作助手,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 iPhone的成功來自於對需求的重新理解——不僅是通話,更是信息、娛樂、社交的集合體。這種“重新定義”的思維啟發我們,不僅要在已有框架內進行改進,更要挑戰傳統,從根本上思考問題,尋找創新的解決方式,這正是突破常規的創新思維。 閱讀《12週做完一年工作》一書之前,需要將自己傳統的年度計畫直接丟棄,這是一種思維的轉換,而不是只是將時間進行轉換。   》 激勵人心的願景板 當你還遲遲想不出來年度計畫時,不用急,我們可以從願景板著手,先花一些時間反思自己的目標,然後從雜誌、網路或自己拍攝的照片中挑選出能夠代表你目標的圖片,這些圖片可以是具體的(如度假地點、理想的工作環境)或抽象的(如象徵成功的金色陽光、象徵幸福的笑臉),依據個人的美學,排列在願景板上,美在每個人的心中衡量角度不同,不用擔心。﹙相信我只要提醒您即可,不需再多做說明!﹚ 從科學的角度來談,願景板對大腦的影響: 杏仁核(Amygdala) : 杏仁核是大腦中負責處理情感和情緒反應的區域,當我們看到願景板上的圖片和文字時,特別是那些 帶有積極情感色彩的元素,它們會激發杏仁核的活躍反應 ,當圖片和文字引發愉快的情緒或想像成功時,杏仁核會促進身體的積極反應,進而增加我們對目標的動力和行動力。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 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計劃、決策、目標設置和自我控制。當我們專注於願景板上的目標和理想時,前額葉皮質會啟動,幫助我們進行未來預測、計劃達成的步驟,並保持自我約束。這樣的視覺化過程有助於大腦將目標與具體行動計劃對接,從而增加實現目標的機會。 最後,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你有能力透過定期和反覆思考一個激勵人心的願景,來強化且開發你的大腦,意即一個令你信服,且與目標具有情感連結的動人未來。這表示你 只需要透過思考,就可以訓練大腦依照你的願景採取行動。   》 十二週計畫與年度計畫的不同之處 《12週做完一年工作》由Brian P. Moran和Michael Lenn...

融合工作與生活:2025年打造有方向感的一年

“ 最好的時機是現在,最好的計劃是當下開始。 “ 「 水!做的好… 」 如果,天天都能這樣度過,不知該有多好?如果…如果… 做的好,並不是神來一筆,而是瞭解自己、盤點自己,進而打造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涯,但,總因為眼前的事情過於緊急,以致天天忽略,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嗎? 《與成功有約》告訴我們, 重要的事往往不急迫,反而容易被忽略。 作為平凡的上班族,穩定的薪水很重要,但如果不主動提升自己,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準備好! 為了避免被淘汰,失業步步逼近,還不趕快擬定年度計劃?它能幫助你提升職業技能、擴展人脈,並增加更多工作機會!年度計劃不僅能讓你不至於迷失方向,還能保持持續進步的動力!再不做,焦慮只會更大!   》 擬定個人計畫的三個理由 1. 盤點職業技能,應對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 世界和職場變化快速,尤其是在科技和自動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若不主動提升技能,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年度計畫可以幫助你確保自己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成長 ,無論是學習新技術、提升專業知識,還是增強跨領域的能力。透過計畫的規劃,你能夠提前掌握技能變化,與時俱進,從而提高自己在工作市場中的競爭力。 2. 建立穩固人脈網絡,增強工作機會 職場競爭激烈,僅靠自身的努力往往還不夠。建立一個強大的人脈網絡對於長期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年度計畫可以幫助你明確每年應 該積極參與的活動、建立的聯繫,無論是對內交流、參加專業會議,還是主動與同事和同行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一來,無論是尋找新工作機會還是提升現有工作的職位,都能夠提前鋪路。 3. 定期檢視和調整職業方向,避免盲目勞碌 有時候, 日常的工作壓力會讓人忽略了自己長期的職業規劃。 制定年度計畫可以幫助你定期檢視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檢查是否偏離了原本的規劃。這樣,你不僅能夠避免盲目勞碌,還能更有效地集中精力在那些最有價值、最能提升自己職業前景的目標上,進一步確保自己在職場中的穩定性。   》 是傳統年度計畫嗎?不,讓我們先丟了它! 一年很長,誰也說不準,世界變化是速的當下,《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時間管理方法,挑戰傳統的12個月年度計劃。 與傳統的12個月計劃的年度計畫相比, 12週計劃有三大優勢 。 它更易預測,因為目標設定清晰,時間短,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12週計劃更加集中,能幫助人們專注於少數幾個...

四要點,面對AI寫作浪潮,助你寫出獨特靈魂

▲圖片取自網路 玩過ChatGPT了?還沒,那您與我一樣不食人間煙火,先去玩玩看,再來閱讀? 您玩過了嗎?是否會覺得上癮了呢?好方便,對嗎? 不論我丟入什麼問題,都有一篇文章快速產出,那我從此就不用工作了? 是的…正確無誤,若是這樣玩下去,不是不用工作,而是可以回家囉!大家都會事情,產出的內容都是一樣,價值度上會有什麼分別呢? 囧 囧 囧 那麼?該如何善用AI,幫助我們工作,提升效能,而不是過度依賴,導致我們不再進步,不再學習,進而產出內容,也不會有人願意看呢?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的思考! 於《劉軒的Howto人生學》節目中,劉軒與文案專家林育聖討論了一個有趣的主題,主題為《 AI寫作浪潮下,要 如何寫出獨特靈魂? 》 林育聖於節目當中提及了許多的技巧,其中有 四個關鍵的寫作要點,可以來幫助我們寫出具有獨特靈魂的文字。 這些要點不僅強調專業性與技巧,同時關注人性和內心的探索,從而使文字的產出更具深度與影響力。 1. 專業深度 在寫作中,專業深度是打動讀者的關鍵之一。無論是撰寫內容還是表達觀點,專業知識的積累與深度思考使得文字更具價值。 林育聖強調,AI雖然可以模擬許多文字表達, 但人類的專業知識和洞察力,依然是其無法取代的優勢。 深厚的專業背景使得寫作不僅具說服力,還能引發讀者的思考。 專業知識的深度背景,對於提問的內涵,會產生什麼樣的差異呢? 一位工作十年的平面設計師,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對於AI的應用,可能會提出一些具有專業深度的問題,來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意表現。以下是可能的問題範例: 設計風格適應性:「如何根據不同品牌的核心價值,快速生成符合其風格的設計概念?我如何調整AI的輸出,以便更符合高端市場的設計需求?」 排版設計的細節處理:「AI能否幫助我分析一個設計中的排版結構,並給出改進建議?如何確保排版既符合視覺美學,又能提高可讀性?」 色彩搭配與心理學:「如何利用AI選擇符合某一特定情感或市場定位的色彩方案?是否有工具能自動根據設計目的建議最合適的配色?」 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技術性操作,還反映了設計師對專業細節和創意流程的深刻理解,從而使AI成為一個有價值的輔助工具,而非僅僅依賴於它的自動化功能。 若是一般工作者,在沒有經驗的背景之下,是無從得知該產業的相關操作細節,細微的差異,讓結果有著巨大的差異,提問深度是來自「專業深度與實務經驗」,而非單純的AI餵養。 2....

最高生產力工作法:不再窮忙!有策略的組織工作X專注優先要務的習慣,拿回人生主導權

Photo by Sonja Langford 若是將人的一生﹙90歲﹚畫成一張圖,那會是什麼樣的圖形。其中之一,就是這張資訊圖表,是《等等但為何》﹙ Wait But Why ﹚這個超棒部落格版主提姆.厄本﹙Tim Urban﹚所提出,它說明了一件事:生命是有限的資源,而且,還短到不能浪費。 在這個脈絡下,生產力本身不是一個目的,而是讓你我整體來說過得更好的方法。若是我們能盡量少花時間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上,就能花更多的時間做自己開心的事。就共同來閱讀不再浪費生命的《 最高生產力工作法:不再窮忙!有策略的組織工作X專注優先要務的習慣拿回人生主導權 》 什麼是生產力 ? 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方程式得出來的: 完成的工作=所耗費的時間ㄨ專注力的強度ㄨ執行速度 。 三個特點,讓你成為具備超級生產力的人: 組織力:適當地安排每一項工作所耗費的時間 專注力:負擔每一項工作所需的專注度 加速力:盡可能快速而有效率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 三的法則 在排出時間的優先順序上,你每花一分鐘都比工作十分鐘還要值得。排出工作任務的優先順序,是你一天當中最具生產力的活動之一。 有個寬口瓶, 假如你由小至大,先從一層沙子裝起,再放進小石子,剩下的空間就不夠放石塊了。然而,若是從石塊裝起,小石子就會填進縫隙中,沙子會把剩下的空間填滿。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他的暢銷書《 與成功有 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The 7 Habits of Highly People﹚裡,就用了這個譬喻,闡述我們習慣安排工作的方法。 這個寬口瓶,就代表你的一天,而石塊、小石子和沙子,則代表了你需要完成的工作。石塊代表了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小石子是次要的,一粒一粒的沙子則是那些微不足道、沒什麼價值的待辦事項。柯維要說的是,我們如果一開始就專注在小事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大的事務。因此,我們每天的第一要務,就是想清楚我們的石塊是什麼,從那些東西下手。 ▲來源:By Patrick Buggy 創業家告訴我們,每天早上在他們開始工作之前,先不管什麼事情迫切或不迫切,而是專心找出當天結束前要完成的最重要三件事情。接下來,他們就安排時間做這些事。 每天早上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今天非做不可的三件事情是什麼?」或者,用另一個方式問:「如果想對今天的工作感到滿意的話,我需要達成的三件事情是什麼?」 這個小訣竅...

像冠軍一樣思考:運動心理學大師的20個思維訓練,成功從心態開始

Photo by Braden Collum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一句話,當我們於職場工作中,遇 到 瓶頸、業績難突破、成績不達標…似乎是最佳的理由。然而,自己 是 長期喜歡觀看運動賽事的球迷,每每看見球員不可思議的表現,不禁想問 , 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 《 像冠軍一樣思考:運動心理學大師的20個思維訓練,成功從心態開始 》一書中,可以閱讀到許多運動員的故事。 原來頂級運動員和一般人一樣,面臨困境也會感到懷疑和恐懼,但最後卻能成為勝利的一方。 讓我們欽羨這些英雄故事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同樣也能成為贏家? 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其實都是一場場與自己的對戰。運動心理學大師比爾.貝斯維克用運動場上的真實故事,帶我們探究勝者的成功關鍵。分享書中三則故事,慢慢 地 品嚐閱讀與思考,或許我們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轉扭人生不如意的關鍵密碼,一起來閱讀吧!﹙備註:文章出現的「我」,代表是該書的作者﹚ ❙ 找出你的動力,選擇A級人生 戴倫在體能方面或許不是最有天賦的運動員,但心志堅強,「戰士運動員」最能貼切形容他的堅毅。這使得與戴倫共事特別有意思,他每天都在鞭策每一個人變得更好,不輕易容忍笨人和懶人。 戴倫前進的動力來自受到挑戰,強烈的動機凝聚出非凡的熱情與承諾。他每天把自己推向極限,享受進步的感覺;如果沒有進步他就會變得暴躁易怒,對教練擺臉色。這種 自我施加的壓力是高成就者的特徵:為了成為他們想成為的運動員,頂著疲勞和外部壓力日復一日維持紀律、專注和活力的能力 。 所以戴倫特別喜歡那則美國大學生的故事並不讓我意外。故事中有一群打算朝醫學深造的分子生物系學生,課程快結束只剩下期末考試,考試開始前,教授給了他們一個驚喜。為了表彰他們上課期間的出色表現,教授準備自動給予他們B的成績,換句話說他們不僅通過了這門課,而且不需要參加考試。 可以想像,大家鬆了一口氣,所有人跳起來解散,大概是往最近的酒吧衝,只有一個學生例外。教授向獨自坐在教室裡的那個學生重述了他的提議,但那名學生坐著不動,等著發考卷。期末考卷發下來,上面只有兩行字:「恭喜,你這門課得了A。請你繼續相信自己。」這是對這個學生的公正獎勵,他有強烈的動力﹙盡力做到最好﹚,努力去做並相信自己。 和優秀運動員討論時,我會在一開始告訴他們,我最大的貢獻就是和他們分享想法。我沒辦法安排操控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的行為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也...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Photo by MI PHAM 學,不一定就會,要從理解、記憶與連結三個層次去檢驗孩子的學習困境,進一步協助孩子有效學習。 家長們在聊天時,經常會聽到:「不會很正常,學就對了,學就會了!」就心態層面來看,還挺肯定這家長的,因為挺開明,也具有成長心態,知道剛開始學不會要多給一些耐心,有正確的開始,後續透過練習就能有所進步,但好像忽略掉了「學習方法」。 孩子究竟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這個問題在華人家庭中很少被提出來討論,甚至家長可能會有「孩子在學校都學過了」、「這孩子應該會了」......等各種假設,跳過了學習方法,但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學會」。 如果家長、老師只是跟孩子說「學就對了」,只能激勵孩子多學習,但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在學習方面依然可能事倍功半,並感到挫折。 所以,當孩子不會時,要協助他們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更有效率、更容易學會。 比如以往我們學英語時需要死背單字,不但忘得快,好不容易背起來,卻也不知該在什麼情境使用;而現在的英語課採用浸潤式教學,孩子在背單字的拼法之前,就已經知道該用於什麼情境,過去與現在的不同顯而易見。 再從數學的問題來說,目前孩子的學習與我們以往大不同,例如現在孩子數學應用題的題型比以前填鴨時代生動活潑多了,但這也更加考驗孩子基本的語言理解力,必須要看得懂題目,才能正確作答,也就是在數學科目中,語言理解力也很重要呢! 因此,教導孩子的方式,也需與時俱進,找到適合現在教育環境的有效學習方法。關於學習方法的入門,分享給你本一書《 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拆解8大策略X23個實作心法,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 》。 ❙ 找到正確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 說到有效學習,一定不可忽略大腦科學,而如果從訊息傳遞跟訊息如何在大腦固化的情況來談,就需要理解「神經可塑性」的概念。什麼是「神經可塑性」?根據維基百科所述,神經可塑性是「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為什麼重複性的經驗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呢? 從神經元﹙neuron﹚談起。神經元又名神經細胞﹙nervecell﹚,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元能感知環境的變化,再將訊息傳遞給其他的神經元,並命令集體做出反應。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大腦神經元會產生新的化學分泌物做出傳遞,當同樣的行為刺激出現頻率增加時,只要一傳遞相關化學分泌物,就會直接啟動觸發反應,也就會讓速度變快,這也是為何透...

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Photo by Julian Guttzeit 多數人認為平日是「上班日」,周末是「不上班日」。 平日裡只做兩件事:「埋頭工作」和「等待不用工作的周末」,然而好不容易到了引頸期盼的周末,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原本打定了主意,「放假時我要幹嘛幹嘛,還要幹嘛幹嘛!」,然而就像信誓旦旦要發憤圖強的學生,總是等到假期快結束,才感嘆時間都浪費光了! 把平日當作上班日,周末當作不上班日,若能切換視角就不一樣。 如果把一整天拆開仔細看的話,平日裡不是24小時都在工作,周末也不是24小時都在玩樂。但是人們在要上班的周間,往往不會特別想到上班前和下班後可以做些什麼。 簡單來說,即使起床後一兩個小時就要出門,在上班前的此刻,就是屬於不用工作的時間;而晚上工作到6點左右下班,只要是離開公司的那刻起,同樣也是不用工作的時間。這些時間加起來絕對不算短,最起碼,如果只花在「等待周末」絕對是一種浪費。 不再胡亂將時間綁在一起,不再踟躕猶疑,而是 專注在每個當下,把細碎如原子的時間碎片找出來,再將每個當下串聯起來,就能拉長可利用的時間 。不過,上班已夠累人了,該如何是好呢?有人晚間能做更多事,且不需太多自制力,這是真的嗎?共同來閱讀《 原子時間: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 為何時間不夠用? 為什麼一般人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第一,因為無意識 地 放任時間流逝。 由於時間不具物理形態,摸不到抓不到,但是依然有「緊緊把握」時間的方法。首先須了解時間的特性。如果意識時間的存在,緊盯著時間,時間就會過得緩慢;如果遺忘時間的存在,就會稍縱即逝。 世界上有3種情況是人們覺得時間過得最緩慢的時候,等待泡麵泡好時、做平板式支撐時、等待退伍時。為什麼呢?如同前述,因為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持續在「注視著」時間。同理,如果遺忘時間的存在,它就會過得很快。你很難在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裡看到大時鐘,為什麼?就是為了讓顧客們遺忘時間,不知不覺中停留得更久。 我們是不是常覺得下班回到家,只不過洗個澡、吃個飯而已,時間卻轉眼間就不見了?就是因為這時候通常沒有意識時間的存在,任由它流逝了。意識時間後再去使用時間,你就會突然發覺下班後的時間其實很長。如果養成習慣,持續用這種方式意識一天24小時的存在,就能夠比別人多出一倍的時間。 第二個原因是:生活中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讓你的時間流入黑洞。 一...